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探讨端粒酶亚单位表达水平与人胰腺癌发生的关系,以及表达与端粒酶活性高低的相关性。方法:应用RT-PCR,DNA测序等技术研究端粒酶亚单位在胰腺癌中的表达情况,用ELISA法检测端粒酶活性。结果:24例胰腺癌标本中hTERT mRNA表达阳性率为83.3%,而癌旁组织为8.3%,两者有显著性差异。hTERT mRNA的表达是人端粒酶活性表达的关键性因素。hTR入TP1 mRNA在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与端粒酶活性的表达无相关性。结论:端粒酶参与了胰腺癌的发生;hTERT mRNA表达水平的上调可能在胰腺癌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涎腺肿瘤中的端粒酶活性表达,探讨其作为涎腺肿瘤标志物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银染-TRAP法检测28例涎腺癌组织及其相应的28例癌旁组织、10例腮腺混合瘤、6例腮腺腺淋巴瘤;5例正常涎腺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结果:28例涎腺癌组织中,有25例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89.3%)。28例癌旁组织中,有4例端粒酶表达阳性(14.3%)。10例腮腺混合瘤,6例腮腺腺淋巴瘤,5例正常涎腺组织端粒酶表达均为阴性。涎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与该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端粒酶活性表达可作为诊断涎腺癌的肿瘤标志物;其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检测可作为肿瘤手术治疗后监测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端粒酶活性的检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Wu S  Liu Z  Sun H 《中华医学杂志》1998,78(7):515-516
目的比较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及乳腺良性病变组织端粒酶活性的异同,探讨端粒酶活性在恶性肿瘤诊断中的意义。方法用端粒酶重复扩增法(TRAP)检测了61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及14例乳腺良性病变组织端粒酶活性。结果61例中49例(80%)显示端粒酶活性,端粒酶活性与浸润性导管癌的分级、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及肿瘤组织雌激素受体及孕激素受体表达无关。5例乳腺囊腺病无一例端粒酶活性,9例乳腺腺瘤中4例端粒酶弱阳性。结论端粒酶活性见于绝大多数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及极少数的乳腺腺病中,该酶活性可能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细胞增殖、分化与端粒酶激活及抑癌基因p16失活(缺失突变)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方法应用TRAP、多重PCR、免疫组化法检测42例甲状腺癌与16例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P16基因外显子2缺失、P16蛋白表达。结果甲状腺癌组端粒酶活性90.48%,高于癌旁组织(P〈0.01);甲状腺癌p16基因外显子2纯合缺失率28.57%,相应癌旁组未检出(P〈0.01);甲状腺癌P16蛋白表达缺失率40.48%,高于癌旁组(P〈0.05);甲状腺癌P16蛋白表达缺失率高于p16基因外显子2缺失率。结论端粒酶激活与p16基因失活以及P16蛋白表达下调可能是甲状腺癌变过程中的重要分子事件,甲状腺癌中p16基因失活可能是端粒酶激活的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TRAP-PCR-ELISA方法检测36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及相应的32例癌旁组织,9例肺良性病变组织和9例正常肺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结果:肺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率为75%(27/36),癌旁组织为6.25%(2/32),肺良性病变组织为11.1% (1/9),正常肺组织为0%(0/9)。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与肺癌病理类型、组织分化程度、原发性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及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结论:端粒酶在肺癌组织中的高表达可作为肺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分子生物学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马春燕  邹雄等 《华中医学杂志》2002,26(1):11-12,24,F002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水平同乳腺癌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及其作为化疗疗效评价指标的意义。方法:用半定量TRAP-银染法测定53例乳腺癌,10例纤维腺瘤及6例癌旁组织标本的相对端粒酶活性。结果:乳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明显高于乳腺良性病变(P<0.01);术前未经治疗的原发性乳腺癌中,端粒酶活性表达与TNM分期,局部淋巴结状态,雌激素受体及乳激素受体表达有关;术前化疗组端粒酶活性水平较未化疗组低。结论:端粒酶活性水平可反映肿瘤的侵袭性,并可作为乳腺癌的预后判断指标及化疗疗效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7.
