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机械压迫对针刺引起经皮二氧化碳释放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效应的传导和机械压迫经脉线对此效应的影响.方法:应用Frewil Q.F.型微量二氧化碳测定仪.20名健康志愿者(男8名,女12名,平均年龄29岁),针刺内关穴,检测针刺前后曲泽、经上非穴a点(天泉与曲泽连线下1/4处)、经上非穴b点(郄门与曲泽连线1/2处)的经皮二氧化碳释放量(TCE),并与非经非穴c点(a点尺侧旁开2 cm)、非经非穴d点(b点尺侧旁开2 cm)进行对照.然后用弹簧压力计分别在郄门和大陵进行机械压迫(压力1 kg,面积1 cm×2 cm),观察其对针刺引起上述被测点TCE变化的影响.结果:针刺内关穴未压迫时,针刺中和针刺后曲泽、经上非穴a、b点的TCE明显增加(P<0.05),而非经非穴c、d两点没有明显增加(P>0.05);机械压迫郄门再针刺内关,曲泽和经上非穴a、b点的TCE未出现明显增加(P>0.05).压迫大陵时,曲泽和经上非穴a点在针刺过程中TCE有明显增加,经上非穴b在起针并压迫时TCE亦有明显增加(P<0.05).结论:针刺能够提高经脉的能量代谢水平,而且这一效应能被机械压迫所阻断.  相似文献   

2.
经脉循行线上组织氧分压的观察及其针刺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应用三通道组织氧分压测试仪,测定了大肠经和心包经及其两侧旁开的非经对照区的组织氧分 压。对60名志愿者进行了180次的实验观察,初步结果如下:针前大肠经及心包经经脉循行线上的组织氧分 任明显高于左右非经对照部位的组织氧分压,两者差异非常显著;电针合谷穴或内关穴时相应的经脉循行线上 各测试点的组织氧分压明显降低,与针刺前比较差异非常显著;左右旁开的非经对照点的组织氧分压虽也略有 降低,但与针前相比两者无显著差异;停止电针之后15min,各测试点的组织氧分正逐步回升,但经线上测试点 和旁开非经对照点之间尚无显著差异。对大肠经和心包经的观察结果基本一致。针刺引起经脉线上的组织氧 分压降低可能是由于电针使经脉循行线上各测试点组织细胞的代谢增强,耗氧量增多所引起,而非血流量的减 少所造成。  相似文献   

3.
经脉循行红上组织氧分压的观察及其针刺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应用三通道组织氧分压测试仪,测定了大肠经和心包经及其两侧旁开的非经对照区的组织氧分压。对60名志愿者进行了180次的实验观察,初步结果如下:针前大肠经及心包经经脉循行线上的组织氧分压明显高于左右非经对照部位的组织氧分压,两者差异非常显著;电针合谷穴或内关穴时相应的经脉循行线上各测试点的组织氧分压明显降低,与针刺前比较差异非常显著;左右旁开的非经对照点的组织氧分压虽也略有降低,但与针前相比两者无显著差异;停止电针之后15min,各测试点的组织氧分压逐步回升,但经线上测试点和旁开非经对照点之间尚无显著差异。对大肠经和心包经的观察结果基本一致。针刺引起经脉线上的组织氧分压降低可能是由于电针使经脉特行线上各测试点组织细胞的代谢增强,耗氧量增多所引起,而非血流量的减少所造成。  相似文献   

4.
大肠经和胃经肢体段皮肤二氧化碳呼出量特性的研究张维波,景向红,徐瑞民,祝总骧,李翠红,李宏皮肤二氧化碳呼出量(SRC)是细胞在能量代谢时产生的经皮肤直接逸出体外的二氧化碳含量。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组织的能量代谢率。1976年,匈牙利的Frenyo发明了...  相似文献   

