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目的探讨MRISTIR序列在四肢关节隐匿性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四肢关节隐匿性骨折患者19例行MRI常规SE序列T1WI及T2WI、FFE和STIR-T2WI多序列检查,比较各序列显示隐匿性骨折的差异。结果本组19例隐匿性骨折患者MRI主要表现及检出率分别为:SE序列T1WI检出线样低信号骨折线11例(57.8%),小片状低信号骨挫伤12例(63.1%);T2WI检出稍低信号骨折线4例(21.1%),小片状等高信号骨挫伤1例(5%);FFE序列检出模糊稍高线样骨折6例(31.5%),模糊稍高信号小片状影2例(10.5%),STIR序列检出线样高信号影16例(84.2%),小片状高信号影19例(100%)。骨挫伤骨髓水肿检出率STIR序列高于SET1WI,SET1WI高于T2WI、FFE系列。结论磁共振STIR序列对四肢关节隐匿性骨折的诊断敏感性较高,特别易于显示以骨挫伤为主要表现的Ⅰ型隐匿性骨折,是明确诊断的最佳序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椎体单纯性骨挫伤的临床与MRI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椎体单纯性挫伤的临床及0.35T MRI资料。结果 40例累及75个椎体,临床均表现为病变椎体后缘皮下疼痛。X线或CT显示椎体形态正常,除4例6个椎体CT可疑轻微骨折外,余X线及CT均阴性。MRI检查示病变椎体呈不同程度T1 WI低信号、T2 WI及脂肪抑制序列高信号。予以制动、休息及特定电磁波理疗1周~3个月后症状多消失。结论对于X线或CT阴性的可疑椎体损伤患者,进一步的MRI检查可发现可能存在的椎体单纯性挫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与评价MRI对外伤性椎体骨折的诊断和愈合过程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椎体外伤骨折.共83个椎体.分为压缩性骨折、爆裂性骨折、隐匿性骨折。结果新鲜压缩性骨折T1WI信号,T2WI呈高信号,STIR序列呈高信号:陈旧压缩性骨折T1WI呈高信号,T2WI呈低信号,STIR序列呈低信号;爆裂性骨折T1WI呈高低混杂信号,T2WI呈高信号,STIR序列呈高信号。椎体呈分裂状:隐匿性骨折为T1wI及T2WI对应位置条状低信号,且于T1WI低信号周同见片状高信号,STIR序列呈高信号.结论MRI可以从椎体信号的变化来评价椎体外伤性骨折的程度与康复过程,且能够弥补传统X线与CT诊断椎体骨折的诸多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膝关节隐匿性骨折的低场MRI表现特点,评价MRI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常规DR及MSCT检查骨质未见明显异常患者126例,膝关节外伤一至三周内行MRI检查,检查序列包括T1WI、T2WI和STIR.结果:126例中共152处膝部隐匿性骨折.T1WI呈不规则、边缘模糊的片状低信号,T2WI呈略高信号,STIR呈明显高信号,可伴有线样异常信号.常伴有韧带等软组织损伤.结论:低场MRI是检查膝关节隐匿性骨折的较佳影像学方法,可减少或避免误诊和漏诊,STIR序列最为敏感.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探讨和明确布鲁氏杆菌病性脊柱炎的影像学特点,从影像学角度增强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以降低误诊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月我科收治的72例布鲁氏杆菌病性脊柱炎病人的影像学资料(X线、CT及MRI片),所有病人均经实验室、病理检查明确诊断。其中男53例,女19例;年龄为30~77岁,平均52.0岁。本组病人均有疫区或病原菌接触史,45例(62.5%)从事畜牧养殖业,22例(30.6%)从事牛羊肉屠宰加工,5例(6.9%)居住在布鲁氏杆菌病的流行区。病人由影像学专业医生及脊柱外科医生共同确定其影像学表现及诊断要点,三种影像学检查均同期进行(CT和MRI间隔不超过15 d):常规摄正侧位X线片,CT检查采用Philips 16层螺旋CT扫描,MRI检查采用Philips 0.5 T和Siemens 1.5 T MRI仪(脊柱专用线圈)。结果 本研究影像学特点:①X线片主要表现为椎间隙高度的改变以及侧方骨赘的形成,以及骨质破坏;本组病例以腰骶椎(56例/77.8%)最为常见,其次为颈椎6例(8.3%)、胸椎5例(6.9%),多节段混合椎体受累为5例(6.9%)。②CT检查显示布鲁氏杆菌病性脊柱炎早期表现为溶骨性破坏(终板及椎体片状溶骨),一般为多个椎体受累,中后期以椎体边缘骨赘及骨桥形成、终板硬化及椎体出现成骨为主要特征;出现终板片状溶骨54例(75.0%),出现椎体片状溶骨37例(51.4%),出现边缘骨赘59例(81.9%),骨桥形成有10例(13.9%),椎板硬化25例(34.7%),椎体有成骨17例(23.6%)。③MRI检查发现早期T1WI椎体(67例/93.1%)和椎间盘(57例/79.2%)主要表现为低信号,T2WI椎体(40例/55.6%)和椎间盘(64例/88.9%)则主要表现为高信号,压脂相中椎体(68例/94.4%)及椎间盘(64例/88.9%)为高信号,此外该病常见椎旁软组织影(40例/55.6%)和硬膜前肉芽肿(26例/36.1%),椎旁脓肿较少见。