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梗阻性黄疸常需外科手术解决,所以明确梗阻音部位及原因非常重要。现将我院近年65例梗阻性黄疸病人诊治情况,分析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2.
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双介入治疗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目的:本文通过双介入法(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和经动脉化疗栓塞术)在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治疗中的研究,对双介入法作一评价。材料和方法:我院从1987年至1996年共有82例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接受了介入治疗。其中28例为单纯的经皮经肝道引流术(PTBD),归为A组;另外54例在PTBD术后2周左右接受了经动脉化疗术(TAI)和/或化职栓塞术(TAI+TAE),归为B组。所有病人都通过多种影象学,外科或生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胰胆管水成像(MRCP)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4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梗阻性黄疸患者的影像表现。并与B超、CT、PTC相比较。结果 MRCP能清晰显示胰胆管的梗阻部位,对梗阻性黄疸的定位诊断率100%,定性诊断率93.6%。结论 MRCP是阻性黄疸的首选和最佳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胆道支架跨与不跨十二指肠壶腹部放置治疗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预后差异.方法 分析本院符合条件的56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支架跨十二指肠壶腹部放置31例,支架不跨十二指肠壶腹部放置25例,比较2组患者间支架置入术后4~7 d总胆红素下降率、胆道感染率及支架再阻塞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跨壶腹部组与不跨壶腹部组的生存期分别为(180.3±142.5) d、(178.6±137.7) d(P=0.840).2组患者术后4~7 d总胆红素下降率为42.0%±43.6%、41.4%±28.7%(P=0.950);治疗成功率分别为93.5%、92.0%(P=1.0).跨壶腹部组术后胆道感染7例(22.6%),不跨壶腹部组术后胆道感染5例(20.0%)(P=0.815).2组患者支架再阻塞率分别为22.6%、28.0%(P=0.642).结论 2种支架置入方式均是治疗低位胆道梗阻安全、有效的方法;与支架非跨壶腹部放置相比,支架跨壶腹部放置未增加胆道感染及支架再狭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胆道腔内放射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 研究胆道腔内放射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可行性并初步探讨其疗效。方法  4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放置胆道支架后接受胆道腔内放射治疗。结果  4例患者均未出现并发症 ,1例完成CT随访的患者瘤体缩小。结论 初步观察表明胆道腔内放射可安全有效地控制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肿瘤生长。  相似文献   

6.
秦红军  熊荣碧 《武警医学》1994,5(6):354-355
恶性梗阻性黄疸22例误诊原因分析武警四川总队医院秦红军,熊荣碧,晏银模,罗伟(乐山614000)恶性梗阻性黄疸(M01)是由于胆囊、胰腺、胆管、Vater壶腹或胆道附近的其它肿瘤致胆道阻塞所引起的黄疸,因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很易误诊或漏诊。为提高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介入治疗及临床应用。材料与方法:20例恶性梗阻性黄疸均经内窥镜逆行胆道造影(ERCP)和CT及MIR确诊。男15例,女5例,平均年龄45岁,均为恶性梗阻性黄疸,置入国产金属内支架10枚,行内外引流5例,外引流5例,采用经皮胆道穿刺技术,在DSA监视下,使用胆道介入全套材料在无菌技术条件下进行胆道穿刺。结果:一次成功80%,二次50%,三次10%。10枚支架在通。100%,5例内外引流,外引流5例,成功率100%,无严重的并发症产生。结论: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介入治疗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朱向会  杨运旗 《西南国防医药》2009,19(11):1107-1108
目的:探讨梗阻性黄疸的CT表现。方法:对50例梗阻性黄疸患者进行CT腹部平扫和增强扫描,检查结果与病理诊断、临床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5例肝内梗阻性黄疸中,肝门部肿瘤10例,肝内胆管结石5例;35例肝外梗阻性黄疸中,胆总管结石10例,胰头癌14例(其中包括6例合并胆系结石),胆管癌5例,壶腹部癌2例,胆总管炎性狭窄4例。结论:CT检查是梗阻性黄疸定性诊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介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79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根据具体情况给予经皮肝穿刺胆道置管外引流、内外引流或胆道内支架治疗。术后对患者的胆红素水平、一般症状等情况进行随访。结果所有患者均穿刺引流成功,单纯外引流14例、内外引流31例、置入金属支架内引流34例。术后患者一般症状、肝功能血清学指标,较术前明显改善,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介入治疗是治疗恶性胆道梗阻性黄疽的安全、有效的姑息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梗阻性黄疸的CT检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分析了经 CT 检查、手术病理证实的62例梗阻性黄疸.CT 对梗阻性黄疸及梗阻平面判断正确率为98%和94%,对梗阻病因的诊断正确率为87%。重点讨论了不同病因的梗阻性黄疸的 CT 特点及诊断、鉴别诊断问题。  相似文献   

