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浮肿。浮肿者,聚水而生病也"出自《素问.水热穴论》篇。肾为胃之关包含两方面:一方面肾为人体精微物质之关或曰人体气血精微之关,防止人体的精微从小便、月经、精液无度下泄,人体通过肾的开合有度,保持人体气血津液充足。另一方面,肾主水,主小便的排泄,若肾不主水关门不利,体内水液当排不排,则水液潴留而生水肿。  相似文献   

2.
“肾者胃之关”作为一重要的生理学说,是由病理推导而来,首见于《素问·水热穴论》,云:“肾何以能聚水而生病?歧伯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肾主水司开合,与脾、肺、三焦、膀胱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机体的水液代谢过程,已被上千年的临床实践所支持。而作为六腑之一的“胃”,与肾直接配合并主水液代谢,则既  相似文献   

3.
"肾者,胃之关也"源出《素问·水热穴论篇》,谓"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浮肿.浮肿者,聚水而生病也"."关",在《说文解字》中意为"把守门户",可以理解为"肾者胃之关"即为"肾为胃之门户".肾居下为"至阴之脏",开窍于二阴,与膀胱相表里.肾主水,在人体水液中起极为重要的作用,在通常情况下,水人于胃,由脾上输于肺,肺气肃降,水下流而归于肾,这是水液由体外摄取以后在体内升降的大概过程.  相似文献   

4.
<正>肾者胃之关首见于《素问?水热穴论》。后世医家对其解释众说纷纭,借此笔者浅谈自己对肾者胃之关的理解,望各位同道指正。  相似文献   

5.
黄鹏  刘长玉 《吉林中医药》2012,32(10):984-985
刘长玉教授认为,临床辨治老年性便秘要兼顾老年人的体质特点,不可妄加攻伐.老年人,阳气亏虚,阴液亏少,阳衰气弱则推动无力,阴亏血少则肠道失润,发为便秘.老年性便秘与肾关系尤为密切,临证以“肾为胃之关”为理论基础,肾阴充足则大肠濡润,大便排泄通畅,命门火充则蒸化津液,大肠传导有力,其中大肠的排泄糟粕作用是“肾开窍于二阴”的功能基础及外在表现,故临证时以治肾为要,阳气虚衰则温肾益精,阴液不足则养阴补肾,所谓“肾主五液,津液润则大便如常”.  相似文献   

6.
“肾为胃关”探源流—论肾胃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阐明“肾为胃关”理论源流的基础上,结合临床经验,探讨“肾为胃关”在慢性胃病诊治中的。认为,益肾调理是治疗慢性胃病的重要方法之一,针对不同证型,可采用温肾健胃、滋肾和胃和化气行饮等法治之。  相似文献   

7.
探讨"肾为胃之关"理论渊源及后世对其内涵的发挥;研究胃病难治或久治不愈者,每于治脾胃的同时兼以补肾,常获良效的理论依据;结合临床应用,验证了"肾为胃之关"理论的合理性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肾者胃之关"出自《素问·水热穴论》,最初是论述水液代谢的过程,后世历代医家从各方面对"肾者胃之关"进行发挥、诠释、延展,衍生出许多新的理论,丰富发展经典理论的同时也赋予了其更多的内涵,对临床实践有指导作用。目前"胃肾相关"理论普遍为大家所接受,通过经典探讨,从经络、生理、病理入手,对"胃肾相关"理论作进一步阐释。  相似文献   

9.
基于“肾为胃之关”之说,探讨水肿病的治疗可从肾气、肾的开阖、中焦胃气三个方面入手,以调肾建中法为治疗大法,具体又可分为补肾填髓法、固本利水法、建中护胃法,三法各自倾向不同,可结合运用。选方用药上,选择出土于敦煌地区的直接反映唐代及唐代以前中医学成就的敦煌医方,可为临床治疗水肿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从"肾者胃之关"谈胃病从肾论治的体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肾者胃之关是胃肾相关的重要理论源泉,结合临床提出,肾之气化有助于胃气下行,肾之阴阳有助于胃之阴阳!从肾治胃治慢性胃病的重要治法。  相似文献   

11.
“肾为胃之关”的理论在慢性功能性胃肠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笔者现结合临床经验,就“肾为胃之关”的理解及其运用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12.
肾主气化、司开阖,是调节人体水液平衡的中心环节.立足于肾藏真阴、真阳的生理功能及其与肝、脾胃的关系,认为胃食管反流病的主要病机为水寒木郁、上焦结热,命门火衰、虚火上灼,肾精亏虚、湿热内蕴,分别以乌梅汤清上温下、顺接阴阳,金匮肾气丸合交泰丸阴中求阳、引火归元,加味三才封髓丹健脾坚肾、益气养阴、芳化湿浊.  相似文献   

13.
肾之气化功能异常,二便不利,小便不利则影响水液代谢致水湿泛溢肌肤而为水肿,水停聚于胃肠,影响胃之受承及腐熟水谷之功能,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肾在调节水液代谢过程中为胃的关闸。治疗平衡肾中阴阳,协调肾之开阖,兼顾脾胃及肝之气机升降,注意辨别虚实,标本同治,适时补泻,兼顾他脏,灵活辨证。  相似文献   

14.
从生理上相互资生、病理上相互累及、治疗上相互兼顾3个方面阐述了肾与胃的密切关系。肾为胃关的理论在针灸的临床运用中体现在胃病常选取肾经穴位,肾病常取胃经穴位,并运用胃肾生理病理的关系指导针灸治疗。  相似文献   

15.
心肾相交理论来源于《易经》,发展于宋金元时期,完善于明清时期。文章以陈士铎著作中涉及的心肾相交理论为研究对象,提出心肾相交的原理:即以阴阳交感为内在动力,气机升降为基本形式,水火既济为外在证候表现。指出心肾相交包含了“经脉相连,肝胆为介”“水火既济”“精神互用”“君相相安”四方面的理论内涵。进一步提炼陈氏交通心肾的治法并举例加以说明,以期借鉴先贤经验,深入研究心肾相交理论,提高临证水平。  相似文献   

16.
“肾者胃之关”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为《内经》“肾者胃之关”的理论,对当今水肿疾病的治疗仍具有临床价值。指出在水肿发病过程中,其本在肾,肾气起主导作用;在治疗过程中,从肾论治,增强肾的气化功能,俾气化正常,水道通调,水肿疾患可瘳。  相似文献   

17.
“肾为之主外”出自《黄帝内经》的灵枢篇,对于此经文的理解,后世医家颇有争议,学生也容易混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该理论,将结合临床,从肾脏的三个功能角度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8.
肾为气之根,语出《类证治裁》,肾为生气之根本,在五脏气机升降中亦为气机升降之根本。从人体之气的生成、五脏气机升降及临床应用浅谈肾为气之根的重要性,为临床疾病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以《内经》中“肾治于里”与“肾为之主外”两句有异经文为基础,从原文环境、后世注家争议、类似经文有异之处三个方面进行思考,认为要切实从《内经》原文出发,理解经文主旨,结合注家,找出出现不同观点的原因所在,正确看待这些有异甚至观点相悖的经文,客观分析后世注家的争议之处,立足《内经》不同学术观点,从各家学说角度研究《内经》。  相似文献   

20.
陈士铎间接交通心肾诸方简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医学怪才陈士铎对"心肾不交证"的理解与临床治疗,集中体现在其代表著作<辨证录>的若干方剂当中.而间接交通心肾法是从它脏入手,可分为二类:从肝入手,从胃入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