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引言中医名著《伤寒杂病论》本为东汉张机(仲景)所撰,在中国医学史和历史上,久已定谳.但由于汉魏史书未为张机立传以及史书阙载等原因,以致在疑古考伪风气的影响下,对于《伤寒杂病论》本为张仲景所撰,又成疑案,时有异说,见诸报刊,不免使人迷惑不解.因此,笔者不揣谫陋,对张仲景撰著《伤寒杂病论》的历史,略做简要考察辨正.不妥之处。敬祈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2.
<正>关于经方药物的度量衡折算问题,需要先确定《伤寒杂病论》的成书年代。钱超尘从《伤寒杂病论》原序推论:"《伤寒》应在建安七、八年,即西元202~203年写成,但亦有认为可在建安十年到十五年(西元210年),甚至建安二十年后,而且尚有考证,认为"建安"乃"建宁"之误,则《伤寒论》成书应在建宁十年,即西元178年之后"。纵使准确的成书年份尚未肯定,《伤寒论》成书在东汉(西元25~220年)仍是毫无疑问的。因此在折算《伤寒  相似文献   

3.
张机(公元150~219年),字仲景,东汉南郡涅阳(今河南南阳县)人。著《伤寒杂病论》(后世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个刊本),这是他伟大医疗实践的记录。对“伤寒”及其内科杂证均有卓越贡献,本文仅将其对妇科临床贡献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4.
芦培峰 《光明中医》2007,22(11):6-8
成书于东汉末年的《伤寒杂病论》被历代医家奉为经典,其所确立的辩证论治思想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著。张仲景名机,南群涅阳(今河南南阳)人。原书名《伤寒杂病论》,约成书于三世纪初,其内容包括伤寒与杂病两部分。由于战乱,原书一度散佚不全,后经西晋王叔和  相似文献   

6.
《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被称作中医学经典,分别成书于秦汉时期和东汉末年,虽然2部著作成书年代相去不远,但理论指导思想却大相径庭。历代认为《伤寒论》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其依据就是《伤寒论》序中有"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23个字。因此,历代医家多以《内经》解读伤寒,致使仲景学术本源累世迷惑莫辨。  相似文献   

7.
<正>中医治疗疾病的法则有汗、下、吐、和、温、清、消、补八种,究其实质就攻、补、和3法;八法中的汗、下、吐、清、消为攻法;温、补为补法,攻补法则在临床广泛应用,但和法应用较局限[1]。笔者根据临床中和法对60例中晚期肿瘤患者的应用加以分析探讨如下。1和法的提出《伤寒杂病论》成书于2000多年前的东汉末年,为长沙太守张机所著,当时战争频发,战争思想对《伤寒杂病论》影响巨大,根据敌我双方力量对比,敌弱我强就选择是战,敌强我弱就选择守,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原名《伤寒杂病论》,约成书于东汉建安十年。该书在流传过程中,曾经西晋王叔和整理和编次,唐代孙思邈和王熹亦曾加以收集而作出贡献,至北宋治平间校正医书并雕板印行、金代成无已注解之后,始普遍流行。现存《伤寒论》的各种版本,以宋本和成本最为重要,此外尚有同体而别名的《金匮玉函经》、康平本、康治本等。民国之后又出现三种俱称古本的十六卷《伤寒杂病论》,即长沙本、四川本和桂林本,但多被认为系伪书,其中桂林本近年有逐渐受到重视的倾向。  相似文献   

9.
旋覆代赭汤出自东汉张机所著《伤寒杂病论》,主治肝气犯胃,胃虚痰阻的痰气痞证,方中以旋覆花、代赭石为君,镇肝降逆,下气化痰。笔者于临床应用时,常变通扩大本方的应用范围,但凡有上逆之病机,出入化裁,用之甚良,现略举一二,求教大家。  相似文献   

10.
仲景杂病部分何以称为《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全称《金匮要略方论》,是后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伤寒杂病论》是在《内经》、《难经》等医经理论指导下,汇集了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结合仲景临床经验凝炼而成的,是对秦汉以来医学成就的总结和概括。《伤寒杂病论》成书之后,旋经兵燹,原书有散失,晋太医令王叔和首辑伤寒十卷,即成今之《伤寒  相似文献   

11.
历代医家对《伤寒杂病论》中的芍药见解不一,或认为芍药当为白芍,或为赤芍。本文通过研究各医家的观点,结合《伤寒杂病论》条文,从第12、13、95条,第21条,第279条,第316条来追溯探求张机用芍药的本意。古代人药物的使用大多为野生动植物,随着野生芍药的减少,培植芍药入药的增多及炮制方法的改变,不能直接将汉朝时期的芍药等同于今日的白芍或者赤芍。张机当年并未有赤、白芍之分,赤、白芍功效之分为后世医家临床所发现。《伤寒杂病论》中芍药之意应该本于《神农本草经》的认识,临床运用时也是赤、白芍混用;张机并不认为芍药具有酸收敛阴,芍药酸甘之性为后世医家临床所认识补充。  相似文献   

