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初次全髋关节置换后放不放引流管还有争议。目的:探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后伤口不放置引流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92例患者按入院次序编号随机均分为单号组和双号组。单号组患者置换后放置引流管(全部为静脉输血管);双号组患者置换后不放置引流管。通过对比两组换药次数、大腿周径变化、疼痛评分、住院时间、红细胞比容下降程度、输血量多少、不良反应发生率来评价放不放引流管效果。结果与结论:在大腿周径变化、疼痛评分、住院时间、红细胞比容下降程度、输血量多少、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方面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而在换药次数方面,不放置引流管患者明显少于放置引流管患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说明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后不放置引流管较放置引流管效果好。  相似文献   

2.
背景:随着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的增多,血源越来越紧张,同时输血感染各种严重疾病的风险也困扰者患者,故寻找一种减少输血并且不增加风险的方法显得很重要。目前国内外已有在全膝、全髋关节置换及脊椎手术中使用氨甲环酸减少出血的报道。 目的:探讨关节腔注射氨甲环酸及间断夹管对全髋关节置换后出血量、功能恢复及并发症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2月因股骨颈骨折或髋关节骨关节炎行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99例,氨甲环酸组55例,对照组44例。氨甲环酸组于置换缝皮结束后关节腔注射2.0 g氨甲环酸(溶入20 mL生理盐水),置换后间断2 h后放开引流,此后每4 h放10 min。对照组间断夹管引流,置换后48 h均拔出负压引流管。比较两组患者置换后可见失血量、输血例数、输血量、置换后24 h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比容,置换前、置换后3 h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置换后6个月随访髋关节Harris评分及下肢深静脉血栓或肺栓塞形成情况。 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置换后可见失血量、输血例数、输血量、置换后24 h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比容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氨甲环酸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置换前、置换后3 h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置换后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99例患者置换后3次(3,10,14 d)行下肢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未发现深静脉血栓形成,置换后6个月随访未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或肺栓塞发生。提示关节腔注射氨甲环酸及间断夹管在全髋关节置换后能明显降低患者置换后失血量及输血率,并且未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引流放置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放置引流与否的结果是否对近期疗效有不同影响,为进_.步康复方案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随机抽取2007年在我院骨科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放置引流和不放置引流的两组病例各35髋,共纳入70髋。观察其手术时间、术后输红细胞量、术后下地时间,术后退热时间、术后拆线时间,比较放置引流和不放置引流两组以上指标是否有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输血、退热时间、下地时间、拆线时间等方面放置引流组和不放置引流组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对于有选择的全髋关节置换病例,术后不放置引流组的出血及功能恢复方面同放置引流组没有明显差异。就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近期影响来说,不放置引流是可行的,对于长期结果是否有影响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4.
背景:采用自体引流回血能够减少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置换后异体血需求量,而全髋关节置换后应用抗凝药物保证围手术期安全。
  目的:观察应用抗凝药物下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置换后自体引流血回输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潍坊市人民医院接收治疗的单侧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100例,根据患者是否进行自体引流血回输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
  结果与结论:置换后,观察组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总失血量和大腿中部周径变化最大值明显大于对照组(P <0.05),而2组患者的隐性失血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提示应用抗凝药物下全髋关节置换患者采用自体引流血不会影响患者的隐性失血量,但会造成患者肢体肿胀程度增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不放引流和放置引流对患肢周径、血红蛋白水平、膝关节功能和伤口愈合情况的影响.方法:选择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骨科收治的因晚期膝关节病变而行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患者50例,男12例,女38例,年龄33~76岁,平均64.2岁.根据置换后是否放置引流将患者分为不放引流组和放置引流组,每组25例,均常规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并比较两组患者置换前和置换后1周的患肢周径(膝上10 cm/膝下 10 cm)、血红蛋白水平、膝关节活动度及伤口愈合情况.结果:置换前、置换后1周不放引流组患者膝上10 cm和膝下10 cm患肢周径、血红蛋白水平、膝关节活动度与放置引流组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不放引流组和放置引流组的所有病例,伤口均一期良好愈合,无脂肪液化、伤口感染等.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放置引流管较不放引流并无明显优点.  相似文献   

