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二型骨形态发生蛋白(BMP-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在大鼠股骨缺损修复过程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 SD大鼠左侧股骨制备1个5 mm缺损,在手术后1周、2周、4周、8周后对大鼠进行X线照射,然后处死所有动物,收获新生骨组织和缺损两端的组织,做苏木素-伊红(HE)染色以及BMP-2和VEGF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X线检测和HE染色均表明8周时骨缺损在对照组没有愈合,存在骨不连现象;BMP-2和VEGF在手术后第4周时表达达到高峰,并且在骨缺损断端和周围区域表达较缺损中心多。结论持续添加外源性BMP-2和VEGF因子有助于骨缺损的修复,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去卵巢后大鼠骨组织中核激活因子受体配体、骨保护素蛋白表达和骨密度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建立去卵巢大鼠模型,于术后2,4,6,8,10周取股骨髁,免疫组化、免疫印记检测骨组织核激活因子受体配体、骨保护素蛋白表达情况,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股骨髁的骨密度。结果:大鼠去卵巢6周后股骨髁骨密度开始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显示骨髓内细胞核激活因子受体配体染色强度随着去卵巢时间的延长而明显增强,骨保护素染色强度2周时较强,以后逐渐降低;免疫印记显示股骨髁核激活因子受体配体蛋白水平在去卵巢后第6周达到高峰,此后均呈持续高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各时间点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保护素蛋白水平在第2周达高峰,此后迅速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各时间点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去卵巢后大鼠股骨髁是骨密度变化的敏感部位,核激活因子受体配体持续高表达,骨保护素表达短期内升高,迅速降低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3.
背景: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以促进新骨的形成,提高骨不连的治愈率.目的:观察大鼠股骨骨不连修复过程中骨缺损区骨形态发生蛋白2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的表达情况.方法:SD大鼠股骨左建立骨不连模型后,随机分为7组,分别于造模后1,3,7,14,21,28,35 d,处死取材.大鼠右骨不做缺损直接缝合伤口,作为对照.RT-PCR技术检测大鼠股骨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的表达.结果与结论:大鼠股骨骨不连损伤后,损伤周围区骨形态发生蛋白2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表达上升,至7 d时达项峰,而后随时间的延长而下降;而在损伤中心区骨形态发生蛋白2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表达延迟,且表达量低损伤周围区.提示大鼠股骨骨不连缺损中心区域在修复早期骨形态发生蛋白2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的低表达及时滞后可能是其骨不连发生的重要原因,在相应的时期补充外源性骨形态发生蛋白2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能助于骨不连修复愈合.  相似文献   

4.
背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骨折愈合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发现去卵巢大鼠影响骨折愈合,但其作用机制尚未明确.目的:观察去卵巢大鼠股骨骨折愈合中骨痂组织学变化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与分布,探讨骨质疏松对大鼠骨折修复的影响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其的作用.方法:取12周龄雌性Sprague-Dawley大鼠20只,随机分成假手术组和去卵巢组.制造股骨骨折模型,于术后4周处死,各组截取大鼠右侧股骨标本后行计算机X射线摄像仪摄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并应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测量右股骨骨密度,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骨痂生长情况及其组织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结果与结论:骨折后4周,去卵巢组形成的骨痂中含有的软骨骨痂比例高与假手术组.去卵巢组中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成骨细胞数目少于假手术组.提示骨质疏松大鼠骨折愈合形成的骨痂质量较差,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成骨细胞中的表达减少是骨质疏松骨折愈合质量下降的可能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背景:目前应用各种人造支架复合细胞修复骨缺损研究很多,但是各种人造支架都没有骨的天然结构,所以修复效果不够理想.目的:将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接种到异种去蛋白松质骨上,移植修复大鼠股骨节段性缺损,以体内修复效果来评价复合体应用前景.方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进行扩增,用BrdU体外进行标记.同时制备牛去蛋白松质骨,在体外与标记后的细胞复合.制备大鼠双侧股骨中段5 mm缺损模型,实验分成3组,缺损处分别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去蛋白松质骨复合体、单纯去蛋白松质骨及单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结果与结论:BrdU免疫染色结果显示,在各组细胞均呈阳性表达,但随着移植时间的延长而减弱.X射线放射学评分及苏木精-伊红染色组织学评分结果显示,各时间段复合体组成骨效果均好于其他组.复合体组Ⅰ型胶原蛋白表达随着时间的延长有明显增强,强于其他组.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异种去蛋白松质骨的成骨能力明显强于单纯的支架修复能力,单纯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虽然有成骨能力,但不能修复节段性骨缺损.  相似文献   

6.
