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谭小平 《海峡药学》2012,24(3):150-151
目的 探讨阿司匹林联合辛伐他汀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自2009年4月到2011年11月期间就诊于我院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13例,所有患者被随机的分为两组,分别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58例,在患者个体化治疗的基础上,同时给予阿司匹林联合辛伐他汀治疗;对照组:55例,在患者个体化治疗的基础上,仅给予阿司匹林.经治疗2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1年后对所有患者随访,记录患者继发性病情.结果 经2个月的治疗,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81.0% (47/58)明显高于对照组69.1% (38/55).1年后对所有被观察患者随访,治疗组再发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司匹林联合辛伐他汀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3月至2009年5月在山西省晋城市第二人民医院治疗的12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常规治疗+阿司匹林,观察组用常规治疗+阿司匹林+辛伐他汀,比较两组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结果观察组治愈30例,显著进步24例,进步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治愈18例,显著进步29例,进步6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8.3%,两组差异显著(P<0.05);治疗1年后随访,观察组脑梗死或TIA以及心肌梗死的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脑出血和病死率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更多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结合阿司匹林在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120例ICVD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进行治疗,观察组给予辛伐他汀结合阿司匹林治疗。评定两组治疗效果;对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血脂水平进行比较;统计两组患者半年内的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复发情况;记录两组患者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相关症状消失时间及治疗方案实施所需时间。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TC、LDL-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复发率为3.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00%(P<0.05);观察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相关症状消失时间及治疗方案实施所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对ICVD患者给予辛伐他汀结合阿司匹林的治疗方式有利于降低血脂水平,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的同时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复发率,缩短ICVD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治疗方案实...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神经功能、脑血管储备能力(CVR)及血脂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96例(2019-04~2021-04)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和观察组(采用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各48例.检测患者的CVR及血脂[甘油三酯(...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在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作用。方法将13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2例和治疗组68例。对照组除了调整血压、血糖,血脂高患者均嘱低脂饮食及去除不良嗜好外,均予阿司匹林75mg口服和银杏达莫20ml静脉滴注;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辛伐他汀20mg,疗程均为10~20d。6个月后比较2组疗效。结果治疗组基本痊愈率为33.8%高于对照组的2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再发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发生脑出血3例,2例发生肌酸肌酶(CK)暂时升高、肌痛;对照组发生脑出血2例。结论辛伐他汀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能明显减少卒中的复发率和病死率,且不良反应轻微,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8月~2016年6月收治的71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n=33)和观察组(n=38),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比较两组甘油三酯、胆固醇、血糖、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甘油三酯、胆固醇、血糖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11%(35/3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64%(21/33),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8.591,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26%(2/38),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3%(1/33),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16,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可改善患者血脂和神经功能,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实用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4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在进行常规治疗的同时,对照组给予氯吡格雷口服治疗,联合组给予口服氯吡格雷加阿司匹林治疗,疗程为3个月,观察两组疗效。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1.7%(22/2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7%(16/2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显著,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8.
陈勋 《中国医药指南》2013,(20):441-442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选取5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9例,两组患者均通过阿司匹林等措施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取辛伐他汀药物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治愈及显效人数分别为15例和6例,显效率为72.4%,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治愈及显效人数的8例、5例和显效率的44.8%,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不良反应率为3.4%,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3.8%,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辛伐他汀与阿司匹林的联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治疗,能够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9.
阿司匹林在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中的合理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旭光  刘进普 《医药导报》2010,29(1):117-118
阿司匹林是具有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和极佳的性价比的抗血小板药物,各国指南一致推荐为抗栓治疗的一线用药,被誉为“防治心脑血管事件的基石”.不合理及过度应用阿司匹林的现象比较常见,应用阿司匹林导致的消化道出血及/或脑出血也时有发生.严格把握适应证,合理应用阿司匹林,能有效地降低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并最大限度地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该文就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药理特性、安全性以及阿司匹林在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中的合理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王欣 《中国医药指南》2013,(30):398-399
目的对应用辛伐他汀对患有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抽取90例患有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5例。采用阿司匹林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阿司匹林与辛伐他汀联合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脑血管病症状消失时间和治疗方案实施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用药期间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停药后脑血管病再次发作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应用辛伐他汀对患有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检测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与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BL)基因单倍型、基因型频率及血浆含量的相关性.方法 采集100例ICVD患者(ICVD组)和60例健康人群(对照组)抗凝血,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SSP-PCR)法检测MBL单倍型,ELISA法检测血浆MBL含量.结果 ICVD组与对照组MBL基因单倍型和基因型构成比均不同(P<0.05);ICVD组血浆MBL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3372.18±660.90)μg/L vs.(2065.29±195.67)μg/L](P<0.01).结论 MBL可能参与ICVD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2.