11.
肺手术围手术期心律失常的发生原因及处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观察分析 5 6 6例肺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 ,探讨肺手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原因及处理原则。5 6 6例肺手术患者中 12 1例(2 1 4 %)开胸手术后发生了心律失常 ,经及时处理 ,均能很快纠正。结果提示此类患者术后易发生心律失常 ,其原因包括高龄、合并心肺疾病、术前心电图异常、手术时间长等 ,临床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12.
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1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措施,对珠江医院1993年1月-2001年7月收治的12例产科DI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12例均有不同的诱因,其中以羊水栓塞、妊高征为主。主要临床表现为出血、栓塞或循环障碍。全部病例均迅速得到确诊,及时给予去除病因、抗休克、补充凝血因子处理。12例中早期使用肝素9例,纤溶抑制剂8例,行子宫切除术5例。9例治愈,3例死亡。提示早期诊断、及时去除病因及抗休克处理、合理应用肝素及纤溶抑制剂是降低DIC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手术在保留口咽腔正常解剖形态与功能的前提下,解除阻塞、重建并扩大口咽气道。术前经上气道Muller试验证实Fujita Ⅰ型56/62例。对62例OSAS施行CO2激光辅助腭贝成型,保留悬雍垂大部或全部,切开舌腭弓与咽腭弓,松解悬雍垂。术后无鼻咽部粘连及鼻腔反流发生。鼾声基本消失29/62例,明显减轻30/62例,近期总有效率95.2%。本术式基于口咽与腭帆肌群的解剖特点进行设计与重建,避免了软腭组织的过多切除,可达到明显提升腭帆、扩大口咽气道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对本院1981—2002年1286例年龄≤5岁的小儿心脏直视手术的体外循环(ECC)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按时间段分为两组。组I(1981—1997)为管道不定型组(n=883),ECC管道是临时改装的,直径及长度均不等,膜肺使用率17.2%。组Ⅱ(1998—2002)为管道定型组(n=403),ECC选择配置成型的婴幼儿管道,直径6mm,长度100cm,膜肺使用率76.2%。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均衡,有良好的可比性(P>0.05)。结果显示,组Ⅱ与组Ⅰ相比,ECC中晶体预充量和全血预充量以及总液量显著降低(P<0.01),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和住ICU时间明显缩短(P<0.05),引流量减少(P<0.05)。虽然组Ⅱ的预充血量明显减少,由于规范了ECC管道,两组相比稀释度没有显著差异(P>0.05)。细Ⅰ死亡17例(1.9%),组Ⅱ死亡6例(1.5%)。提示采用规范的体外循环管道、选用优质婴幼儿膜肺以及减少预充量是婴幼儿体外循环管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门静脉动脉化对实验性梗阻性黄疸大鼠肝脏再生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探讨门静脉动脉化重建肝血流后对肝脏再生的影响 ,作者建立了门静脉动脉化重建肝脏血流加行半肝切除 (43 % )的梗阻性黄疸大鼠实验模型 ,分别在术后 3天和 10天取出肝脏烘干称重、光镜下计数进入有丝分裂期的肝细胞和分离肝细胞进行流式细胞仪分析 ,以观察肝脏再生的情况。结果显示 ,实验组术后 3天和10天测定的肝脏干重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进入有丝分裂期的肝细胞计数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流式细胞仪测得的进入G2 和M期的肝细胞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提示行门静脉动脉化重建肝血流不影响肝脏的再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肝胆管切开引流术对不能手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对2002年3月—2007年1月收治的9例不能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行经肝胆管切开置管引流术。结果9例手术经过顺利,总胆红素从术前的(312.9±161.8)mmol/L,下降为(176.1±80.8)mmol/L。血清丙氨酸氨基转氨酶从术前的(188.4±52.9)U/L下降为(56.9±17.3)U/L。5例获随访,病人平均存活时间14.7月。有1例病人已存活三年。结论不能手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病人行经肝胆管切开引流可有效地解除黄疸,改善肝功能,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延长存活期。  相似文献   

