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目前对于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多应用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髓内钉/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效果不令人满意。目的:应用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39例,随访均超过6个月。以Harris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并观察置换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随访6个月Harris评分,优17例,良14例,可8例。并发心功能不全3例,并发肺部感染1例,脱位2例(交流障碍,不能配合置换后康复训练),深静脉血栓2例,泌尿系感染5例,经对症治疗后痊愈。未出现心脏衰竭、应激性溃疡、肺栓塞、假体周围感染、死亡等严重并发症。表明对于严重骨质疏松且合并多系统疾病的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患者,采用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可以早期下地负重、减少置换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背景:针对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方法选择尚存在争议.目的:比较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置入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2007-10/2009-06入选老年转子间骨折患者79例,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置入内固定34例,年龄65~81岁;人工股骨头置换45例,年龄67~94岁.对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固定/置换后并发症和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与结论:79例固定/置换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7.5±4.9)个月.两组在住院时间,固定/置换后并发症和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在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方面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置入较股骨头置换有较大优势 (P手术时间 < 0.001,P术中出血量< 0.000 1),但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组下地时间较股骨头置换组晚(P < 0.000 1).结果表明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置入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有效方法,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比较,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置入固定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的优点,但卧床时间较长.应严格掌握病例选择标准,选用合适的技术治疗.  相似文献   

3.
背景:针对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方法选择尚存在争议。目的:比较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置入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2007-10/2009-06入选老年转子间骨折患者79例,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置入内固定34例,年龄65~81岁;人工股骨头置换45例,年龄67~94岁。对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固定/置换后并发症和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与结论:79例固定/置换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7.5±4.9)个月。两组在住院时间,固定/置换后并发症和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方面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置入较股骨头置换有较大优势(P手术时间〈0.001,P术中出血量〈0.0001),但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组下地时间较股骨头置换组晚(P〈0.0001)。结果表明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置入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有效方法,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比较,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置入固定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的优点,但卧床时间较长。应严格掌握病例选择标准,选用合适的技术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加长柄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64例,根据患者和家属意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固定疗法,观察组行加长柄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治疗前后肢体功能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首次负重时间均较对照组早(P<0.05);观察组治疗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并发症较少(P<0.05);两组患者术后肢体功能均有所改善,其中观察组改善幅度较大(P<0.05).[结论]加长柄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能够有效改善其肢体功能,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有动力髋螺钉、动力髁螺钉、股骨近端髓内钉,甚至股骨近端锁定钢板、经皮微创钢板固定,疗效肯定.但此类方法并非适应所有转子间骨折,尤其是年龄在75岁以上的高龄患者,转子间骨折多为不稳定型,大多合并有内科疾病,内固定失败率较高.目的:探讨骨水泥型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27例,男11例,女16例,平均年龄84.6岁.采用髋关节后外侧改良Gibson入路,将大转子解剖复位,作为测量肢体长度和安装假体的一个重要标志.所有患者均使用骨水泥加长股骨假体柄,除2例合并有髋关节炎的患者行全髋置换外,其余患者均为双动股骨头置换.结果与结论:本组患者均安全渡过手术期,术后开始负重行走时间为置换后7-16 d.27例随访6-48个月,平均20个月,随访期间未出现假体松动、下沉等,骨折有满意骨痂生长.置换后6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78-94分,平均达85.4分,优良率达78%.1例因护理不当发生髋关节后脱位,2例在住院期间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经相应治疗后均痊愈.提示骨水泥型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卧床时间短,能早期负重行走,并发症少,肢体功能恢复佳等优点,近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背景:有研究认为对于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并有严重疏松且不能耐受关节置换的患者,髓内固定为首选;对于高龄不稳定骨折,严重骨质疏松,术前可行走,能耐受一次较大手术者可首选人工股骨头置换;而对骨折稳定、骨质疏松不严重、身体状况较好者也可选用动力髋螺钉髓外固定.目的:对比分析动力髋螺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及人工髋关节置换不同植入物修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动力髋螺钉组、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和人工髋关节组,其中动力髋螺钉组45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40例,人工髋关节组35例,对3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住院期间并发症和治疗优良率等指标进行对比观察.结果与结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治疗优良率均明显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此外,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住院期间并发症也明显少于其他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修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动力髋螺钉和人工髋关节置换,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治愈率高等优点,并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骨质疏松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75岁以上高龄、骨质疏松的不稳定型(Tronzo-Evans Ⅲ~Ⅳ)型股骨粗隆间骨折32例,术后按髋关节活动度、疼痛程度及生活自理情况作疗效评定指标.结果 32例中1例死亡,其余31例经6~24个月随访,按Harris评分优良率达96.9%,无1例出现假体松动及下沉.结论 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并发症少,可明显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可作为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骨折内固定治疗很好的补充;远期疗效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8.
马遇伯 《中国临床康复》2014,(53):8542-8546
背景:老年髋关节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治疗选择非常困难,内固定还是关节置换各有利弊,目前临床上比较内固定和关节置换两种方法的临床疗效较为多见,有研究认为全髋关节置换是高龄转子间骨折患者的首选。目的:比较全髋关节置换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置入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及并发症差异。方法:选择牡丹江医学院红旗医院骨二科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67例,年龄65-87岁,按不同的治疗方案随机分为全髋关节置换组31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36例,两组均采用常规固定入路。结果与结论: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67例经切开复位内固定均获得成功。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相比,全髋关节置换组术中出血量增高,Harris评分和目测类比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固定后卧床时间、内科并发症、髋部畸形率均减少(P〈0.05)。结果说明,全髋关节置换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和安全性优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置入内固定法。  相似文献   

