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背景:动物模型的建立是颌骨牵张成骨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回顾颌骨牵张成骨动物模型建立的研究进展。方法:检索2000/2011PubMed数据库、SCI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中文检索词为"牵张成骨、下颌骨、上颌骨、颅颌面",英文检索词为"Distraction Osteogenesis、mandibular、maxillary、craniofacia"。从颌骨牵张成骨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实验动物的选择及应用两方面对28篇文章进行总结。结果与结论:选择实验所用动物时应尽量选用与人体结构、功能、代谢及疾病特征相似的动物;选择标准化、解剖、生理特点与实验目的要求相符的动物。在牵张成骨的过程中还需结合所选动物的生长特点以及研究目的等确定术式,牵张间歇期,牵张速度以及固定期等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阐述在领骨的牵张成骨过程中植入物的临床应用进展,并评价其生物相容性.方法:检索者为第一作者,分别以"颌骨,牵张成骨,治疗"和"Jaw,distraction osteogenesis,treatment"为检索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89/2009)和Medline database数据库(1989/2009),采用电子检索的方式进行文献检索,共检索到56篇文章,按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共纳入20篇文章.从牵张成骨的治疗进展进行总结,对牵张成骨植入物的临床应用进展进行探讨.结果:牵张成骨植入物分为口内牵张器和口外牵张器,可进行转移盘的牵引.牵张器的选择应根据患者颅面骨具体情况而定,并符合患者的需要.牵张成骨己成为国内外口腔腔面外科及正畸处理诸多复杂牙颌面畸形、颌骨缺损等的重要手段.其与各种全身治疗、局部治疗和物理治疗等的联合应用可更有效的发挥成骨作用.目前牵张成骨植入物主要由金属材料构成.金属植入物在预防细菌滋生,保证植入物的牢固及牵引效应的发挥方面有很大优势,价格普遍昂贵.其中镍钛要忆合金丝成本较一般成品牵引器低的多.其固定装置及合金丝紧贴骨面,可完全植入组织内,且具有抗感染,可完全关闭内外伤口等优点.结论:牵张成骨是临床治疗牙颌面发育不足排齐牙齿及整复颌骨缺损畸形的行之有效的新方法. 金属材料植入物如植入小型的镍钦记忆合金丝的生物相容性较好.其他类型植入物的生物相容性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3.
<正>正畸患者常因为疗程过长不能配合从而影响了正畸效果,这是目前一个严重的问题。对于临床拔除第一前磨牙、完全内收前牙矫治的病例,传统拉尖牙向远中关闭拔牙间隙的速率是每月1 mm,这一过程占据了整个疗程大概50%的时间。国内外学者对于如何缩短正畸疗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关注的焦点是如何快速移动牙齿。将间隙两侧的牙齿快速移入拔牙间隙是缩短整个疗程的关键。目前快速移动牙齿的方法主要是口腔正畸牵张成骨。Codivilla于1905年提出牵张成骨,牵张  相似文献   

4.
下颌骨牵张成骨和牵张器拆除时机的评价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刘彦普  邵桢 《中国临床康复》2003,7(1):42-43,F003
目的:牵张成骨是治疗颌骨畸形和骨缺损的新方法,但力学研究及由此而确立的牵张器拆除时机的研究甚少。通过建立了山羊下颌骨牵张模型,观察下颌骨牵张后的物理、机械特性,探索牵引器拆除的时间。方法:8只山羊单侧下颌骨2次/d,1mm/d,共8d,后以牵开器继续固定至4周,行放射学、组织学、骨密度及力学测试。结果:牵拉术后下颌骨成骨明显,牵拉后2周,X线示骨间隙内新骨已基本连接骨缺损,4周时骨化明显。其骨密度与正常松质骨无明显差别,极限载荷为正常侧的61%。结论:生长期山羊为一良好的下颌骨牵张模型动物,牵拉后4周可以考虑去除牵开器。  相似文献   