端粒酶与乳腺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端粒是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重复结构.端粒酶是合成端粒重复结构的一种具有逆转录活性的DNA聚合酶.在乳腺癌组织中普遍存在高水平端粒酶表达,而在癌旁组织、正常乳腺组织及良性病变组织中无表达或只是极低表达.细针穿刺组织中检测端粒酶有助于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化疗能够明显抑制乳腺癌中端粒酶活性.端粒酶活性与预后的关系尚有待深入研究.目前研究认为,端粒酶是乳腺癌抗癌治疗的一种新靶点,并可能作用为临床治疗的潜在指标.  相似文献   

8.
用逆转录PCR(RT-PCR)法对手术切除的40例肺癌组织,9例肺部良性实质性病变和22例癌旁正常组织的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RNA成分(hTR)和相关蛋白1(hTEP1)mRNA表达进行了检测,并与肺癌的病理分型、TNM分期进行了比较。发现肺癌组织、肺部良性实质性病变、癌旁正常组织的hTR、hTEP1普遍呈阳性表达,3组间阳性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hTERT基因表达肺癌组织(32/40,80%)高于良性实质性病变(5/9,56%),也高于癌旁正常组织(3/22,13%),3组间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hTERT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率Ⅲ期(14/14,100%)高于Ⅱ期(11/14,78%),Ⅱ期高于Ⅰ期(7/12,58%)。鳞、腺癌间hTERT mRNA表达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端粒酶基因表达上调在肺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端粒酶也参与部分肺说良性实质性病变发病机制;用RT-PCR检测hTERT mRNA表达有助于肺癌恶性程度的判断和肺部良、恶性病变的鉴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与肾恶性肿瘤病理分级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端粒酶-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32份不同病理分级的肾恶性肿瘤组织、32例肿瘤旁组织和6份正常肾组织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32份肾恶性肿瘤组织标本端粒酶表达阳性率(81.25%)与肿瘤旁组织及正常肾组织端粒酶表达阳性率(均阴性)比较差别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除1份为肾非霍奇金淋巴瘤在病理学上不分级,其余31份肾恶性肿瘤组织标本中,病理分级I级者端粒酶表达阳性率58..33%(7/12);病理分级Ⅱ级者端粒酶表达阳性率91.67%(11/12);病理分级Ⅲ-Ⅳ级者端粒酶表达全部阳性(7/7),病理分级Ⅱ-Ⅳ级者端粒酶表达阳性率高于病理分级I级者(P<0.05)。结论:肿瘤组织端粒酶活性高低与肾肿瘤恶性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人类端粒酶催化亚单位又称端粒酶逆转录酶 ,为端粒酶激活的限速酶 ,与端粒酶活性表达一致 ,对癌病变特异。一些化疗药物、中药、核酶及反义寡核苷酸均能不同程度地抑制hTERT -mRNA的表达 ,同时抑制了端粒酶活性 ,减慢了肿瘤细胞的生长速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定量检测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mRNA在乳腺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并观察原癌基因c-Myc与hTERTmRNA表达的关系。方法 收集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乳腺普通型导管增生、不典型导管增生、导管原位癌、浸润性导管癌病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Real-timeRT-PCR)定量检测hTERT和e-Myc基因的转录水平。结果 以NhTERT=10为临界值,所有正常组织和良性病变NhTERT值均小于临界值,而hTERT基因转录升高的导管原位癌及浸润性导管癌其NkTERT值均大于此临界值。显示hTERT和e-Myc基因转录水平呈正相关(y=0.7395,P〈0.01)。结论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hTERT基因表达具有高敏感性和特异性。能为常规病理学诊断提供客观的参考指标。从而提高乳腺不典型导管增生与导管原位癌鉴别诊断的准确性。