9.
王亚平  路通 《中国临床康复》2013,(52):8961-8966
背景:目前,内固定治疗逐渐成为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的首选治疗,而内固定置入方法和置入材料种类较多,那么哪种方法临床疗效最好呢?目的:对比观察股骨近端髓内钉与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纳入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46例,根据自愿选择治疗方式,分别采用股骨近端髓内钉与人工髋关节置换置入治疗转子间骨折。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Harris评分及X射线检查评估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与结论:4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2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折愈合。股骨近端髓内钉置入患者切口小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但出血量及操作时间均高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骨折愈合时间长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Harris评分低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P〈0.05)。提示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创伤小、出血量少,且临床疗效好于股骨近端髓内钉置入患者,但长期疗效如何尚待进一步评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9月至2013年3月于海南省农垦总医院接受诊治的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96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患者给予人工股骨头置换,对照组患者给予PFNA内固定,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卧床时间比对照组短,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定为优的患者34例(70.83%),多于对照组的22例(45.8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年Harris评分[(84.9±13.4)分]高于对照组[(73.2±14.5)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总发生率(8.33%)低于对照组(31.2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比PFNA内固定更好,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背景: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系统是AO/ASIF于2004年为减少各种并发症而改进的新型股骨近端髓内固定系统,其微创的理念与锁定防旋转的设计较以往内固定有更大的优势.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和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07/2009-12中山大学附属孙逸仙纪念医院骨科收治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37例,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治疗16例,人工关节置换21例(人工股骨头置换18例,全髋置换3例).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在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术后髋关节功能方面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比较,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治疗明显优于人工关节置换(P<0.05).提示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与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疗效确切,但前者更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固定方式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影响。方法选取确诊的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62例,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分为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组(PFNA组)和滑动加压髋螺钉内固定组(DHS组),DHS组给予滑动加压髋螺钉内固定转子间骨折手术治疗,PFNA组给予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转子间骨折手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治疗时间、出血量、人工髋关节疗效(Harris)评分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PFNA组手术治疗时间、出血量明显低于DHS组,PFNA组Harris评分明显高于DH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DH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转子间骨折手术可有效缩短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利于提高治疗效果,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背景:PFN钉置入内固定用于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人工关节置换是否可以运用于高龄股骨转子骨折患者仍存在争议。目的:比较PFN钉置入内固定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的差异方法:选择青海省藏医院骨科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62例,年龄75~87岁,按治疗方式随机分为PFN钉内固定组、人工股骨头置换组,二组均采用常规手术入路。观察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髋关节功能、内科并发症等指标。结果与结论:62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经切开复位内固定均获得成功。①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术中出血量多于PFN组、术后卧床时间、内科并发症及髋部畸形率均少于PFN组(P<0.05)。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优于PFN钉内固定组。人工股骨头置换因手术手术创伤较大出血量多,但在术后恢复时间、预防术后内科并发症及髋部畸形方面优于PFN钉内固定组,近期髋关节活动度要优于PFN钉内固定组。  相似文献   

14.
邓海源 《中国临床康复》2011,(17):3075-3078
背景:PFN钉置入内固定用于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人工关节置换是否可以运用于高龄股骨转子骨折患者仍存在争议。目的:比较PFN钉置入内固定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的差异方法:选择青海省藏医院骨科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62例,年龄75~87岁,按治疗方式随机分为PFN钉内固定组、人工股骨头置换组,二组均采用常规手术入路。观察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髋关节功能、内科并发症等指标。结果与结论:62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经切开复位内固定均获得成功。①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术中出血量多于PFN组、术后卧床时间、内科并发症及髋部畸形率均少于PFN组(P〈0.05)。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优于PFN钉内固定组。人工股骨头置换因手术手术创伤较大出血量多,但在术后恢复时间、预防术后内科并发症及髋部畸形方面优于PFN钉内固定组,近期髋关节活动度要优于PFN钉内固定组。  相似文献   

