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目的 采用3Munitek MBT托槽,对双牙弓前突患者通过一步滑动法关闭拔牙间隙,研究治疗前后牙[牙合]结构变化。方法 选择双牙弓前突病例23例,男8人,女15人,平均年龄17.2岁。拔除四个第一双尖牙,使用3MMBT矫治器进行矫治。每位患者在治疗前后均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利用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 上下前牙切缘分别向后移动4.71mm、3.09mm;上下前牙根尖分别向后移动2.53mm、1.12mm。上下后牙分别向前移动3.45mm、4.27mm。SNA、SNB、MP/SN无显著性变化,ANB减小0.92°;U1/SN、U1/PP分别减小7.62°、9.52°,u/MP减小3.94°,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本研究显示MBT矫治技术主要是通过牙齿的移动矫治双牙弓前突,并没有改变矢状骨骼类型。在矫治过程中该技术可以很好地进行垂直向的控制。  相似文献   

3.
4.
陈金林  朱斌  刘正彤 《口腔医学》2012,32(8):474-476,504
目的采用Empower双核自锁矫治器一步滑动法关闭拔牙间隙,研究治疗前后软硬组织的变化。方法选择双牙弓前突病例16例,男5例,女11例,平均年龄16.5岁,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应用Empower双核自锁矫治器进行矫治,对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并对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治疗后上下切牙切缘分别向后移动(7.85±1.26)mm、(5.31±1.16)mm,根尖分别向后移动(1.52±1.38)mm、(1.32±0.2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上下磨牙分别向前移动(1.80±0.21)mm、(1.90±0.1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U1/SN,U1/PP角在治疗后分别减小(16.00±4.64)°和(15.21±4.55)°,L1/MP角上下唇一审美平面距在治疗后也明显减小,Z角增大(6.50±2.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NA,SNB,MP/SN无显著差别。结论 Empower双核自锁矫治器能有效矫治双牙弓前突,上下前牙回收明显,而磨牙前移较少,软组织侧貌改善显著,在没有借助口外力及其他附加装置的条件下,可以很好地控制支抗。  相似文献   

5.
SPEED矫治器在临床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总结和评估应用SPEED矫治技术在临床治疗的病例,探讨SPEED矫治器的矫治机理和有效的矫治方法.方法采用SPEED矫治技术治疗22例错(牙合)畸形患者.选用加拿大Strite有限公司生产的0.022的SPEED托槽,并采用PAR(Peer Assessment Rating)指数对患者模型测量评估.结果PAR指数结果显示,矫治前后PAR总分差值21.50±9.57,减少百分率为85.43%,矫治前后加权PAR总分差值23.50±3.39,加权减少百分率为87.57%.治疗后明显改善占77.78%,改善占22.22%,变坏或无改善为0.结论SPEED矫治器是一种高效的直丝弓矫治器,借助高弹性的弹簧夹锁住弓丝,不需结扎,具有如下优点自锁,减少椅旁时间;能量储存;力量释放持续、轻柔;低摩擦力和有效的三维控制;美观、舒适和卫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固定式下颌前移矫治器治疗Ⅱ类错[牙合]畸形的疗效及作用机理。方法对15例Ⅱ类错骀畸形患者采用固定式下颌前移矫治器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的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分析。结果(1)下颌骨综合长度平均增加2.23mm,B-FHPL距平均增大1.68mm,Ar-FHPL距减小0.83mm。(2)后下面高(PFH)、前下面高(AFH)分别增大2.54mm和3.10mm,而MP-SN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3)下颌磨牙近中-FHPL距、下切牙-FHPL距分别增大了2.60mm和2.75mm,下切牙下颌平面角平均增大了6.93°;下颌磨牙点一下颌平面距平均增大了2.92mm。结论固定式下颌前移矫治器使上下牙弓的Ⅱ类关系得到了矫正,其主要机理是下颌切牙产生一定程度的唇向倾斜和下颌牙弓的近中移动;治疗期间下颌骨虽然在水平方向显示有一定量的前移和生长,但其中下颌位置的前移量占了约一半(B点前移1.68mm,Ar点同时前移0.83mm)。下颌位置前移复发的可能性较大,提示有必要做一定程度的矫枉过正,下切牙唇倾的稳定性也有待观察。但对于因患者配合不佳或其他原因导致疗程延长、疗效不佳的病例,下颌固定式前移矫治器不失为一种有效的代偿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OPA-K滑动直丝弓矫治器对双牙弓前突病例的矫治效果。