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肺结核患者凝血功能和血小板计数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以80例肺结核患者为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检测患者凝血指标及PLT水平,分析其与肺结核之间的关系。结果三组D-D、Fbg、TT、PLT水平比较差异显著(P<0.05)。活动期组D-D、Fbg、PLT水平高于非活动期组(P<0.05);活动期组D-D、Fbg、PLT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非活动期组D-D、Fbg、PLT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而TT完全相反。D-D评估肺结核患者病情的AUC、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0.863(95%CI:0.768~0.930)、91.43%、77.78%。Fbg评估肺结核患者病情的AUC、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0.835(95%CI:0.735~0.909)、74.29%、84.44%。TT评估肺结核患者病情的AUC、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0.906(95%CI:0.820~0.960)、88.57%、88.89%。PLT评估肺结核患者病情的AUC、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0.830(95%CI:0.729~0.905)、74.29%、80.00%。结论肺结核患者体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活动期患者较非活动期患者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肺结核患者凝血功能、血小板计数(PLT)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82例肺结核患者,依据病变活动程度分为活动性组(n=38)与非活动性组(n=44),并取同期38名健康体检者纳入对照组(n=38),检测三组凝血功能[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g)、凝血酶时间(TT)]与PLT,比较活动性组与非活动性组治疗前后及组间的凝血功能、PLT,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三组D-D、Fg、TT与PLT大小为:活动性组>非活动性组>对照组,且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活动性组与非活动性组治疗后D-D、Fg、TT与PLT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或0.01);活动性组治疗后D-D、Fg、TT与PLT明显高于非活动性组治疗后及对照组(P<0.01),非活动性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结核患者处于高凝状态,活动性肺结核较非活动性肺结核更为严重,严格监测凝血功能与PLT,对预防肺结核患者血栓性并发症极具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家娅 《中原医刊》2007,34(21):F0004-F0004
目的 了解肺癌患者5项凝血指标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206例肺癌患者和166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和D-二聚体(D-D)水平,同时计数血小板(PLT)。结果 206例肺癌患者中35例(17%)血小板升高,PT延长8例(4%),APTT延长37例(18%),Fib升高115例(56%)、D-D升高128例(62%)。血浆的D-D水平与肿瘤分期有关,肺癌IV期的D-D值显著高于Ⅰ-Ⅲ期D-D值(P〈0.01),不同病理分型患者的凝血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5项凝血指标PLT、PT、APTT、Fib和D-D在肺癌患者均增高,肺癌患者存在凝血功能紊乱。血浆D-D水平与预后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老年重症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凝血功能变化的价值.方法 以80例肺结核患者为对象,按照疾病严重程度将患者分为重症组和轻症组.检测患者常规凝血指标,分析其与重症活动性肺结核之间的关系.结果 重症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水平高于轻症组,纤维蛋白原(Fbg)水平低于轻症组(P<0.05);...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检测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法国STAGO公司生产的STAR全自动凝血/纤溶分析仪测定148例健康体检者和106例肺癌患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同时计数血小板(PLT)。结果:肺癌组与正常组比较PT、TT差异无显著性(P〉0.05),APTT结果较正常组延长差异有显著性(P〈0.05),Fib、PLT结果较正常组明显增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不同肺癌临床分期(Ⅰ期-Ⅲ期与Ⅳ期)比较凝血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APTT结果延长,提示肺癌患者存在凝血功能紊乱,Fib、PLT结果增高,可致肺癌患者血栓形成和癌细胞远处转移,因此,凝血功能指标监测对肺癌患者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检测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法国STAGO公司生产的STA- R全自动凝血/纤溶分析仪测定148例健康体检者和106例肺癌患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同时计数血小板(PLT)。结果:肺癌组与正常组比较PT、TT差异无显著性(P>0.05),APTT结果较正常组延长差异有显著性(P<0.05),Fib、PLT结果较正常组明显增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不同肺癌临床分期(Ⅰ期-Ⅲ期与Ⅳ期)比较凝血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APTT结果延长,提示肺癌患者存在凝血功能紊乱,Fib、PLT结果增高,可致肺癌患者血栓形成和癌细胞远处转移,因此,凝血功能指标监测对肺癌患者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化疗对于肺癌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76例肺癌患者作为病例组,另外选取3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对照研究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和纤溶指标;病例组患者经过化疗后,对照化疗前后的凝血功能和纤溶指标。结果病例组患者化疗前的纤维蛋白原(FIB )、D-二聚体( D-D)、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Ⅰ( PAI-Ⅰ)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游离蛋白S(FPS)、血浆蛋白C( PC)显著低于对照组。病例组患者化疗后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PT)、血浆凝血酶时间( TT)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均显著低于化疗前,FIB、D-D、PC及FPS水平显著低于化疗前,PAI-Ⅰ显著高于化疗前。病例组患者化疗前的PLT、PCT及MPV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DW差异无显著性。病例组患者化疗后的PLT、PCT及MPV均显著低于化疗前,PDW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肺癌患者化疗前即存在显著的血液高凝状态,抗凝功能下降及继发性纤溶亢进,化疗可进一步加重这些凝血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8.