结论 布鲁氏杆菌病性脊柱炎的X线、CT以及MRI检查的表现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表现,结合流行病学特点及实验室检查可明确诊断,减少误诊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膝关节损伤影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传统的影像检查方法(X线、CT)及MR成像技术对膝关节外伤性骨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5例因外伤临床膝关节有疼痛及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X线、CT及MRTIWI/TSE,T2wI/TSE,STIR序列扫描,并作结果比较。结果46例X线平片明确诊断有骨折;11例x线平片检查未见异常,CT显示骨皮质断裂;28例X线及CT骨结构均未见异常,MRI表现:T1WI呈不规则网状、地图状低信号,T2WI呈片状高信号改变,STIR序列呈明显高信号,并与其病理改变相符合。同时MRI还能反应出合并的半月板、韧带损伤及关节腔(囊)内积血情况。结论X线是常规检查方法,CT检查是常规X线检查方法的补充,可发现细小骨皮质及骨小梁改变,MR检查明显优于传统影像学检查,它有助于提高诊断敏感性,增加临床对外伤性骨损伤的认识,为临床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影像依据,有利于关节损伤后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分析CT后处理技术和磁共振检查对隐匿性踝关节骨折的诊断作用及价值。方法本研究选取2013年6月至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X线片检查为阴性但临床高度怀疑为隐匿性踝关节骨折患者共80例,对其分别行CT后处理技术和磁共振检查。根据手术病理检查作为金标准,比较磁共振检查和CT后处理技术对踝关节隐匿性骨折的诊断敏感度、特异性、准确度。结果磁共振检查,T1WI序列对踝关节骨折的显示呈非均匀片状(略)低信号,T2WI序列对骨折显示呈(略)高信号,而STIR序列对骨折呈显著高信号,但其边缘清晰度较差,T1WI、T2WI、STIR序列均无显著的线样高、低信号。CT影像可显示患肢踝关节区的骨质呈连续性中断表现,或者可观察到骨折线、骨折缺损和移位骨折可完全吻合。CT后处理技术对隐匿性踝关节骨折的敏感度、准确度均低于磁共振检查(χ2=6.3491,5.8527),而特异度略低于磁共振检查(χ2=2.114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检查和CT后处理技术均是诊断隐匿性踝关节骨折的有效方法,当患者无法接受磁共振检查时,CT后处理技术可作为首选诊断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磁共振成像(MIR)在膝关节隐匿性骨折(Concealed fracture of the knee joint,CF-KJ)伴半月板及韧带损伤(Ligament injury,LI)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72例于本院接受治疗的疑似CF-KJ伴半月板及LI患者为研究对象,72例患者均进行多层螺旋CT (MSCT)、MRI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 CF-KJ伴半月板及LI的影像特征、诊断效能以及不同病变的检出率。结果 MSCT检查发现CF-KJ骨折处可见骨小梁变形,存在骨质连续性断裂或伴骨折线影等情况。MRI检查显示CF-KJ骨折处T1WI序列均表现为低信号,T2WI序列则可显示T1WI序列低信号区域的片状高信号区域,或者镶嵌的高信号区域,且相对应的关节面显示为高信号。以手术结果作为金标准,72例患者中65例患者确诊为CF-KJ伴半月板及LI,以此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效能,结果显示,与MSCT检查比较,MRI检查的敏感度、准确率均明显升高(P<0.05);但两种检查方法特异度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与MSCT检查比较,MR...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MR在脊椎新旧骨折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137例脊椎骨折的病人进行MR多序列扫描,与临床和司法认可相对照,总结新旧骨折在各序列中的表现。结果137例中177个椎体骨折,其中141个椎体是新鲜骨折,36个椎体是陈旧性骨折。新鲜骨折典型表现:骨折线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周围骨髓水肿呈T1WI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可伴有软组织肿胀、椎间盘及脊髓损伤。陈旧性骨折典型表现T1WI和T2WI椎体信号与正常椎体一致,或骨折线T1WI及T2WI呈低信号,T2WI脂肪抑制序列呈低信号。结论MR多序列扫描可以做出脊椎骨折是新鲜骨折或陈旧骨折的诊断,使司法鉴定更加公正、合理、合法。  相似文献   

10.