方法:15例双牙弓前突病例,均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应用OPA-K滑动直丝弓矫治器矫治,治疗前后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对颌面部软硬组织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UI-NA角减小13.43°,UI-NA距减小5.22mm,LI-NB角减小8.95°,LI-NB距减小4.91mm。UI-LI增加20.47°,鼻唇角平均增加12.73°。治疗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正侧位容貌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双牙弓前突病例应用OPA-K滑动直丝弓矫治器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功能矫治器治疗下颌后缩同时伴有垂直向、横向不调错畸形的疗效。方法:对20名下颌后缩同时伴有垂直向、横向不调错畸形的患者(平均年龄12.8岁)采用功能矫治器及固定矫治器双期矫治,通过X线头影测量比较矫治前、中、后有关指标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功能矫治后,SNB增大(P<0.05),ANB减小(P<0.05),上磨牙压低并后移(P<0.05),下磨牙升高并前移(P<0.05)。双期矫治后,前牙达到正常覆覆盖关系,后牙达到中性关系或尖窝交错的咬合关系,下颌平面未发生明显的顺时针旋转,上下颌牙列矢状向、垂直向、横向关系协调。结论:采用功能矫治器双期矫治下颌后缩同时伴有垂直向、横向不调的错畸形,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OPA-K滑动直丝弓矫治器对双牙弓前突病例的矫治效果。方法选择15例双牙弓首突的病例,均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应用OPA-K滑动直丝弓矫治嚣进行矫治,治疗前后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并进行描图测量.对颌面部软硬组织的变化进行综合分析。结果UI-NA角减小13.25°.Ul-NA距减小6.26mm。LI -NB角减小9.41°,Ll-NB距减小4.92mm。UI-LI增加20.62°。鼻唇角平均增加4.09°。以上几项结果均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患者侧面容貌得到明显改善。结论对于双牙弓前突的患者应用0PA-K滑动直丝弓矫治器可以达到比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Forsus矫治器治疗年轻成人安氏Ⅱ类错[牙合]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Forsus矫治器对13例年轻成人的安氏Ⅱ类下颌后缩畸形患者进行矫治,术前术后进行头影测量及上、下颌尖牙及磨牙间宽度测量分析。结果:SNA、ANB、OJ、OB、OP-SN、FMA、Si-LiPg'、U1-NA、U1-NAmm、N'-Sn-Pg'、Ls-E、Li-E等在治疗后减小,有显著性差异。L1-NB、L1-NBmm、Pg'-N'-S、ANS-Me、Pg-Pg'、S-N'-Si、上颌牙弓后部宽度在治疗后增大,有显著性差异。SNB、S-N'-Sn、Go-Pg、Co-Go、上颌牙弓前部宽度、下颌牙弓前部宽度、下颌牙弓后部宽度、上颌第一磨牙远中及压入移动,上面高等无显著性差异。结论:Forsus矫治器能够有效抑制上颌骨的生长,促进下颌骨逆时针旋转生长,使下面高增大,有效治疗安氏Ⅱ类错[牙合],改善磨牙远中关系及下颌后缩的软组织侧貌。适用于年轻成人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活动翼矫正器治疗双颌前突临床疗效。方法:10例双颌前突病例,男4例,女6例。采用活动翼矫正器,拔除四个第一前磨牙。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位定位片。测量治疗前后软硬组织侧貌变化指标,并对测量结果进行T检验。结果:SNA,SNB,SN-MP,PP-MP及Y轴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上下颌骨矢状及垂直向无明显变化。U1-PP(mm),U6-PP(mm),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1-MP(mm),L6-MP(mm),U6-Y平面(mm),L6-Y平面(mm)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SN(°),L1-MP(°),U1-L1(°),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上下前牙倾斜度和突度明显减小。上唇-E平面(mm),下唇-E平面(mm)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上下唇突度明显减小。结论:活动翼矫正器拔牙矫正双颌前突病例,矫治后前牙突度及软组织侧貌均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3M unitek MBT托槽拔牙矫治双颌前突的成人及青少年,研究治疗前后软硬组织的变化情况,预测矫治后的疗效。