《中国医学创新》2015,(7):58-60
目的:观察肺癌患者介入治疗前后凝血、纤溶功能及血小板参数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37例肺癌患者采用Seldinger法行股动脉插管做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插管造影并灌注化疗药物,同期选择35例门诊正常体检者作为研究对照组。比较肺癌患者化疗前后及对照组凝血、纤溶功能及血小板参数变化。结果:肺癌患者介入治疗前血清PT、APTT、TT、FIB、D-D、PAI-Ⅰ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清PC、FPS表达水平则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介入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明显降低或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患者介入治疗前PLT、PCT、MPV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介入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DW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根据凝血、纤溶功能及血小板参数变化可准确评估肺癌患者行介入治疗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闵蕾 《中外医疗》2014,(24):89-90
目的探讨手术对肺癌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检测46例肺癌患者手术后纤维蛋白原含量(Fib)和D-二聚体(D-D)凝血指标的动态变化,并与肺良性疾病组对照。结果术前及术后肺癌组Fib和D-D水平明显高于肺良性病组(P〈0.05),术后5 d和10 d Fib及D-D水平与手术前相比均明显增高(P〈0.05),其中以术后5 d最明显。手术后30 d较术后5 d、10 d各项指标均明显恢复;肺良性病组Fib和D-dimer水平在手术后5 d和10 d也明显增高,与手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30 d各项指标均恢复正常水平。结论手术可加重肺癌患者凝血功能异常,监测肺癌患者凝血指标对防治术后并发症、手术后恢复情况及后续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妇科恶性肿瘤患者5项凝血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术前测定101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宫颈癌28例,卵巢癌35例,子宫内膜癌38例)的血小板(PL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并与89例妇科良性肿瘤患者(子宫肌瘤45例,卵巢囊肿44例)进行比较。结果: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FIB及PLT水平与妇科良性肿瘤组相比明显增高(P〈0.01);而APTT、PT、TT水平与妇科良性肿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分期为Ⅲ~Ⅳ期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浆FIB及PLT水平均高于Ⅰ~Ⅱ期的患者(P〈0.01)。结论:妇科恶性肿瘤患者体内存在着异常的血液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11.
肺结核合并肺癌的临床相关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肺结核合并肺癌易造成漏诊,临床医师应该高度提高警惕,并运用相关检查,减少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12.