背景:异种松质骨具有天然多孔结构,有利于新骨长入,经处理可完全消除抗原性,不引起免疫排斥反应,具有良好的骨传导性能。目的:评价异种骨修复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将36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均分3组,制作单侧15mm桡骨节段性骨缺损模型,实验组植入生物型异种骨,对照组植入深冻兔异体骨,空白组未植骨。术后4,8,12周进行一般情况、大体解剖、X射线及组织学观察。结果与结论:术后4,8,12周实验组与对照组骨缺损逐步修复,空白组骨缺损未修复,实验组与对照组影像学和组织学评分均高于空白组(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影像学和组织学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表明生物型异种骨可较好修复骨缺损,修复效果与异体骨相当。  相似文献   

7.
背景:关于铅中毒能否引起骨质疏松症及雌激素对其治疗是否有效尚无共识。目的:观察雌二醇对去卵巢大鼠和铅中毒大鼠所致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效果。方法:雌性大白鼠100只等分成正常对照组、去卵巢模型组、染铅模型组、雌二醇+去卵巢组和雌二醇+染铅模型组。建模后1周雌二醇+去卵巢组和雌二醇+染铅模型组皮下注射雌二醇(100μg/kg),2次/1周,连续12周。结果与结论:在去卵巢模型组和铅中毒组中骨钙、骨磷、血钙及血磷均出现降低(P<0.01),血碱性磷酸酶升高(P<0.01),骨组织形态呈现骨质疏松的病理改变。雌二醇+去卵巢组的骨代谢生化指标血钙、磷、和碱性磷酸酶和骨组织形态均恢复正常,而雌二醇+铅中毒组的骨代谢生化指标和骨组织形态呈现骨质疏松未出现明显改善迹象。铅中毒组和雌二醇+铅中毒组的骨铅和血铅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说明铅中毒可引起骨质疏松的病理改变,雌二醇对去卵巢大鼠的骨质疏松症有良好治疗效果,而对铅中毒所致的骨质疏松症无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8.
背景:前期的实验已经证明,氧化铝羟基磷灰石可以修复兔股骨腔隙性缺损,该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骨传导性.目的:观察氧化铝羟基磷灰石修复兔桡骨节段性缺损的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氧化铝羟基磷灰石复合陶瓷人工骨实验材料于2006-05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阿伦尼乌斯实验室烧结成形.动物实验于2006-06/2007-06在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实验室完成.材料: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制备氧化铝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方法:新西兰兔12只,制备15 mm长的桡骨节段性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3组,人工骨植入实验组6只植入氧化铝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材料.空白对照组3只骨缺损处旷置,不植入材料.自体骨植入对照组3只截骨后,将截下的自体骨用生理盐水冲洗后,再植入原截骨处.于术后24周截取实验段桡骨.主要观察指标:①大体解剖观察.②界面成骨观察.③材料被膜观察.结果:人工骨植入实验组材料两端及材料尺骨面骨痂向材料中部延伸生长,骨组织将人工骨材料完全包绕,材料与周围骨组织完全修复骨缺损区.空白对照组有少量骨痂修复缺损区,但骨缺损仍然存在.自体骨植入对照组缺损区完全修复.人工骨植入实验组24周不脱钙骨磨片直接显微镜观察:材料与周围新生骨组织界面镶嵌样紧密结合,骨组织长入材料表面融合为一体.再将不脱钙骨磨片苏木精一伊红染色可见骨细胞呈层样排列,形成板层状骨,哈佛氏系统骨.材料两端界面骨脱钙片苏木精一伊红染色,冠切面与纵切面均见骨细胞呈环形排列骨单位形成.材料段冠切面脱钙片可见骨原细胞排列于材料表面,骨髓腔形成.材料被膜观察可见较多胶原纤维和骨原细胞.结论: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制备的氧化铝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可以修复兔桡骨节段性缺损,其修复过程完全呈现了界面成骨过程.  相似文献   

9.
