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膜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这里的“病之逆从”,其义不难理解,然因其注家及今之《内经》教材对“病”字多略而不  相似文献   

2.
郭士全 《国医论坛》1996,11(6):12-13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反顺为逆,是谓内格”,《外经微言·阴阳颠倒》篇“阴阳之道,不外顾逆,顺则生,逆则死也”,诸如此类,中医养生学广泛使用顺逆概念.实际上顺逆源于八卦,是易学最基本的一对哲学范畴,广泛用于中医及古代各学科,而与中医养生学关系尤为密切。《易·说卦》曰:“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所谓“易,逆数也”,即谓易学的实质,不过就是象数义理的顺逆变化。然何谓顺逆?《易·系辞》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此即宇宙、人体及事物形成和…  相似文献   

3.
曾立言 《国医论坛》1996,11(2):13-13
张介宾在《医易又》中引孙真人的话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的确,在医学上许多疑难问题,都可通过易理而得以阐明和解决。如中医方剂学的一些问题.中医学认为:人体之所以无疾,是因为阴阳相对平衡,气机升降得宜的结果.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导致阴阳失调,或升降失常,就会发生疾病。所以《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几阴阳之要,明密阳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赛,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高决,精气乃绝”.《四气调神大论)说:“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  相似文献   

4.
祖国医学关于顺从阴阳和预防疾病的重要性方面有很多论述。在《素问》中说得更具体:"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从阴阳则  相似文献   

5.
根据《内经》"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的理论,用升清阳的方法治疗腹胀心下痞满的病症。  相似文献   

6.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此为《内经》阴阳学说之总纲,旨在强调阴阳是包括人体在内的自然界万事万物运动变化规律.从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到临床诊断治疗,无不以阴阳学说为指导,如:《素问.保命全形论》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相似文献   

7.
双向调节,《内经》称之“权衡相夺”。中医认为,错杂症的病理比较复杂,常呈现“阴阳反他”的双向性两极差异。如寒热互见、正虚邪实、升降紊乱、阴阳两损等等。《素问·玉版论要篇》说:“阴阳反地,治在权衡相夺……”。清·高士宗注曰:“阴阳相得则顺,反他则逆。若阴阳反他,则治之之法,在于权衡相夺。权衡者,得其平也;相夺者,夺其逆于右者从左,逆于左  相似文献   

8.
深入研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领悟:认识“阳生阴长,阳杀阴藏”中包涵着阳与阴的连动关系,阳与阴共进退,阳主阴从;“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阳本来要在上,反而在下;阴本来在下,反而在上,谓之“此阴阳反作”,正因为“阴阳反作”而产生“病之逆从”;提出“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中“极”的两个意思:一是(尽)头,二是(两)端;“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是阴阳关系的最完美表达.  相似文献   

9.
《新中医》1982,(5)
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人们如果能顺应四时阴阳变化的规律就可生存,如果违背了它就会死亡;如果能顺应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就能平安,如果违背了它,就会产生祸害。反顺为逆,是谓内格。把顺应四时阴阳变化的规律反转过来成为违背四时阴阳变化的规律,这叫做“内格”——肌体不能适应外界气候的变化,因而格拒成病。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  相似文献   

10.
柯嘉儿 《光明中医》2013,(11):2368-2369
手足冰凉是指手和足持续冰凉,呈对称性,局部皮肤温度降低,睡觉时被窝捂不热,遇寒冷及冬季症状加重,脉沉细.四肢动脉搏动正常,且均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所致[1].以女性多见,尤见于女学生及办公室女性.〈黄帝内经〉中提到:"厥,气上逆而阴阳失调,轻则四肢寒冷,重则不省人事也."可见,此症属于厥之范畴,为厥之轻症.而在〈伤寒论〉中,有多条条文论述厥证,如第337条言:"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从古代医书中可见,此症与阴阳相关,为阴阳不顺接,阴阳不调所致.  相似文献   

11.
<正>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句中,“逆从”一词,历代注家或避而不释,或各执一辞,使学者无所适从。例如,同样把“逆从”视为偏义复  相似文献   

12.
<正> 成书于两千多年前的我国古代医学巨著《黄帝内经》,曾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正邪相争”,“阴阳失调”等理论原则,揭示了疾病发生的原理与规律。其“厥逆”便是在正邪相争过程中,引起阴阳失却平衡出现的一种征象。“厥”与“逆”在《内经》之中,或单独出现,或二字并称,多表示病机,亦常作为病名。称病机则指为阴阳气血之逆乱;作病名则表示阴阳气血逆乱所致之昏仆、肢厥等病症。纵览《内经》全书,厥逆为病层出不穷。因此,对蕴于经中的厥逆发病学说实有研讨之必要。  相似文献   

