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患者 男 ,3岁 4个月 ,体重 10 kg。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在全身麻醉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 ,手术顺利 ,术后呼吸机支持 18小时后顺利拔出气管内插管 ,自主呼吸及循环均平稳。术后第 3天始出现持续高热 (>39℃ )、腹痛、恶心、欲吐。查体 :右上腹轻度压痛 ,无明显反跳痛 ,叩诊呈鼓音 ,无移动性浊音 ,肠鸣音无明显亢进或减弱。查血常规示白细胞总数 2 3.2× 10 9/ L,中性粒细胞0 .93。腹部 B超示 :肝左叶长 7.5 cm ,厚 5 .6 cm,右叶斜径8.3cm,肝右叶断面增大 ,静脉清晰 ,胆总管扩张 (附图 )。提示胆囊壁水…  相似文献   

3.
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漏1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先天性室间隔缺损 (VSD)修补后常发生残余漏。 1 982年1月至 2 0 0 0年 1月我们共为 1 6例VSD修补术后发生残余漏者再次手术 ,现就VSD残余漏的预防和处理讨论如下。临床资料  1 6例中男 1 1例 ,女 5例。年龄 3~ 2 5岁。均为先天性膜周部VSD ,其中 5例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首次手术修补缺损经右室径路 9例 ,右房径路 5例 ,右房加右室 1例 ,升主动脉根部横切口 1例。直接缝合修补 4例 (缺损直径 <1 0cm) ;补片修补者 1 2例 (缺损直径 >1 0cm) ,其中后下缘间断而肌肉缘连续缝合者 9例 ,全部间断缝合者 3例。1例停体外循环…  相似文献   

4.
胸腔镜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胸腔镜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 方法  16例先天性心脏病 (男 10例 ,女 6例 )。年龄 (6~ 2 7)岁。 (14± 7)岁 ,体重 (17~ 6 7)kg ,(38 5± 16 8)kg。采用股动静脉插管 ,在患者右侧第四肋间胸骨旁、第四肋间腋中线、第七肋间腋中线各打一个直径 1cm~ 3cm的孔 ,经第四肋间腋中线插入上腔静脉插管 ,建立体外循环 ,阻闭升主动脉 ,冠脉冷灌 ,心脏停搏 ,切开并悬吊右心房 ,显露三尖瓣及室间隔缺损 ,缝合室间隔缺损 ,缝合右心房切口 ,开放升主动脉。 结果  16例手术均获成功 ,主动脉阻闭时间 (2 7~ 6 7)min ,(43± 13)min。体外循环时间 (6 6~ 16 8)min ,(95± 33)min。术后心脏杂音消失 ,心脏超声检查示无心内分流。 结论 胸腔镜下可完成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全部心内操作。也为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提供了另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5.
患者 女 ,12岁。因反复发热 12年 ,前胸部疼痛 1年入院。查体 :心尖搏动在右第 5肋间锁骨中线内 1cm ,范围1cm× 1cm,胸骨右缘第 3、4肋间扪及收缩期震颤 ,闻及 级全收缩期杂音。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右位心 ,室间隔上份回声中断 6 mm,缺损处探及左向右过隔分流 ,Vmax=4.0m  相似文献   

6.
右外侧小切口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疗效及生活质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右外侧小切口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疗效及术后生活质量。方法488例调查年龄为6-15岁的右外侧小切口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为右侧组,随机抽取同期185例调查年龄为6-15岁的正中开胸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为正中组。比较2组近期疗效、远期疗效和术后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近期疗效指标包括体外循环时间、心肌阻断时间、术后胸液量、院内死亡、并发症情况及术后住院时间,远期疗效指标包括远期症状、体征、超声心动图、胸片、心电图检查结果,术后健康相关生活质量以中文版TACQOL(TNO-AZL Children’s Quality of Life)量表评价。结果右侧组胸液量明显少于正中组[(106.7±85.2)ml vs.(146.7±75.6)ml,t=5.603,P=0.000]。2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住院时间、院内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2组鸡胸发生率[0 vs.1.6%(3/185),χ^2=413.041,P=0.000]、TACQOL量表中身体状况[(29.6±2.8)分vs.(28.1±3.0)分,t=4.843,P=0.000]、运动功能[(31.2±1.1)分vs.(30.5±1.6)分,t=5.139,P=0.000]、自理能力[(31.9±0.4)分vs.(31.6±0.8)分,t=5.130,P=0.000]、认知能力[(29.9±3.2)分vs.(26.9±4.2)分,t=7.902,P=0.000]、积极情绪[(13.4±2.2)分vs.(12.6±2.1)分,t=3.394,P=0.000]差异显著,右侧组优于正中组。远期疗效的其他指标和TACQOL量表中其他维度2组间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右外侧小切口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疗效满意,术后生活质量更佳。  相似文献   