5.
循经声信息对经脉线皮肤微循环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检测低频声循经传导时 ,对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经脉线皮肤微循环血流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经络输声后 ,两经经脉线的皮肤微循环血流量明显增加 (P <0 0 5 ) ,而非经脉线皮肤微循环血流量没有显著统计学变化。这一结果的产生 ,证明了中医经络的客观存在 ,表明经络系统与微循环系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人体体表经脉循行路线的自然显示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9  
本文在红外辐射成像的基础上,提取体表强度相同的瞬时红外辐射信号,并连续加以显示。在完全没有外加因素刺激或干扰的情况下,成功地显示了体表自然存在的红外辐射轨迹。对30名自愿者进行了49次观察,记录到594条辐射轨迹。这些轨迹呈线带状,长者可通达多个体区,行程与古典十四经脉的路线基本一致或完全一致,其中约有三分之一表现得颇为典型。本文所建立的方法使我们第一次能够直观地看到人体体表自然存在的经脉循行路线,证实了古代医籍中对经络的描述,实现了多年来人们的期望和追求。这些结果更加确凿地证明经络是人体固有某种“组织”和功能,它在“外周”必然有其相应的物质基础,为阐明经络的实质指出了更加明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Zheng SX  Xu JS  Pan XH  Hu XL 《针刺研究》2012,37(1):53-58
目的:比较常态下胃经与其两侧旁开的非经对照点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有无差异以及电针对其的影响。方法:应用激光多谱勒血流仪,对21名健康成年志愿者进行观察。先将418-1型测试探头固定在所要测试部位,然后将一次性静脉留置针在胃经的上巨虚、梁丘、阴市、伏兔4个穴位和阴市与伏兔中点的非穴位点及其左右旁开1cm对照点插至1cm深度,导入光纤,尽量减少直射光的干扰,分别检测常态下及电针足三里时经脉线与非经脉线微循环血流灌注量情况。结果:①上巨虚、梁丘、阴市、伏兔4个穴位和阴市-伏兔中点的非穴位点的深部组织微循环血流灌注量都高于其两侧旁开非经对照点(P<0.01);②与电针前比,电针后胃经线下深部组织微循环血流灌注量较针前略有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电针刺激可以使胃经循行线下的微循环更加均匀、顺畅。结论:沿胃经循行线下深部组织中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均高于两侧非经对照部位,电针刺激可以使胃经循行线下的微循环更加均匀、顺畅,证实深部组织中的血流是形成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主要热源,也可能是经脉参与人体机能调节活动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8.
砭石疗法对穴位经皮二氧化碳释放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砭石疗法的治病机理。方法 :使用泗滨浮石砭具对 2 0例健康人的肺经、胆经、三焦经和脾经进行顺经补法和逆经泻法的推刮治疗 ;用微量二氧化碳测定仪测量相关穴治疗前后的经皮二氧化碳释放量 (TCE)。结果 :使用补法后的TCE显著升高 (P <0 0 5) ,而泻法变化不明显 ,提示经脉气血流注和迎随补泻手法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使用加热的砭具对 2 7例呼吸系统疾病病人的肺经相关穴位进行手法治疗 ,测量太渊和中府的TCE变化 ,发现有显著升高 (P <0 0 1 )。结论 :砭石疗法提高了经脉的能量代谢水平。  相似文献   

9.
缝隙连接蛋白Cx43在大鼠经脉线上表达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目的:研究缝隙连接蛋白Cx43在正常健康大鼠经脉线上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二步法免疫酶技术和ASIAS-2000自动扫描图像分析系统对大鼠多条经脉上的Cx43进行定位、定量分析.结果:缝隙连接蛋白Cx43广泛表达于表皮上皮细胞、真皮成纤维细胞、皮下筋膜的肥大细胞以及肌肉肌膜细胞的胞浆胞膜中,经统计学分析,肾经足底段、膀胱经背部段Cx43的表达显著高于邻近对照线,两者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缝隙连接蛋白及缝隙连接与经络高度相关,由缝隙连接介导的细胞间通讯可能在经络活动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大鼠经脉体表循行线表皮结构特征的形态计量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用电镜与光镜的形态计量学方法研究了大鼠胃经胸腹段和膀胱经背部段体表循行线表皮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经脉线表皮细胞缝隙连接的面数密度、数密度、平均外径和平均面积均明显大于邻近对照表皮。经线上每个表皮细胞膜上的缝隙连接面积为其邻近对照表皮细胞的12倍以上,而表皮厚度、角质层厚度、表皮细胞层数、细胞间隙体密度和桥粒体密度等参数在经脉线与对照表皮间均未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张素芬  叶向荣 《中国针灸》1997,17(9):517-519
运用针刺手足阳明经为主治疗中风恢复期患者,观察了针刺前后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血清SOD及血清蛋白内源荧光的变化。结果表明:针刺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使红细胞SOD、CAT酶活性提高(P<0.05,P<0.01),血清SOD活性提高(P<0.05),使血清蛋白的相对荧光强度降低(P<0.01),并使荧光峰值波长的蓝移得到纠正。  相似文献   

12.
13.
切断家兔筋膜组织对经脉线导声状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检测循经声波在家兔什么组织传导,以明确经脉所附着的组织.方法:应用声测经络技术,检测切皮前后、切断筋膜组织前后家兔十四经脉中各经某一穴点声波波幅值的变化,分析经脉所附着的组织.结果:切皮前与切皮后相比(即切筋膜前)各检测点声波波幅值无明显差异,而切断深筋膜后检测点声波波幅值明显低于切皮前、切皮后(即切筋膜前).结论:输入家兔经穴的声波主要通过深筋膜组织传导并且具有循经性.  相似文献   

14.
15.
加压阻滞对足三里针刺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许金森  黄晓卿 《针刺研究》1993,18(2):137-142
本文以胃电图为指标,针刺足三里穴,比较机械压迫梁丘穴和梁丘穴两侧旁开对照点对针刺效应的影响。观察对象为33名无感传健康成年人。结果表明:针刺足三里穴对胃运动有双向性调节作用。机械压迫梁丘穴可减弱甚至消除由针刺足三里引起的效应,而压迫梁丘穴两侧旁开对照点则对针效无显著影响。上述结果再次表明,在经脉循行线路上施加机械压迫可以阻滞针刺的效应,这种特点可能具有普遍的意义,为进一步探讨针刺效应的途径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事实。  相似文献   

