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包经的动力机制。方法:采用两极脉冲式经络测量法对人体心包经的导电性进行了系统定量分析。结果:实验经脉线与心包经的古典定位描述一致;经脉线近心端导电性强于远心端,非关节处导电性强于关节处;经穴导电量分布有峰谷变化;经脉电特性与神经生理和心理特质关联。提示:实验经脉线本身具有整体性,且与脏腑相关;经脉电活动呈现方向、强度、节奏等动力学特征。为经络研究奠定了更为可靠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针刺得气及假针刺等不同刺激手段对经穴及经线上穴点经皮二氧化碳释放量的影响,研究针刺得气与外周组织能量代谢效应的相关性。方法:共测试二十名健康志愿者(男性8名,女性12名,平均年龄29岁),采用经皮二氧化碳测定仪,分别以五种不同的针刺方式刺激内关穴,在针前、针中及起针后测定上肢手厥阴心包经合穴曲泽及心包经上非穴点A(天泉与曲泽连线下1/4处)、B(曲泽与郄门连线1/2处)的经皮二氧化碳释放量,并与非心包经穴点C(A点尺侧旁开2cm)、D(B点尺侧旁开2cm)进行对照。结果:针剌前后相比,假针刺和浅针刺组五点上的TCE值均有升高趋势,其中B点及曲泽穴上针刺中与针刺后60TCE比较有统计意义;得气组A点、B点及曲泽穴针刺前后TCE值均升高,有统计学意义;经外c点、D点针刺前后的TCE值有一定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用机械力压迫阻断内关穴前后的郄门或大陵穴后,曲泽穴及A、B点上TCE值针刺过程中有所下降,起针解除压迫后有所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假针刺可以对全身起到一个刺激作用,也有升高局部体表能量代谢的作用,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许多针刺浅,医者或受刺者并没有传统的针感,但仍然可以获得临床疗效。传统针刺得气的操作方法能明显提高相关经线上的体表能量代谢,机械阻断可降低这种效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得气及假针刺等不同刺激手段对经穴及经线上穴点经皮二氧化碳释放量的影响,从而针刺得气与外周组织能量代谢效应的相关性。方法:共测试20名健康志愿者(男8,女12,平均年龄29岁),采用经皮二氧化碳测定仪,分别以5种不同的针刺方式刺激内关穴,在针前、针中及起针后测定上肢手厥阴心包经合穴曲泽及心包经上非穴点A(天泉与曲泽连线下1/4处)、B(曲泽与郄门连线1/2处)的经皮二氧化碳释放量,并与非心包经穴点C(A点尺侧旁开2cm)、D(B点尺侧旁开2cm)进行对照。结果:假针刺与浅针刺组,针刺前后相比所测量心包经内及经外五点上的TCE值均有升高趋势,其中B点及曲泽穴上针刺中与针刺后的TCE比较有统计意义;得气组经上A点、B点及曲泽穴针刺前后TCE值均升高,有统计学意义;经外C点、D点针刺前后的TCE值有一定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假针刺可以对全身起到一个刺激作用,也有升高局部体表能量代谢的作用,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许多针刺浅,医者或受刺者并没有传统的针感但仍然可以获得临床疗效;采用传统针刺得气的操作方法后,与针刺穴位邻近的同一条经上的穴点处经皮二氧化碳释放量明显增加,有极显著性统计学差异,表明有效针刺可能明显提高相关经线上的体表能量代谢。  相似文献   

4.
目的:进一步了解经脉线下深部组织温度的分布是否具有共同的规律,为探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形成机理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应用“组织温度测试仪”,对25名健康受试者心包经前臂段经线上郄门穴、郄门穴上2寸、郄门穴上4寸三点及其两侧旁开非经对照部位皮下1cm处深部组织温度进行检测,并进一步观察激光照射内关穴对它的影响。结果:心包经前臂段经脉循行线下深部组织温度多数高于两侧旁开非经对照部位,但也有低于两侧旁开非经对照部位者,有循经的表现;激光照射内关穴时经脉线上的温度上升较非经线快,停止照射后还可持续一段时间。结论:经脉循行线下深部组织温度与两侧旁开的非经对照部位显著不同,有循经分布的特点;激光照射穴位,温度反应有沿经传导的趋势,说明经脉组织可能具有较好的导热性。本实验结果为阐明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形成机理提供一方面的实验根据。  相似文献   

5.