前交叉韧带损伤:3.0TMR影像与关节镜对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3.0TMRI特征,并与关节镜手术结果对照。方法回顾性分析来我院行3.0T MR膝关节检查的36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的40个膝关节,全部病例经关节镜检查确诊。应用3.0T MR机(Philips Achieva型),膝关节专用线圈,进行斜矢状位TSE T1WI、TSE T2WI、PD-SPIR和冠状位、轴位TSE T2WI扫描。前交叉韧带损伤分为完全断裂、撕裂(部分断裂)及胫骨端撕脱。将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3.0T MR影像特征与关节镜手术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前交叉韧带完全断裂MRI直接征象表现为韧带连续性中断,断端肿胀(21/25),间接征象为交叉韧带过度弯曲、T2WI和PD-SPIR股骨髁间窝外侧骨挫伤;MRI与关节镜诊断完全符合率为84.00%。前交叉韧带撕裂(部分断裂)MRI直接征象为ACL矢状T2WI和PD-SPIR显示形态不规则、部分撕裂,ACL局部肿胀增粗,信号增高,仍可见连续存在的纤维低信号;MRI与关节镜诊断完全符合率为66.67%。前交叉韧带胫骨端撕脱MR检查直接征像为胫骨近端可见T1WI、T2WI低信号撕脱骨片(3/3),ACL水肿、形态不规则,周围可见出血、积液,MRI与关节镜诊断符合率为100%。结论高场强3.0TMR膝关节诊断的多平面、多序列影像相结合可形成ACL立体影像观,结合临床能够有效诊断ACL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1.5T MRI与多层螺旋CT诊断脊柱骨折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本院收治的76例脊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入组患者均予以1.5T MRI与多层螺旋CT检查,以手术病理结果为参照标准,比较分析1.5T MRI与多层螺旋CT检查诊断脊柱骨折的特点及准确率。结果 76例脊柱骨折患者均经手术确诊,受损椎节共113节,其中,多椎体骨折44例,单椎体骨折32例。1.5T MRI检查诊断出73例,诊断正确率为96.05%;多层螺旋CT检查诊断出69例,诊断正确率为90.79%;1.5T MRI检查诊断脊柱骨折的正确率略高于多层螺旋CT检查,但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63,P=0.326)。1.5T MRI检查可以清晰显示脊柱韧带损伤、脊髓损伤及骨髓挫伤,多层螺旋CT检查可以清晰显示脊柱损伤部位、损伤程度、椎管狭窄程度及骨折碎片移位。结论 1.5T MRI与多层螺旋CT均可用于脊柱骨折的临床诊断,可为手术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2.