16.
针刺对缺血性中风载脂蛋白变化的观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李阳  赵颖 《中国针灸》1996,16(7):7-8
针刺对缺血性中风载脂蛋白变化的观察李阳指导:赵颖(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系,210029)主题词脑梗塞和血栓形成/针灸疗法,载脂蛋白类/血液中风是针灸科常见的疾病。缺血性中风的病理基础主要为脑动脉硬化,而血脂及脂蛋白的改变是导致脑动脉硬化的主要原因。血脂...  相似文献   

17.
以视网膜电反应为指标观察加压阻滞对针刺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吴宝华  黎宝娇 《针刺研究》1993,18(2):132-136
对30例无感传者和23例循经感传显著者观察的结果表明,针刺合谷穴(或光明穴)可引起视网膜电图(ERG)增大或减小二种反应。但有感传者的 ERG 针刺效应大于无感传者。机械压迫手三里穴(或阳陵泉穴)可使 ERG 的针刺效应减弱或消失。压迫手三里穴(或阳陵泉穴)两侧旁开的对照点则对针效无明显影响。上述结果提示,除了已知的神经体液综合调节机制之外,针刺效应的实现可能还有其他途径参与。  相似文献   

18.
针刺对人体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探讨针刺对人体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影响。方法 :观察对象为 53名健康成年志愿者。针刺穴位取心包经的内关、胆经的光明以及督脉的大椎穴 ,用 6T67红外热像仪进行记录。结果 :①人体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变化一般出现在针刺后 1 0min左右。②在基础温度较高的情况下 ,针刺可使部分受试者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上的皮温降低 ,部分受试者的皮温则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③在基础温度较低的情况下 ,针刺可使得部分受试者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上的皮温升高。④针刺对一部分受试者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皮温影响不大 ,但可使红外辐射轨迹变得更加连续、规整。⑤在一部分没有显示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受试者 ,针刺也可激发出沿该经脉的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结论 :人体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是人群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正常生命现象 ,针刺对循经红外辐射轨迹有明显的影响 ,既可诱发出所属经脉红外辐射轨迹 ,也可使既有的循经红外辐射轨迹变得更连续、规整。提示循经红外辐射轨迹与人体的机能调控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为了了解循经感传在经络敏感人生命过程中的长期表现 ,笔者选择 6例体、鼻、耳针等均具有十四经感传的显著型经络敏感人 ,从1 983年开始作长期跟踪测试。在 1 7年的观察中发现经络敏感人在不同健康状态下循经感传的程度有强弱变化现象。1 方法采用激发方式针刺 ,缓慢提插捻转运针 ,感传循行后 ,接 BT70 1电麻仪 ,频率 2~ 4次 /秒 ,强度以受试者能忍受并维持感传循行为度 ,无关电极置于同侧小腿部。根据 6例显著型经络敏感人 1 983年的循经感传表现为基础 ,每次观察感传有或无 ;感传完成时间减少或增加 ;如为单经感传 ,是全程或部份 ;如为…  相似文献   

20.
龚萍  张明敏  黄光英  王伟 《中医杂志》2011,52(9):760-763
目的观察针刺合谷穴和旁开非穴位对同一条经络上穴位和非穴位的经皮氧分压(tcPaO2)和二氧化碳分压(tc-PaCO2)的影响,为循经感传现象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激光多普勒微循环仪,分别对2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3次检测:针刺右侧非穴位,观察同侧穴位(非合谷-曲池组);针刺对侧穴位,观察同侧穴位(合谷-曲池组);针刺右侧穴位,观察同侧非穴位(合谷-非曲池组)。记录并比较每组针刺前及针刺后1min、5min、10min的tcPaO2、tcPaCO2值的变化。结果针刺前及针刺后1min各组tcPaO2、tcPaCO2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后5min,合谷-曲池组、合谷-非曲池组tcPaO2、tcPa-CO2值均较本组治疗前及同时间点非合谷-曲池组显著升高(P<0.01或P<0.05)。针刺后10min,合谷-曲池组tcPaO2较本组针刺前及同时间点非合谷-曲池组升高(P<0.01);合谷-非曲池组tcPaO2值下降并低于针刺5min(P<0.05),但仍高于本组针刺前及同时间点非合谷-曲池组(P<0.01);合谷-曲池组tcPaCO2升高并与本组针刺前、针刺后5min及同时间点合谷-非曲池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合谷-非曲池组tcPaCO2值则较针刺后5min升高(P<0.01)。非合谷-曲池组针刺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合谷穴可持续升高远端穴位处和非穴位处的tc-PaO2、tcPaCO2,而针刺非穴位则对远端穴位处和非穴位处的tcPaO2、tcPaCO2无影响,提示了循经感传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