6.
背景:目前多采用夹闭引流管方法来减少全髋关节置换后引流量,以促进切口愈合和髋关节功能康复。但夹闭时间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后早期暂时夹闭切口引流管对引流量的影响。方法:2013年1至10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一病区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患者112例,按入院时间随机分为4组,每组28例,分别于放置引流管后即刻夹闭引流管2,4,6 h以及始终保持引流管畅通。4组均于置换后48 h拔管;准确记录各组置换后48 h的血红蛋白含量下降值、置换后48 h引流量、切口愈合情况和置换后1.5个月随访时髋关节功能评分。结果与结论:置换后48 h血红蛋白下降值和切口引流量:不夹闭引流管组〉即刻夹闭引流管2 h组〉即刻夹闭引流管4 h组〉即刻夹闭引流管6 h组,各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置换后切口愈合时间及置换后1.5个月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各组均未出现切口感染、张力性裂开等情况;即刻夹闭引流管6 h组出现6例术肢皮下淤血伴肿胀疼痛,4例术肢出现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即刻夹闭引流管4h组和不夹闭引流管组各出现1例脂肪液化。结果可见全髋关节置换后早期暂时夹闭引流管能减少切口引流量,夹闭时间以4h为宜,且对切口愈合和髋关节功能康复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半髋关节置换术和全髋关节置换术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隐性失血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11月行髋关节置换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术式分为全髋关节置换组、半髋关节置换组。监测术前、术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变化、术后引流量等,计算失血总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并进行比较。结果全髋关节置换组隐性失血量多于半髋关节置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失血总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失血总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髋关节术后置换组Hct下降值、Hb下降值较半髋关节置换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股骨颈骨折行全髋置换术隐性失血量多于半髋置换术,应引起医生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全髋关节置换后的隐性失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全髋关节置换之后常存在隐性失血,隐性失血对患者置换后的功能恢复影响很大.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后失血的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全髋关节置换850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 ward 等设计的通过血细胞比容计算红细胞循环血量的数学方法和 Gross 线性方程计算隐性失血量.通过单因素分析方法,分析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疾病类型、下肢深静脉血栓、置换后抗凝方式、假体类型等对置换后隐性失血的影响.结果与结论:全髋关节置换后患者的隐性失血明显高于显性失血,体质量指数、疾病类型、假体类型是全髋关节置换后隐性失血量的影响因素,而性别、年龄、抗凝方式、下肢深静脉血栓对置换后隐性失血形成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甲状腺癌根治术不常规放置颈部引流管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我科行择期甲状腺癌根治术314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111例未放置颈部引流管,其余203例放置颈部引流管,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手术方式、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情况]、术后住院日、术后疼痛评分、术后换药次数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在平均年龄、性别构成、BMI指数、手术方式、术后病理分型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无引流组较引流组术后住院日明显缩短[(1.51±0.60)d vs(2.75±0.87)d,P<0.001],术后疼痛明显减轻(VAS评分:2.34±1.12 vs 2.78±1.52,P<0.01],术后换药次数明显减少(1.68±0.81 vs 2.52±1.85,P<0.001),二者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甲状腺癌根治术后不放置引流管可加快患者康复,且并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故需严格把握引流管放置指征,不建议常规预防性放置颈部引流管。  相似文献   

10.
背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后患者生活质量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分析与置换后疗效相关的影响因素,以便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干预. 目的:探讨影响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疗效的相关因素. 方法:对352例初次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髋关节 Harris 评分,设定影响评分的相关因素,通过卡方检验和 Spearman 等级相关分析评估各因素与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疗效之间的关系.并将文章结果与相关研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与结论: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时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髋关节旋转中心、股骨偏心距和置换后康复训练对中期疗效影响明显.置换前诊断、手术入路、患者性别、假体类型等对置换后效果影响不明显.关节外科医师只有对这些影响因素给予充分的重视,正确预防、科学处理影响关节功能恢复的各种因素,将是提高患者满意度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