13.
疾病的临床表现,虽复杂多变,总不外乎在气在血,属阴属阳。但病有真假,证有微甚,因此,治疗有逆从。《素问·至真要大论》明确提出:“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又谓:“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提示当诊察病气微甚而施治,或逆或从,或二逆一从,或一逆二从,以适应复杂病变。通过“逆之,从之,逆而从之,从而逆之”,务使“疏气令调,则其道也”。就是要做到辨证准确,随机应变,庶能除疾去病。具体来说,“逆者正治”,是指逆其病象而施治之谓,即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总的精神是符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审其阴阳,以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重点从阴阳的角度论述人体五脏六腑与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关系。《内经》曰:"积阳为天,积阴为地。"根据《内经》理论,阴阳之中可以再分阴阳,并提出了"六经"的概念,《伤寒论》沿用其概念并对其内容进一步丰富。笔者在"读经典,做临床,跟名师"过程中发现,如果把天和地按阴阳气的多少进一步纵向划分为六个层次,其与《内经》、《伤寒论》所论的六经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通过进一步探讨认为人体五脏六腑与天地阴阳之"六经"也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从而说明了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5.
论开合枢机理在《伤寒论》中的运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 开、合、枢(以下简称开合)是以门户为背景的三个相关概念,是对门户运动的完整描述。门户概念引入中医学始见于《内经》,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朱济公对此释云:“阴阳出入,故谓之门。”由于在人体内及人体与天地之间都存在着阴阳的出入变化,因此,它们之间都会有门户存在。重要的是,人体的阴阳出入变化必须与四时阴阳的变化协调同步,这乃是健康的必要保证。譬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云:“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此处的“从”即人体阴阳与四时阴阳变化的同步协调关系,“逆”即同步协调关系的破坏。而上述的协调能否保证,显然与把握阴阳出入的门户状  相似文献   

16.
《中藏经》认为:"否格者,谓阴阳不相从也。阳气上而不下曰否,阴气下而不上亦曰否;阳气下而不上曰格,阴气上而不下亦曰格。"阴阳否格,则诸病乃生。《阴阳否格论第六》统论阴阳失调之病机,可谓提纲挈领。那么临床怎样辩识阴阳否格?现不揣浅陋,参考同仁堂孙光荣大师《中藏经》教案,  相似文献   

17.
卫气运行与阴阳交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阴阳交感是决定卫气运行的重要因素 ,阴阳二气的相互吸引决定了卫气运行 ,阴阳二气客观存在的质与量的差异 ,从而形成卫气运行方向与运行空间。笔者试图进一步揭示病理性的卫气逆行的产生。1 卫气行  卫气在人体中运行存在逆行与顺行 ,如《灵枢·逆顺篇》“气之逆顺者 ,所以应天地、阴阳、四时、五行也。”如《灵枢·胀论》“卫气之在身也 ,常然并脉循分肉 ,行有逆顺 ,阴阳相随 ,乃得天和。”在正常情况下卫气的运行就存在逆顺两种方向 ,又气机运行的动力来源是阴阳二气的交感 ,原文中卫气的行有逆顺是由于阴阳相随的结果。从《灵枢·口…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内经》"大敦""阴之绝阳"与《周髀算经》"北极璇玑"的关系。方法:受大汶口文化遗址之"玉璇玑"覆于死者胸前启发,将《素问.阴阳离合论》"厥阴根起于大敦,阴之绝阳""罢极"与《尚书》《周髀算经》"北极""璇玑"概念相比较,进行深入分析。结果:《内经》"大敦""阴之绝阳"与5 000年前的玉璇玑有渊源关系。结论:从《尚书》《周髀算经》"北极""璇玑"这一天文和地理概念去理解《内经》有关条文则可加深对厥阴在人体中作用和地位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素灵微蕴》学术思想对治疗突发性耳聋诊疗的指导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素灵微蕴》的学术思想对治疗突发性耳聋的指导意义。《素灵微蕴》以"耳窍虚则清彻而灵通"立论,认为突发性耳聋的发病之本是"水寒土湿",发病之机为"脾陷胃逆",发病之标为"君相火逆"。  相似文献   

20.
"胸痹"首见于《灵枢·本脏》:"……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说文解字》中解释"痹"为"湿病也",《汉书·艺文志》中有"五脏六腑痹十二病方",颜师古注之曰:"痹,风湿之病"。可见胸痹病如同风湿疾病的"痹"证一样,症状多样,近似于现代医学所讲的综合征,是对多种心胸不适症状的概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