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国外研究表明,利妥昔单抗在肾移植后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但中国尚缺乏此类研究及报道。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在肾移植后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肾移植后病理诊断为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的患者18例分为2组,均进行免疫抑制治疗,药物组8例采用单剂利妥昔单抗治疗;对照组10例不使用利妥昔单抗治疗。结果与结论:用药后6,12个月,药物组肌酐水平均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用药后随访6-12个月,药物组1例患者出现巨细胞病毒血症,1例患者出现泌尿系感染,随访期间无威胁生命的感染发生,人/肾存活率为100%。结果证实,利妥昔单抗在治疗肾移植移植后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背景:高致敏是肾移植成功的障碍,目前肾移植脱敏治疗方法有静注免疫球蛋白、血浆置换、兔抗人淋巴细胞球蛋白等,但治疗效果常不满意。目的:通过利妥昔单抗和硼替佐米进行肾移植后脱敏治疗,寻求效果满意的治疗方案。方法:1例高致敏等待肾移植患者接受脱敏治疗,接受血浆置换2次后,立即给予利妥昔单抗500mg静滴,2d后开始分别在第1,4,8,11天给予硼替佐米1.3mg/m2,随访观察群体反应性抗体等变化。结果与结论:随访的9个月中,患者群体反应性抗体从92%下降到17%,患者对利妥昔单抗和硼替佐米有良好的耐受性。初步经验表明:硼替佐米联合利妥昔单抗和血浆置换三联脱敏治疗方案可快速持久降低循环抗体水平,硼替佐米可能成为脱敏治疗方案中的重要要素。  相似文献   

3.
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探讨利妥昔单抗治疗难治性ITP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125例ITP患者,分别应用糖皮质激素、丙球、达那唑、免疫抑制剂等治疗,其中5例难治性ITP患者应用利妥昔单抗375 mg·m-2,静脉输注,每周一次,连用4周.结果:ITP的一线治疗总反应率达70%.利妥昔单抗治疗的5例难治性ITP患者,2例获完全缓解(CR),1例获部分缓解(PR),1例微小反应(MR),1例没有反应.没有急性和迟发的毒性反应.结论:利妥昔单抗可能是治疗难治性ITP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52例入组患者分为两组,联合组使用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对照组单纯进行化疗.结果 联合组临床有效率为92.3%,化疗组为65.4%,两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有效率显著提高,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利妥昔单抗(抗CD20单抗)治疗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应用利妥昔单抗(375mg/m2,静脉输注,每周1次,连用4周)治疗31例难治性ITP患者.结果 10例获完全缓解(32.3%),13例获部分缓解(41.9%),5例微效(16.1%),3例无效(9.7%).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利妥昔单抗可能是治疗难治性ITP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利妥昔单抗联合二线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霍奇金淋巴瘤(HL)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7例复发难治性HL患者中2例接受R-GDP(E)[利妥昔单抗、吉西他滨、顺铂、地塞米松、(依托泊苷)]方案治疗,2例接受R-IGVP(利妥昔单抗、异环磷酰胺、吉西他滨、长春瑞滨、泼尼松)方案治疗,3例接受R-BEACOPP(利妥昔单抗、博来霉素、依托泊苷、多柔比星、环磷酰胺、长春新碱、甲基苄肼、泼尼松)方案治疗.观察患者治疗过程中及其后的不良反应和疗效.结果 7例患者中男3例,女4例,发病时中位年龄21(12~36)岁;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HL(NLPHL)1例,经典型HL 6例(包括4例结节硬化型,1例淋巴细胞为主型和1例混合细胞型).中位疗程数为4(1~4)个,中位随访时间为29(24~58)个月.7例患者中4例达完全缓解,2例达疾病稳定,1例死亡.2年总生存率为85.7%.不良反应均可耐受,以骨髓抑制为主.5例患者化疗后行外周血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结论 利妥昔单抗联合二线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HL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成人慢性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利妥昔单抗疗效的影响因素及血小板(Plt)数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52例行利妥昔单抗治疗成人慢性原发性ITP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治疗失败32例设为A组,治疗成功20例设为B组,分析影响利妥昔单抗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观察首次诊断骨髓CD41~+巨核细胞计数对治疗随访1年患者治疗反应率的影响,计算Plt数用于疗效预测时,效能指标及最佳截断点。结果:B组首次诊断骨髓CD41~+巨核细胞数水平高于A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首次诊断骨髓CD41~+巨核细胞数150是影响利妥昔单抗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OR=5.40,95%CI:1.82-15.66,P=0.00)。首次诊断骨髓CD41~+巨核细胞数≥150组患者随访1年反应率显著高于150组(P0.05)。B组利妥昔单抗首次治疗后d 3、14、21、30、60、90、180、270和360 Plt数水平显著低于A组(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Plt数最佳截断点为50×10~9/L;利妥昔单抗首次治疗后d14,AUC为0.68(95%CI:0.57-0.78,P=0.00);成人慢性原发性ITP患者利妥昔单抗疗效预测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48.73%和87.58%;利妥昔单抗治疗后d 30和60 AUC分别为0.74(95%CI:0.64-0.87)(P=0.00)和0.93(95%CI:0.82-0.98)(P=0.00)。结论:成人慢性原发性ITP患者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后,部分可获得长期缓解,但骨髓巨核细胞数150的患者预后较差;同时根据利妥昔单抗治疗后d 14、30及60 Plt数能够有效预测患者的远期疗效,指导治疗的方案制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改良LMB 89±利妥昔单抗方案对伯基特淋巴瘤患者远期获益的影响。方法:收集并回顾性分析本院2006年7月-2017年10月收治的43例伯基特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例采用Hyper-CVAD方案、R-EPOCH方案或VDCLP方案,设为对照组;23例采用改良LMB 89±利妥昔单抗方案,设为改良方案组。比较2组随访无事件生存(EFS)率、总生存(OS)率,累积复发率(CIR)、非复发死亡率(NRM)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同时,根据年龄和是否使用利妥昔单抗对观察组进行分层疗效分析。