背景: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在破骨细胞分化、活化和存活的生理过程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骨保护素作为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的诱骗受体,对破骨细胞有相反作用.目的:观察去卵巢后大鼠骨组织内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骨保护素mRNA、蛋白表达和骨密度的时间变化规律.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6-05/10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移植免疫实验室完成.材料:6月龄健康雌性SD大鼠50只,体质量300-320 g.随机平均分成去卵巢组和对照组.方法:建立去卵巢大鼠模型,于术后2,4,6,8,10周取股骨髁.主要观察指标:测量股骨髁的骨密度,检测骨组织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骨保护素的mRNA、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去卵巢后大鼠股骨髁的骨密度与对照组相比于第6周开始出现显著降低(P<0.05);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mRNA水平在第4周达到高峰,蛋白水平在第6周达到高峰,此后均呈持续高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各时间点表达水平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骨保护素mRNA水平在第4周达到高峰,蛋白水平在第2周达到高峰,此后均迅速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各时间点表达水平差异具有碌著性(P<0.05).结论:大鼠去卵巢后股骨髁是骨密度变化的敏感部位;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持续高表达,骨保护素表达短期内升高,迅速降低是骨质疏松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0.
背景:对于高原地区受到环境负面影响的组织创伤,例如高原骨缺损,干细胞的特点可以提供一个良好的加速创伤修复的方法。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大鼠高原股骨缺损的创伤恢复效果。方法:分离提取雄性Wistar大鼠原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第3代细胞进行细胞表型鉴定。雌性Wistar大鼠80只,制备实验性股骨圆形缺损后随机均分为平原对照组、平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高原对照组、高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n=20)。治疗后第30天拍X射线片观察股骨缺损区的修复情况,并于第10,20,30天分别采集股骨缺损区组织,检测其中碱性磷酸酶的含量。结果与结论:高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大鼠股骨缺损区愈合速度较高原对照组快,且碱性磷酸酶的含量较高原对照组高(P〈0.05);平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的缺损区愈合速度也比平原对照组快,且碱性磷酸酶的含量也较平原对照组高(Pc0.05)。平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的缺损区愈合速度较高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快,且碱性磷酸酶的含量较高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高沪〈0.05)。说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局部移植可提高高原股骨缺损区局部的碱性磷酸酶含量,加速缺损区的创伤修复速度,但高原股骨缺损区的愈合修复较平原组慢。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新一代骨代谢生化指标在骨质疏松症诊断和监测中的应用。方法:实验于2003-05/2005-03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选择4个月龄雌性SD大鼠30只,将骨质疏松症模型造模成功大鼠20只,随机分为骨质疏松组和雌激素替代治疗组,每组各10只。余10只为假手术组。