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高血压患者收缩压 (SBP)、舒张压 (DBP)、脉压 (PP)及脉压指数 (PPI)与蛋白尿的关系 ,并进一步评价各自在反映蛋白尿严重程度上的优劣和 (或 )一致性。方法 将所有研究对象按SBP≥ 180mmHg(6 8例 )、16 0~ 179mmHg(81例 )、14 0~ 15 9mmHg(5 7例 )分为 3组 ;按DBP≥110mmHg(5 9例 )、10 0~ 10 9mmHg(79例 )、90~ 99mmHg(6 7例 )分为 3组 ;按PP≤ 4 0mmHg(39例 )、4 1~ 6 0mmHg(6 1例 )、6 1~ 80mmHg(5 6例 )和大于 80mmHg(4 3例 )分为 4组 ;按PPI≤ 0 4 0 0(5 0例 )、0 4 0 1~ 0 5 0 0 (70例 )、0 5 0 1~ 0 6 0 0 (6 2例 )和大于 0 6 0 0 (17例 )分为 4组。采用全自动散射比浊仪及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所有研究对象的尿蛋白和血脂水平 ,比较各组蛋白尿的发生率。结果 各组间性别、年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随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及脉压指数的增加 ,蛋白尿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P <0 0 5 )。结论 收缩压、舒张压、脉压水平和脉压指数与蛋白尿的发生密切相关 ,且 4者在反映蛋白尿的发生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
高血压病和糖尿病患者餐后状态血压及心率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高血压病 (EH)和 2型糖尿病 (DM)患者餐后状态血压和心率的变化特点。 方法  187例患者 ,分 3组 :高血压病组 (EH,71例 ) ,2型糖尿病组 (DM,49例 )和 2型糖尿病伴高血压组 (DM EH,6 7例 )。观察各组 2 4h动态血压和心率 ,进标准定量饮食 ,分析进餐前后收缩压(SBP)、舒张压 (DBP)和心率的变化。 结果  EH组和 DM EH组 2 4h平均收缩压 (2 4h ABPS)和2 4h平均舒张压 (2 4h ABPD)较 DM组明显增高 (P<0 .0 1) ,而 DM组和 DM EH组 2 4h平均心率较 EH组快 (P<0 .0 1) ;EH组在餐后 30 m in至 6 0 min的 SBP、DBP和心率较餐前对应时间点升高(P<0 .0 1) ,餐后 90 m in SBP、DBP和心率恢复至餐前水平。 DM组和 DM EH组在餐后 30 m in至90 min SBP、DBP和心率下降 (P<0 .0 1) ,餐后 12 0 min SBP、DBP和心率恢复至餐前水平。 结论 高血压病和 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状态血压和心率的变化有不同的特点 ,表现为高血压病患者餐后血压升高和心率增快 ,而 2型糖尿病或伴高血压病的 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压和心率下降 ,且其血压和心率恢复至餐前水平较单纯高血压病患者慢。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高血压病患者餐后状态血压及心率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餐后状态是指餐后生理状态发生变化持续的一段时间。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的餐后代谢状态异常:如餐后血糖血脂升高,是患者发生心肌梗塞及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餐后血压作为另一餐后状态因子,是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之一。对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餐后血压变化目前国内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对糖尿病、  相似文献   

4.
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的24h血压及脉压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的 2 4h动态血压特征及脉压情况。方法 收集 2 0 0 1年以来门诊及病房的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 12 1例 ,男 5 3例 ,女 6 8例 ,年龄≥ 6 0岁。所有患者均作 2 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 随着年龄的增加 ,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的诊室、2 4h、白天及夜间的收缩压 (SBP)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舒张压 (DBP)却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所有患者的脉压 (PP)均明显增大 (PP >6 5mmHg) ;不同年龄组之间 2 4h、白天、夜间的PP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加 (P <0 .0 5 )。年龄 >70岁组的 2 4h和白天的DBP水平显著低于年龄≤ 70岁组 (P <0 .0 5 )。体重指数 (BMI)≥ 2 5患者组的 2 4h平均SBP、夜间平均SBP及DBP均高于BMI<2 5组 (P <0 .0 5 )。动态血压的夜间SBP和DBP的下降率分别为 4 .6 %和 7.0 % ,昼夜节律减弱。白天和夜间的SBP负荷明显增加 ,而DBP负荷正常。结论 随着年龄的增大 ,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的诊室、2 4h、白天及夜间的SBP均有升高 ,SBP负荷和脉压明显增加 ;昼夜节律减弱  相似文献   

