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6 毫秒
1.
背景: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能明显改善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的预后。目的:旨在分析跟骨骨折多针内固定和钢板内固定两种方法的固定效果,评价2种内固定方式的临床疗效。方法:①CT扫描正常男性右侧跟骨,建立完整跟骨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模拟跟骨骨折钢板和多针两种内固定后受到跟腱载荷的工况,对比研究钢板功能位0°、多针功能位0°组、多针跖屈30°组2种内固定3种分组模型的应力分布、骨折线相对位移和内固定最大主应力。②回顾性研究59例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其中36例患足行切开复位多针内固定,23例患足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采用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跟骨骨折钢板和多针两种内固定后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固定后软组织并发症。结果与结论:①有限元分析中加载足踝静止状态跟腱最大载荷160N,3组模型内固定的最大主应力值均小于内固定屈服强度225MPa。3组模型跟骨骨折线的相对移位均小于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指征的骨折线分离或移位≥1mm的标准。连续加载1~1000N载荷的工况,3组模型内固定失效时对应的跟腱载荷均大于160N。模型的应力分布显示,多针与钢板内固定都均匀分布了应力。②临床研究结果显示SandersⅡ型骨折多针固定组优良率83%,钢板固定组优良率78%,两组固定后疗效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多针固定组固定后软组织并发症发生率低于钢板固定组(P〈0.05)。  相似文献   

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6):3016-3017
探讨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跟骨SandersⅡ型骨折的疗效。根据治疗方案将2012年1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97例跟骨SandersⅡ型骨折患者分为观察组(52例)与对照组(45例),观察组接受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现回顾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内不同时间点之间Bohler角的比较:手术前、术后第7d、术后12个月,观察组及对照组上述3个时间点之间Bohler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两比较显示上述两组患者手术前Bohler角均显著低于术后第7d、术后12个月(P0.01),术后第7d、术后12个月之间Bohler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点组间Bohler角的比较:手术前、术后第7d、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Bohler角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距下关节活动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跟骨SandersⅡ型骨折的疗效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相当,但是前者具有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术中出血量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应用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患者26例结果26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6~36个月,平均14个月,定期折片得查,3月后骨折全部愈合,钢板螺钉无折断,足外观基本正常,行走时无明显疼痛。结论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满意利于患者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 用重建跟骨钢板内固定跟骨骨折的方法。方法 用重建跟骨钢板加自体髂骨植骨进行复位加内固定治疗,按Sanders分型8例患者。结果 本组8例患者平均随访12个月,按跟骨关节内骨折评分标准术后功能,8例中,优6例、良1例,可1例。优良率达87.5%。结论 重建钢板治疗SandersⅡ、Ⅲ、Ⅳ型跟骨骨折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跟骨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27例35足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其中男22例,女5例;年龄17-58岁,平均32.5岁,左足12例,右足10例,双足5例。X线片示:B?hler角0°~15°者15足,〈0°者20足,按Sanders分类:Ⅱ型12足,Ⅲ型19足,Ⅳ型4足,予跟骨重建钢板切开复位内固定及植骨术。结果:35足经平均18个月随访,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分,其中优(90-100分)27足,良(75~89分)5足,可(50~74分)2足,差(〈50分)1足,优良率为91.4岩(32/35)。结论:跟骨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可以取得满意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有限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3年4月至2007年4月对22例跟骨骨折采用有限切开复位多枚螺钉和(或)空心钉内固定治疗。骨折按Sanders分型:Ⅱ型8例。Ⅲ型12例。Ⅳ型2例。对临床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经术后8~15月。平均11个月随访。骨折均获临床愈合。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优10例,良9例,优良率86.4%。结论有限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符合微创治疗原则。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是治疗跟骨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跟骨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2%,多累及跟距关节,治疗难度大,预后较差,致残率高达30%。本院2001年2月至2004年12月,治疗跟骨骨折28例35足,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跟骨骨折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采用切开复位,“工”形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舌形骨折25例,关节塌陷骨折10例。结果:35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30个月,足部功能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平定,优16例,良15例,可4例,优良率91.4%。结论:有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采取切开复位坚强内固定足必须的,有严重骨质缺损者采用植骨。  相似文献   