7.
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漏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总结室间隔缺损 (室缺 )修补术后残余漏的外科治疗经验 ,探讨残余漏的易发部位。方法  1979年 1月至 2 0 0 3年 5月对 37例室间隔缺损术后残余漏患者行手术治疗 ,单纯室间隔缺损术后残余漏 19例、法洛四联症术后室间隔残余漏 17例、右心室双出口术后室间隔残余漏 1例 ,占同期心脏手术的 0 2 1% (37/ 180 0 0 )。其中男 2 6例、女 11例 ,年龄 3个月~ 5 3岁 ,平均 (16± 12 )岁。全组以室缺术后再度出现心脏杂音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手术用补片修补残余漏 2 6例 ,直接缝合残余漏 11例。结果 手术死亡 2例 ,病死率 5 % (2 / 37) ;手术成功 35例 ,术后随访 3个月~ 15年 ,疗效满意。结论 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漏多见于三尖瓣隔瓣根部 ,其次为第二和第一转移针处 ;室间隔缺损残余漏二次手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对法洛四联症中室间隔缺损的临床解剖和外科修补再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法洛四联症(TOF)中室间隔缺损(VSD)的临床解剖特点,对其分类方法和外科修补方法给予再评价。方法回顾我院2002年1月到2006年6月100例TOF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年龄2个月~13岁,体重5~38kg,脉搏血氧饱和度57%~92%、红细胞压积0.34~0.74;Nakata指数90~210mm^2/m^2,McGoon比值0.8~2.0。术中分析VSD的临床解剖结构。结果71例有三尖瓣与动脉瓣的纤维连接,19例缺损后下缘为肌性,10例为肺动脉瓣下型VSD。无Ⅲ°房室传导阻滞;房室分离2例,后均转为窦性心律;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22例;3例后下缘残留细束样分流(小于0.2cm)的患者未处理,随访6个月后愈合。结论将TOF中的VSD分为膜部对位不良型、肌性对位不良型和肺动脉瓣下型,能更好地、精确地修补缺损。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评价室间隔缺损 (VSD)修补术中 ,缝合其后下缘危险区时 ,直接从边缘进针与传统的超越法相比所具有的优点。 方法 选取 1984年 5月至 1996年 6月补片修补的VSD病人 ,按处理后下缘危险区的不同分为两组。比较其在产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以及术后残余分流的发生率 ,并探讨它们在手术操作上的优缺点。 结果 采用新方法的病人无永久完全房室传导阻滞 ,其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发生率 ( 16 5 % )与传统方法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发生率 ( 3 1 9% )经统计学检验有明显的差异 (P =0 0 0 2 ,P <0 0 1)。新方法中术后残余分流 5例 ,全部位于VSD前上角。术后随访半年到 3年全部自行闭合。 结论 新方法处理膜部VSD未产生永久完全房室传导阻滞 ,CRBBB发生率低 ,无后下角残余分流 ,边缘显露确实 ,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25例重度肺动脉高压症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患者围术期分析表明,在无Swan-Ganz导管的情况下,获得良好手术疗效与下列因素有关(1)术前尽可能使病人有良好的思想准备,全身情况得到最大程度的改善,对手术过程进行周密的考虑和设计。(2)术中加强心肌保护和呼吸管理,尽管缩短阻断循环时间,维持循环的稳定,适当延长辅助循环时间,操作熟练,轻柔,仔细,杜绝残余漏。(3)术后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加强循环和  相似文献   

12.
心尖部室间隔缺损修补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心尖部室间隔缺损(VSD)外科治疗方法的选择,以提高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2004年7月间29例存在心尖部VSD行室间隔修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手术切口入路共有4种:右心房切口、右室心尖部切口、左室心尖部切口和右心室流出道联合左室心尖部切口;并分析比较不同入路的手术效果。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死亡2例(6.9%),1例为左室心尖部切口术后发生低心排血量死亡,1例术中不能停机,行心肌活检示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死亡;发生残余漏4例(13.8%),直径3~5mm,均为右心房切口,不需再次手术治疗;其余患者均治愈出院。术后11例患者随访2~34个月,超声心动图显示均未见室壁瘤形成。结论心尖部VSD患者手术结果良好,但残余漏的发生率仍较高,术终应常规行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手术切口选择应根据术中VSD的实际位置,尽可能采用右心房切口,必要时可经右室心尖部切口,避免左心室切口。  相似文献   

13.
胸腔镜下室缺修补术的麻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胸腔镜下完成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全部心内操作 ,胸部切口小 ,术后康复快 ,易为患者所接受。常规间歇正压通气(IPPV) ,因肺动度过大严重影响胸腔镜下的手术视野 ,干扰手术操作。合理进行术中通气并减小对手术视野的影响 ,是此类手术麻醉的关键。本文比较胸腔镜下室缺修补术和开胸室缺修补术的麻醉处理。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 胸腔镜下室缺修补术 2 7例 (胸腔镜组 ,V组 ) ,ASAⅡ~Ⅲ级室间隔缺损患者 2 7例 ,男 17例 ,女 10例 ,年龄 5~ 2 7(14± 7)岁 ,体重 15~ 6 7(38 5± 16 8)kg。同期接受开胸室缺修补术病人 2 0例 (开胸组 ,…  相似文献   