15.
背景: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主要目的是尽快恢复患者的负重功能,尽早离床活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那么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和内固定哪种治疗方法更适合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昵?目的: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内固定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于2004—01/2008—08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骨关节二科室完成。对象: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问骨折患者45例,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为:人工股骨头置换组20例,内固定治疗组25例。方法: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均采用侧卧位,取髋关节后外侧改良Gibson切口,采用第3代标准骨水泥技术,以便使骨质与骨水泥良好接触及假体牢固固定。内固定组采用仰卧位,外侧入路,常规行内固定。主要观察指标:分别对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并发症、卧床时间、髋关节功能恢复结果、住院时间进行观察比较。结果: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并发症、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相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组优于内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髋关节功能恢复结果在术后1,3,6个月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组优于内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问骨折患者具有术后恢复好、能早期负重、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金属材料置入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6-10/2007-12苏州大学附属娄葑医院骨科收治所有采用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治疗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32例,男8例,女24例;年龄35~86岁,平均65岁;骨折类型参照Evans-Jenson方法分为稳定型(Ⅰ、Ⅱ型) 9例和不稳定型(Ⅲ、Ⅳ、Ⅴ型)23例.分别记录患者内固定时间,住院时间,骨折平均愈合时间,测量患肢内固定后颈干角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32例患者中26例获完整随访资料,随访时间12~21个月,平均14个月.32例患者内固定均顺利完成,平均54 min.内固定后无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出现.住院时间7~19 d,平均10 d.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3.8个月,90%患者恢复术前活动能力.患者术前患肢颈干角平均为90°,内固定后颈干角恢复良好,平均132°,无髋内翻畸形,随访至今,无髓内钉断裂或螺旋刀片切出股骨头、股骨头坏死、股骨骨折等并发症发生.结论: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置入后允许患者早期完全负重,且有效减少了其他内固定所带来的并发症,在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转子间骨折的治疗中可为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童作明 《医学临床研究》2012,29(8):1459-1460,1465
[目的]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术(AFHR)和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12年1月本院62例AFHR(A组,n=32)和PFNA(B组,n=30)治疗的高龄不稳定性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首次下地负重时间、住院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随访术后100 d时的患肢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结果]A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高于B组,而首次下地负重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B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Harris评分明显优于B组(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患者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住院时间短、患者首次负重锻炼早,可迅速明显改善患者的近期生活质量,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总结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相比的优劣。方法 2015年2月~2017年5月,依据治疗意愿将我院收治的68例新鲜闭合单侧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分为观察组(31例,行人工股骨头置换)、对照组(37例,行PFNA内固定)。记录并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负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及不同时间点(术后1、3、6、12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共剔除4例,94.12%(64/68)的受试者完成研究;两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高于对照组、术后负重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组间Harris评分对比,观察组术后1、3个月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6、12个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内Harris评分对比:两组术后6、12个月高于术后1、3个月,术后3个月高于术后1个月(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6.67%(2/30),低于对照组的23.53%(8/34)(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与PFNA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均行之有效,但人工股骨头置换并发症更少,恢复更快,PFNA损伤小。  相似文献   

1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2):4271-4272
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采取股骨近端髓内钉与人工髋关节置换修复的效果。选择2014年5月~2016年5月本院收治的8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研究,采取入院编号单双法将患者分为髓内钉组和置换组各40例,对所有髓内钉组患者采取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对所有置换组患者采取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统计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置换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与髓内钉组相比明显较长,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与髓内钉组相比明显较短,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置换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与髓内钉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股骨转子间骨折采取股骨近端髓内钉与人工髋关节置换修复效果均较高,临床可根据患者实际状况选择合适方式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7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特点,比较采用PFNA-Ⅱ内固定术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统计2011-09-2013-03期间治疗的70岁以上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56例,分别采用PFNA-Ⅱ内固定术及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统计手术效果、术后并发症、术后远期效果等多方面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平均82.5岁。其中50例患者并发不同的内科疾病,平均每例患病2.4种?两组病例术后均取得很好疗效,随访12个月,两组功能评定优良率分别为93.8%和83.3%(30/32及20/24),远期Harris评分分别为(80.5±3.7)分和(81.1±2.9)分,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老年人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的发病率高、合并症多。髓内固定系统力矩短,更符合生理负重力线,较髓外固定方式的稳定性更好,采用闭合复位的损伤和出血少,骨折端血供不受影响?对绝大多数不稳定型骨折者采取PFNA-Ⅱ内固定术有良好疗效,而人工股骨头置换是治疗严重骨质疏松者、需早期患肢完全承重患者及内固定失败者的一种很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