经脉循行线上组织氧分压的观察及其针刺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应用三通道组织氧分压测试仪,测定了大肠经和心包经及其两侧旁开的非经对照区的组织氧分 压。对60名志愿者进行了180次的实验观察,初步结果如下:针前大肠经及心包经经脉循行线上的组织氧分 任明显高于左右非经对照部位的组织氧分压,两者差异非常显著;电针合谷穴或内关穴时相应的经脉循行线上 各测试点的组织氧分压明显降低,与针刺前比较差异非常显著;左右旁开的非经对照点的组织氧分压虽也略有 降低,但与针前相比两者无显著差异;停止电针之后15min,各测试点的组织氧分正逐步回升,但经线上测试点 和旁开非经对照点之间尚无显著差异。对大肠经和心包经的观察结果基本一致。针刺引起经脉线上的组织氧 分压降低可能是由于电针使经脉循行线上各测试点组织细胞的代谢增强,耗氧量增多所引起,而非血流量的减 少所造成。  相似文献   

6.
经脉循行红上组织氧分压的观察及其针刺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应用三通道组织氧分压测试仪,测定了大肠经和心包经及其两侧旁开的非经对照区的组织氧分压。对60名志愿者进行了180次的实验观察,初步结果如下:针前大肠经及心包经经脉循行线上的组织氧分压明显高于左右非经对照部位的组织氧分压,两者差异非常显著;电针合谷穴或内关穴时相应的经脉循行线上各测试点的组织氧分压明显降低,与针刺前比较差异非常显著;左右旁开的非经对照点的组织氧分压虽也略有降低,但与针前相比两者无显著差异;停止电针之后15min,各测试点的组织氧分压逐步回升,但经线上测试点和旁开非经对照点之间尚无显著差异。对大肠经和心包经的观察结果基本一致。针刺引起经脉线上的组织氧分压降低可能是由于电针使经脉特行线上各测试点组织细胞的代谢增强,耗氧量增多所引起,而非血流量的减少所造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客观检测家兔“心包、三焦经”体表经脉循行线。方法:应用皮肤导电量测定及声测经络技术,将导电量较大、声波波幅值较高点相互印证,确定为经穴点及经脉线非穴点。结果:家兔体表具有低电阻、高导声状态点的连线。结论:家兔有类似人体“心包、三焦经”体表经脉循行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刺得气及假针刺等不同刺激手段对经穴及经线上穴点经皮二氧化碳释放量的影响,研究针刺得气与外周组织能量代谢效应的相关性.方法:共测试二十名健康志愿者(男性8名,女性12名,平均年龄29岁),采用经皮二氧化碳测定仪,分别以五种不同的针刺方式刺激内关穴,在针前、针中及起针后测定上肢手厥阴心包经合穴曲泽及心包经上非穴点A(天泉与曲泽连线下1/4处)、B(曲泽与郄门连线1/2处)的经皮二氧化碳释放量,并与非心包经穴点c(A点尺侧旁开2 cm)、D(B点尺侧旁开2crn)进行对照.结果:针刺前后相比,假针刺和浅针刺组五点上的TCE值均有升高趋势,其中B点及曲泽穴上针刺中与针刺后的TCE比较有统计意义;得气组A点、B点及曲泽穴针剌前后TCE值均升高,有统计学意义;经外C点、D点针刺前后的TCE值有一定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用机械力压迫阻断内关穴前后的郄门或大陵穴后,曲泽穴及A、B点上TCE值针刺过程中有所下降,起针解除压迫后有所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假针剌可以对全身起到一个刺激作用,也有升高局部体表能量代谢的作用,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许多针刺浅,医者或受剌者并没有传统的针感,但仍然可以获得临床疗效.传统针刺得气的操作方法能明显提高相关经线上的体表能量代谢,机械阻断可降低这种效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比较电针手少阴心经穴、手厥阴心包经穴及同节段的非经非穴对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心电图和心功能的即刻效应,来观察电针心经、心包经穴的抗心肌缺血损伤作用,探讨心经、心包经与心的相关性及其差异,为临床治疗本病选经取穴提供一定临床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45例患者,采用单盲随机对照法分为3组:心经治疗组15例,心包经治疗组15例,非经非穴对照组15例。心经组,按经脉循行方向针刺极泉、少海、灵道、神门;心包经组,按经脉循行方向针刺天泉、曲泽、内关、大陵;非经非穴组针刺同节段非经非穴F1,F2,F3,F4。比较3组组内、组间针刺前、针刺结束后即刻及针刺结束后15 min心电图心率、ΣST值及ΣT值和心功能指标组织多普勒Tei指数值变化。结果:(1)与针刺前比较,针刺结束后即刻、针刺结束后15 min,心经组和心包经组的ΣST均无明显改变(P < 0.05),心率均明显减慢(P < 0.05),ΣT值均显著增大(P < 0.05),组织多普勒Tei指数均显著降低(P < 0.05)。而非经非穴组各指标前后无明显变化(P > 0.05)。(2)心经组与心包经组比较,两组对心电图和心功能的疗效相当(P > 0.05)。(3)与针刺结束后即刻比较,针刺结束后15 min,心经组和心包经组减慢心率,增大ΣT值及降低组织多普勒Tei指数的疗效明显更优(P < 0.05)。结论:(1)电针心经、心包经穴均能特异性减慢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心率,恢复T波缺血改变,降低组织多普勒Tei指数,说明针刺两经穴均具有抗心肌缺血损伤的即刻效应。(2)电针心经、心包经穴对心率,T波及组织多普勒Tei指数的疗效相当,提示针刺心经、心包经穴抗心肌缺血损伤的即刻效应大小相当。(3)电针心经、心包经穴具有一定的针刺后效应。  相似文献   

10.