12.
从分析杂病与卒病、伤寒杂病合一、杂病与中医内科学等议题切入。认为《伤寒杂病论》成书当时为临证实录,针对的是热病证治,杂病应是对伤寒的补充与发展。《金匮要略》经后人改编或补充的成分很多,使得它的原貌模糊不清,真正被改造成了杂病证治的专书。杂病的概念后来发生改变,甚至偏向于七情内伤。从临床角度看伤寒与杂病联系密切。因此《伤寒杂病论》是基础,后世医家流派是对它的扩展延伸,并最终发展成为今天的"中医内科学"。  相似文献   

13.
《伤寒杂病论》于汉末约公元200—210年成书,至宋治平2年(公元1065年)林亿等将伤寒部份的文字定型为《伤寒论》,在此八百余年间,史料记载的张仲景书目及卷数纷然杂陈。宋治平至今又历九百余年,《伤寒论》的版本及有关专著又有大量增加,古今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整理研究。现就近30年主要的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一、《伤寒论》定型以前的古传本马氏指出传世医书中的古本有:“脉经”本《伤寒杂病论》。王叔和所撰之《脉经》十卷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内容收录了《伤寒杂病论》的文字,这是《伤寒杂病论》现存最早的一种古本。“千金”本和“千金翼”本《伤寒杂病论》。在唐孙思邈  相似文献   

14.
江月斐 《光明中医》2010,25(4):732-733
<正>《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它既具有中医基础理论的内容,又具有临床学科的性质,被列为中医的四大经典之一,是全国各中医院校中医本科必修的一门临床基础课程。但由于该书的成书年代久远,有些原文文义  相似文献   

15.
论《伤寒杂病论》对骨伤科发展的贡献何振辉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510405广州)医圣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约成书于公元200-210年),后经西晋王叔和整理为《伤寒论》与北宋林亿等人整理为《金匮要略》。由于《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的存世,使仲景学说...  相似文献   

16.
现行的《伤寒论》以“四兽”命名的方剂,只有青龙、白虎、玄武,尚缺朱雀汤。虽然有些医家对其曾提出过疑问,但始终没有明确解答。笔者认为仲师著《伤寒杂病论》既然取“四兽”为方名,就不可能”三缺一”,肯定有朱雀汤。《伤寒杂病论》问世,时值东汉末年政局动荡。战...  相似文献   

17.
王付  罗国新 《河南中医》2003,23(10):1-2
《伤寒杂病论》成书后不久即被整理、厘定、分割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治《伤寒论》者多局限在《伤寒论》方面。治《金匮要略》者多局限在《金匮要略》方面。而不能站在《伤寒杂病论》作为一个整体的高度去认识和研究仲景所论的本质正是辨治疑难杂病的专著。研究和应用《伤寒杂病论》治疗疑难杂症,贵在从整体角度研究和发掘其理论的科学性和指导性及应用性。从整体角度培养临床应用的整体素质,在整体中认识六经、脏腑等辨证论治的特点,使辨证方法相互渗透,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源出于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成书于东汉末年(约为公元200~210年)。它是一部现存最早、理法方药俱备、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古典医书,历代医家将其奉为“圭臬”。该书的主要学术成就为:(1)创立较为完整的六经病辨证体系;(2)确立了辨证论治原则;  相似文献   

19.
一、学习“金匮”的重要性《金匮要略》是东汉张仲景(张机)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中的杂病部分,后世医家为了尊称和欣赏仲景书,将杂病部分给予荣誉称号叫做《金匮》。晋书葛洪传说:“洪著金匮药方百卷”。有的称《伤寒论》为“玉函”。《金匮》在理论上继承了《内经》和《难经》,同时张仲景更独创了理论体系,那就是以脏腑经络为中心进行辨证论治,这样就奠定了中医治疗内伤杂病的理论基础。在实践上张仲景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并总结了本身的宝贵临床经验,由此可知《金匮》这部古典医著在内容上是很  相似文献   

20.
《金匮要略》原系汉代张机所撰《伤寒杂病论》中的杂病部分。张氏自序云:“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由于连年战乱,全书已经散佚,后来虽经晋·王叔和搜集编次,但仅存《伤寒论》十卷。迨宋仁宗时,翰林学士王洙在馆阁蠹简中,偶见张机《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卷论伤寒,中卷论杂病,下卷载其方并疗妇人。林亿在校定此书时,因伤寒部分在当时已有王叔和撰次本十卷流传,于是将伤寒部分删去而保留其杂病部分,这就是现存的《金匮要略》。这部著作,运用了《内经》、《难经》的基本理论,总结了秦汉以前的临病辨证的医学成就,着重地探讨了人体感受病邪所引起的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证候的特征,创造性地总结了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