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间生态学说与针刺有效刺激量、补泻、时间及疗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龚彪  李长清  杨里 《中国针灸》2005,25(3):184-186
间生态学说清楚地阐述了刺激的变化过程,即均等相、反常相和抑制相,它能很清楚地说明有效刺激量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刺激的补泻与疗程的设定,即有效刺激量大为泻法,有效刺激量小为补法.在临床具体应用中,对于虚证、慢性病,针刺有效刺激强度宜小,留针宜20~30分钟;对于实证、急性病,针刺的有效刺激强度宜大,留针时间宜延长.在针刺治疗时,穴位应当分组轮流交替应用和设定疗程间隔.  相似文献   

2.
头针徐疾补泻法与捻计法治疗中风对比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头针徐疾补泻法与捻计法治疗中风对比观察周建伟(四川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成都610041)主题词中风/针灸疗法,头针,徐疾补泻自1985年9月以来,我们采用头针徐疾补泻手法,与快速持续捻转手法进行治疗中风的对比观察。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1;临床资...  相似文献   

3.
《内经》云:“百病之生,皆有虚实”“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周建伟教授认为中风偏瘫亦有虚实之分,故治疗时遵循辨证求因、审证论治的原则,将头皮针疗法与徐疾补泻法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头皮针徐疾补泻法”治疗中风偏瘫。本文就理论依据、操作方法、经典案例三个层面介绍周教授使用“头皮针徐疾补泻法”治疗中风偏瘫经验,以期对临床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毫针复式针刺补泻手法的临床应用规律与特点,更好地指导临床应用。方法:采用现代计算机和数据挖掘技术,建立毫针文献数据库,对60多年来与毫针补泻相关的文献进行收集、整理、筛选、录入、审核、提取数据、统计分析,总结毫针复式针刺补泻手法的效应特异性规律。结果:1从研究的病种看出,毫针复式针刺补泻手法在内科的应用频次最高,其次是外科、妇科、五官科、皮肤科、儿科;相对于其他疾病,腰腿痛出现频次较高。2烧山火手法的临床应用病种最多、频次最高,其次是透天凉、龙虎交战、阳中隐阴、阴中隐阳。3在临床各科疗效中儿科痊愈率最高,其次是内科、外科、五官科、皮肤科、妇科。4烧山火手法应用频次最高的穴位是足三里,其次是三阴交;透天凉手法应用频次最高的穴位是足三里,其次是曲池;龙虎交战手法应用频次最高的穴位是环跳。结论:复式针刺补泻手法在内科中的应用频次较高,腰腿痛是应用最多的病种,对于儿科疾病的治愈率最高。各种复式针刺补泻手法中,烧山火和透天凉手法多用于足三里穴,龙虎交战手法多用于环跳穴。  相似文献   

5.
针刺补泻法与刺激量关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煦东 《时珍国医国药》2008,19(7):1772-1772
针刺的治疗作用是通过针刺的补泻手法来实现的,而补泻手法是提高针刺疗效的关键。针刺补泻的过程同时也是对机体产生刺激的过程。由于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生理病理功能状态的不同,补泻过程中,机体所需的刺激量和所适应的刺激量则不相同。所以,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掌握针刺补泻的量的大小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针刺治疗带状疱疹着重于辨证治疗,其治疗方案不局限于皮部之局部,更强调局部与整体的联系,如与脏腑、经络的联系等.本文通过梳理《黄帝内经》中提到的针灸补泻法,从外治和循经补泻治疗带状疱疹以及和西医配合治疗方面进行分析和实践,并从免疫调节、经脉调节以及阴阳调节方面进行总结,并结合典型案例,试阐述针刺补泻法治疗带状疱疹理论.通...  相似文献   

7.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1],是目前素质教育改革的一项新的尝试,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的教学思想.本文以 "毫针刺法"为例,阐述了项目教学法在针灸教学中的应用,课堂上采用模拟医院中医康复病房,分组练习,教师巡视指导,操作比赛,选出明星选手等方法.该教学法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枯燥和呆板,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快乐教学的理念.  相似文献   

8.
不同灸法,灸量对家兔全血组胺含量的影响及其意义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为了解不同灸法、灸量在灸法中的作用,本文观察了艾炷、艾条的强弱不同刺激对家兔全血组胺含量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强刺激艾条灸可使家兔全血组胺含量明显升高;而小艾炷灸可使家兔全血组胺含量明显降低;弱刺激艾条灸及大艾炷灸则对家兔全血组胺含量变化的影响不大。提示,艾灸的不同方法、刺激量的强弱在灸法中起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9.
定量描述针刺刺激量及其效应的规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屠健如 《中国针灸》2012,32(4):363-366
目前对针感的定量性描述方法尚欠完善,阻碍了针刺量效关系的深入研究。根据既往针刺定量研究中的成果及临床经验,笔者提出了针刺刺激量的定量描述规则(M-QNS),并设计了简要的针刺刺激量-效应调查表(F-QNS-E),M-QNS规则和F-QNS-E表均可用于针灸随机对照试验和针灸临床。  相似文献   