14.
10kg以下婴幼儿室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4  
目的:总结10kg以下婴幼儿室间隔缺损(VSD)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连续手术治疗87例体重3~10kg,平均(75±17)kg的VSD病儿。其中男54例,女33例;月龄2~33个月,平均(127±84)个月;婴儿50例,幼儿37例。心胸比率049~073,平均060±005,其中>06者52例;左、右心室增大者55例,有肺动脉高压者46例。均在低温体外循环下行VSD修补术。54例合并其它畸形,予以同期矫治。直接缝合VSD62例,补片修补25例,除4例用涤纶片或毡片外均用新鲜自体心包片修补。结果:全组术后30日内死亡3例(34%),并发症发生率126%。随访84例除2例有少量残余分流外,无其它并发症及死亡。结论:对体重小于10kg的VSD病儿也能安全进行手术。  相似文献   

15.
临床路径在室间隔缺损修补围术期病人中的应用   总被引:30,自引:6,他引:24  
随机将48例空间隔缺损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按常规模式实施治疗、护理和健康指导;观察组按临床路径表实施治疗、护理和健康指导。观察两组病人的住院天数、术后卧床时间、住院费用、健康知识掌握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的前3项指标比对照组显著减少(均P<0.01),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提示运用临床路径实施治疗、护理和健康指导,可以减少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病人的住院天数及卧床时间,降低住院费用,提高健康教育效果,促进病人康复。  相似文献   

16.
同种异体单肺移植联合室间隔缺损修补治疗先心病室间隔缺损并艾森曼格综合征在本院开展3例,现将其围术期麻醉处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婴幼儿室间隔缺损(VSD)修补术后残余分流的预后。方法连续选取2008年l~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407例(男255例、女152例)婴幼儿VSD患者,1岁以下273例,1~2岁88例,2~3岁46例,均采用戊二醛固定的自体心包补片连续缝合法进行修补。结果407例患者中29例出现小残余分流(≤0.4cm),残余分流率在1岁以下、1~2岁、2~3岁各年龄段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Y2=0.054,P=0.973)。随访29例,随访1.5个月~2年,26例患者残余分流愈合,其中23例为膜周型,残余分流位于VSD隔瓣下或VSD上、下缘,3例为肺动脉瓣下型;有3例残余分流患者随访中始终不愈合,残余分流无明显变化,均位于VSD上缘,无需再次手术。残余分流率在各类型VSD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035,P=0.596)。结论婴幼儿VSD修补术后小于0.4cm的残余分流大部分可以自发愈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左胸微创切口在儿童干下型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直视修补术中的应用方法,并评价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9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心胸外科21例干下型VSD儿童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龄5~13(9.1±2.2)岁,体重22~55(35.6±9.5)kg。VSD最大直径4~15(9.1±3.3)mm,术前合并主动脉瓣右冠瓣轻度脱垂8例,主动脉瓣轻到轻中度关闭不全4例。取左侧第2或第3肋间胸骨旁横切口进胸,股动、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阻断升主动脉后,在肺动脉瓣上横行切开肺动脉,根据VSD大小、形态直接缝合或补片修补干下型VSD。出院前及随访常规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评价VSD修补效果及主动脉瓣开闭情况。结果全组患儿均顺利经左胸微创切口完成VSD直视修补术,无转为正中开胸手术者。VSD修补方法:补片修补(n=15),直接缝合(n=6)。体外循环时间45~68(57.1±6.3)min,主动脉阻断时间23~40(32.6±4.7)min,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5~9(6.3±1.3)h,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33~105(57.5±17.7)mL,术后住院时间5~8(5.7±1.0)d。出院前及随访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提示VSD闭合良好,无VSD残余漏;主动脉瓣轻度关闭不全1例。围术期及随访无死亡病例,无房室传导阻滞、切口愈合不良、胸廓畸形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左胸微创切口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儿童干下型VSD直视修补术中,早、中期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9.
董淑萍 《护理学杂志》1995,10(2):120-120
1例婴儿室间隔缺损并肺动脉高压修补术后的护理同济医科大学心血管疾病研究所董淑萍我所于1993年12月1日对1例4个月婴儿施行室间隔缺损并肺动脉高压修补术获得成功。护理报告如下:1病例简介女婴,出生4个月,母乳喂养。生后发现心脏杂音,常患感冒、肺炎。入...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再次外科手术与介入封堵术治疗室间隔缺损(VSD)修补术术后残余瘘的疗效。方法25例VSD患者经外科修补术后出现残余瘘。将其随机分为再次手术组(10例)与介入治疗组(15例)。对再次手术组患者在全身麻醉、浅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手术修补残余瘘;对介入治疗组行介入封堵术。结果再次手术组中9例治愈,1例术后出现残余瘘;介入治疗组中14例治愈,1例因缺损过大未封堵成功,改行外科手术。两组患者均无死亡。介入治疗组住院天数、费用均少于再次外科手术组(均P〈0.01)。结论治疗VSD外科修补术后残余瘘时,应根据患者情况具体分析,条件适当时首选介入封堵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