9.
关节内跟骨骨折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应用跟骨钛钢板治疗关节内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5年6月治疗的32例(36足)跟骨关节内骨折病例,其中Sanders分型:Ⅱ型15足,Ⅲ型17足,Ⅳ型4足,均采用外侧L型切口,跟骨钛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32例(36足)患者应用跟骨钛钢板内固定治疗术后基本恢复了距下关节面的解剖学关系和跟骨的高度、长度、宽度。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40月。按Kerr评定标准:优15例,良17例,可2例,差2例。优良率88.9%。结论:应用跟骨钛钢板治疗SandersⅡ、Ⅲ、Ⅳ型跟骨关节内骨折,可恢复跟骨的大致形态,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
王万骥 《临床医学》2013,33(8):71-72
目的 探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跟骨外侧入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30例患者(30足)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经13~24个月随访,骨折全部愈合,未见钢板螺钉折断,依据术后Maryland功能评分标准对足部进行评判:优8例,良16例,可3例,差3例,优良率为80%.结论 切开复位钢板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疗效安全确切.  相似文献   

11.
锁定跟骨钢板内固定治疗新鲜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锁定跟骨钢板治疗新鲜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9月~2011年11月期间,采用扩大外侧人路锁定跟骨钢板内蚓定手术治疗的38例男性新鲜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患者的J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全部手术成功,手术时间平均(62.41±5.96)rain,术中出血平均(136.92±15.73)mL,切口全部甲级愈合,住院时间平均(9.12±2.37)d。术后7d以及3个月Bohler角以及Gissane角均显著优于术前;术后3、6个月AOFAS评分均显著优于术前(16.98±927)分。结论应用锁定跟骨钢板治疗新鲜跟骨骨折,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术后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跟骨骨折术后切口皮肤坏死裂开的原因。方法对31例(36足)跟骨骨折行足部外侧切口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结果有6足发生了术后切口皮肤的坏死裂开(占16.67%)。结论跟骨骨折内固定术行外侧切口造成术后皮肤坏死的主要原因可与其局部固有的解剖特点有关。正确把握手术时机、谨慎的手术操作及良好的术后管理可以降低其发生率,但难以完全避免。  相似文献   

13.
跟骨骨折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对可塑形跟骨钛钢板的生物力学性能进行实验研究,分析它固定跟骨骨折的有效性。方法在测定钢板各部分及螺钉的力学性能后,对8具新鲜跟骨骨折模型进行内固定,并作有关生物力学实验,结合临床资料,分析固定效果。结果该钢板固定后的骨折跟骨的刚强度均高于正常足(P<0.05),足以能承载足部所受的力学载荷。结论可塑形跟骨钛钢板是跟骨骨折理想的内固定器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微创小切口与L形切口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2例跟骨骨折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微创小切口复位内固定术)和对照组(L形切口复位内固定术),各26例。比较两组的围术期指标、跟骨及踝-后足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各项围术期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的Gissane角、Bohler角及跟骨长度均增大,跟骨宽度均减小(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的疼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的功能和自主活动、最大步行距离、步行困难度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创小切口与L形切口复位内固定术均能有效促进跟骨骨折患者跟骨及踝-后足功能恢复,但采用微创小切口复位内固定术的患者术后恢复快,疼痛程度及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5.
背景: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在人体骨折固定上,与锁定钢板相比效果如何,有待实验证实。目的:比较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与金属锁定接骨板钉系统固定股骨干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对两种固定方式的有限元模型进行模拟加载,了解各模型中骨与内固定的应力分布和应变特点,并对结果加以分析。结果与结论:爬楼梯时接骨板锁定螺钉上的应力比步态时增48.6%,达到480MPa,最大应力出现在中间锁定螺钉上。桥接系统中间联接棒上的最大应力比步态时大34.1%,最大值为373.9MPa,出现在联接棒中间略远端附近;骨折区域上的应力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小于金属锁定接骨板钉系统。提示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较金属锁定接骨板钉系统具有更好的生物力学性能,固定更牢靠、利于骨折生长,是骨折内固定的一种更好选择。  相似文献   