10.
“九六补泻法”是依据《周易》理论,选九六两数为基数,应用捻转、提插的九六数或九六的倍数作为补或泻的刺激量,同时还可与针刺深浅(天部、地部、人部)相结合所构成的补泻法。导师李永峰教授运用此法治疗失眠、耳鸣、多汗等病症效果显著,故做报道以期为针灸临床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1.
电针刺激量量化方案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针灸刺激量、电针刺激量、电针刺激强度的定义域及相关影响因素,探讨电针刺激量量化方案.通过对电针标准化工作的回顾,总结了目前电针应用状况和临床对照研究中刺激量量化存在的问题,阐述了针灸刺激量的不同见解和理解误区,分析了针灸刺激量、电针刺激量、电针刺激强度的定义域及相关影响因素.经技术分析,推导出电针脉冲能量、电针刺激强度、电针刺激量的计算方法和计算公式.提出的电针刺激量量化的几种方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强.  相似文献   

12.
对刺法量学要素的商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光 《中国针灸》2004,24(5):359-360
为了避免针灸学的量学研究背离中医学的原则和精神,指出新版中医专业针灸学教材中提出的关于针灸操作的量学要素的一些不妥之处.认为针灸的刺激强度不是一个机械的规定,而是应该根据不同个体对针灸的反应性来定,要"因人制宜";针刺的间隔时间,不应根据西医学的个别指标来定,要重视历史的经验,考虑到临床的可行性.指出针灸学的量学问题是一个复杂而牵涉面广的课题,要花大力气研究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针刺补泻是针灸临床最重要的基本功之一,火针疗疾源远流长,而古今临床文献或论文皆未能明言火针补泻,皆以快速点刺一言统之。而疾有虚实,法有补泻,治病疗疾需因地制宜,针对四川盆地患者,笔者通过火针泻法以祛湿止痛,通过火针补法以温补止痛,并通过临床病例分析,以说明火针补泻之法对痛症具有较强针对性。  相似文献   

14.
黄奉献  崔云 《河南中医》2012,32(4):497-498
气在精子的发生及少精子症的发病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调气法在少精症的中医论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归结起来主要有补脾法、疏肝法及固肾法等.补脾法采用二陈汤或温胆汤运脾化痰湿,疏肝法采用少腹逐瘀汤加减疏肝化瘀,固肾法采用五子衍宗丸加减益气补肾填精.  相似文献   

15.
慢性肾系病症病程长,病机虚实错杂,治疗慢性肾系病症应针对上述临床特点,补泻同施,方能切中病机。慢性肾炎以脾肾双亏为本,湿、瘀、水互结为标,治疗应温清并用。泌尿系结石以肾虚为本,瘀血、湿热为标,治疗应补肾祛邪同施。慢性泌尿系感染病机特点为脾肾双亏,外湿入侵,故治疗上应温肾健脾与清热利湿并重。提出多法合用治疗慢性肾系病症比单一方法更切合病机,符合临床实际,疗效更确切  相似文献   

16.
<正>著名针灸学家贺普仁教授通过多年临床实践,认为"病多气滞",并提出了"法用三通"的治疗原则。贺氏针灸"三通法",即以毫针刺法为主的"微通法"、火针疗法为主的"温通法",以及三棱针放血为主的"强通法"。在面瘫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贺氏针灸"三通法"或单用或联合应用,多能起到迅捷的临床疗效。现将贺氏针灸"三通法"分期运用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肝脾失调是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病机之一,调肝理脾法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治法。文章从肝脾失调角度论述了调肝理脾法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以期为本病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8.
临床上所称的急危症,不外乎现代医学所指的休克、心脑血管意外和内脏器官病引起的精神障碍。中医将此类病因病机概括为阴阳消亡(亡阴、亡阳)和气血逆乱。并将其分为亡阴、亡阳和厥证三大证型。用吾师所拟之针灸“复苏基础方”随证化裁取穴,用平补平泻法、热补法、凉泻法、温针法、艾灸法,尽快使之复苏,即“留人治病”。这是中国民间和医界历来公认的简便、快捷有效的救治法。  相似文献   

19.
水试法及火试法在中药鉴别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试法鉴别中药就是根据某些中药材在水中或遇水后产生特殊现象;火试法鉴别中药是指某些中药燃烧或遇热后,产生的特殊理化现象(如气味、颜色、烟雾、闪光和响声等).水试法、火试法都是初步鉴别其品种真伪和质量优劣的一种方法.就作为传统的经验鉴别法,具有简单易行、直观迅速的特点深受广大药剂人员的欢迎.所以,掌握一些特殊中药饮片的水试、火试法,对实际工作会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0.
根据目前针灸研究领域中存在的多因素、多水平问题,论述正交设计法在针灸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及正交设计法的特点和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对正交设计法在针灸研究中应用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