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观察并对比穴位注射(颈夹脊穴)及电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60例CSA患者随机分为穴位注射组和电针组,分别给予穴位注射(颈夹脊穴)及电针治疗;并于治疗前、后采用彩超检测患者双侧椎动脉最大血流量及内径变化情况。 结果穴位注射组总有效率为96.7%,电针组总有效率为93.3%,2组患者临床疗效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椎动脉最大血流量及管径均有明显改善(均P<0.01);2组患者椎动脉最大血流量和管径治疗前、后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穴位注射(颈夹脊穴)及电针治疗均对CSA患者有较好疗效,都能显著改善椎动脉血流量及管径,并且穴位注射疗法操作相对简便、治疗时间较短,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针刺顶项三穴及穴位注射颈夹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针刺顶项三穴加穴位注射颈夹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分为2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针刺百会、风池及天柱穴加复方当归为主穴位注射颈夹脊治疗;对照组口服西比灵治疗。结果:2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3.3%与70.0%,P〈0.05);2组血液流变学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改善,观察组更显著(P〈0.05或0.01)。结论:针刺及穴位注射刺激相关穴位能显著提高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3.
陈可 《中国康复》2010,25(3):232-233
目的:观察实施护理干预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穴位注射后局部不适的缓解及疗效。方法:8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均予颈夹脊穴注射当归注射液治疗。干预组配合实施心理护理、日常生活指导等干预。结果:治疗14d中,干预组出现不适患者的例数及不适持续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MPQ疼痛量表各单项目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正确的、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以缓解患者穴位注射后局部的不适感,促进局部药物的吸收,对提高临床疗效有较好作用。  相似文献   

4.
穴位注射颈夹脊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颈夹脊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95例,随机分为注射组28例,针刺组27例和电针组28例,均取患者双侧C5,8夹脊穴,分别给予当归注射液注射、针刺及电针治疗,每日1次。结果:治疗2周后,注射组疼痛评分均明显优于针刺组及电针组(P〈0.05),针刺组与电针组则疗效相当。结论:与其他疗法比较,当归穴位注射颈夹脊穴更能显著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5.
电针夹脊穴配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电针夹脊穴配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A、B2组各40例,均采用电针夹脊穴治疗,A组加用患处刺络拔罐治疗。结果:治疗10d后,A组平均止痛和结痂时间均较B组短(P0.01);临床疗效比较,A组痊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B组(52.5%、97.5%与27.5%、87.5%,P0.01)。结论:电针夹脊穴配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可明显缩短治疗时间,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6.
余芳  张唐法 《中国康复》2011,26(5):333-335
目的:探讨体针加穴位注射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经颅多普勒(TCD)的影响。方法:6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A、B 2组各30例,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B组配合体针治疗,A组体针结合当归颈夹脊穴位注射治疗。结果:治疗20d后,TCD检测病灶侧大脑前动脉(ACA)和中动脉(MCA)的平均血流速度(Vm)显示,2组均较治疗前明显上升,A组高于B组(均P〈0.05)。临床疗效比较,A组基本痊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B组(23.3%、96.7%与10.0%、83.3%,P〈0.01)。结论:体针结合穴位注射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可提高临床疗效,且疗效与TCD检测的Vm呈正相关,提示TCD可作为脑卒中患者治疗前后脑供血变化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
颈夹脊穴穴位注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观察颈夹脊穴位注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浆内皮素(ET)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含量的影响。方法:将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穴位注射组和电针治疗组各30例,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并于治疗前后分别检测患者血浆ET、CGRP的含量。结果:颈夹脊穴位注射组总有效率为96.7%,电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血浆ET水平降低、CGRP水平有明显升高,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颈夹脊穴穴位注射和电针疗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并良性调节患者血浆ET、CGRP的水平。  相似文献   

