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调查某院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全肠外营养(TPN)的临床应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2018年1月至2018年7月某院收治的96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TPN处方情况进行统计与适宜性分析。结果: 96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以老年人为主,胃癌占57.3%;围手术期共接受TPN治疗918例次,以术后营养支持为主,平均疗程(9.6±4.2)d。TPN处方平均热量供给为(21.1±4.4)kcal·kg-1·d-1,39.5%的处方热量低于20 kcal·kg-1·d-1;糖脂供能比为1±0.4,41.6%的处方糖脂比小于1;氨基酸平均用量为(1.3±0.4)g·kg-1·d-1,84.4%的处方热氮比为80~150∶1;丙氨酰谷氨酰胺的使用率为81.3%,有41.7%的处方使用比例超过20%。肠外营养液的渗透压、氨基酸浓度、葡萄糖浓度及一价和二价阳离子达标率分别为95.8%、92.7%、96.8%及94.8%和95.9%。结论:该院消化道恶性肿瘤围手术期营养支持以术后为主,缺乏术前个体化营养风险评估和营养支持;围手术期TPN处方基本合理,部分处方存在热量/蛋白供给不足、脂肪乳供能占比较高、热氮比不适宜、电解质与药物浓度超标的现象。临床营养支持是一项多学科参与的工作,临床药师应积极协助医师,制定个体化的营养支持方案,提升临床营养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新生儿围手术期应用胃肠外营养支持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总结4年来48例新生儿围手术期应用胃肠外营养支持的临床疗效,介绍胃肠外静脉营养混合液(PN)的组成和应用原则。方法 对48例新生儿和未成熟儿围手术期经周围静脉营养支持进行总结,包括(PN)组成成份、配制程度、应用方法、监测指标、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的防治。结果 应用(PN)均在5天以上,最长14天。治愈40例,好转6例,放弃2例,无死亡。治疗前后体重、淋巴细胞总数、血浆总蛋白明显升高(P〈0.0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全胃肠外营养(TPN)支持对中大型手术后新生儿的影响。方法:自1995-1998年对30例腹部中大型手术后新生儿采用TPN支持疗法,将全营养混合液(TNA)通过周围静脉24h均匀输入,应用时间8-24d,监测项目包括体重,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血生化,氮平衡,神经精神发育,结果:痊愈29例,死亡1例,应用TPA支持后1周与应用前相比较,体重,神经精神发育检查评分,血淋巴细胞计数均明显增加(P<0.01),结论:TPN能促进腹部中大型手术后新生儿生长发育特别是神经系统发育,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4.
全胃肠外营养(TPN)应用于小儿腹部外科围手术期,对于改善患儿状况、纠正手术打击造成的机体大量能量消耗,增强组织修复,维持能量和水、电解质的平衡有着明显的作用.我院1994-2000年对50例患儿采用围手术期全胃肠外营养支持方法,并设47例未用TPN支持患儿作为对照组.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对2例临床小肠移植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疗效的总结,探讨小肠移植中合理的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治疗方案.方法 对2例小肠移植患者进行围手术期的营养支持治疗,术前采用肠外营养(PN)辅助肠内营养(EN)的营养支持方案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术后采用先给予全肠外营养(TPN),接着PN+EN,逐渐过渡到全肠内营养(TEN)的营养支持方案.观察患者术前营养状况的改善及术后小肠吸收功能恢复情况和患者体重及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2例患者术前行营养支持治疗后体重均有所增加,营养状况改善,顺利进行手术;术后2例患者小肠吸收功能恢复良好,均从TPN顺利过渡到TEN,时间分别是术后20和24 d.结论 合理的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治疗是小肠移植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 PD)围手术期应用肠内营养支持的效果 方法 2000年1月~2008年1月我院行PD患者48例,围手术期应用肠内外营养患者22例(治疗组),单独予以肠外静脉营养患者26例(对照组),对比两组术前后体重变化,总蛋白和白蛋白改善情况,住院时间和费用,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 结果 治疗组手术前后总蛋白和白蛋白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手术前后体重变化及总蛋白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PD围手术期应用肠内营养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围术期有创动脉压监测在重症新生儿手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2006年1月-2008年10月NICU与外科、麻醉科协作,完成15例重症新生儿手术,围术期给予有创动脉压监测,心率、呼吸、经皮氧饱和度监测,机械通气支持,全静脉营养。结果手术后有创平均动脉压增高(P〈0.05),心率下降(P〈0.05),血糖短暂升高(P〈0.05)。治愈12例,2例死亡,1例放弃治疗,治愈率80%。结论有创动脉压监测可指导重症新生儿围术期抢救,是重症新生儿手术围术期最重要的监护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消化道肿瘤围手术期应用整蛋白型肠内营养支持的效果.方法取消化道肿瘤患者54例,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30例,在围手术期给予能全素胃肠内营养支持,术前3d给予能全素口服至手术前1d,术后12~24h即通过肠内营养输注系统给予能全素.对照组24例按常规外周静脉输液.两组均观察围手术期病人的临床表现,并监测营养支持前,术前1 d,术后第7d体重、血常规、肝功能的相关指标及术后并发症.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肛门或造瘘口排气时间较对照组提前(P<0.05),应用能全素后1例出现恶心呕吐,2例腹痛,1例腹泻.所有病人均未出现吻合口漏或急性肠梗阻,无手术切口或造瘘口感染.