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200例小儿神经心理发育检查表临床测试结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0~6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检查表(以下简称儿心量表)在评估婴幼儿智能发育中的价值。方法:采用首都儿科研究所编制的儿心量表对1200例儿童进行大运动、精细运动、适应能力、语言、社会行为等5个能区检测,并对各年龄段的5个能区原始得分及发育商(DQ)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各能区原始得分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DQ值呈正态分布,DQ与孕周、语言、精细运动、出生体重、体检时身高、母亲文化程度、围产期高危因素相关,与性别、民族、胎次、体检时体重、头围、大运动、社会适应、社交等无相关性;早产儿DQ明显低于正常儿童。结论:通过儿心量表测试可以早期发现发育落后、智力低下儿童,可作为婴幼儿早期干预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早期家庭干预对早产高危儿智能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一凡 《实用预防医学》2010,17(6):1136-1138
目的探讨早期家庭干预对早产高危儿智能发育的影响。方法 100例早产高危儿,分为干预组和未干预组各50例。同时随机选取正常婴幼儿5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干预组出生后即从产科和新生儿科开始建立专科档案,采用家庭式干预模式对干预组患儿进行早期干预,三组儿童均定期随访,以《Gesell发育诊断量表》进行发育评估。结果 1岁时,干预组语言、个人社交、精细动作、大运动、适应行为和总发育商(DQ)均高于未干预高危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的个人社交、语言、精细动作和总DQ,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适应行为DQ、大运动DQ均比正常对照组儿童低(P〈0.01)。高危儿对照组5个能区和总DQ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危儿早期家庭干预能促进早产高危儿的智能发育,1岁时在语言、个人社交、精细动作方面可与正常儿童相近。早起家庭干预对早产高危儿智能发育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危儿规范管理和早期综合干预对高危儿智能的影响。【方法】高危儿干预组46例,均为2005~2006年中山市博爱医院新生儿重点护理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se unit,NICU)住院新生儿;高危儿对照组230例,为2005年以前本院NICU住院新生儿,同期在本院儿保门诊常规体检的儿童作为正常对照组。用Gesell婴幼儿发育量表进行早期神经心理发育监测。【结果】高危干预组与高危对照组比较:1岁时高危干预组的语言和个人社交2个能区和平均发育商(developmental quotient,DQ)均高于高危对照组(P<0.05);而大运动、适应行为和精细动作DQ两组差异无显著性。高危干预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大运动、个人社交和平均DQ两组差异无显著性;高危干预组精细动作和适应行为DQ比正常对照组儿童低(P<0.05);高危干预组的语言DQ比正常对照组儿童高(P<0.01)。高危对照组5个能区和平均DQ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高危儿规范管理和早期综合干预能促进高危儿的神经心理发育。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早期干预对高危新生儿神经心理早期发育的作用.方法 将74例高危儿分为两组,干预组41例,未干预组33例,另设正常对照组37例.干预组实施婴儿抚触、婴儿体操、运动训练及视听觉刺激综合干预训练.三组分别于出生后3个月、6个月采用0~6岁神经心理发育量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3个月后,未干预组的DQ、大运动、精细动作、适应行为、语言、个人社交显著低于干预组(P<0.05).6个月后,未干预组DQ、大运动、精细动作、适应行为、语言、个人社交显著低于干预组和对照组(P<0.05).干预组的DQ、大运动、语言、社交行为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干预能有效促进高危儿神经心理发育.  相似文献   

5.
