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起 《内科》2013,8(4):430-431,425
输血技术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古埃及人认为血液是人赖以生存的源泉,曾提倡用血液沐浴促使人返老还童及恢复健康。1817年,英国医生BlundeH第一次采用输血的方式抢救大出血的产妇,但直到1900年输血才正式作为一种临床治疗手段进行实施,1907年Hoktoen发明了交叉配血的方法,大大提高输血的安全性。现代输血技术涉及免疫学、遗传学、血液学、传染病学、移植生物学、病毒以及生物工程学、蛋白质组学等相关学科,其宗旨是输血安全。输血安全管理研究,主要是研究怎样将合格的血液安全地输注给患者,防止传播性疾病以及输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正随着输血技术逐渐成熟,输血有关的血液紧缺和风险问题也逐渐凸显。临床输血包括自体输血和异体输血。一般来说,我们提到的临床输血指的是异体输血。异体输血不可避免的存在输血性疾病的传播风险:一方面目前已知通过血液传播的疾病20种但由于我国仅检测发病率在全国范围内普遍较高、危害较大的4种传染病的病原体标志物;另一方面窗口期感染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难题。而且异体输血类似于异基因器官移植可能带来的微血栓、凝血、溶血、输血后免疫抑制、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输血技术逐渐成熟,输血有关的血液紧缺和风险问题也逐渐凸显。临床输血包括自体输血和异体输血。一般来说,我们提到的临床输血指的是异体输血。异体输血不可避免的存在输血性疾病的传播风险:一方面目前已知通过血液传播的疾病20种但由于我国仅检测发病率在全国范围内普遍较高、危害较大的4种传染病的病原体标志物;另一方面窗口期感染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难题。而且异体输血类似于异基因器官移植可能带来的微血栓、凝血、溶血、输血后免疫抑制、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和掌握无偿献血人群中输血传播性疾病的分布和流行状况,动员低危人群献血,有效地降低输血风险,对海宁市2003—2009年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了解和掌握不同地域、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不同年份各类输血传播疾病的阳性率和流行状况,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输血与病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输血传播的疾病中 ,以病毒感染率最高 ,危害最大。输血所致病毒感染一直是国内外输血界所关注 ,而且也是全社会关注焦点之一。因此 ,预防输血传播病毒是输血工作者和临床医务人员共同的责任。1 输血传播病毒种类1 1 肝炎病毒1 1 1 甲型肝炎病毒 (HAV) HAV主要通过粪 -口传播。由于HAV在患者体内持续时间较短 ,一般在发病后 2~ 3周 ,机体可产生特异性抗体 ,血液及粪便中HAV随之消失 ,故输血传播甲肝的机会很少 ,但输入甲肝患者潜伏期的血液可传播。1 1 2 乙型肝炎病毒 (HBV) HBV是一种小的环状双股DNA病毒 ,呈…  相似文献   

6.
随着现代输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感染管理工作的细化,输血科的工作与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紧密相连。输血科是为临床科室救治重症患者提供血液的重要部门,承担着检验患者血型、交叉配血试验和临床供血的重要任务。输血科的检验人员长期与各种病原菌,包括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及梅毒等经血液传播或污染者的血液直接接触,使得医务人员在进行血液检测、制备过程中,都存在着被医源性感染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7.
正输血传播性疾病中,HBV、HCV、HIV是对输血安全性构成严重威胁的主要病毒,HBV在我国人群中感染率高达10.3%,因此,严重威胁我国的输血安全。HCV在我国人群中感染率为1.0%~3.1%,由于技术原因,对供血者还存在一定的漏检率,致使70%输血传播性肝炎是由HCV引起。HIV的传播途径之一也是经血传播,输入了带HIV的血液感染HIV的可能性估计超过90%,一  相似文献   

8.
输血科的工作人员每天要直接与血液接触,承担着临床输血相容性检测和全院的供血任务,其医院感染管理对医疗安全非常重要。虽然血站提供的血液都经过了严格的检验,运输条件也有严格的规定。但患者的血液标本大都属于生物危险品,各种病原菌,包括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都经血液传播.  相似文献   

9.
正自体输血是采集患者自己的血液或血液成分回输给患者本人,是满足手术或紧急情况需要的一种输血治疗方式。根据血液采集及处理方式的不同,自体输血可分为储存式、回收式和稀释式3种类型。自体输血的开展有100多年的历史,一直被认为是最安全的输血疗法,无传播疾病的风险,也不会引起同种免疫,但由于目前技术的局限性、仪器设备不稳定、人为操作不当等因素,自体输血也  相似文献   

10.
张黎  王佑春 《传染病信息》2013,(6):327-330,342
戊型肝炎主要是HEV经粪-口传播引起的病毒性肝炎,然而近年来陆续报道了一些通过输血传播的病例。虽然通常情况下戊型肝炎为急性自限性疾病,但患者如处于免疫抑制状态(如器官移植、肿瘤化疗或HIV感染等),感染HEV后会发展为慢性肝炎,并有可能迅速发展为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由于这些患者常常需要多次输血,更加大了感染HEV的风险。本文总结了全球献血员的HEV流行情况、经输血传播HEV的病例及免疫缺陷患者感染HEV后的危害等,提示应警惕输血引起的慢性戊型肝炎。  相似文献   