方法选择双颌前突病例30例,成人15例,青少年15例。拔除4个第一双尖牙,使用3MMBT矫治器进行矫治,对矫治前后的38项软硬组织指标进行对比,通过配对t检验评价软硬组织变化的情况。结果经拔牙矫治,成人患者主要发生切牙内收和唇部突度减小,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但无骨性相关;而青少年软组织面型改变不仅与牙性指标有一定的相关性,而且与下颌骨的生长有关。结论MBT矫治技术矫治成人与青少年双颌前突可以改善面部的软组织平衡,但并没有改变矢状骨骼类型,该技术可以很好地进行垂直向的控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分析活动翼矫治技术治疗双颌前突病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55例双颌前突拔牙病例,应用活动翼矫治技术进行矫治。于矫治前后拍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对软硬组织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上前牙平均内收5.82mm、直立16.87°,下前牙平均内收4.61mm、直立10.99°;上颌磨牙未伸长,下颌磨牙伸长1.33mm,下颌骨未发生顺时针旋转;上下磨牙分别前移2.35mm和2.07mm;上下唇突度分别减小1.95mm和3.68mm,下唇长度减小0.83mm。结论:双颌前突患者应用活动翼矫治技术矫治后垂直向及矢状向支抗可得到较好控制,侧貌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双颌前突患者拔除4个前磨牙矫治后软组织侧貌的变化。方法:选择13例双颌前突病例,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以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治,对矫治前后软组织侧貌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①拔牙矫治后,上唇突度,下唇突度减少,颏唇沟深度,颏唇沟倾角,"Z"角增大,统计学分析均有显著性差异。②SNPg及SNSPg'没有明显变化。③正畸治疗后,软组织侧貌由突面型成为较平直的面型。结论:双颌前突患者拔牙矫治,可明显改善面部软组织侧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支抗控制在滑动直丝弓技术矫治双颌前突畸形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国产直丝弓托槽,滑动技术矫治双颌前突畸形患者30例,使用口外唇弓和不使用口外唇弓者各15例,均拔除4颗第一双尖牙,均采用一步法关闭拔牙间隙。将矫治前后的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对比分析,其变化量进行独立t检验。结果 矫治后戴口外唇弓组争不戴口外唇弓组上颌磨牙分别前移3.21mm和4.67mm;下颌磨牙分别前移3.32mm和5.21mm;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前牙内收量戴口外弓组上颌为5.19mm,下颌为4.43mm;不戴口外弓组上颌为3.43mm。下颌为2.62mm。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001)。结论 口外唇弓在使用国产直丝弓托槽,运用滑动机制矫治双颌前突畸形中较有效地保护了后牙支抗,从而减少面部突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活动翼矫治技术治疗高角型双颌前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54例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的双颌前突患者,根据治疗前的SN/MP角将患者分为2组,高角组27例,SN/MP≥40°。均角组27例,29°﹤SN/MP﹤40°。使用活动翼矫治技术进行矫治。对2组治疗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活动翼矫治技术治疗的高角型双颌前突上下颌骨在矢状方向上无明显变化。②高角型双颌前突治疗后上下颌磨牙伸长量分别为1.04和0.99 mm。上下颌磨牙前移量分别为2.74和2.37 mm。下颌平面未发生顺时针旋转。活动翼矫治技术治疗的高角型双颌前突平面能够保持稳定③高角组的U1-PP、U1-V、L1-V、U1/NA、U1-NAmm、L1/NB和L1-NBmm治疗前后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④高角型双颌前突治疗后的上下唇突度明显减小,上下唇长度变小,软组织突度减小。⑤高角组的上颌中切牙与上唇内收的比例为1∶0.357,下颌中切牙与下唇内收的比例为1∶0.879 9。结论活动翼矫治技术治疗的高角型双颌前突垂直向和矢状向支抗可以达到很好的控制,上下颌骨在矢状关系上更加协调,上下颌前牙突度和倾斜度明显减小,软组织侧貌有明显改善,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7.