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脑病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NPSLE)患者的CT、MRI表现及其与临床的关系。方法收集符合NPSLE诊断标准患者26例,对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CT、MR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临床表现:头痛、癫痫、脑血管意外、精神异常、颅内压增高等不同程度的神经精神症状。全部患者脑脊液检查存在异常。抗心脂抗体(ACL)阳性率为53.84%,抗核糖体蛋白(r-RNP)抗体阳性率为61.53%。影像表现:CT扫描阳性率为84.61%(22/26),MR扫描阳性率为92.30%(24/26)。CT主要表现为脑内灰白质弥漫性及局灶性低密度灶;MRI主要表现为大脑、小脑、脑干及深部白质的异常信号,T1WI呈低或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脑萎缩12例,脑出血4例,基底节钙化7例。结论MR、CT的影像学表现可以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的早期发现、鉴别诊断及疗效评价提供参考,但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的诊断必须密切结合其他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骨促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瘤的影像学表现,总结骨促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瘤的影像学诊断特点和鉴别诊断要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9年10月经病理证实的13例骨促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瘤的X线、CT和MRI,分析影像学表现包括:发病部位、骨质破坏情况、病变内的骨质密度、病变区的MR信号特点及周围侵袭性特点。 结果13例骨促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瘤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6例,年龄为2~52岁,中位年龄27岁。本组13例的发病部位是长骨8例,髂骨3例,椎体及跟骨各1例。长骨常见于干骺端,可累及骨干及骨端。丝瓜瓤型6例,溶骨型3例,混合型3例,骨旁型1例。病变区内的CT值30~60 Hu(6例CT值大于45 Hu)。具有MRI检查的8例患者中5例表现为T1WI呈不均匀等或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等或高信号,其内可见T1WI、T2WI均为低信号区域;3例病变区呈均匀长T1长T2信号。13例DFB中9例病变周围可见软组织肿块。 结论骨促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瘤具有侵袭性,以丝瓜瓤型多见,病变区存在T1WI、T2WI均为低信号,有助于其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成人非典型性脊柱结核的影像学分型与表现形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并总结2000年2月至2012年10月经病理确诊的45 例成人非典型性脊柱结核患者资料,男29例,女16例;年龄20~71岁,平均46.2岁;25例有潮热、乏力及消瘦表现,20例无明显全身结核中毒表现;37例红细胞沉降率为25~107 mm/1 h,8例正常。所有患者均摄脊柱X 线片,并行CT扫描及MR检查, 其中12例辅加脊柱螺旋CT三维重建,2例辅加PET-CT检查。45例患者均行外科手术治疗,其中3例术前行CT引导下病灶穿刺活检;均经病理检查证实为脊柱结核。结果 非典型性脊柱结核的影像学分型包括,单椎体型(9例),MRI T2WI示单一椎体病灶呈不均匀高信号,CT扫描示老年人病变椎体以虫蚀样、溶骨性破坏为主,青年人病变椎体内呈单个均匀透光的圆形溶骨性骨质破坏区;单脊椎椎体附件型(2例),MRI T2WI示椎体附件呈高信号改变,CT扫描示椎板及椎弓根呈虫蚀样骨质破坏;单脊椎全椎骨型(8例),CT扫描示单脊椎的椎体及附件均呈虫蚀样广泛骨质破坏;椎间盘型结核(5例),MRI示椎间盘信号减低,团状的椎盘组织突入椎管压迫脊髓;多发性相邻型脊柱结核(14例),螺旋CT示多个相邻椎体虫蚀样骨质破坏;多发性非相邻型(跳跃型)脊柱结核(7例),MRI示非相邻多个椎体在T2WI上呈现椎体骨质结构破坏的混杂信号,其中个别病例T2WI示高信号的椎旁脓肿通过流注方式波及多个非相邻椎体。结论 非典型性脊柱结核有多种影像学表现形式且极不典型,但虫蚀样骨质破坏、骨髓水肿、前和(或)后纵韧带高信号等影像学改变均为非典型性脊柱结核影像学的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单椎体结核的CT、MRI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从而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5-01—2015-12确诊的6例单椎体结核的CT及MRI影像表现,6例均行CT平扫及薄层后处理,行MRI平扫及增强等常规序列。结果 CT表现为病变椎体内单发类圆形或斑片样稍低密度灶,其中5例破坏区内可见斑点小片状骨密度影。2例骨质破坏区边缘无硬化带,4例破坏区周围骨质轻度增生硬化。MRI显示6例椎体破坏区信号不均匀,T1WI上呈低、等信号,T2WI上呈等、高信号,其中2例靠近椎体边缘者邻近终板亦见破坏。