原癌基因e-Myc转录水平上调可能与乳腺癌hTERT基因转录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外源性人端粒酶催化亚单位(hTERT)对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hRCEC)端粒酶活性、相关基因表达和体外生存时间的影响。方法阳离子脂质体介导hRCEC转染;RT-PCR法检测人类端粒酶RNA组份(hTR)、端粒酶相关蛋白1(TEP1)及hTERT基因的表达;TRAP法检测端粒酶活性;细胞计数法绘制生长曲线。结果hTR、TEP1基因在hTERT转染hRCEC前后都表达,hTERT基因在转染前不表达,转染后24h及稳定转染克隆形成时表达,细胞停止分裂时又失去表达;转染前无端粒酶活性,转染后24h及稳定转染克隆形成时可检测到端粒酶活性,细胞停止分裂时端粒酶活性消失;稳定转染了hTERT基因后hRCEC的生存时间没有延长。结论hTERT转染可显著提高hRCEC中hTERT基因表达水平,hTERT基因表达与端粒酶活性一致,但只用hTERT转染的方法不能使hRCEC细胞生存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膀胱肿瘤及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以改良TRAP法测定91例膀胱癌组织标本端粒酶活性表达。结果:83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78例检出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94%,其对应的癌旁组织也有14%的检出率,8例膀胱乳头状瘤组织中4例检出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50%,其对应的癌旁组织检出率为12%,端粒酶活性在不同临床病理类型的膀胱肿瘤及癌旁组织中表达无显差异(P>0.05),结论:应用非放射性的银染方法对端粒酶的活性进行检测,图像清晰,简便,安全,易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端粒酶调节相关基因TRAP与肿瘤生物学特性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TRAP基因在人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的作用相关性,探讨其在人肿瘤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原核表达TRAP蛋白免疫新西兰白兔,制备特异性多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检测TRAP及hTERT在人肿瘤组织中的表达;通过构建TRAP真核表达载体、基因转染,观察TRAP对细胞hTERT转录、端粒酶活性和癌细胞生长及成瘤性的影响。结果:通过大肠杆菌表达的TRAP蛋白免疫、制备多克隆抗体,经Westem blot鉴定与TRAP具有特异结合性;免疫组化显示247例恶性肿瘤中有213例TRAP阳性,表达率为86.2%,而在所有癌旁组织中TRAP为阴性。另外,交界性及癌前病变与良性病变组织中TRAP表达差异也有显著性:进一步检测卵巢生发上皮肿瘤、乳腺癌、肝癌及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组织hTERT表达,显示hTERT与TRAP表达的结果相一致。TRAP正义转染使hTERT及端粒酶活性升高,细胞增殖加快;而反义转染时,两者均下降,细胞增殖受抑。裸鼠成瘤性实验表明:正义TRAP使癌细胞成瘤性增强,而反义则抑制移植瘤的生长。结论:TRAP表达存在于人癌组织及部分癌前病变,与癌细胞恶性表型相关,并与hTERT表达一致。TRAP基因参与对端粒酶的调节作用,可能与人肿瘤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5.
刘永仙  刘晓斌  王亚萍 《医学争鸣》2009,(16):1463-1463
1临床资料 肝癌标本分为块状型(单个或多个融合癌块直径〉5cm)18例;结节型(癌结节数目不等,直径介于3~5cm)17例;小肝癌(孤立的直径〈3cm的癌结节,或相邻两个癌结节直径之和〈3cm)11例和弥散型(癌组织呈弥散分布无明显结节或呈米粒至黄豆大小散布于全肝)1例.非癌肝组织10例.标本采集后立即置于液氮中,然后移到-80℃低温冰箱中保存.端粒酶提取与检测的全套试剂为德国Boehringer Manheim公司产品.用端粒酶PCR—ELISA法对肝癌标本及非癌肝组织标本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样品A值/阳性对照A值〉2.0为阳性.肝癌组织端粒酶活性总阳性率为89.4%(42/47),明显高于非癌肝组织(0/10,0.00%)(P〈0.01),其中块状型阳性率为88.9%(16/18),结节型94.1%(16/17),小肝癌型81.8%(9/11),弥散型100%(1/1).经x^2检验分析,不同类型肝癌组织的端粒酶阳性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16.