<正> 我院1990~2001年共收治肺结核4229例,其中肺结核合并肺癌误诊118例,占肺结核患者的2.79%。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18例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均系我院1990~2001年的住院患者,其中男性98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54.3岁,肺结核病程3~30年,平均16.5年,均通过细菌学,X线动态观察确诊为肺结核,其中Ⅲ型肺结核86例,Ⅳ型肺结核23例,结核性胸膜炎9例,并发肺癌者全部病理证实。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提高肺结核合并肺癌的早期确诊率。方法:回顾分析我院经纤支镜检查、胸水找癌细胞、肺穿刺活检、痰查脱落细胞等检查,病理确诊的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纤支镜、痰检及病理检查结果。结果:37例中咳嗽、咳痰26例(70.3%),痰中混有血20例(54.1%),胸痛12例(32.4%),呼吸困难10例(27.0%),不规则发热30例(81.1%),骨关节肥大和杵状指(趾)8例(21.6%)。纤支镜检查17例,胸水找癌细胞11例,肺穿刺活检5例,痰查脱落细胞4例。术后病理阳性率100%。结论:当肺结核患者出现不寻常的症状和体征时,应行纤支镜检查、胸水找癌细胞、肺穿刺活检、痰查脱落细胞等检查并病理以确诊,可提高早期诊断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分析38例肺结核合并肺癌的临床特点,为今后更好早期识别肺结核合并肺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肺癌患者凝血功能变化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肺癌患者的凝血功能变化,及与肿瘤分期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肺癌患者46例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血小板(PLT)的变化,并与健康体检者44例作对照。结果:肺癌组PLT、D—D、Fib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D—D水平随肿瘤进展而升高。结论:凝血功能指标监测可作为肺癌患者病情进展、预后的判断依据。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肺结核及肺癌患病率均呈上升趋势,两病并存也日见增多.临床研究表明,结核病患者患肺癌的危险性是一般人群的1.5~2.5倍.两者在1临床表现及X线胸片上均有许多相似之处,给诊断带来一定困难,常造成漏诊、误诊.随着两病并存发病率的增加,对于两病之间发病有无因果关系也引起人们的警惕,并对此进行了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7.
肺结核合并肺癌临床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分析肺结核合并肺癌的临床特征与影像学特点,提高肺结核合并肺癌的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18例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影像学表现,并与同期单纯肺癌96例、单纯肺结核120例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肺结核合并肺癌组胸痛、呼吸困难少于单纯肺癌组,乏力、盗汗多于单纯肺癌组;与单纯肺结核组比较发热少于单纯肺结核组,刺激性咳嗽、持续性胸痛和血性胸水多于单纯肺结核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影像上肺结核合并肺癌组斑片索条影、钙化影多于单纯肺癌组;团块影伴分叶、毛刺、小泡征并肺不张多于单纯肺结核组,小结节影,空洞、空腔影少于单纯肺结核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临床医师在关注肺结核患者时,应警惕并发恶性变的可能,并尽早进行多种检查,以提高肺结核合并肺癌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31例确诊为肺结核合并肺癌病例,从年龄、病史、症状、体征、X线表现,病变部位、病理分型等进行了分析。对肺癌与肺结核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对肺结核合并肺癌的诊断要点作出提示。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肺结核合并肺癌的临床特征与影像学特点,提高肺结核合并肺癌的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与影像学表现.结果:癌灶与结核灶同侧同叶76%,同侧不同叶15%,不同侧9%;鳞癌35例(35%),腺癌45例(45%),腺鳞癌5例(5%),小细胞癌4例(4%),未定类11例(11%).诊断肺结核、肺癌均经细胞学或组织学证实.结论:临床医师在关注肺结核患者时,应警惕并发恶变的可能,并尽早进行多种检查,以提高肺结核合并肺癌的诊断率.两者如能同时治疗,可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尿毒症透析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在我院确诊并计划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66例尿毒症患者作为病例组,并选取66例健康正常人群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对照组人群以及病例组患者血液透析前后凝血因子Ⅴ、凝血因子Ⅶ、凝血因子Ⅷ、凝血因子Ⅹ的活性,及血肌酐( Cr)、尿酸( UA)、尿素氮( BUN)、血清总蛋白( TP)水平,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病例组患者透析前凝血因子Ⅴ为(107.4±27.6)s,凝血因子Ⅶ为(142.7±21.8)s,凝血因子Ⅷ为(131.7±33.2)s,凝血因子Ⅹ为(119.7±20.5)s,明显高于对照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透析后凝血因子Ⅴ为(103.6±23.6)s,凝血因子Ⅶ为(163.4±25.1)s,凝血因子Ⅷ为(144.4±27.6)s,凝血因子Ⅹ为(134.7±25.4)s,与透析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病例组透析后Cr为(593.1±177.4)umol/L,BUN为(17.6±5.4)mmol/L,Ua为(280.4±8.4)umol/L,TP为(63.5±8.7)g/L,明显低于透析前,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尿毒症患者存在血液的高凝状态,而透析治疗并不能有效改善此状态,所以在治疗过程中应严密观察患者,及时处理出血以及血栓形成等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