父母在高危儿早期干预中的作用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父母在高危儿早期干预中的作用。方法 在高危儿早期干预的实施中,根据父母对干预态度的不同,把实验组分为认真组和马虎组,用Gesell婴幼儿发育检查量表比较两组高危儿在3、6、9、12个月阶段5个能区DQ的均值。结果 认真组的高危儿在各月龄阶段5个能区DQ的均值都在马虎组者高,在部分月龄段的部分能区上两组DQ均值具有统计学上的差异。结论 父母在早期干预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的态度直接影响到早期干预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定量和定性分析NICU出院高危儿6和18月龄神经精神发育特征,为开展高危儿发育监测和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对2013年1月-2017年12月出生并在上海市儿童医院高危儿随访门诊接受系统管理的高危新生儿进行随访,采用Gesell婴幼儿发育量表评估6和18月龄高危儿神经精神发育情况,分析不同分组高危儿发育特征。结果 6月龄共488例高危儿纳入分析,18月龄共294名高危儿纳入分析。6和18月龄时各组高危儿各能区发育商(DQ)均值可达量表平均值范围。6月龄男童不同出生胎龄(GA)分组的应物能、言语能、应人能DQ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18月龄不同GA高危儿4个能区DQ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但与神经精神功能表现密切的运动能、应物能区,仍以晚期早产男童组DQ值最低。结论 NICU出院高危新生儿精神发育存在性别、出生胎龄间的差异;即使平均DQ达量表平均值范围,这一群体神经精神发育风险仍较高,且不同年龄高危儿侧重不同能区;需重点监测中期、晚期早产男童,持续开展家长教育和干预。  相似文献   

7.
早期综合干预对不同类型高危儿智能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早期干预对早产、窒息、高胆三类高危儿智能发育的影响。方法:将三类高危儿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同时随机选取正常婴幼儿作为正常对照组进行随访;干预组出生后即从产科和新生儿科开始建立专科档案,进行规范管理和早期综合干预;1岁时用Gesell婴幼儿发育量表对两组婴幼儿进行智能监测。结果:①1岁时干预组三类高危儿的语言、个人社交和总发育商(DQ)均高于高危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干预组的适应行为DQ高于高危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干预组三类高危儿的个人社交、语言和总DQ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适应行为DQ均比正常对照组儿童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干预组的大运动DQ、窒息干预组的精细动作DQ均比正常对照组低(P<0.05,P<0.01);早产干预组的精细动作、窒息干预组的大运动、高胆干预组的大运动、精细动作DQ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除了高胆儿的大运动DQ外,三类高危儿对照组5个能区和总DQ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危儿规范管理和早期综合干预能促进三类高危儿的智能发育,到1岁时可与正常儿童相近,尤其在语言和个人社交方面,三类高危儿早期干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低出生体重儿早期(3月龄内)神经精神发育情况。方法 2016年12月—2017年4月出生纳入上海市闵行区儿童保健管理系统的早产、足月低出生体重儿,在其3月龄内完成Gesell发育量表评估,共728人。结果胎中龄34周和34≤胎龄37周两组在早期未矫正胎龄评估中各能区DQ均值均低于75分,正常足月组各能区DQ分值介于85~91分之间。胎龄34周组各功能区DQ分值没有差异,正常足月组各功能区DQ分值差异显著。胎中龄34周和34≤胎龄37周两组校正胎龄前DQ分值≤75分,占91.18%,校正胎龄后DQ分值≤75分,占13.03%。三组适应性DQ分值在各自五个功能区的排位顺序显示34周≤胎龄37周组高于正常足月组高于胎龄34周组。结论基于早期干预的早期评估,未校正胎龄的评估结果更能直观了解婴儿早期发育现状。对于34周低出生体重儿早期发育评估能较早发现其适应性发育和各能区发育均衡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早期干预对高危儿行为发育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目的:探讨早期干预对高危儿行为发育的作用。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一套早期干预方法通过指导家长对实验组实施,另设对照组,用Gesell婴幼儿发育检查量表测出两组高危儿的行为发育商(DQ)并作比较,同时还与正常新生儿相比较。结果:实验组各行为能区的DQ均大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与正常新生儿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与正常新生儿的实验组相比仅在适应性和语言上无统计学差异。而对照组各行为能区的DQ与正常新生儿实验组和对照组都有明显的差异。结论:早期干预能促进高危儿的行为发育,帮助他们尽早地康复,赶上正常儿童。  相似文献   

10.