结果:改良方案组患者EFS率和OS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改良方案组患者CIR率和NRM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改良方案组年龄≤40岁患者EFS率和OS率均显著高于年龄 40岁患者(P0.05);改良方案组中使用利妥昔单抗患者EFS率和OS率均显著高于未使用利妥昔单抗患者(P0.05);同时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LMB 89±利妥昔单抗方案治疗伯基特淋巴瘤可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且安全性良好;其中联合利妥昔单抗更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且年龄≤40岁者预后更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肾功能不全移植肾术后3个月内急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肾移植术后患者106例,均在B超引导下行移植肾穿刺活检组织病理检查,观察移植肾病理改变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移植肾C4d表达情况;确诊急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后给予血浆置换和静脉注射小剂量丙种球蛋白等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移植肾超急性排斥反应2例,急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15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C4d均为阳性;2例超急性排斥反应移植肾失功,移植肾切除;15例急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患者中13例治疗后移植肾功能恢复,2例移植肾功能未恢复,血肌酐稳定于较高水平.结论 移植肾穿刺活检组织病理对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功能不全的诊断有重要意义,血浆置换及静脉注射小剂量丙种球蛋白在肾功能不全移植肾术后急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治疗中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总结了利妥昔单抗治疗激素依赖型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的观察及护理体会。主要护理方法包括:利妥昔单抗的配制、使用方法、输注期间及输注后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预防院内感染措施、心理护理、并发症的护理及出院后随访管理等。认为在使用利妥昔单抗治疗前医护人员需要遵医嘱给予患者抗过敏药物预处理,严格控制首小时的输注速度,以低于20 mL/h为宜,输液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加强心理护理,以及不良反应的预防及护理,是有效地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充分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确保患者顺利完成利妥昔单抗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背景:国内外均出现了肾移植后联合应用单克隆抗体的早期激素撤停或半量激素应用方案,研究发现减少激素应用并未明显增加排斥反应的发生,但能否将单克隆抗体完全替代激素的方案安全有效地应用于肝移植患者,目前较少见报道.目的:对肝移植患者应用无激素和早期激素撤停两种免疫抑制方案的观察,评价两种方案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肝癌肝移植患者80例,其中33例患者应用巴利昔单抗诱导的无激素免疫抑制方案(他克莫司+酶酚酸酯+巴利昔单抗)作为实验组;另47例患者应用早期激素撤停方案(他克莫司+酶酚酸酯+激素)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激素于移植后第1天以后逐日减量,至移植后1个月停用.随访观察两组患者排斥率、感染率、1年内肿瘤复发率及1年生存率.结果与结论:实验组患者感染率、1年内肿瘤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排斥反应发生率及1年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提示肝癌肝移植患者可以安全有效的应用无激素的巴利昔单抗免疫抑制方案,移植后感染率、肿瘤复发率明显低于激素治疗方案,并且不增加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背景:利妥昔单抗单用或联合CHOP方案化疗治疗CD20阳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已取得较好疗效,非霍奇金淋巴瘤经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同样可以提高患者的疗效和生存率,而将两种方法联合的效果尚存在争论.目的:探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利妥昔单抗对CD20阳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有效性.方法:对6例CD20阳性非霍奇金淋巴瘤Ⅳ期患者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同时,联合使用利妥昔单抗,分别于移植前给予2~4次,动员和预处理前后各2次,移植后每3个月维持治疗1次,利妥昔单抗用量为 375 mg/m~2静滴.结果与结论:平均采集单个核细胞数为5.13×10~(-8)/kg,CD34~+细胞数为4.75×10~(-6)/kg.6例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造血功能均恢复顺利,中性粒细胞计数大于0.5×10~(-9)L~(-1)为移植后9~15 d,血小板计数大于20×10~(-9)L~(-1)为移植后12~19 d.6例患者在移植过程中均未发生出血性膀胱炎、间质性肺炎、巨细胞病毒感染和肝静脉阻塞等并发症.利妥昔单抗使用过程中,无发热、寒战、皮疹等不良反应发生.移植后6~32个月,患者均处于完全缓解状态.提示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并利妥昔单抗治疗CD20阳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可维持治疗效果,有利于防止复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利妥昔单抗免疫治疗1型糖尿病患者不良反应,并制定预防和护理对策。方法:对接受利妥昔单抗免疫治疗的77例初发1型糖尿病患者,观察用药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58.8%的患者胰岛功能得到改善,49.4%的患者在首次输注后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本组38例不良反应病例以皮疹居多,占19.5%;其次为咳嗽,占9.1%,经及时有效的观察和护理后不良反应好转。结论:在临床上使用利妥昔单抗治疗1型糖尿病患者的护理要点在于正确掌握药物知识,严格控制和根据患者反应调整输液滴速,重视患者的心理反应,密切病情观察,及时有效地对症护理,从而将药物的不良反应降至最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恶性淋巴瘤患者应用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出现的急性毒性反应并探讨相关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应用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的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治疗期间出现的急性毒性反应。结果本组20例患者治疗期间主要毒性反应为变态反应35%、胃肠道反应65%、骨髓抑制80%,心血管反应15%,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靶向药物及化疗治疗。结论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的急性毒性反应发生率较高,护士的密切观察、严格的用药管理、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是保证治疗安全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病人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时的预见性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3年6月我院收治的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的SLE病人12例为研究对象,治疗过程采用预见性护理,观察病人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用药依从性及焦虑、抑郁情况。