雌激素替代治疗组给予尼尔雌醇悬浊液灌胃6mL/kg(相当于1.5mg/kg),1次/周,假手术组和骨质疏松组给予同体积生理盐水1次/周,连续12周。全部大鼠于灌胃给药12周后测量全身骨密度,血清生化指标。结果:最终进入统计分析的大鼠保持为3组,共计30只,无缺失值。①骨密度测定:骨质疏松组大鼠在去卵巢8周后全身骨密度较假手术组显著降低犤(0.190±0.031),(0.194±0.045)g/cm2,P<0.05犦,雌激素替代治疗组大鼠在补充雌激素治疗12周后,全身骨密度显著高于骨质疏松组大鼠犤(0.193±0.027),(0.189±0.026)g/cm2,P<0.05犦。②骨代谢生化指标的测定结果:各组实验动物血清钙、碱性磷酸酶在各时间段均无明显差异。骨质疏松组大鼠摘除卵巢4周后,血清骨源性碱性磷酸酶和I型胶原羧基末端肽相比假手术组均显著升高犤(0.61±0.14),(0.36±0.12)μkat/L;(0.45±0.03),(0.28±0.05)μg/L,P<0.05,P<0.01犦,并一直维持在高水平。雌激素替代治疗组大鼠补充雌激素治疗8周后,血清骨源性碱性磷酸酶和I型胶原羧基末端肽相比骨质疏松组开始显著下降犤(0.43±0.17),(0.68±0.13)μkat/L;(0.33±0.08),(0.48±0.07)μg/L,P<0.05,P<0.01犦。结论:联合应用血清骨源性碱性磷酸酶,I型胶原羧基末端肽有助于诊断骨质疏松症,判断抗骨质疏松药物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背景:注射用重组人甲状旁腺素可以显著增加骨质形成、骨质密度,并显著减少骨折发生率,在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方面具有良好的疗效。目的:观察伊班膦酸钠联合重组人甲状旁腺素(1-34)治疗卵巢切除大鼠骨质疏松症的效果。方法:32只健康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均分成对照组、模型组、伊班膦酸钠组和伊班膦酸钠+甲状旁腺素组,除对照组外其他3组均进行卵巢切除,4周后分别皮下注射生理盐水或伊班膦酸钠或伊班膦酸钠+甲状旁腺素。结果与结论:模型组大鼠骨钙含量明显低于其他3组,伊班膦酸钠+甲状旁腺素治疗可提高大鼠骨钙含量和骨密度,降低血钙和碱性磷酸酶水平,联合用药的作用优于单独用药。说明伊班膦酸钠对卵巢切除骨质疏松模型大鼠骨量的丢失有显著抑制作用,伊班膦酸钠联合甲状旁腺素可以增加骨含量,为治疗妇女绝经后骨质疏松提供了合理用药依据。  相似文献   

13.
背景:雷洛昔芬虽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于治疗骨质疏松,但对骨折愈合的影响尚未见报道。目的:观察雷洛昔芬对兔下颌骨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取新西兰大耳白兔24只,制备双侧下颌角1.5mm×10.0mm骨缺损模型,随机抽签法分为2组,实验组于造模后第2天开始给予7.5mg/(kgd)雷洛昔芬至30d,对照组不作处理。结果与结论:X射线观察造模后1周两组骨缺损区骨痂形成不明显。3周实验组缺损区模糊,对照组缺损区仍可见;4周实验组骨痂多,髓腔再通;对照组骨痂较多,髓腔未通。造模后1,3,4周实验组骨密度和血清骨源性碱性磷酸酶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均于第4周时达到高峰;造模后3,4周实验组骨痂中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表达强度高于对照组(P<0.01)。提示雷洛昔芬能够促进成骨细胞分化,加速骨矿物沉积,同时诱导骨形态发生蛋白2表达从而加速骨折的愈合。  相似文献   

14.
背景:目前关于鼠龄对去势雌性大鼠建立骨质疏松模型影响的报道较少。目的:验证6月龄大鼠去卵巢对构建骨质疏松症模型的可行性。方法:6月龄雌性大鼠48只,分为2组,去卵巢组摘除双侧卵巢建立大鼠骨质疏松模型,假手术组不摘除卵巢,切除卵巢周围少量脂肪组织。建模后1,2,3个月测定大鼠体质量、子宫湿质量、碱性磷酸酶、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骨矿密度和骨矿含量等指标变化。结果与结论:建模后1,2,3个月,去卵巢组比假手术组大鼠体质量明显增加(P<0.05),子宫湿质量较假手术组量明显下降(P<0.05)。建模后1个月,去卵巢组大鼠血清碱性磷酸酶指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建模后3个月,去卵巢组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指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碱性磷酸酶指标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指标随大鼠月龄增加有轻度增高趋势。建模后2,3个月去卵巢组骨矿密度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5)。表明6月龄大鼠去卵巢可成功建立骨质疏松症模型。  相似文献   

15.