5.
最近研究证明,糖尿病(DM)患者餐后血糖水平对其并发症的发生及发展变化有重要意义,为了研究DM患者餐后状态血压的变化特点,2003年1~12月我们对80例DM患者进行了24小时动态血压检测(ABPM)。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进食和慢性疾病对住院老年人餐后血压的影响。方法餐前15min测1次血压,进第1口饭开始计时,20、40、60、90和120min各测血压1次,以餐后血压变化最大值作为餐后血压,将152例患者分为高血压组(127例)和无高血压组(25例),餐前高血压与餐前血压正常者,服用降压药与未服用降压药者。观察年龄、降压药物及主要慢性疾病对餐后低血压(PPH)的影响。结果餐后20、40、60、90和120min发生PPH分别为60、81、93、81和83例,5个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与餐前血压正常者餐后收缩压变化最大值比较,餐前高血压者收缩压下降幅度大(P=0.000);早餐后收缩压变化最大值与脑卒中、服用降压药物及年龄相关(P=0.017,P=0.050,P=0.019);晚餐后收缩压变化最大值与冠心病相关(P=0.037);早餐后舒张压变化最大值与脑卒中、下肢静脉曲张及服用降压药物相关(P=0.009,P=0.033,P=0.047)。结论餐后60min易发生PPH,餐前高血压患者餐后血压下降幅度较大,餐后血压变化与脑卒中、冠心病、下肢静脉曲张、服用降压药物及年龄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高血压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PP)及脉压指数(PPI)与蛋白尿的关系,并进一步评价各自在反映蛋白尿严重程度上的优劣和(或)一致性.方法将所有研究对象按SBP≥180 mm Hg(68例)、160~179 mm Hg(81例)、140~159 mm Hg(57例)分为3组;按DBP≥110 mm Hg(59例)、100~109 mm Hg(79例)、90~99 mm Hg(67例)分为3组;按PP≤40 mm Hg(39例)、41~60 mm Hg(61例)、61~80 mm Hg(56例)和大于80 mm Hg(43例)分为4组;按PPI≤0.400(50例)、0.401~0.500(70例)、0.501~0.600(62例)和大于0.600(17例)分为4组.采用全自动散射比浊仪及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所有研究对象的尿蛋白和血脂水平,比较各组蛋白尿的发生率.结果各组间性别、年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随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及脉压指数的增加,蛋白尿的发生率明显增高(%P%<0.05).结论收缩压、舒张压、脉压水平和脉压指数与蛋白尿的发生密切相关,且4者在反映蛋白尿的发生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8.
高血压患者脉压与蛋白尿的相关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了研究高血压患者脉压与蛋白尿的相关性,根据不同脉压将高血压患者分为脉压≤40mmHg,41-60mmHg,61-80mmHg和>80mmHg四个组,比较各组血脂和蛋白尿的发生率。结果发现,各组间性别、年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差异均无显著性,脉压的增加是收缩压增高(P<0.01)、舒张压降低(P<0.05)所致,随脉压的增加蛋白尿的发生率明显增高(P<0.05),但当脉压≤40mmHg时蛋白尿的发生率没有进一步减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与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脉压、昼夜血压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单纯高血压、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餐后高血糖患者及健康体检者各30例,均测定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空腹血浆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清C-反应蛋白(CRP),计算胰岛抵抗指数(IRI),高血压患者行动态血压监测(ABPM)。对各组的CRP、糖代谢指标、动态血压参数等进行统计学分析,并比较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餐后高血糖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结果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FPG、2hPG、FINS、IRI、HbAlC及CRP各指标与单纯高血压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高血压组FINS、IRI及CRP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纯高血压患者相比,高血压合并糖尿病餐后高血糖组患者脉压(PP)增大,非杓型比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合并糖尿病餐后高血糖患者治疗后PP、非杓型比率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与糖尿病同样存在胰岛素抵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与CRP水平、PP、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相关,餐后血糖的控制可能有助于夜间杓型血压的恢复,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动态血压监测老年高血压患者餐后血压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方法(ABPM)观察166例高血压患者及60例血压正常人自然早餐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的变化。结果表明:①高血压老年组餐后血压升高、下降发生率各占50%左右。血压平均下降率、下降幅度以SBP、MAP明显,与老年前期、青中年组差别非常显著(P<0.01)。老年组SBP、DBP、MAP平均增加幅度大于老年前期、青中年组(分别P<0.05、P<0.01)。②正常组老年人餐后SBP、DBP、MAP下降发生率占70%~90%,显著高于老年前期、青中年组及高血压组。③餐后三种血压平均上升、下降幅度高血压老年组大于正常老年组(分别P<0.05、P<0.01)。认为,老年高血压患者这种改变可能与机体昼夜节律有关。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对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及血压变异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王钢 《实用老年医学》2006,20(5):335-337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对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动态血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ABP)及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的影响。方法 选取36例单纯EH及33例合并T2DM的EH患者,行24hABP监测,对2组患者的ABP及BPV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与单纯EH患者相比,合并T2DM的EH患者日间平均收缩压(dmSBP)(P〈0,05)、日间脉压(dmPP)(P〈0.01)、日间收缩压标准差(dSBPSD)(P〈0.01)及日间收缩压标准差变异系数(dSBPCV)(P〈0.05)显著增大。结论 T2DM加重EH患者心血管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异常,引起ABP及BPV增大;改善其体内糖代谢状况,将有助于改善其心血管系统血流动力学,从而减少心血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血压及脉压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进行分析,以期为2型糖尿病患者预防早期心脑血管疾病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对中国糖尿病并发症防治研究——CDCPSⅠ期及Ⅱ期研究中1567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年龄30~70岁,其中女性698例,40.9%)行B超检查测量颈动脉IMT,并通过对血压的测量,分析血压及不同脉压(PP)对颈动脉IMT的影响,同时分析内膜增厚组(IMT≥0.8 mm)与内膜正常组(IMT<0.8 mm)血压和PP水平有无差异结果(1)合并高血压组与不合并高血压组比较,颈动脉IMT显著增厚[高血压组(0.76±0.15)mm,非高血压组(0.74±0.1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6)]。(2)直线相关分析发现,颈动脉IMT与年龄(r=0.19548)、BMI(r=0.07252)、LDL(r=0.06523)、SBP(r=0.11173)、DBP(r=0.05962)、PP(r=0.10592)显著正相关(均为P<0.05)。(3)以PP 50mm Hg为界限将患者分为两组,脉压≥50mm Hg组颈动脉IMT(0.77±0.14)mm较脉压<50mm Hg组(0.74±0.15)mm显著增厚(P=0.0006);即使在非高血压患者,脉压≥50mm Hg组的颈动脉IMT(0.75±0.14)mm较脉压<50 mm Hg组(0.73±0.14)mm也有增厚(P=0.046);在<60岁的患者脉压≥50 mm Hg组的颈动脉IMT(0.75±0.15)mm较脉压<50 mm Hg组(0.73±0.14)mm也有显著增厚(P=0.008)(4)颈动脉IMT≥0.8 mm组SBP、PP均较IMT<0.8 mm组显著升高(P值分别为0.001和0.002),而两组间DBPIMT增厚组(78 2±9.8)mm Hg,正常组(79.1±10.0)mm 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5)。结论在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PP与颈动脉IMT的正相关性与SBP相近,而强于DBP。对于PP≥50mm Hg的患者要尽早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IMT以早期发现可能存在的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尽早进行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3.