实验组患者应用能全素后血淋巴细胞、白蛋白及总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消化道肿瘤患者围手术期给予能全素是安全而有效的,并且能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新生儿腹部疾病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0年-2011年间接受腹部手术的新生儿72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新生儿在围手术期均实施肠外营养支持,并在早期行母乳喂养,观察营养支持治疗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①72例新生儿实施肠外营养5-14d,治愈61例,好转8例,放弃治疗2例。治疗后患儿平均体重、淋巴细胞总数、血浆总蛋白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②营养支持过程中出现轻度静脉炎和药液外渗1例,经50%硫酸镁外敷后好转,出现呕吐1例,无其他并发症。结论新生儿腹部疾病在围手术期实施肠外营养并在术后早期给予母乳喂养有助于患儿康复,其效果肯定,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围手术期治疗情况进行总结,提高围手术期危重新生儿的救治成功率.方法 对2007年7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围手术期患儿6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治愈40例(59.7%);家长放弃治疗24例(35.8%),其中15例因经济原因,9例因多发畸形、严重感染或预后差;死亡3例(4.5%).结论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治疗为术前诊断及手术治疗争取了时间,而合理有效的呼吸支持、静脉营养及抗感染等综合治疗,对提高围手术期危重症的救治成功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胃肠道术后肠外-肠内序贯营养支持与全肠外营养的研究分析。方法选取我院胃肠道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运用早期肠内营养、完全肠外营养、肠外营养-早期肠内营养三种不同模式进行营养支持,观察比较三种模式的营养支持效果、并发症以及肠屏障功能等情况。结果 PN-EN组受试者与TPN组和TEN组体重、HB、ALB、TFN、PA、肠源性细菌DNA、尿L/M等相关检测指标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PN-EN组患者首次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小于TPN组和TEN组。结论 PN-EN模式对胃肠道术后患者进行营养支持有利于术后患者营养水平的提高,改善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肠道手术后规范化序贯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疗法以及肠外营养支持的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3年3月本院收治的96例胃肠道手术治疗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肠外营养支持疗法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规范化序贯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各项观察指标的变化情况上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并发症发生率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肠道手术后给予规范化序贯肠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疗法治疗取得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的肠外营养支持疗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糖尿病患者腹部手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的临床效果。方法腹部手术后的糖尿病患者100例,按单盲随机法分为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各50例;观察两组的营养指标及临床情况。结果术后第4天,肠内营养组体重、Hb和TP水平高于肠外营养组(P0.05),术后第10天,肠内营养组Hb和TP水平仍高于肠外营养组(P0.05)。肠内营养组术后1周内每日血糖波动水平低于肠外营养组;肠内营养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肠外营养组(P0.01)。肠内营养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低于肠外营养组(P0.05);肠内营养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较肠外营养组患者明显缩短(P0.01)。结论对糖尿病患者腹部手术后行早期肠内营养疗效好,胃肠功能恢复快,能保证患者有良好的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对预防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病人胃瘫综合征的作用。方法:对1 847例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病人分别给予全肠外营养治疗(917例)和肠外营养联合肠内营养治疗(930例)。比较2组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发生率及恢复时间。结果:联合肠内营养组胃瘫的发生率1.6%,显著低于全肠外营养组的4.4%(P < 0.01);联合肠内营养组胃瘫的恢复时间为(9.6±3.3)d,显著短于全肠外营养组的(24.2±4.5)d(P < 0.01)。结论:肠外营养联合肠内营养比单纯肠外营养对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鼻肠管早期肠内营养辅以肠外营养对腹部术后患者的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将82例腹部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1例,实验组留置鼻肠管,于术后12h后实施早期肠内营养辅以肠外营养;对照组留置鼻胃管,以肠外营养为主,等肠蠕动恢复后给予肠内营养支持。观察两组生活指标、生化指标、胃肠道恢复时间、早期下床活动时间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观察期间无死亡、无严重并发症及营养代谢障碍,营养支持后7d血清蛋白呈上升趋势,但两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血糖均较营养支持前下降,两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降低、肠蠕动恢复及下床活动时间明显缩短(均P<0.05)。结论:腹部术后鼻肠管早期肠内营养辅以场外营养能够较好的满足患者代谢需要,改善肠道功能,纠正代谢紊乱,减轻患者胃肠不耐受症状,促进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王杉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6):3407-3408
