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龙耀斌 《内科》2007,2(4):501-503
目的探讨前庭旋转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4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23例,采用前庭旋转训练,配合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23例,仅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每天1次,每周训练6次,共4周。评价指标采用Berg平衡量表、Fugl-Meyer运动评分和Barthel指数法。每位患者均在治疗开始前和全部治疗结束后进行评定。结果两组对象在试验开始前评价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训练4周后治疗组的平衡、运动功能和生活活动能力均有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庭旋转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恢复比单纯常规康复训练具有更佳的疗效,且平衡能力的改善有助于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陈文芳 《山东医药》2012,52(37):76-77
目的研究脑卒中患者颈部姿势/活动异常与平衡功能障碍的关系,并评估颈部康复干预对颈部姿势/活动异常的疗效。方法将124例脑卒中合并颈部姿势/活动异常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于入院第1、7、14、21、28天用颈部姿势/活动量表进行颈部姿势/活动评价,第14、21、28天用Fugl-Meyer平衡功能测试表进行平衡功能评价,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颈部姿势/活动评价评分、平衡功能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直线相关分析显示,颈部姿势/活动评分与平衡功能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835,P<0.01)。治疗后两组颈部姿势/活动评分与平衡功能评分均有改善(P均<0.01),随治疗时间延长,治疗组改善更加明显。结论脑卒中患者颈部姿势/活动异常可独立影响平衡功能,对早期卒中患者进行颈部康复干预可有效防止或减少颈部姿势/活动异常的出现,进而改善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虚拟现实技术功能训练联合平衡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本院收治的9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对照组采取虚拟现实技术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平衡针治疗,两组各48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Fugl-Meyer量表(FMA)评分、平衡能力测试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结果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FMA评分均明显增加;观察组治疗后FMA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 46、4. 47,P 0. 01)。两组患者平衡功能均有改善,且观察组的改善幅度较对照组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 30、13. 57,P 0. 01)。两组MBI评分均明显增加;观察组治疗后MB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 02,P 0. 01)。结论在虚拟现实技术功能训练的基础上,应用平衡针不仅可有效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而且可有效促进平衡功能的恢复,亦能够显著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脑卒中患者颈部姿势/活动异常与平衡功能障碍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易导致颈部姿势/活动异常的患者8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3例进行对比观察研究,治疗组和对照组同时采取神经内科常规治疗、护理及基本的康复护理措施。治疗组同时给予一系列的颈部康复干预措施。平衡功能障碍程度采用Fugl-Meyer平衡功能量表进行测试。分别于入院第1,7,14,28天进行颈部活动评分和平衡功能比较。结果两组同期对照第1天时无差异,第7、14、28天时有显著差异。结论脑卒中后应异常姿势与平衡功能障碍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且自然恢复差,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脑卒中后应及时予以康复干预措施预防和纠正颈部异常姿势,改善和恢复患者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核心稳定性训练联合肌内效贴对脑卒中病人本体感觉和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4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脑卒中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进行核心稳定性训练,观察组在核心稳定性训练的基础上,配合使用肌内效贴。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本体感觉[测试执行时间(Time)、多轴平均轨迹差(ATE)]、下肢运动功能、腓肠肌痉挛程度、平衡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本体感觉、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本体感觉、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2.00%与66.00%,P<0.05)。结论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联合肌内效贴能明显改善脑卒中病人的本体感觉、平衡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且肌内效贴操作简便、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视觉反馈平衡训练联合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下肢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科自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88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4例)与对照组(4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和功能性电刺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以视觉反馈平衡训练。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平衡功能及下肢功能水平、满意度。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平衡功能与下肢功能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平衡功能、下肢功能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提升,但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总满意度(95.45%)高于对照组(8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视觉反馈平衡训练联合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可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及下肢功能,有助于提升患者身体素质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通过太极拳运动改善老年人平衡功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林茵  封寒 《实用老年医学》2006,20(4):245-246
目的 了解太极拳运动对老年人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现场问卷法,对长桥街道89名社区老年人进行平衡功能测试,并比较经6月太极拳锻炼前后的平衡功能。结果 经logistic回归发现:长期坚持太极拳运动可改善平衡功能。并发现经6月太极拳锻炼后,平衡功能明显改善(P〈0.01)。结论 加强体育锻炼,开展有规律的太极拳运动,是改善老年人平衡功能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运动再学习法对脑卒中偏瘫者下肢运动和平衡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运动再学习法(motor relearning programe,MRP),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与平衡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68例,随机分成两组,分别运用运动再学习法(MRP)和易化技术(facilitation techniques,FT)进行康复治疗。评定方法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法(Fugl-Meyer motor scale,FMMS)和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定法,评估两组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与平衡功能。结果:治疗前MRP组与FT组的平衡功能和下肢运动功能无明显差异(P〉0.05),10周治疗结束后,两组的平衡功能及下肢运动功能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且MRP组功能改善情况优于FT组(P〈0.05)。结论:运动再学习方案能够有效地改善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与平衡功能,优于易化技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同时施加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前后分别采用躯干损害量表、Berg量表、步行功能分级和10 m最大步行速度进行指标测评。结果经6 w康复训练治疗后,观察组及对照组各测评指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1)。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可以更好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及步行功能,并且疗效持续性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改良坐站训练对卒中后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首发单侧脑卒中患者16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改良组。2组治疗方法差异在于改良组在坐站训练中增加了屈膝位的蹲踞动作控制点。采用Berg平衡功能量表和动态步态指数评定患者平衡功能。结果常规组在治疗后有部分平衡项目改善,而改良组所有项目均有显著改善,且在由坐位到站位、由站位到坐位、双足并拢站立不需扶持、手臂前伸、转身360°等项目比常规组显著改善。结论在传统坐站训练中增加屈膝位控制训练有助于改良坐站训练效果,改善患者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11.