陈慧 《中国当代医药》2012,(28):105-106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超声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预后以及风险评估中的作用。方法对本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所收治的3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分析其检查结果。35例患者中有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10例,腔隙性脑梗死15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0例,且全部患者均做过脑部CT检查或MRI检查。结果3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部血管超声结果为内中膜增厚3例,低回声斑块9例,强回声斑块3例,混合回声斑块14例。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治疗的重要依据,由于其能够准确地提供颈动脉斑块以及内膜的详细情况.因此对该疾病的风险评估以及预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观察。方法选择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8例,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与联合治疗组,辛伐他汀组仅给予辛伐他汀治疗,联合治疗组在辛伐他汀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司匹林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辛伐他汀组显效29例,有效1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3.67%;联合治疗组显效33例,有效1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92%。联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辛伐他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5.14,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辛伐他汀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司匹林治疗,可显著改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住院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96例,常规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定血管后壁内膜中层厚度和斑块厚度,记录斑块数目,半定量估计斑块的严重程度。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的发病密切相关,也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高血糖对病情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本院收治的11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61例为血糖正常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用调控血压、改善循环、应用甘露醇的治疗方法.观察组51例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高血糖患者,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适时使用胰岛素.结果 观察组的小片梗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大片梗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水平为轻度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评分水平为重度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糖和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清bFGF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好转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无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高血糖会加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病情,加重神经功能缺损,影响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5月~2013年5月诊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137例,根据脑血管斑块支数分组:无斑块患者43例为A组。1~2支存在斑块的患者52例为B组,3支及以上存在斑块的患者42例为C组,比较各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再根据脑血管病症分组:一过性脑缺血患者41例为D组,单发性脑梗死患者47例为E组,多发性脑梗死患者49例为F组,分析各组患者不同部位的斑块面积。结果B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酸(UA)、纤维蛋白原(FIB)均明显高于A组,B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低于A组。C组TC、TG、LDL—C、UA、FIB均明显高于A、B组,C组HDL—C明显低于A、B组。E组颈总动脉主干部、颈总动脉膨大部、颈内动脉起始部的斑块面积均明显大于D组,F组颈总动脉主干部、颈总动脉膨大部、颈内动脉起始部的斑块面积均明显大于D、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越多,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越高,两者具有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β淀粉样蛋白(β-AP)在Alzheimer病(AD)、血管性痴呆(VD)和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临床诊断为AD患者8例,VD患者15例及63例不同类型ICVD患者血清β-AP含量,以38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AD与VD组β-AP血清含量明显高于ICVD组(P<0.05)和对照组(P<0.01)。ICVD组β-AP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以脑梗塞后遗症组和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增高显著(均P<0.05)。其他各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β-AP是AD和VD发病的危险因素;β-AP在ICVD患者中过度表达与VD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病变特点及颈动脉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的关系.方法:选择6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及同龄正常人30例,其中有32例高血压患者合并缺血性脑血管病,应用彩色多普勒检测,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情况.结果: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动脉硬化斑块发生率明显增高,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合并缺血性脑血管病者颈动脉硬化程度严重,软斑较硬斑多见.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与原发性高血压发生率呈正相关,颈动脉硬化程度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对缺血性卒脑血管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影响。方法将83例新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他汀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入院后给予他汀类药物,对照组不给予,其余治疗完全同治疗组。观察两组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变化。结果他汀治疗组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除了常规用于降血脂治疗,还可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