BACKGROUND

Many patients with diabetes also have hypertension, greatly increasing their risk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t has been suggested that hypertension is poorly treated in those with diabetes.

OBJECTIVE

To examine treatment and control of hypertension in people with diabetes.

DATA SOURCES

Data sources included MEDLINE, EMBASE, HealthSTAR, CINAHL, Web of Science, clinical evidence and government health and statistical Web sites.

METHOD

Databases were systematically reviewed and hand searches of the bibliographies of relevant studies (1990 to 2004) were conducted. Two investigators selected studies and extracted the data independently.

RESULTS

A total of 44 studies (77,649 subjects with diabetes, 47,964 [62%] of whom also had hypertension) were included. While 83% (range 32% to 100%) of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received drug therapy, only 12% (range 6% to 30%) had their blood pressure (BP) controlled to 130/85 mmHg or less. While BP control rates differed by definition of control (those studies with the least stringent definitions for BP control – 160/90 mmHg or less – reported mean control rates of 37%), treatment and control rates did not differ appreciably between countries or health care settings.

CONCLUSIONS

Fewer than one in eight people with diabetes and hypertension have adequately controlled BP, with remarkable uniformity across studies conducted in a variety of settings.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for multidisciplinary, community-based approaches to manage these high-risk patients.  相似文献   