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高危儿智能及精神运动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营养神经细胞治疗基础上进行被动体操、视、听、触觉刺激以及联合应用Vojta、Bobath疗法对围产期脑损伤患儿早期干预的效果,探讨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围产期脑损伤高危儿智能及精神运动发育的影响。方法:169例围产期脑损伤高危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7例静脉给予营养神经细胞治疗,干预组102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做被动体操、视、听、触觉刺激等治疗以及进行Vojta、Bobath联合康复疗法,疗程结束后通过临床评估和Gesell评定发育诊断量表及贝利婴幼儿发育量表进行评定。结果:干预组总显效率为91.18%,对照组总显效率为74.63%,经统计学处理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1岁时Gesell评定结果,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大运动能区、精细运动能区、语言能区、个人社交能区、社会适应能区DQ均高于对照组,各能区干预效果显著,尤其大运动、精细运动和语言能区差异非常显著。贝利婴幼儿发育量表结果,干预组MDI为98.03,对照组为88.32,干预组比对照组高9.71;PDI干预组为96.18,对照组为86.10,干预组比对照组高10.08,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围产期脑损伤高危儿早期进行综合康复治疗可促进患儿神经系统损伤的恢复和发育,可促进高危儿的智力发育和精神运动发育的全面发展,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海南省0~5岁儿童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为促进儿童生长发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和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海南省18个市县抽取36个乡镇72个村庄共6 103名0~5岁儿童进行体检,用Z评分法对0~5岁儿童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进行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的评价。结果: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身长别体重、年龄别体重、年龄别身长Z评分均低于WHO标准,并且0~5个月儿童营养状况不良较明显。结论:海南省0~5岁儿童体格发育状况和近、远期营养状况较差,均低于WHO标准,建议采取有针对性措施改善儿童的营养状况并促进儿童体格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安顺市妇幼保健院0~3岁儿童营养不良检出现状,探讨营养不良的预防和干预措施,以利于为儿童创造良好的营养环境,促进儿童的生长发育。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将儿童保健门诊2019年6月-2020年6月健康体检的2172名0~3岁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对检出的447名营养不良儿童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0~5、6~11、12~23、24~35月龄组,营养不良检出率为14.13%、26.05%、21.34%、20.88%;其中低体重检出率为4.83%、8.24%、6.35%、6.22%,生长迟缓检出率为8.36%、15.52%、13.36%、13.05%,消瘦检出率为0.93%、2.30%、1.63%、1.61%;城市、农村营养不良检出率为16.23%、26.99%。结论6~11月龄组儿童营养不良检出率最高,其中生长迟缓最为常见,农村儿童营养不良检出率较城市为高。应通过加强儿童膳食营养结构的管理、饮食习惯的培养、针对家长的营养技能指导、科学喂养的健康宣教等手段积极预防,对可能发生营养不良的高危儿童尽早干预,避免其对儿童造成危害,保障儿童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咸阳市健康儿童的乙型肝炎(乙肝)免疫水平,为今后如何有效开展基层乙肝疫苗接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和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258名0~8岁儿童的血样,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抗-HBs。结果该市0~8岁儿童抗-HBs阳性率为57.36%,低年龄组儿童抗-HBs阳性率高于高年龄组,3和8岁为2个抗-HBs阳性率高峰。结论咸阳市1岁以下新生儿抗-HBs阳性率偏低;应全面开展0~8岁儿童的乙肝疫苗查漏补种工作,提高儿童抗-HBs水平。