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络穴,是治疗心及心包经疾患的主要穴位之一。娜灵枢·经脉》曰:‘”手心主之别,名日内关,去腕二寸,出于两筋之间,别走少阳,循经以上,系于心包,络心系。”其病”实则心痛,虚则倾心’。根据古代文献有关针刺内关穴治疗心经及心包经疾患的记载,近代医家作了大量针刺内关治疗心脏疾病的临床和文献研究,结果不但肯定了内关穴在心脏疾患临床上的应用价值,而且从现代医学角度阐释了内关穴治疗心脏疾患的内在机制。笔者仅从病理生理学角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浅谈针刺内关穴对心脏疾患的治疗作用。工增加冠状动脉血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客观检测家兔“心包、三焦经”体表经脉循行线。方法 :应用皮肤导电量测定及声测经络技术 ,将导电量较大、声波波幅值较高点相互印证 ,确定为经穴点及经脉线非穴点。结果 :家兔体表具有低电阻、高导声状态点的连线。结论 :家兔有类似人体“心包、三焦经”体表经脉循行线  相似文献   

12.
经络活动与外周经脉线上钙离子相关性的研究(英文)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是天津中医学院针灸系承担的国家攀登计划──经络研究项目的部分总结。以离子选择性针型钙离子电极在体监测发现,人体、家兔经穴处的钙离子浓度有高于非穴位的趋势,针刺可使本经其它穴位处钙离子浓度升高。当脏腑病变时,其相应的经脉线上的钙离子浓度明显下降,而且下降幅度与脏腑病变的程度呈相关关系,有一定的特异性。当络合针刺部位或相应经脉线上的钙离子后,针刺治疗脏腑病变的效应消失,使针刺疗效丧失的络合剂EDTA的最低浓度为10-3mol/L,升高经穴处的钙离子浓度对针效似无影响。进一步实验发现,当阻断针刺穴位或相应经脉线上的细胞膜上的电压门控性钙离子通道、钙调素活性时,针刺经穴治疗脏腑病变的效应消失,提示钙离子与经脉活动密切相关,是针效产生、经络活动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以经穴与脏腑间存在相对的特异性联系为出发点,查阅1990年~1999年CNKI数据库文献和近10年Pubmed数据库,系统分析基于正常或疾病动物的经穴与脏腑相关性的研究情况.发现此时期基于动物的经穴-脏腑相关性研究,已借助形态学、神经放电、肌肉放电、组织生化等现代实验技术和方法,探讨了针刺对脏腑功能活动调节的神经传导途径、针刺对脏腑功能活动的调节和经脉线上物质的变化等,证明了经穴-脏腑相关的特异效应,此效应与外周神经、中枢神经、心肌组织生化和经脉线上物质等有关,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针刺对弱智儿童血清皮质醇与生长激素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以调神醒脑为主,运用毫针针刺头穴额中线、顶中线、枕上正中线,耳穴心、胃、皮质下、内分泌、神门、肾上腺,体穴劳宫,治疗弱智儿童37例,并与15例空白对照组比较。结果针刺治疗组各项临床症状的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针刺治疗后血中皮质醇与生长激素的水平显著升高(P<0.001),而对照组前后则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刺手厥阴心包经穴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血清心肌酶CK、CK-MB、LDH、AST活性的影响,探讨经穴对靶器官的特异性作用机制。方法:50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只穿线不结扎冠状动脉,其余各组制备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其中3个针刺穴位组分别于电针大鼠内关穴、郄门穴或合谷穴20分钟后,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40分钟,心电图监测,再次电针上述穴位20分钟,松扎,恢复冠脉灌流;假手术组于穿线后100分钟、模型组和各针刺穴位组于再灌注后60分钟,抽取静脉血,分离血清,酶学速率法测定心肌酶CK、CK-MB、LDH及AST等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针刺手厥心包经穴(内关、郄门)组CK、CK-MB、LDH、ASK活性显著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非常显著(P均〈0.01)。结论:针刺手厥阴心包经穴可明显抑制心肌酶的活性,,这种效应在经脉(穴)与脏腑间存在相对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正常人体委中穴区刮痧前后经脉线上皮肤微循环血流灌注量的变化,探讨穴区刮痧疗效的作用机制。