陈昱  阳初玉  李争鸣  徐薇 《内科》2014,(6):720-721
目的探讨重心控制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4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两组患者均予以传统的平衡功能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PRO-KIN平衡仪进行重心控制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评定两组患者静态姿势图的重心摆动外周面积(ENV area),评定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分,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过4周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重心摆动外周面积(ENV area)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1),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1)。结论重心控制训练可有效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的身体平衡功能和运动功能。方法2型糖尿病伴周围神经病变患者32例(DPN组),健康对照组28例(NC组),对两组患者单足站立时间、双手握力、坐位体前屈、立位体侧屈、仰卧起坐、20秒两脚开合次数和3分钟10米往返走等平衡功能和运动能力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DPN组各项指标明显低于NC组。结论DPN患者平衡功能和身体运动能力明显下降,这些功能的下降可能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跌倒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通术对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 48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4例,两组采用常规运动疗法和作业疗法,治疗组同时应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通术进行躯干控制能力训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分别用PH-A型平衡功能测试仪测定平衡能力,比较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平衡功能治疗前后比较和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通术对偏瘫患者平衡功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运动想象疗法联合平衡功能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日常活动能力、平衡能力、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5年8月—2018年8月天星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双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童家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渝碚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康复锻炼及运动想象疗法,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平衡功能训练;两组患者连续干预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1、3个月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及Holden步行功能分级。结果 (1)时间与方法在mBI评分、BBS评分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时间、方法在mBI评分、BBS评分上主效应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1、3个月mBI评分、BB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2)两组患者干预前Holden步行功能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1、3个月Holden步行功能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动想象疗法联合平衡功能训练可有效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日常活动能力、平衡能力,改善患者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神经康复治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疗效。方法连续选择10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和基础康复训练,观察组同时进行神经康复治疗(包括神经发育疗法、脑功能重组技术和中医针灸、理疗等),采用Fugl-Meyer平衡评估表评估运动功能,Barthel指数评估日常生活能力。结果观察组1个月和3个月的Fugl-Meyer和Barthel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3个月的两项得分均高于1个月(P<0.05);对照组1个月和3个月的Fugl-Meyer和Barthel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康复治疗可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6.
王红雨  张林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3):3011-3013
目的 验证太极拳对老年人站立时平衡功能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文献法、实验法等选取某地区65 ~ 75岁的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使用平衡仪对受试者平衡功能的各项指标进行测试.结果 经过6个月时间的实验,实验组平衡能力好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实验前后,实验组的平衡功能有很大提高(P<0.01).实验前后,对照组平衡功能变化不明显,差异不具显著性(P>0.05).结论 太极拳运动可以提高老年人的平衡功能,其可能机制是太极拳练习增强了老年人的下肢肌力,加强了大脑对躯体和四肢的协调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静动态平衡功能训练对老年脑卒中病人肢体平衡和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1月—2018年3月南通大学附属海安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30例老年脑卒中偏瘫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基础上采用早期静动态平衡功能训练。观察两组肢体平衡和运动能力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平衡功能评分以及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平衡功能和运动功能评分较对照组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老年脑卒中病人采用早期静动态平衡功能训练,能提高病人肢体平衡和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速度和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0组。对照组给予传统运动疗法治疗,观察组则给予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连续治疗60天。分别采用Fugl-Meyer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与10米步行评定表对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与步行能力进行测评,且需在护理前、护理30天和60天后分别进行一次测评。结果观察组的FMA、BBS的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10米步行所需时间减少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给予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步行速度以及平衡能力,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脊髓型颈椎病的平衡功能定量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脊髓型颈椎病(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CSM )患者的静态平衡功能。方法 平衡检测仪对脊髓型颈椎病和正常人平衡进行检测,通过测定动摇径总长(LNG)、重心轨迹的包络面积(ENV.AREA)、摆动角度(DEG)、Romherg率和单位面积轨迹长(LNG/A)分析CSM平衡功能,比较CSM平衡功能与颈椎体位和Nurick分型的相关性。结果 CSM患者动摇径总长、重心轨迹的包络面积、摆动角度、Romberg率、单位面积轨迹长与正常人比较显著增加,平衡减退与Nurick分型呈正相关。结论 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静态平衡功能比正常人明显减退.静态平衡检测可以客观反应患者的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等速肌力训练用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康复的效果.方法 41例老年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训练,试验组在常规训练基础上加用等速肌力训练.结果 训练后试验组老年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与平衡积分明显好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膝关节伸屈肌峰力矩较对照组有明显提高(P<0.01).结论 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