17.
微创外科时代对传统胆道外科的挑战及其对策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9  
作者通过历史的回顾,阐述现代传统外科学的建立和传统外科医生对现代外科学发展所起的作用。自从Langembuch(1982)施行首例胆囊全切除术以来,便标志着近代胆道外科的开始;胆道外科随着外科学的发展、对肝胆生理的深入了解和现代影像技术的发展而成熟。然而,在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情况下,特别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应用而使传统的开放胆囊切除术失去其为治疗胆囊疾病的“金标准”的地位。但在我国,胆道病的特  相似文献   

18.
儿童瓣膜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报道87例儿童瓣膜性心脏病患者的外科治疗。其中男58例,女29例,年龄4-14(平均10.2)岁,其中二尖瓣置换36例,主动脉瓣置换13例,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双瓣置换6例,主动脉瓣成形13例,二尖瓣成形19例。所用心脏瓣膜均为机械瓣。同期处理三尖瓣关闭不全41例,室间隔缺损23例,房间隔缺损9例,佛氏窦瘤破裂8例,动脉导管未闭3例。术后早期并发症包括:低心排综合征7例,呼吸衰竭3例,心律失常5例。早期死亡4例,病死率4.60%。随访0.5-14.5(平均6.51)年,晚期死亡3例,病死率3.61%。儿童瓣膜性心脏病手术治疗时,首先应尽量选择瓣膜成形术;对人工心脏瓣膜替换术者,瓣膜尽量选用成人型号,术后常规行华法林抗凝治疗,并要重视对患儿术后风湿活动的治疗。  相似文献   

19.
外科微创化:21世纪外科的趋向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由中国工程院主办的 2 0 0 1年工程科技论坛“微创外科新概念”学术研讨会于 2 0 0 1年 10月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召开。参加会议的有黄志强、盛志勇、黎介寿、吴孟超、汤钊猷、王正国等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以及相关前沿科学领域有造诣的专家 10 0多人。与会专家对微创外科的内涵、发展方向及在外科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热烈讨论 ,并就许多问题达成了共识。裘法祖院士给会议发来了贺信。此次会议是一次高层次、高水平的学术会议 ,相当于国外的”GoldenConference” ,对于我国科学与工程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让更多的读者了解微创外科研究的新进展 ,本刊从与会专家的发言中遴选了部分文稿在此刊出 ,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0.
65例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分析和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征和外科治疗经验 ,回顾性分析了 1 997年 1月~ 2 0 0 2年 6月经手术治疗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 6 5例 ,其中男 4 4例 ,女 2 1例 ,年龄 9~ 6 8(平均 34.3)岁。术前血培养 5 5例 ,阳性 2 0例 ,其中葡萄球菌 9例 ,链球菌 8例 ,其他细菌3例。超声心动图显示有心内膜赘生物 6 2例 ,其中二尖瓣 1 9例 ,主动脉瓣 31例 ,肺动脉瓣 5例 ,三尖瓣 5例 ,佛氏窦口 2例。 6 5例中主动脉瓣置换 2 2例 ,二尖瓣置换 1 3例 ,双瓣置换 5例 ,二尖瓣成形 3例 ,同时处理房间隔缺损 2例、室间隔缺损 1 4例、佛氏窦瘤破裂 3例、法洛四联症 1例、动脉导管未闭 2例。术后早期住院死亡 4例 (6 1 % ) ,获随访 5 6例(91 % ) ,随访时间 6~ 6 9(平均 30 4 )个月 ,2例主动脉瓣置换病人分别在术后 1年、3年发生人工瓣膜心内膜炎 ,均死于充血性心力衰竭和败血症 ,余 5 4例无感染复发。术后 1、3、5年生存率分别为 96 .6 %、90 1 %、90 1 %。提示早期诊断 ,掌握适当的手术时机是成功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