5.
背景:有研究报道牵张间隙内存在软骨内成骨及膜内成骨两种成骨方式,也有研究认为在只有轴向牵张力作用而无其他方向外力干扰情况下,牵张新骨仅以膜内成骨一种方式成骨。目的:研究不同咬合状态下牵张区新生组织所处的力学环境,并验证该环境是否具有诱导和促进成软骨的能力,解释成骨方式不一致的矛盾。方法:建立下颌骨双侧牵张成骨模型,设定牵开距离为1cm,固定后4周,在骨面咀嚼肌附着部位施加肌肉力来模拟实际咀嚼运动。选择双侧后牙咬合、左侧磨牙咬合及前牙咬合状态进行模拟分析,考察压应力/张应力、剪应力、范式应力变化。结果与结论:①双侧后牙咬合状态:范式应力及剪应力自舌侧向颊侧力值有所增加。自远中舌侧下缘至远中颊侧上缘,压应力逐渐转为张应力。②前牙咬合状态:范式应力及剪应力自舌侧面逐渐向颊侧减小。压应力/张应力在舌侧面压应力较大,向颊侧逐渐减小,过渡为张应力。③左侧磨牙咬合状态:左侧牵张区各应力和双侧后牙咬合状态下的各应力分布特点很相近,但最大值均要比双侧后牙咬合状态下的相应力值小。右侧牵张区范式应力在远中面的上缘和下缘出现应力最大值,近中颊侧下缘出现应力最小值,之间为过渡区。剪应力与范式应力特点相似。压应力/张应力则主要出现在近中下缘。说明在固定早期若牵张器不够稳定,咀嚼运动可以在新生组织内形成一个促使软骨形成的力学环境,为成骨方式不一致的矛盾指出了明确的答案。  相似文献   

6.
背景:有研究报道牵张间隙内存在软骨内成骨及膜内成骨两种成骨方式,也有研究认为在只有轴向牵张力作用而无其他方向外力干扰情况下,牵张新骨仅以膜内成骨一种方式成骨。目的:研究不同咬合状态下牵张区新生组织所处的力学环境,并验证该环境是否具有诱导和促进成软骨的能力,解释成骨方式不一致的矛盾。方法:建立下颌骨双侧牵张成骨模型,设定牵开距离为1cm,固定后4周,在骨面咀嚼肌附着部位施加肌肉力来模拟实际咀嚼运动。选择双侧后牙咬合、左侧磨牙咬合及前牙咬合状态进行模拟分析,考察压应力/张应力、剪应力、范式应力变化。结果与结论:①双侧后牙咬合状态:范式应力及剪应力自舌侧向颊侧力值有所增加。自远中舌侧下缘至远中颊侧上缘,压应力逐渐转为张应力。②前牙咬合状态:范式应力及剪应力自舌侧面逐渐向颊侧减小。压应力/张应力在舌侧面压应力较大,向颊侧逐渐减小,过渡为张应力。③左侧磨牙咬合状态:左侧牵张区各应力和双侧后牙咬合状态下的各应力分布特点很相近,但最大值均要比双侧后牙咬合状态下的相应力值小。右侧牵张区范式应力在远中面的上缘和下缘出现应力最大值,近中颊侧下缘出现应力最小值,之间为过渡区。剪应力与范式应力特点相似。压应力/张应力则主要出现在近中下缘。说明在固定早期若牵张器不够稳定,咀嚼运动可以在新生组织内形成一个促使软骨形成的力学环境,为成骨方式不一致的矛盾指出了明确的答案。  相似文献   