方法:在10例健康人体膀胱经委中穴区刮痧,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成像仪,观察刮痧前至刮痧后90min内,委中穴区及本经同侧经脉线上气海俞区域的皮肤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变化情况,利用LDPI图像软件处理相关数据,进行组内比较和相关性统计学分析。结果:委中穴区刮痧后即刻至90min各时间段血流灌注量与刮痧前相比均显著升高(P<0.001,P<0.01);委中穴区刮痧后15、60、90min时,本经同侧经脉线气海俞穴区皮肤血流灌注量与刮痧前相比均有不同程度升高(P<0.05)。委中穴区与气海俞穴区之间血流灌注量变化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穴区刮痧可明显增加本经经脉线上皮肤微循环血流灌注量,改善皮肤微循环,促进沿经组织新陈代谢,是刮痧活血化瘀、疏通经络以及畅通气血运行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心包经循行路线及其与心脏机能活动的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游振铨  张炜 《针刺研究》1993,18(2):143-148
针刺心包经的内关穴,可使心脏功能获得明显改善。但是穴不等于经,心包经作为一条经脉,究竟与心脏功能活动有何关系?为了弄清这一问题,本文以心电图和心功能为指标,观察了针刺心包经循行路线上的四个穴位,两个非穴位测试点和经线两侧旁开1.5厘米的8个对照点对心脏功能的影响。对100名冠心病患者观察的结果表明,针刺经线上测试点与针刺经线两侧旁开对照点,针后8项指标的变化,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01)。说明心包经作为一条经脉,与心脏机能活动有密切关系。也从机能分析的角度,证明心包经的循行路线是客观存在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针刺前后腧穴皮肤温度变化与气机升降——气的运行的关系。方法:针刺内关穴,观察针刺前、针刺结束、针刺结束10min、针刺结束20min4个时间点,内关穴、大陵穴、间使穴、外关穴4穴皮肤温度。结果:针刺结束、针刺结束10min、针刺结束20min与针刺前相比较,4穴平均温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结束、针刺结束10min、针刺结束20min相比较,4穴平均温度有所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针刺内关穴,能调节内关穴内经气,升高其皮肤温度。经气向外运行,影响大陵、郄门、外关,3穴皮肤温度随之升高;(2)观察发现,针刺内关穴对腧穴皮肤温度的影响,与经过内关穴的经脉循行方向一致;(3)通过观察针刺内关穴前后相关腧穴皮肤温度的变化,能勾画出经过内关穴的经气运行轨迹,展示经脉腧穴中气机升降规律,针刺前后腧穴皮肤温度变化与气机升降密切相关,即:内关穴处的经气,分别向手、向胸、向外关运行。手厥阴心包经前臂段经气大体运行方向是从手走胸;(4)针刺对腧穴皮肤温度有双向调节作用,使皮肤温度低的升高、高的下降,腧穴有最佳温度。  相似文献   

19.
实验经络针灸法治疗席汉氏综合征25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子信  高望平 《陕西中医》1996,17(3):131-131
采用实验经络针灸疗地,在脾,胃,肾,心包经上测出实验经脉线,取阴陵泉,足三里,太溪,内关,曲泽等穴段行针刺,配合吸高流量氧气,加灸关元,中极穴治疗席汉氏综合征25例,总有效率96%。提本法是治疗席汉氏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心包经前臂段经脉线下深部组织温度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进一步了解经脉线下深部组织温度的分布是否具有共同的规律,为探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形成机理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应用"组织温度测试仪",对25名健康受试者心包经前臂段经线上郄门穴、郄门穴上2寸、郄门穴上4寸三点及其两侧旁开非经对照部位皮下1cm处深部组织温度进行检测,并进一步观察激光照射内关穴对它的影响。结果:心包经前臂段经脉循行线下深部组织温度多数高于两侧旁开非经对照部位,但也有低于两侧旁开非经对照部位者,有循经的表现;激光照射内关穴时经脉线上的温度上升较非经线快,停止照射后还可持续一段时间。结论:经脉循行线下深部组织温度与两侧旁开的非经对照部位显著不同,有循经分布的特点;激光照射穴位,温度反应有沿经传导的趋势,说明经脉组织可能具有较好的导热性。本实验结果为阐明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形成机理提供一方面的实验根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