患者为安氏I类、均角的牙列轻度拥挤伴双颌软组织前突,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应用国产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矫治,解除牙列拥挤,内收上下前牙,建立前牙正常覆覆盖及尖牙、磨牙中性咬合关系,前突侧貌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18.
Thirty-two adult oriental patients aged 18-26 years who sought treatment for their bimaxillary protrusion were treated with the Begg appliance following extraction of four first premolars. A cephalometric study was undertaken to determine the soft tissue changes in lip profile following treatment. Results show that the upper incisors were retracted by 5.6 mm +/- 0.8 mm and the lower incisors by 4.4 +/- 0.8 mm on the average. The nasolabial angle became more obtuse increasing from 80.7 degrees to 90.7 degrees. The upper lip and lower lip lengthened by 1.9 mm and 1.2 mm, respectively. The lower lip to 'E' line reduced from 7.5 mm to 3.7 mm. All the previous chang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less than 0.01). The upper lip to upper incisor retraction was 1:2.2 while the lower lip to lower incisor retraction was 1:1.4.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r) were 0.72 (p less than 0.01) and 0.80 (p less than 0.01), respectively. The changes in the cants of mandibular and occlusal planes were statistically insignificant. This study shows that the Begg appliance has the ability to significantly reduce bimaxillary protrusions and thereby improve facial aesthetics.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Begg技术Ⅰ期切牙压低力系统作用下,牙槽骨上的应力分布,为临床正确使用Begg矫治器压低切牙提供力学参考。方法:在运用几何分析的方法研究力系统中几个典型合力分布方向基础上,应用光弹的方法直接显示这些力作用下牙槽骨上的应力分布。结果:随合力方向的改变,光弹模型中牙槽骨的应力分布不断变化。结论:Begg技术Ⅰ期弓丝支抗力和Ⅱ类牵引力的合力决定了牙齿的压低移动,应用光弹分析显示牙槽骨应力分布,可以分析牙齿的移动趋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Damon自锁矫治器非拔牙矫治后牙列拥挤的软组织变化,为预测矫治后的软组织侧貌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选择2007年3月至2008年3月于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正畸科门诊因错牙合畸形就诊的牙列拥挤患者15例,采用Damon MX或Damon Ⅲ自锁矫治器进行非拔牙矫治,矫治前后进行X线头影测量,比较矫治前后上唇倾角、颏唇沟角、面角、Z角和面突角的变化。结果    15例患者经过平均16个月的矫治后,牙弓内无间隙或拥挤存在;上下颌牙列排齐整平;磨牙关系及前牙覆牙合覆盖关系正常;牙齿位置及咬合关系精细调整至正常。矫治后上唇倾角和面突角均较矫治前略增大,而颏唇沟角、面角和Z角均较矫治前略减小,但各测量指标矫治前后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应用Damon自锁矫治技术进行非拔牙矫治,不会使患者面部软组织发生明显的前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