7.
颧骨内置弧形牵张成骨器修复部分上颌骨缺损的可行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由于骨性支持缺乏,上颌骨大型缺损功能性修复是一项很困难的工作,现通过动物实验阐述并考察一种上颌骨缺损部分修复,重建骨性支持的新方法。目的:考察以自行研制的骨牵张器进行颧骨内置弧形牵张成骨修复部分上颌骨,重建骨性支持的可行性。设计:观察性动物实验。单位:解放军第二五二医院口腔科。材料:选用健康杂种犬2只,雌性,犬龄1~1.5岁,体质量20~25kg。颧骨内置弧形骨牵张器由三部分组成:弧形轨道、滑块、轨道中央的柔性中心螺杆,前两者由钛合金制造,中心螺杆由超弹性钛镍合金丝制造,每旋转1周,滑块移行0.35mm,最大牵引距离为25mm。方法:实验于2003-10/2004-02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在犬上颌骨、颧骨区域制作宽18~20mm节段性缺损,模拟上颌骨缺损,然后截骨制作骨转移盘,安置骨牵张器,实施颧骨内置弧形牵张成骨,术后第5天开始以1.05mm/d(0.35mm/次,3次/d)的速率加力牵引,连续13d。在牵引前,牵引结束时,固定期2,4,8周时,以颧骨、颧弓位X射线平片对成骨过程进行观察。主要观察指标:实验动物及骨牵张器大体状况及新骨生成效果。结果:实验内容均按计划完成,X射线平片示,牵引结束时,骨移动盘实现显著的改向、内旋,弧线式牵引约12mm,固定期8周时,各观察项目显示,新生骨骨质密度接近正常,与双侧正常骨质连续,弧线完整平滑,颧骨弧线式牵张成骨基本完成。结论:自行研制的骨牵张器由于其弧度适应于上颌骨、颧骨区域,具有应用于颧骨内置弧形牵张成骨修复部分上颌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背景:脂联素可参与骨代谢及成血管过程,但目前关于脂联素对牵张成骨有无促进作用尚不清楚。目的:通过建立兔下颌快速牵张动物模型,探讨局部应用脂联素对骨牵张新骨再生的影响。方法:1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摸球法均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建立兔下颌单侧快速牵张模型,牵张速率为2mm/d。在牵张开始的1,3,5d,对照组及实验组分别于牵张间隙注入200μL磷酸盐缓冲液或含有2μg重组人脂联素的磷酸盐缓冲液。结果与结论:两组动物牵张间隙内均可观察到新骨生成,组织学及显微CT检查显示实验组的新骨生成与钙化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结果显示局部应用脂联素可有效促进兔下颌快速骨牵张的新骨再生。  相似文献   

9.
背景:牵张成骨对唇腭裂继发颌骨畸形的修复效果尚不清楚.目的:评估牵张成骨对唇腭裂继发颌骨畸形的修复效果.方法:通过系统检索1998/2009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CBM文章库、Medline(ovid)、science direct、ISI以及手工检索国内国外学者公开发表的牵张成骨矫治唇腭裂继发颌骨畸形方面的文献.有关牵张成骨矫治唇腭裂继发颌骨畸形的临床研究,要求研究方法和测量指标的赋值方式相似,必须包括研究目的、设计、具体统计方法,其研究结果均可提供加权均数差及95%CI或可以换算成OR值及95%C/的基础数据,样本量不少于3例,以患者治疗前后颌面部变化作自身对照.运用Meta分析对牵张成骨前后唇腭裂患者颌面部前后向、垂直向X射线头影测量的软硬组织指标上下牙槽座角、前牙覆盖、颅底-上牙槽座角和鼻唇角进行综合定量分析.根据资料异质性检验,上下牙槽座角、前牙覆盖指标合并效应量加权均数差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其余指标均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计算其合并效应量加权均数差及其95%C/.结果与结论:共纳入文献9篇,患者123例.资料的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上下牙槽座角、覆盖的研究具有异质性,而颅底一上牙槽座角、鼻唇角的研究具有同质性.漏斗图示纳入的文献不存在发表偏倚.Meta分析结果显示,上下牙槽座角、覆盖、颅底一上牙槽座角、鼻唇角的合并效应量加权均数差均小于0,结果均具有显著性意义.此次Meta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口外支持式前牵张对唇腭裂继发颌骨畸形修复疗效,可为临床医师选择矫治颌骨畸形术式提供一定的指导.分析结果认为,唇腭裂继发颌骨畸形患者经Le Fort Ⅰ截骨、口外支持式前牵张后可有效延长前徙上颌骨,使颅底-上牙槽座角、上下牙槽座角角度增大,上唇曲度变平,鼻唇角趋向增大,矫正反覆盖情况,恢复正常的咬合覆盖关系.  相似文献   