c-myc在消化系统肿瘤的表达及其与端粒酶活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c-myc在消化系统肿瘤的表达以及c-myc与端粒酶活性的关系,采用链酶抗生物素蛋白-碱性磷酸酶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67例消化道肿瘤及15例消化道良性病变的c-myc蛋白表达进行研究,并采用方差分析及相关系数对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各组织标本均有不同程度的c-myc蛋白表达,肿瘤组与非肿瘤组c-myc双样本方差分析P>0.05;不同组织间c-myc双样本方差分析P<0.05,低分化癌与高分化癌及中分化癌统计结果分别为P<0.05,P<0.001,c-myc表达与端粒酶活性的相关系数=0.31,端粒酶阳性与阴性组c-myc表达P>0.05,但端粒酶阳性组c-myc表达平均积分高于阴性组,结果表明:(1)随着肿瘤分化程度的减低c-myc蛋白表达减弱;(2)c-myc蛋白表达可能为组织增生的标志并非肿瘤特异性标志物;(3)c-myc蛋白表达与端粒酶活性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头颈部恶性肿瘤组织端粒酶活性的阳性率表达率,分析其与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分化程度等临床因素的关系。方法:用改良的PCR-TRAP法对36例头颈部肿瘤组织、正常组织和癌旁组织分别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定性分析发现36例头颈部恶性肿瘤组织中有88.89%的阳性表达,癌旁组织有13.89%的阳性表达,正常组织为2.78%。肿瘤组织与其对照的组织间端粒酶阳性表达率有显著差异(P<0.01);对30例磷癌不同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和分化程度的肿瘤组织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其阳性表达虽然存在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端粒酶的激活与头颈部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可能密切相关;端粒酶活性有可能成为头颈部恶性肿瘤分子诊断的新的标志物和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8.
杨涛 《河北医学》2003,9(3):193-195
目的:通过对食管鳞癌及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测定、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细胞角蛋白(CKl7)免疫组化染色.了解端粒酶活性与食管鳞癌发生发展及其与PCNA和CK17表达之间的关系;探讨端粒酶活性作为诊断食管鳞癌、判断其生物学行为和预后指标的可能性。方法:食管鳞癌组织30例,癌旁2cm和癌旁5cm组织各25例及正常食管组织3例。标本离体后液氨速冻并深低温保存.以端粒酶PCR—ELISA试剂盒进行端粒酶活性测定,石蜡包理切片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PCNA和CK17表达。结果:3例正常食管粘膜组织端粒酶活性均阴性。食管鳞癌癌组织86.7%(26/30),癌旁2cm组织60%(15/25),癌旁5cm组织8%(2/25)端粒酶活性阳性,三组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癌端粒酶活性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无关;与临床分期(TNM分期)相关(P<0.05);PCNA阳性指数在食管鳞癌癌组织、癌旁2cm与癌旁5cm表达三组比较有差异(P<0.05);端粒酶与PCNA无相关关系(P>0.05);CK17在癌组织表达率为83.3%,三组间CK17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癌组织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与CK17阳性表达率之间存在相关性。结论:正常食管粘膜组织无端粒酶活性表达。癌旁组织中端粒酶活性随与肿瘤间距离的增加逐渐降低,Ⅲ期者端粒酶活性阳性率明显高于临床分期Ⅰ、Ⅱ期者。癌灶端粒酶活性与PCNA阳性指数间无相关关系;与CK17表达有明显相关性,端粒酶活性有可能作临床诊断食管鳞癌和预测其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分子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探讨人乳腺癌中原癌基因c-myc与hTERT mRNA表达的关系.方法 收集癌旁正常乳腺组织、导管原位癌、浸润性导管癌各12、18和25例,用原位杂交法检测hTERT mRNA表达,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乳腺导管癌c-myc表达.结果 ①hTERT mRNA在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未见表达,在导管原位癌、浸润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3.33%和88.00%,后两组hTERT mRNA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②hTERT mRNA表达与浸润性导管癌肿块大小及淋巴结转移与否无相关性(P>0.05);③43例乳腺导管癌中hTERT mRNA与c-myc表达呈正相关(γ=0.388 4,P<0.05).结论 端粒酶hTERT的表达可能在乳腺导管癌的组织发生中起关键作用,c-myc的过度表达可能与乳腺导管癌hTERT基因转录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