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村0~6岁儿童忽视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我国农村0~6岁儿童的忽视状况.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10年11月在全国共抽取10个省(直辖市)中84个乡镇的7411名0~6岁儿童,其中0 ~2岁儿童3315名,3~6岁组4096名.应用“中国农村0~2岁儿童忽视评价常模”、“中国农村3~6岁儿童忽视评价常模”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 13.0软件对不同年龄、性别、忽视层面(身体、情感、教育、安全、医疗及社会忽视6个层面)的忽视率与忽视度等进行统计学描述、x2检验及方差分析等.结果 中国农村0~2岁组儿童忽视度为45.01±7.56,忽视率为54.9%(1819/3315);3~6岁组儿童忽视度为44.42 ±7.57,忽视率为53.8%(2203/4096).0、1、2岁儿童忽视率分别为58.5%(654/1117)、52.2%(597/1144)、53.9% (568/1054) (P <0.05).3~6岁组中,男性情感、安全忽视层面忽视度(44.60±7.86,36.82±9.03)高于女性(44.03±7.72,36.25±9.05)(P值均<0.05),情感、社会层面忽视率[16.8%(349/2072),28.3% (586/2072)]也高于女性[14.1% (286/2024),24.8%(503/2024)](P值均<0.05).0~2和3~6岁组儿童均以受到单项忽视为主,发生率分别为20.6%(683/3315)和22.7%(931/4096).0~2岁组以单亲家庭和再婚家庭中儿童忽视率较高[62.5%(15/24)和63.2% (12/19)],3~6岁组以单亲家庭中儿童忽视率最高(60.0%,27/45).结论 中国农村0~6岁儿童忽视状况严重,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其影响因素,从而采取有效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西藏0~5岁藏族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现状, 为分析生长迟缓与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的关系提供基础数据。  方法  采用分层、与规模成比例的概率比例抽样方法和整群抽样方法, 于2020年9—11月间在西藏7个区县随机抽取2 788名0~71月龄藏族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生长迟缓对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的影响。  结果  西藏0~5岁藏族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偏异的检出率为24.68%, 其中言语、大运动、精细动作和社交4个能区发育偏异检出率分别为8.07%, 9.15%, 12.02%和12.73%。调整潜在混杂因素后, 生长迟缓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偏异风险的OR值(95%CI)为1.34(1.05~1.70), 其中与言语、精细动作和社交3个维度呈正关联。亚组分析显示, 生长迟缓与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的关联存在年龄(0~35月龄: OR=1.16, 95%CI=0.88~1.53;36~71月龄: OR=2.28, 95%CI=1.44~3.62)和性别差异(男童: OR=1.69, 95%CI=1.23~2.32;女童: OR=0.98, 95%CI=0.67~1.42)。  结论  西藏0~5岁藏族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偏异检出率较高, 生长迟缓与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偏异的风险相关。应以高年龄段男童为重点人群, 做好儿童营养和心理行为发育问题的早期筛查和综合干预工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汶川大地震对受灾地区儿童营养和生长发育状况的影响,以及灾后1年灾区儿童的维生素A、D缺乏及营养性贫血的流行状况及原因.方法 于2009年4月中旬调查了466名灾区农村60月龄以下儿童(其中0~月龄儿童162名,24~59月龄儿童304名)的生长发育状况、贫血发生率,以及24~59月龄儿童的铁缺乏发生率、维生素A、D、B12和叶酸的营养状况,并与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中农村相应年龄儿童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灾区6月龄以下婴儿的基本纯母乳喂养率仅为58.8%(30/51).在0~23月龄儿童中,1 h内开奶率仅为10.7%(16/150),有92.0%(149/162)的儿童从未使用过营养素补充剂.