10.
背景:牵张成骨已经成为治疗不同类型颅面畸形和骨缺损的有效的方法,但是牵张成骨的主要缺点是牵张期和稳定期比较长,可能导致牵张过程中严重的并发症。目的:总结骨形态形成蛋白在快速牵张成骨过程中作用的研究现状。方法:电子检索计算机Pubmed数据库(1989/2011)收录的骨形态形成蛋白和牵张成骨相关综述和论文报告。结果与结论:共纳入骨形态形成蛋白在快速牵张成骨中的作用相关文献32篇。骨形态形成蛋白具有很强的成骨活性,能促进骨再生和骨改建。目前的研究显示应用骨形态形成蛋白能加快牵张成骨过程中新骨形成和缩短治疗的疗程。但是骨形态形成蛋白应用于临床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背景:牵张成骨增高牙槽嵴在基础研究及临床已有很多成功报道,双维控制垂直牙槽骨牵张器可有效防止单向直线牵张器行牙槽骨牵张发生轴向移位。目的:研制双维控制的牙槽骨牵张器,并通过动物实验观察其成骨效应。方法:选择杂种犬4只,拔除一侧下颌前磨牙形成萎缩牙槽骨模型。1个月后行骨切开放置双维牵张器,7d后垂直牵张(1mm/d,共5d)。完成垂直牵张后,利用双维牵张器颊向控制功能将移动骨块颊向牵出(大约2.4mm),固定2个月后行大体观察及组织学检查。结果与结论:4只犬中2只黏膜伤口愈合良好,2只黏膜出现裂开,行二次缝合后愈合,牵张器固位良好,未出现松动、脱落。牵张骨块向垂直向及颊向的位移量满足实验目的要求,牙槽骨垂直向高度平均增加(5.0±0.2)mm,颊向宽度平均增加(2.4±0.3)mm。大体观察及组织学检查均证实牵张成骨的骨块新骨形成良好。说明双维控制垂直牙槽骨牵张器能较好的控制移动骨块垂直或颊向的移动方向,并且新骨形成良好。  相似文献   

12.
背景:牵张成骨增高牙槽嵴在基础研究及临床已有很多成功报道,双维控制垂直牙槽骨牵张器可有效防止单向直线牵张器行牙槽骨牵张发生轴向移位.目的:研制双维控制的牙槽骨牵张器,并通过动物实验观察其成骨效应.方法:选择杂种犬4只,拔除一侧下颌前磨牙形成萎缩牙槽骨模型.1个月后行骨切开放置双维牵张器,7 d后垂直牵张 (1 mm/d,共5 d).完成垂直牵张后,利用双维牵张器颊向控制功能将移动骨块颊向牵出(大约2.4 mm),固定2个月后行大体观察及组织学检查.结果与结论:4只犬中2只黏膜伤口愈合良好,2只黏膜出现裂开,行二次缝合后愈合,牵张器固位良好,未出现松动、脱落.牵张骨块向垂直向及颊向的位移量满足实验目的要求,牙槽骨垂直向高度平均增加(5.0±0.2) mm,颊向宽度平均增加(2.4±0.3) mm.大体观察及组织学检查均证实牵张成骨的骨块新骨形成良好.说明双维控制垂直牙槽骨牵张器能较好的控制移动骨块垂直或颊向的移动方向,并且新骨形成良好.  相似文献   