结果:12例病人均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8例病人能遵医治疗,4例病人有延迟治疗现象,均按时随访,完成治疗;12例病人中4例发生不良反应,其中胸憋、气紧2例,低血压1例,发热1例,经对症处理后好转;治疗3个月与6个月病人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前与治疗后3个月焦虑、抑郁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预见性护理在利妥昔单抗治疗SLE病人中的应用有助于提高疗效及用药依从性、减少不良反应及负性心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流程化护理在恶性淋巴瘤靶向治疗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将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36例CD20阳性B细胞淋巴瘤患者作为对照组,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38例CD20阳性B细胞淋巴瘤患者作为观察组,两组均采用常规化疗联合利妥昔单抗靶向药物治疗,对照组利妥昔单抗滴注采用常规护理,包含用药不良反应告知、常规输注、不良反应观察及对症处理;观察组采用流程化护理干预,包含心理干预、相关检查、用药前评估、执行医嘱、密切监控、不良反应流程化处理、滴注完成后指导。比较比较两组首次完成靶向药物滴注成功率(完成既定剂量滴注)、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既定治疗方案完成率。结果:观察组靶向药物滴注成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完成既定治疗(化疗+靶向药物治疗)方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流程化护理可有效提升利妥昔单抗治疗CD20阳性恶性淋巴瘤的首次完全滴注成功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升既定治疗方案完成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联合氨甲蝶呤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该院收治的B细胞型NHL患者71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试验组36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患者使用CHOP方案(第1天静脉注射750mg/m2环磷酰胺+第1天静脉注射50mg/m2表柔比星+第1天静脉注射1.4 mg/m2长春新碱+第1~5天口服100 mg/d泼尼松),此外每次CHOP方案治疗前1d静脉注射利妥昔单抗注射液375mg/m2。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CHOP方案结合利妥昔单抗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静脉输入氨甲蝶呤2g/m2。氨甲蝶呤对两组患者均治疗3周为1个周期,共治疗5个周期。治疗后评估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药物不良反应率,同时对两组患者进行3年随访。结果治疗结束试验组患者客观缓解率(83.3%)高于对照组(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第1、2、3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肾功能损害,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下降,脱发、乏力等发生例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试验组患者消化道反应、黏膜感染、肝功能损坏、皮疹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试验组仅有1例患者因黏膜感染合并Ⅳ度骨髓抑制最后死亡,两组发生其他不良反应的患者均在化疗结束予以相应处理后,于下1个周期化疗前指标转归正常。结论在使用CHOP方案的基础上,利妥昔单抗联合氨甲蝶呤治疗NHL的疗效较利妥昔单抗好,虽增加了消化道反应、黏膜感染、肝功能损坏、皮疹的发生率,但绝大部分患者发生的不良反应予以相应处理后指标转归正常,临床上可根据患者耐受情况区别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成人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34例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成人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6例和对照组18例,观察组给予地塞米松联合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对照组给予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比较2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完全有效8例,部分有效5例,总有效率为81.25%;对照组完全有效7例,部分有效5例,总有效率为66.67%;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8.75%)与对照组(16.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人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应用地塞米松联合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有较高反应率,不良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DLBCL)的疗效疗效.方法 将解放军总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0例DLBCL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CHPO方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利妥昔单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0.0%,显著高于对照组40.0%,P<0.05.其在发热方面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 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DLBCL近期疗效较好,全身不良反应较轻.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对采用血浆置换与联合用药序贯疗法治疗肾移植术后发生抗体介导排斥反应的患者实施预警式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20年5月本中心确诊为肾移植术后发生抗体介导排斥反应,并使用序贯治疗的患者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收治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入预警式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血肌酐检验值和护理满意度的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中血小板减少、胃肠道反应、全身乏力等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1个月血肌酐值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肾移植术后发生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患者使用序贯治疗方案过程中,配合实施预警性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血肌酐值降低更明显,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