8.
穴位注射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7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炳国  戴丽娟 《中国康复》2010,25(2):139-140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治疗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70例,随机分为A、B2组各35例,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A组患者加用风池穴丹香冠心注射液注射,每日1次。结果:治疗3次后,2组吞咽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A组明显高于B组(P0.05);临床疗效比较,A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B组(85.7%、57.1%,P0.05)。结论:穴位注射对改善脑卒中吞咽障碍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王志军 《中国康复》2005,20(3):154-155
目的:观察电针加穴位注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和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对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颈夹脊穴和风池穴进行电针治疗,并配合当归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前后观察疗效并检测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结果:临床治愈率65.0%,好转率30.0%,无效率5.0%,总有效率95.0%;治疗后椎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及平均血流速度值极显著上升,搏动指数及阻力指数值显著下降(P<0.01)。结论:电针加穴位注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及椎基底动脉的血液供应,增加脑血流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常规针刺、穴位注射、刺络放血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短中期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1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18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按照随机均分为A组、B组以及C组,每组60例。A组实施常规针刺法,B组采取穴位注射法,C组予以刺络放血法。三组患者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后10 d、干预后30 d、干预后90 d采用颈痛量表(NPQ)进行各项评分。结果:A组、B组、C组干预后评分均明显低于干预前(P0.05);干预后10 d,C组评分显著高于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30 d、90 d后,B组评分明显低于A组、C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评分也明显低于C组,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针刺、穴位注射和刺络放血疗法均能有效缓解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颈痛疼痛,在短期疗效中,常规针刺法与穴位注射法疗效相近,但在中期疗效中,穴位注射疗法优于常规针刺疗法,且常规针刺法与穴位注射法的疗效均显著优于刺络放血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推拿结合颈夹脊滞针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84例诊断为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纳入结合组、针刺组和推拿组各28例,分别给予推拿结合颈夹脊滞针疗法、单纯颈夹脊滞针疗法及推拿治疗,治疗前后进行综合疗效评价及主要症状体征积分评价。结果:经过15d的治疗,3组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体征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均下降(P〈0.05,0.01);结合组更明显低于针刺组及推拿组(P〈0.01);总体疗效,结合组治愈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针刺组及推拿组(57.1%,89.3%、28.6%、57.1%,35.7%、64.3%,P〈0.05,0.01);针刺组与推拿组总体疗效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推拿结合颈夹脊滞针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能更显著提高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水针注射夹脊穴与中药内服治疗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吴凡  陈锋  张艳 《中国康复》2003,18(5):299-300
目的 :观察当归注射液夹脊穴注射与口服中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颈椎病患者 60例 ,采用当归注射液 2ml于颈 4、5两侧夹脊穴注射 ,并内服活血化瘀、止痛、祛痰、舒筋通络的中药。结果 :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缓解 ,症状积分显著下降 (P <0 .0 1) ;经颅超声多普勒检测颈总、颈内、椎动脉血流速度与治疗前比较明显增快(P <0 .0l或P <0 .0 5)。结论 :针药并用治疗颈椎病疗效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针刺夹脊穴结合温针灸与常规针刺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疗效差异。方法:选择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原发性面肌痉挛病人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针刺选穴基础上取颈部夹脊穴(C3-C6棘突下旁开0.5寸,左右各4穴)和温针灸养老穴。结果:两组患者的面肌痉挛强度和频率均降低(P<0.05)。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90%)>对照组(63.3%),(Z=-2.815,P=0.005<0.01)。结论:针刺夹脊穴结合温针灸与常规针刺均可改善患者面肌痉挛症状,且夹脊穴结合温针灸治疗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银质针导热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 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1)和治疗组(n=41)。对照组采用颈椎牵引联合微波治疗,治疗组采用银质针导热联合颈椎牵引治疗。治疗前及治疗1 个疗程后利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及经颅多普勒超声对两组进行检测,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两组的ESCV评分,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且以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银质针导热疗法联合颈椎牵引能加快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5.
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观察利多卡因合用葛根素加康复按摩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76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 ,观察组给予利多卡因注射液 2 0 0mg和葛根素注射液 30 0mg加入 0 .9%氯化钠注射液 5 0 0ml静脉缓慢滴注 ,同时配合按摩手法进行治疗 ,每日 1次 ,共治疗 5~ 7d ;对照组单纯按摩治疗 ,每日 1次 ,共 7d。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 90 % ,对照组总有效率 74% (P <0 .0 1) ;且治疗后观察组基底动脉平均峰流速和舒张期末峰流速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 (P <0 .0 1)。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能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6.
电刺激小脑顶核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电刺激小脑顶核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平衡能力和前庭功能的影响。方法:61例临床诊断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患者分为电刺激小脑组(FNS组)41例和常规组20例,均接受内科常规治疗,常规组增加中频电疗,FNS组增加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平衡功能,椎动脉型颈椎病功能评定量表(FS-CSA)评定综合功能。结果:治疗20次后,与治疗前比较2组BBS评分明显提高,FS-CSA评分明显下降(P〈O.05或0.01),与常规组比较,FNS组表现更突出(P〈0.01)。BBS与F孓cSA评分有趋好的一致性(r=0.79—0.99)。结论:FNS治疗在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功能方面明显优于中频电疗法。  相似文献   

17.
针灸配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灸配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以针刺颈夹脊、百会、风池等穴结合推拿治疗;对照组口服西比灵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率70.0%,总有效率98.0%;对照组治愈率51.1%,总有效率86.0%,两组患者治愈率和总有效率的差异显著性意义(P<0.05~0.01)。结论针灸配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8.
川芎嗪和推拿对椎动脉型颈椎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10例劝脉颈椎病(CSA)患者采用川芎嗪和推拿治疗,并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结果,CSA组治疗前与正常组比较血浆粘度及红细胞变形指数明显升高,经川芎嗪和推拿治疗后血浆粘度显著下降,提示CSA存在一定程度的血粘滞性增高,川芎嗪和推拿可活化瘀,有效改善这种状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短期疗效。方法选取我院骨科住院和门诊治疗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52例,平均年龄47岁。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24例。给对照组患者颈椎牵引、颈部理疗和功能锻炼,将丹参20ml溶于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静脉点滴,1次/d,连用10d。给治疗组患者除对照组所用治疗措施外,另加前列地尔注射液10μg溶于5%葡萄糖液250ml缓慢静脉点滴,1次/d,连用10d。用椎动脉型颈椎病功能评定量表进行疗效评价。治疗组或对照组组内作治疗前后自身对比,治疗组与对照组作治疗后对比。结果治疗组或对照组治疗前后的功能状态和心理功能均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在功能状态和心理功能两方面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前列地尔注射液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有明显短期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