背景:降脂类药物辛伐他汀具有一定的促进骨形成作用潜能,局部应用效果更佳。先前研究对骨质疏松大鼠骨折愈合中期的观察证实辛伐他汀涂层内固定可促进骨质疏松大鼠骨折愈合,但其对骨折愈合晚期的影响未见报道。目的:观察局部应用辛伐他汀涂层内固定对骨质疏松大鼠骨折愈合晚期进程的影响。方法:将雌性SD大鼠分为单纯骨折组、骨质疏松性骨折组及辛伐他汀干预组。单纯骨折组仅暴露腹腔卵巢不予切除,其余2组采用双侧卵巢切除法建立骨质疏松模型。卵巢切除后6周,所有大鼠建立股骨中段开放性骨折模型,单纯骨折组、骨质疏松性骨折组及辛伐他汀干预组分别采用无涂层、聚乳酸涂层和辛伐他汀复合聚乳酸涂层克氏针内固定。骨折造模后12周分析骨折侧股骨骨密度,X射线摄片和苏木精-伊红染色分析骨折愈合情况,免疫组织化学分析骨形态发生蛋白2在骨折局部的表达。结果与结论:骨密度检测结果提示股骨全长及中段骨密度骨质疏松性骨折组、辛伐他汀干预组显著低于单纯骨折组,辛伐他汀干预组骨折部位骨密度显著高于骨质疏松性骨折组。X射线摄片结果提示,单纯骨折组骨折两端对位、对线良好,骨痂与骨皮质密度接近相同并相互连接,塑形基本完成;骨质疏松性骨折组愈合质量差,骨痂密度浅淡,部分标本仍见模糊的骨折线;辛伐他汀干预组骨折线消失,骨痂填满骨缺损,骨膜反应深,单纯骨折组、辛伐他汀干预组X射线评分显著高于骨质疏松性骨折组(P〈0.05)。苏木精-伊红染色提示,骨质疏松性骨折组骨折愈合进程较单纯骨折组延迟,辛伐他汀干预组骨小梁较骨质疏松性骨折组更规则有序。免疫组化结果提示各组大鼠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表达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辛伐他汀局部应用可有效促进骨质疏松大鼠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16.
背景:关于铅中毒能否引起骨质疏松症及雌激素对其治疗是否有效尚无共识。目的:观察雌二醇对去卵巢大鼠和铅中毒大鼠所致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效果。方法:雌性大白鼠100只等分成正常对照组、去卵巢模型组、染铅模型组、雌二醇+去卵巢组和雌二醇+染铅模型组。建模后1周雌二醇+去卵巢组和雌二醇+染铅模型组皮下注射雌二醇(100μg/kg),2次/1周,连续12周。结果与结论:在去卵巢模型组和铅中毒组中骨钙、骨磷、血钙及血磷均出现降低(P〈0.01),血碱性磷酸酶升高(P〈0.01),骨组织形态呈现骨质疏松的病理改变。雌二醇+去卵巢组的骨代谢生化指标血钙、磷、和碱性磷酸酶和骨组织形态均恢复正常,而雌二醇+铅中毒组的骨代谢生化指标和骨组织形态呈现骨质疏松未出现明显改善迹象。铅中毒组和雌二醇+铅中毒组的骨铅和血铅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说明铅中毒可引起骨质疏松的病理改变,雌二醇对去卵巢大鼠的骨质疏松症有良好治疗效果,而对铅中毒所致的骨质疏松症无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传统的兔桡骨骨缺损模型和胫骨骨缺损模型在骨的愈合过程中,不能排除与其紧密相临的尺骨或腓骨骨膜向骨缺损区成骨。为避免这种缺点,拟设计兔股骨1.5cm骨缺损模型,从而提供一种较为科学的骨缺损模型。方法:实验于2004-03/2005-12在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动物所完成。选取健康月龄6个月的新西兰大白兔6只,均制备左侧股骨中段长1.5cm的段缺性骨与骨膜缺损。从兔左后肢股骨前外侧纵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和深筋膜,沿股直肌与股外侧肌间隙锐性分开进入,不切开骨膜,于股骨前外侧放置已塑形好的4孔普通钢板,钢板预弯弧度5°~8°,以使钢板和股骨向前外凸的弧度相吻合。电钻钻孔后依次旋入4枚螺钉固定,可在两边两个螺钉之间各加用一根细钢丝环扎以增加牢固性。于钢板第2、3孔之间,以线锯锯断股骨一侧,用直尺测量股骨1.5cm长,并标记好另一端截骨线,线锯截断,并切除该段对应的骨膜,造成标准的1.5cm段缺性骨与骨膜缺损,生理盐水冲洗伤口,缝合后敷料包扎,术后肌注青霉素钠40万u预防感染。