灾区24~59月龄儿童的谷薯类平均摄入量为(267.2±154.3)g/d,高于2002年全国农村儿童水平(178.75 g/d;u=9.995,P<0.01);蔬菜、水产和禽肉类的摄入量分别为(63.6±56.7)、(2.6±7.9)和(19.4±24.0)g/d,低于2002年全国农村儿童水平(135.05、8.82和32.23 g/d;u值分别为21.971、13.728和9.321,P值均<0.01);水果、乳制品和豆类食品的摄入量分别为(102.2±110.8)、(65.2±123.8)和(20.5±29.0)g/d,高于2002年的调查结果(分别为32.81、2.87和6.50 g/d;u值分别为10.919、8.778和8.417,P值均<0.01).维生素A缺乏和边缘缺乏率分别为15.4%(29/188)和30.3%(57/188),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合计为92.0%(183/199),0~月龄儿童和24~59月龄儿童的贫血发生率分别为47.5%(77/162)和21.5%(60/279),24~59月龄儿童铁缺乏率为45.7%(86/188),锌缺乏率为65.5%(129/197).儿童的身高发育迟缓,24~59月龄儿童的生长迟缓率为13.6%(38/279).结论 地震影响地区儿童的膳食结构不合理,供热食物和供蛋白质(植物来源)食物的摄入量基本能满足要求,但是存在肉、豆、奶、水产和蔬菜类食物摄入不足.维生素A、D、铁、锌缺乏较为普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6~24月龄婴幼儿不同铁和贫血状况与神经行为发育的关系,为神经行为发育偏移儿童的早期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选取2020年1月1日—12月31日在广州市白云区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健康体检、家长自愿参与本研究的322例6~24月龄婴幼儿为研究对象,经知情同意后,采集静脉血进行血常规、血清铁蛋白、C-反应蛋白和α-1-酸性糖蛋白检查以判定婴幼儿铁营养和贫血状况,采用《0~6岁儿童发育行为评估量表》进行神经行为发育评估。结果 本研究中6~24月龄婴幼儿贫血发生率为8.07%,铁缺乏发生率为11.49%。缺铁性贫血与6~24月龄婴幼儿的大运动、精细动作和适应能力发育存在负相关关系(P<0.05),偏回归系数β分别为-6.70(95%CI:-12.84~-0.56)、-6.27(95%CI:-11.87~-0.68)和-6.19(95%CI:-11.91~-0.47);缺铁无贫血与6~24月龄婴幼儿的精细动作和适应能力发育存在负相关关系(P<0.05),偏回归系数β分别为-1.65(95%CI:-3.19~-0.10)和-2.24(95%CI:-3.86~-0.63);非缺铁性贫血与6~24月龄婴幼儿的大运动、精细动作和适应能力发育存在负相关关系(P<0.05),偏回归系数β分别为-1.52(95%CI:-2.92~-0.16)、-1.46(95%CI:-2.70~-0.23)和-1.39(95%CI:-2.68~-0.11)。结论 铁缺乏、贫血均与6~24月龄婴幼儿的神经行为发育水平负相关,可能存在不良影响,需进一步探明其机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安徽省0~6岁儿童乙肝病毒表面抗体(HBsAb)和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在安徽省16个县(市、区)的0~6岁儿童中抽取1783人,开展问卷调查并采集静脉血标本1~2ml,采用酶联免疫吸试验(ELISA)对标本进行HBsAb、HBsAg检测。结果安徽省2011年0~6岁儿童HBsAb阳性率为64.27%,HBsAg阳性率为0.07%。乙肝疫苗(Hepatitis B Vaccine,Hep B)调查接种率为100.00%,首针Hep B及时接种率为91.98%。结论安徽省0~岁组儿童HBsAb水平保持较高水平,而1~6岁儿童HBsAb水平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村地区婴幼儿辅食添加状况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何宇纳  翟凤英 《卫生研究》2001,30(5):305-307
对较贫困农村地区 146 49名 4~ 2 4月龄婴幼儿的辅食添加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婴幼儿平均从出生后 6个月开始添加食物 ,约 1 3的婴幼儿在 4~ 6个月开始添加 ,有 16 4%的婴幼儿在 4个月以前就添加了谷类食物 ;大多数婴幼儿 (74 4% )从 7个月开始每天进食谷类食物 ,蔬菜水果类食物的摄入频率随着年龄的增加有所增加 ,但 1岁以后也只有 5 0 %的的婴幼儿能够每天食用蔬菜水果。蛋白质类食物的摄入频率较低 ,1岁以上婴幼儿能够每天食用的占 38% ,有 15 8%的婴幼儿从未添加过肉蛋类及豆制品类食物。农村地区的大多数婴幼儿是以母乳喂养的 ,但断奶以后只有 2 0 %的婴幼儿能够每天饮奶 ;婴幼儿的食物摄入情况受家庭食物状况的影响 ,随着年龄的增加 ,影响程度增加 ;婴幼儿辅食添加的状况直接影响婴幼儿的生长发育 ,长期不合理的喂养模式 ,就会造成营养不良。应通过营养教育 ,提高婴幼儿看护人的营养知识 ,及时合理地添加辅食对婴幼儿的生长发育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