11.
血液透析(HD)是终末期肾衰竭患者赖以生存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延长了许多尿毒症患者的生命。但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接受治疗时频繁的体外循环和反复穿刺,经常输血或接触血液制品,透析器、管道的反复使用,以及其它医源性因素,血液透析患者成为血液传播性疾病,特别是肝炎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严重影响了透析患者的长期存活和生活质量,加强肝炎病毒感染的预防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临床输血包括自体输血和异体输血两大类,人们日常所讲的临床输血通常是指异体输血。随着社会和医学领域对异体输血存在潜在的疾病传播的巨大风险的认识不断深入,以及血液资源严重短缺的局面又非常难以解决,自体输血的作用和意义凸显重要。自体输血是指采集受血者自身血液,或回收手术野或创伤区无污染的血液再进行回输,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对患者输血前4项感染性指标进行常规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06年1月-2007年12月7892例患者输血前进行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肝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梅毒抗体检测分析。所有检测项目均严格按照试剂盒操作说明书进行,同时进行质量控制。结果:7892例患者中,HBSAg阳性率为12.8%;抗-HCV阳性率为0.78%;抗-HIV阳性率0.07%;梅毒抗体阳性率1.52%。结论:对患者输血前进行4项感染性指标检测,对于规范医疗行为、预防血液传播性疾病、减少因输血后感染引起医疗纠纷的发生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患者、医院及供血单位均具有保护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刊讯 (记者邹左功通迅员陈明莲)TT病毒与肝功能异常密切相关,其可能通过血液或肠道传播;TT病毒可在TT病毒感染患者单个核细胞中感染和复制. 这是北京地坛医院病毒研究中心最近在我国输血传播病毒(TTV)研究方面取得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5.
新蝶呤与输血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液及血液制品中细菌、病毒等病原体通过输血传播是导致“输血不安全性”的一个重要原因,自从发现多种病原体可通过输血传播以后,“输血安全性”一直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输血安全性”也是现代输血医学最受关注的研究热点,人们一直在致力于探索各种保证和提高输血安全性的途径,比如,从低危无偿献血者中采集血液、采用更加先进的检测方法、不断增加常规血液筛查指标等。本文就国内外学者开展的一系列血液新蝶呤水平与经血传播病原体感染状况关系的研究,探索新蝶呤与输血安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潘越飞 《内科》2012,7(1):63-65
输血引发的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血小板输注耐受、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输血后移植物抗宿主病以及传播病毒等危害,是由于血液中的白细胞引起的,去除白细胞是避免上述不良反应的有效手段[1].据文献与美国血库协会(AABB)资料显示,血液去除白细胞的数量与输血反应呈相关性[2].  相似文献   

17.
<正>应用酶联免疫吸附(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技术有效的控制了输血相关传染性疾病的传播,但因其存在窗口期长,免疫静默感染,病毒变异,人工操作误差等问题,在输血过程中,仍有潜在感染病毒的风险。核酸扩增检测(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testing,NAT)是一种新兴的血液传染病检测方法,通过直接检测病原体  相似文献   

18.
临床输血工作标准化、规范化是确保临床输血安全的措施,只有科学、合理利用血液资源,才能达到安全、有效的输血目的,输血是治疗患者疾病和抢救生命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同时也存在着很大风险,患者可能因输血感染各种疾病、发生输血反应危及患者生命。因此,为了提高输血安全性,降低输血风险,避免因输血所导致的医疗纠纷的发生,质量管理的建立对输血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内科》2021,(3)
目的探讨以护理管理-护理技能-护理服务-护理安全(1M3S)模式为导向的戴明循环管理在输血治疗患者中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在我院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210例作为对照组,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8月在我院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222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流程的输血治疗和质量管理,观察组患者接受输血治疗以及以1M3S模式为导向的戴明循环管理。比较两组输血治疗患者的血液标本不合格率、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血液返库率。结果观察组输血治疗患者的血液标本不合格率(0.33%)、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1.28%)、血液返库率(1.34%)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33%、2.19%、6.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输血治疗患者进行以1M3S模式为导向的戴明循环管理能显著提高血液样本的质量,降低输血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血液返库率。  相似文献   

20.
SEN病毒的传播及致病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EN病毒(SEN virus,SENV)是由意大利学者Primi于1999年从l例HIV感染者血液中分离出的DNA病毒.SENV是一种新的肝炎病毒,属于TTV相关病毒超家族[1].SEN病毒可能经血液传播,在接受输血、静脉吸毒和性乱者中感染率较高,也可通过母婴垂直传播.SEN病毒与HIV、HBV、HCV发生重叠感染的比率较高,但它只能引起少数感染者发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