结论单椎体结核CT及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胸腰段好发,溶骨性破坏中心可出现死骨,破坏边缘可有硬化带,周围可形成不同程度软组织肿胀,部分可伴钙化及脓肿,椎体边缘容易破坏终板,软组织受累时MRI表现可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T和MRI对自发性脑干出血的诊断及对临床治疗和预后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分析43例自发性脑出血的临床及CT和MRI检查资料.结果43中35例有高血压病史(81.4%).CT检查43例,其中桥脑出血33例,中脑出血9例,延髓出血1例.MRI检查23例,均为桥脑出血,其中5例急性期出血表现为等T1稍长T2信号;亚急性期血肿15例,5例T1WI和T2WI呈混杂高信号,10例呈环形高信号;慢性期3例,MRI表现为T1WI和T2WI均呈高信号,周边可见明显低信号铁环.内科治疗38例,手术治疗5例.出血量<5ml病例治愈率和好转率明显高于出血量>5ml病例,出血量>5ml病例死亡率高.结论:高血压是脑干出血的主要原因;脑干出血以桥脑出血最多见;诊断脑干出血首选CT;MRI作为CT检查的补充手段;CT和MRI可为脑干出血的诊治及预后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和明确布鲁氏菌性脊柱炎的X线、CT以及MRI的影像学表现与特点,从影像学角度增强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进而降低误诊率。方法:收集2012年至2017年之间经实验室、病理检查确诊为布鲁氏菌性脊柱炎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共计72例,采用回顾性分析患者的X线、CT以及MRI的影像学资料,并由影像学专业医师及脊柱外科医师共同确定其影像学表现及诊断要点。结果:男性53例,女性19例,年龄30~77岁,平均年龄52岁;其中X线检查发现该病可侵犯颈椎、腰椎以及胸椎,但L3~L5节段发病率较高,影像学特点主要表现为椎间隙高度的改变以及侧方骨赘的形成,以及骨质破坏;CT检查显示布鲁氏菌性脊柱炎早期表现为溶骨性破坏(终板及椎体内片状溶骨),一般为两个椎体受累,中后期以椎体边缘骨赘及骨桥形成、终板硬化及椎体出现成骨硬化为主要特征;MRI检查发现,该病早期T1WI表现为椎体和椎间盘大小不等的低信号,偶尔可见等信号,T2WI则表现为等信号或者高信号,T2WI-FS椎体及椎间盘均为高信号,此外该病可见椎旁软组织影,椎旁脓肿较少见,多为“囊泡状”,如形成腰大肌脓肿在核磁冠状位片显示为“泪滴样”。结论:布鲁氏菌性脊柱炎的X线、CT以及MRI的表现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表现,结合流行病学特点及实验室检查可明确诊断,并减少误诊的出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创伤性无骨折脱位型脊髓硬膜外血肿(TSEH)的MRI表现特点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对12例TSEH常规行T1WI矢状位,T2WI矢状位及横轴位MRI扫描。结果12例TSEH中,9例位于椎管腹侧,3例位于椎管背侧,呈新月状或长条带状,分别累及2~6个脊髓节段,平均3.5个脊髓节段。血肿位于颈段4例,颈胸段3例,胸段3例,胸腰段2例。7例血肿T1WI上为等信号,T2wI低信号;2例血肿T1WI为稍高信号,T2WI呈不均质性高信号,3例于T1WI及T2WI均为高信号。血肿于T1WI及T2WI与脊髓之间有一低信号带相隔,尤以T2WI显示最佳。结论MRI是诊断TSEH的最佳检查方法,不仅可以清楚地显示血肿的部位及范围,而且可以清楚地显示血肿新旧程度及脊髓受损的情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脾脏淋巴管瘤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脾脏淋巴管瘤的临床、影像学及病理资料;CT平扫+增强15例,MRI平扫+增强6例,^18F-FDGPET/CT扫描1例。结果脾脏淋巴管瘤的影像学表现:(1)单发病灶13例,多发4例,淋巴管瘤病1例。单个病灶最大径15.8cm,最小径〈1.0cm。单发病灶多为分叶状,多发和淋巴管瘤病为大小不等类圆形。(2)12例为水样低密度,3例为实性稍低密度。3例多发病灶可见钙化。增强后囊内容物无强化、间隔轻度强化,实性病灶呈渐进性不均匀强化。(3)MRI:囊内容物呈T1WI低、T2WI高亮或高信号,间隔呈T1WI等信号、T2WI稍低信号。(4)1例PET/CT检查^18F—FDG未见异常摄取。结论根据脾脏淋巴管瘤的影像学表现可建立初步诊断。  相似文献   

20.
脊柱骨髓瘤的MRI和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脊柱骨髓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结合7例经骨髓穿刺或活检病理证实的脊柱骨髓瘤的临床特点,回顾性分析其MRI、CT表现。结果(1)发病部位:累及腰椎7例次,胸椎2例次,骶尾椎2例次;(2)病灶数目:6例多骨多发,1例脊椎骨单发;(3)MRI信号:骨髓异常表现为T1WI呈不均匀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4)病灶形态:7例呈多发灶状、斑片状,有椎体骨质破坏及变形;(5)据T1WI骨髓信号减低的形态分以下类型:弥漫型、局灶型、“盐和胡椒”型,腰椎病变以弥漫型多见;(6)病理性骨折:3例合并椎体病理性骨折。结论CT,尤其是MRI检查在骨髓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