目的探讨肠内和肠外营养对腹部手术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 58例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肠内营养组(EN)和全肠外营养组(TPN),EN组术后进行常规处理,TPN组术后应用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剂等作为营养素来源。术后第11天对2组患者进行实验指标测量并比较。结果①术后EN组胃肠道排气功能恢复时间和排便功能恢复时间均快于TPN组,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术后2组患者的体重均减轻,但TPN组手术前后的体重差大于EN组手术前后的体重差,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进行肠内营养可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和营养状况改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低氮低热量肠外营养对肝叶切除术后患者的影响。方法将预实施肝叶切除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术后分别应用低氮低热量肠外营养和传统肠外营养支持。比较2组患者血浆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re-ALB)、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术后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的变化。结果(1)手术前后ALB对照组:术前(37.6±3.7),术后3 d(34.2±3.4);试验组:术前(35.7±4.2),术后3 d (35.1±2.8);手术前后Pre-ALB对照组:术前(0.25±0.04),术后3 d(0.23±0.01);试验组:术前(0.26±0.08),术后3 d(0.27±0.03);术后试验组ALB、Pre-ALB均高于对照组,2组蛋白总体水平较术前均有下降(P<0.05);(2)手术前后AST对照组:术前(125.0±13.5),术后3 d(150±24);试验组:术前(121±15),术后3 d(120±18);手术前后ALT对照组:术前(99.0±15.5),术后3 d(70.0±8.8);试验组:术前(105±12),术后3 d(60.0±10.5)。术后2组患者AST、ALT均较术前升高(P<0.05),试验组转氨酶水平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组住院天数:对照组(15±4)d,试验组(13±2)d;2组住院费用:对照组(19306.0±526.6)元,试验组(18047.0±415.3)元。试验组术后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肝叶切除患者术后低氮低热量肠外营养支持有利于改善营养状态,减少术后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分析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支持的效果。方法 52例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N组(肠内营养支持)和PN组(肠外营养支持),比较两组的术后恢复效果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EN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明显低于PN组(P<0.05)。而PN组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均较术前明显降低,较EN组降低更明显(P<0.05)。术后出现并发症共16例次,EN组的并发症明显少于PN组(P<0.05)。结论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效果优于肠外营养,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费用低、术后恢复快,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9.
胃肠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胃肠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胃肠手术后病人分成肠内营养组(EN组 ,18例 )、肠外营养组 (PN组 ,16例 )和对照组 (2 0例 ) ,EN组接受能全力肠内营养液 ,共 7天。术后第 3和第 7天测定血浆蛋白、肝肾功能、血糖、淋巴细胞计数、IgG、IgA、IgM和体重 ,临床观察肛门恢复排气、排便时间、不良反应和营养支持费用。结果 :肠内营养组血白蛋白、前白蛋白术后 7天明显升高 ,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肛门恢复排气排便时间明显提前 ,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术后体重均有下降 ,研究组下降幅度明显小于对照组 ,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其他生化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 :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能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改善营养状态 ,并且安全可行 ,营养支持费用仅为肠外营养的 1 3。  相似文献   

20.
孙维敏 《中国医药导刊》2012,14(6):948-949,951
目的:探索胃肠肿瘤外科医务人员确立医院感染预防理念,落实预防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的多项措施.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2010年12月胃肠肿瘤外科两个病区住院并接受手术的胃肠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指标包括年龄、性别、术前住院日数、诊断日至手术日的间隔天数、术前营养状态、白细胞计数、白蛋白量、化疗药物种类与用量、手术时间、手术医师、术后引流管留置方法与数目、术后住院日数等.结果:通过预防手术部位医院感染,2007~2010年胃肠肿瘤手术部位医院感染发生率下降(Ⅱ类切口趋势χ2=9.18,P=0.002,Ⅲ类切口趋势χ2=7.77,P=0.005).结论:多途径加强围术期医院感染管理,是手术安全的可靠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