术后严密观察6只兔的精神状况、饮食、活动、伤口愈合情况。分别于术后6,12,18周各处死2只,大体观察骨缺损处的表面变化、内痂形成、两截骨端变化、骨缺损修复情况;摄左侧股骨正位X光片观察骨缺损愈合情况。结果:实验选取新西兰大白兔6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术后动物一般情况:术后第1天所有兔的精神状况稍差,进食略减少,活动减少,术肢跛行明显,全身无皮疹及畏寒发热。2d后逐渐恢复正常活动,饮食增加,精神好转。②术后骨缺损区大体观察结果:术后6周骨缺损区有质较软的肉芽组织,无明显骨痂形成。术后12周有少量比较薄的骨痂,骨缺损区为软组织包裹。术后18周骨痂形成较前稍有增多,但骨缺损区仍无骨性连接,骨缺损未愈合。③术后骨缺损区X射线片观察结果:术后6周骨缺损区呈散在点状阻射影,骨缺损区清淅可见;术后12周骨缺损区周围近截骨端有小片状阻射影,骨缺损区呈透亮影;术后18周骨缺损区仍呈透亮影,两骨端硬化、髓腔封闭,骨缺损仍不能愈合。结论:采用股骨制备骨缺损模型,可避免膜性成骨的骨形成作用,神经、血管的解剖部位相对恒定,变异小,制作模型操作简单,且模型的统一性和可重复性好,能更好地观察骨缺损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不同负荷的游泳训练和雌激素,对去卵巢大鼠血中生化指标和骨矿盐及其密度的影响,从而为因雌性激素减少而发生骨质疏松症的患者进行运动康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实验于2005-09/11在徐州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实验室完成。选取3月龄清洁级雌性SD大鼠75只,按体质量分层随机分为假手术组、骨质疏松模型组、中等负荷运动组、大负荷运动组、雌激素干预组,每组15只。骨质疏松模型组、中等负荷运动组和大负荷运动组、雌激素干预组行去卵巢术,假手术组行假手术。中等负荷运动组术后1周后进行游泳训练,45min/次,6次/周,休息1d。大负荷运动组游泳条件与中等负荷运动组相同,120min/次;雌激素干预组给予17β-雌二醇20μg/(kg·d),皮下注射,2次/周。假手术组和骨质疏松模型组正常饲养。6周后,测血清中钙、磷、总碱性磷酸酶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的变化,观测大鼠股骨远端骨松质骨矿盐含量、骨松质骨矿盐密度。结果:实验过程中各组大鼠均有死亡,死亡大鼠被剔除,共纳入结果分析66只。①6周后中等负荷的游泳运动训练和雌激素干预组大鼠与骨质疏松模型组大鼠相比,血清中钙、磷浓度及总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均显著或非常显著升高(P<0.05~0.01),两组钙浓度和总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分别上升8.4%,11.7%;20.1%,21.2%;骨股远端总的骨矿盐含量上升39%和33.4%,而大负荷的运动训练对钙和磷的效果不明显(P>0.05)。②4组的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的活性均高于假手术组,其中骨质疏松模型组和大运动量组较假手术组显著升高(P<0.01);中等负荷的游泳运动训练和雌激素干预组血中的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的活性相对于骨质疏松模型组下降31.8%和35.0%,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③与骨质疏松模型组比较,中等负荷运动组和雌激素干预组大鼠骨松质骨矿盐含量升高明显(97.1%,88.6%,P<0.01);大负荷运动组的效果不明显。结论:中等负荷的游泳训练能像注射雌激素一样改善去卵巢大鼠的骨代谢状况,提高骨的形成,抑制骨的吸收,改善骨质疏松症状。  相似文献   

19.