14.
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压影响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胰岛素增敏剂马来酸罗格列酮(RSG)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压(BP)的影响。方法 68例初诊T2DM患者,未服用任何降压药物,分为BP正常(DMN)和合并有高血压(DMH)两组,均日服RSG4mg,疗程12周。分析BP下降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 RSG治疗12周后,(1)DMN组收缩压(SBP)平均降低4mmHg,舒张压(DBP)平均降低3mmHg,治疗前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DMH组中SBP平均降低9mmHg,DBP平均降低6mmHg,治疗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2)DMH组中基线BP水平较高患者可引起较大幅度的降低(P〈0.05)。(3)T2DM患者治疗前后SBP、DBP改变均与HOMA-IR有明显相关性。结论 RSG对并发高血压的T2DM患者在改善IR的同时,血压也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5.
血脂康在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中对血压和脉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血脂康在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中对血压和脉压的影响.方法 将经氨氯地平(5 mg,1次/d)降血压治疗后达到轻度高血压标准的老年高血压患者58例随机分为两组,血脂康组30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采用低脂、低盐饮食及按原剂量服用氨氯地平;血脂康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血脂康600 mg,2次/d,连续服用1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与治疗12周时血压和脉压的变化.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血脂康组治疗12周收缩压降低,分别为(149±9)mm Hg与(130±8)mm Hg;脉压缩小,分别为(64±11)mm Hg与(48±7)mm Hg(均为P<0.05);12周时组间比较,血脂康组优于对照组,收缩压分别为(130±8)mm Hg与(144±9)mm Hg,脉压为(48±7)mm Hg与(60±10)mm Hg(均为P<0.05).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中,应用常规剂量血脂康治疗可以起到降低血压的作用效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降压的目标值。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在福建省立医院内科就诊的707例65岁以上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其中男324例,女383例,平均年龄(72±6)岁。按收缩压(SBP)高低分为收缩压严格控制组(130mm Hg≤SBP〈140mmHg,1mmHg=0.133kPa)235例,收缩压宽松控制组(140mmHg≤SBP〈160mm Hg)472例,两组患者收缩压水平均维持至少3年。所有患者进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预估肾小球滤过率(eGFR)通过Cockcroft—Gault公式计算。将心电图aVL导联R波的电压(RaVL)作为心血管风险的替代指标,将eGFR作为评价肾功能的指标。以RaVL≥0.57mV和〈0.57mV作为二分类变量,使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心血管疾病风险。结果收缩压宽松控制组与严格控制组RaVL分别为:0,55(0.50~0.59)、0.58(0.52~0.64)m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35,P〉0.05)。收缩压宽松控制组eGFR为55.6(53.2~58.0)ml/min,低于收缩压严格控制组[59.6(56.2~63.1)ml/min],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289,P〉0.05)。将RaVL≥0.57mV及RaVL〈0.57mV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收缩压宽松控制组RaVL≥0.57mV的风险与收缩压严格控制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927,95%CI:0.567~1.514,P〉0.05)。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收缩压的目标值控制在140mm Hg以下可能并不改善心血管和肾脏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压、脉压水平及高血压病程对高血压患者动脉僵硬度的影响。方法从上海市宝山区6家社区卫生中心及本院入选1026例高血压患者,收集相关病史信息,检测其颈-股动脉(C-F)、颈-桡动脉(C-R)、颈-足背动脉(C-D)脉搏波传导速度(PWV),672例患者在随访1年后复测PWV。从血压、脉压、高血压病程3者的不同水平进行分组比较及随访前后对照分析。结果 (1)1、2、3级高血压患者的C-FPWV随血压水平的增高而增快,分别为(12.61±2.76)m/s,(14.35±3.41)m/s,(15.50±2.93)m/s(均为P<0.01)。1级高血压组较2级、3级高血压组C-FPW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2)随访前后C-FPWV在1级和2级高血压组分别为(12.73±2.91)m/s和(13.39±3.25)m/s,(13.96±3.07)m/s和(14.75±4.10)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3级高血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脉压<40 mm Hg,40~60 mm Hg,≥60 mm Hg 3组C-FPWV随脉压的增大而增快,分别为(11.95±2.60)m/s,(12.94±2.85)m/s,(14.89±3.22)m/s(均为P<0.01)。随访1年后3组的C-FPWV分别较前增快0.70 m/s,0.65 m/s,0.85 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高血压病程<5年、5~10年、≥10年3组C-FPWV分别为(12.77±2.75)m/s,(12.85±3.07)m/s,(13.76±3.05)m/s,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病程越长,C-FPWV越快。结论(1)C-FPWV较C-RPWV、C-DPWV更能反映动脉僵硬度的变化。(2)C-FPWV随血压、脉压水平的增高及高血压病程的延长而增快,3者均为动脉僵硬度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动态血压均值及动态脉压对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动态血压均值及动态脉压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早期肾损害的预测价值。方法: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5例按24小时动态脉压(24hPP)分为四组:Ⅰ组:≤40mmHg、Ⅱ组:41~55mmHg、Ⅲ组:56~70mmHg、Ⅳ组:>70mmHg。测量24h平均收缩压(24hSBP)、24h平均舒张压(24hDBP)、24hPP及尿微量白蛋白(MAN)。比较各组的MAN检测值及其阳性率。行24hSBP、24hDBP。24hPP与MAN的关回归分析。结果:24hSBP、24hPP与MAN呈正相关(r=0.78、0.79,P<0.05),24hDBP与MAN呈负相关(r=-0.64,P<0.05)。进一步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得出与早期肾损害对应的24hSBP、24hDBP及24hPP值分别为150mmHg、91mmHg、58mmHg。结论:动态血压均值及动态脉压可作为高血压患者早期肾损害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