16.
背景:有限元分析能够模拟骨外科手术方式,并对模型进行生物力学分析,此方法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新的骨外科生物力学分析方法。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法分析微型外固定器和克氏针治疗Bennett骨折的稳定性。方法:获取健康男性志愿者左手及桡骨远端骨CT扫描信息,利用Mimics软件对第一、二掌骨和大多角行三维建模,并对克氏针和微型外固定器材造模;所有数据以STL格式输出到Geomagic软件编辑,得到模型实体,把所有数据以IGES格式输出;之后导入到Aansys软件中,模拟Bennett骨折和微型外固定器外固定及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模型,分别对模型赋予单元类型和属性建立有限元模型。在两个模型的第一掌骨头相同节点处分别施加50N压力行非线性分析。结果与结论:微型外固定器治疗Bennett骨折远端骨折块最大移位:X方向位移是-0.492mm,总位移是0.638mm;近端骨折块最大位移X方位移是-0.34mm,总位移是0.659mm,远近骨折块最大相对位移X方位移是0.15mm,总位移是0.033mm。克氏针内固定治疗Bennett骨折远端骨折块最大移位是:X方向位移是-2.873mm,总位移是5.361mm;近端骨折块最大位移X方位移是-2.546mm,总位移是4.294mm;远近骨折块最大相对位移X方位移是0.676mm,总位移是1.667mm。数据表明微型外固定器材外固定治疗Bennett骨折的稳定性优于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前者降低了术后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背景:尽管目前植入物内固定治疗对许多跟骨骨折患者有效,但在跟骨骨折的分类、治疗、不同植入物内固定治疗方法的选择方面尚未达成一致意见。目的:比较经皮撬拔复位和切开复位后植入物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佛山市高明区人民医院骨二科自2010年5月至2012年10月治疗56例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的临床资料,年龄15—61岁。采用撬拨复位治疗27例,切开复位植入物内固定治疗29例。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12—24个月,平均16.5个月。治疗后复查X射线片显示跟距关节面基本恢复正常,撬拔复位固定组,Bohler角分别由治疗前的(17.88±2.06)°恢复至治疗后的(30.60±2.89)°,切开复位内固定组,Bohler角分别由治疗前的(17.55±2.46)°,恢复至治疗后的f31.69±2.29)°,经统计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根据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治疗后功能,撬拔复位固定组优14足,良6足,中5足,差2足,优良率74.0%;切开复位植入物内固定组优11足,良13足,中4足,差1足,优良率82.7%,两组优良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撬拔复位和切开复位植入物内固定方法治疗跟骨骨折都是比较实用有效的选择。SandersII型跟骨骨折应用撬拨复位方法,提高了手术效率和复位质量,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Image analysis for computer-assisted internal fixation of hip fractures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task of automatic feature detection for intra-operative drilling trajectory planning for computer-assisted internal fixation of hip fractures. The features of interest are the lateral cortex line of the femoral shaft, the femoral neck centre and the femoral head centre, the latter being the most challenging of all. Since the object is known, the detection process is regarded as a localisation task rather than a recognition one. Simple anatomic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bone parts provide a naturally hierarchical approach to searching, allowing refinement of image-derived information based on a priori constraints. Use of knowledge and an unconventional "divide-and-conquer" approach produce more reliable and faster results than the standard global image processing routine. Analysis of summed 1D grey level profiles is used as a main segmentation tool to carry out the above strategy.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内固定术治疗胫骨上端骨折的中远期疗效,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行关节镜下内固定术治疗的胫骨上端骨折患者80例的临床资料,采用Lysholm评分、Irrgang评分、Rasmussen功能评分对入组患者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价,采用Rasmussen放射学评分及Ahlback分级对膝关节功能进行放射性评价。结果本组患者均随访至少48个月,有47.5%(38/80)的患者患侧出现股性关节炎,不同骨折类型之间,患者各项膝关节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60岁,伴有股骨侧、胫骨侧软骨损伤者及关节内软组织损伤者的Irrgang评分、Lysholm评分、Rasmussen评分、Rasmussen放射学评分及Ahlback分级增加值等各项膝关节功能评分均低于无上述类型损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胫骨侧软骨损伤、股骨侧软骨损伤及关节内软组织损伤是影响关节镜下内固定术治疗胫骨上端骨折中远期疗效的主要因素。结论关节镜下内固定术治疗胫骨上端骨折的中远期疗效较好,年龄60岁、伴胫骨、股骨侧软骨损伤及关节内软组织损伤是影响关节镜下内固定术治疗胫骨上端骨折中远期疗效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