背景:将各种凝胶系统作为支架材料进行骨缺损的修复日益受到重视,同时在骨修复过程中需要选择相对准确又方便的检测方式,以明确体内成骨过程。目的:观察血清钙、磷和碱性磷酸酶浓度在可注射组织工程骨修复过程中的变化并对其作用进行初步探索。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性实验,于2007-10/2008-03在北京世纪坛医院、北京大学医学部组织胚胎学教研室进行。材料:分离培养兔成骨细胞,并引入海藻酸钠-明胶凝胶中构建细胞/支架材料复合体。方法:36只新西兰纯种大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和空白组3组,所有动物颅骨制备直径1.5cm的极限缺损。1周后实验组在缺损处植入自体细胞/支架材料复合体,对照组植入单纯海藻酸钠-明胶凝胶,空白组不予材料修复。主要观察指标:苏木精-伊红染色和Mallory三色染色观察观察骨组织的形成修复情况;于不同时间点抽取各组兔静脉血,统一条件下使用生化仪检测血清中钙、磷及碱性磷酸酶水平并做配对比较。结果:实验组的血清碱性磷酸酶高峰出现得比其他2组早,且其高峰值高于对照组和空白组(P〈0.05),并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随着修复的完成逐渐降低,到骨缺损后10周时接近正常值。术后2周,各组血钙均有不同程度升高,而血磷有所降低,但组间无显著性差异;术后4,8周,实验组血钙降低,血磷升高,较其他2组钙、磷沉积高峰提前出现(P〈0.05)。组织学结果也证实了以上各时间段骨愈合情况。结论:在利用凝胶可注射组织工程骨修复兔颅骨极限骨缺损的过程中,血清钙、磷及碱性磷酸酶活性在不同的阶段有所差异,可以反映体内成骨过程,并且可能在骨缺损的修复与成骨这一过程中参与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0.
背景:阿仑膦酸钠作为治疗骨质疏松症的首选药物已被临床广泛应用.目的:观察阿仑膦酸钠对骨质疏松性骨折大鼠股骨干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阿仑膦酸钠组.模型组及阿仑膦酸钠组于卵巢切除后4周进行右股骨干中段横行骨折,克氏针固定.阿仑膦酸钠组建模后皮下注射阿仑膦酸钠.结果与结论:骨折造模后3及6周,阿仑膦酸钠组右股骨整体骨密度和远段骨密度高于模型组(P < 0.01),与模型组相比,阿仑膦酸钠组骨折端骨痂体积大、骨痂数量多,软骨性骨痂向骨性骨痂转换过程延迟,骨折愈合过程减慢,破骨细胞数量显著降低(P < 0.05).结果证实,阿仑膦酸钠对大鼠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过程有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阿仑膦酸钠抑制破骨细胞活性使骨痂钙化过程减慢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