13.
背景:上颌骨是面中部形态和功能基石,但由于结构复杂,上颌骨大型缺损的功能性修复极具挑战性。目的:建立一种颧骨牵张成骨和游离腓骨复合瓣联合移植修复上颌骨大型缺损新方法。设计:病例观察。单位:解放军二五二医院口腔科。对象:选择于2005-12在河北省保定市解放军二五二医院收治的1例上颌肌上皮瘤需要手术的患者,男,42岁,该患者2年前曾因上颌骨肿物于本医院接受肿物及双侧上颌骨次全切除术,病理诊断为肌上皮瘤,1年后,肿物复发并占据全部右上颌。为彻底切除肿瘤需行右侧上颌骨全切术。作者为该患者设计了双侧颧骨牵张成骨及后期游离腓骨瓣移植联合修复上颌骨缺损的治疗方案,患者对手术方案知情同意。方法:对患者行双侧颧骨内置弧形牵张成骨术及游离腓骨复合瓣移植。手术分两个阶段,第Ⅰ阶段:右上颌骨全切后行双侧颧骨牵张成骨术:首先,于双侧上颌骨缺损腔外侧剩余颧骨上以摆动锯及骨凿截骨制备长约10mm骨转移盘并以多枚钛钉可靠固定颧骨内置弧形骨牵张器,为防止骨牵张器暴露于与口腔相通的缺损腔中,右侧以带蒂颊脂垫覆盖骨牵张器底面。左侧因上次行上颌骨次全切术时已行植皮术,成活良好,无需特殊处理。常规冲洗后,除加力端由颞部软组织穿出外,全层缝合关闭伤口。术后延迟1周后以0.2mm/次,2次/d的速度行骨牵引,其中右侧共牵引21d,左侧共牵引16d。固定8个月。第Ⅱ阶段:沿面部原韦伯氏切口切开,暴露并卸下骨牵张器,见骨牵张区新骨生成良好,骨性支持在上颌骨底位建立,按照hidalgo和Peng的方法制备游离腓骨复合瓣,并于下颌骨内侧制作隧道,借助模板对腓骨进行塑形成上颌牙弓形态,然后将其置入上颌牙槽嵴位置,以钛板将腓骨瓣固定于双侧牵引至上颌骨低位的颧骨上,血管蒂经下颌内侧隧道入颈部,常规行血管吻合。通过此项手术,上颌骨缺损为腓骨长肌充填,上颌牙槽嵴由腓骨修复。术后以大体观察及全口曲面断层片观察牵张器和腓骨瓣状况以及成骨和重建质量。主要观察指标:大体观察和全口曲面断层片考察骨牵张器及腓骨瓣状况以及成骨、重建效果。结果:治疗过程中,牵张器状况良好和腓骨瓣顺利成活。通过颧骨牵张成骨,骨组织支持在上颌骨低位建立,面中部外形恢复,缺损腔缩小;通过腓骨复合瓣移植,缺损腔修复,上颌牙槽嵴重建,口鼻腔分离,上唇突度恢复。在2项技术联合修复下,患者面型恢复良好。结论:颧骨牵张成骨和游离腓骨复合瓣可联合应用修复上颌骨大型缺损。一种上颌骨大型缺损修复新方法成功建立。  相似文献   

14.
牵张成骨修复颅骨缺损对硬脑膜组织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牵张成骨修复颅骨缺损过程中硬脑膜组织力学性能的变化。方法:实验于2006-03/12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外科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选用健康清洁级山羊30只,18~24个月龄,体质量18~20kg,性别不限,由武汉大学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SCXK(鄂)2003-2004)。②实验方法:将山羊单纯随机分为6组:7d组(牵张第7天),固定0,2,4,8周组,正常对照组,每组5只。取实验组山羊25只,切开颅顶,暴露颅顶区骨面,裂钻行10mm×25mm颅骨切开,仔细分离硬脑膜,移去骨块,形成骨缺损,建立颅骨缺损牵张模型。延迟7d后开始牵张,牵张速率为0.8mm/d,2次/d,每次0.4mm,间隔12h,总牵张距离10mm。分别于牵张中(牵张第7天)、牵张结束当天(固定期第0周)、固定期第2,4,8周处死动物,处死后将各组动物沿牵张区外5mm切取硬脑膜组织20mm×30mm。正常对照组5只动物不实施手术,取同样大小颅顶区硬脑膜组织。③实验评估:标本修整后分别沿牵张方向和垂直牵张方向切成长宽比为5∶1的窄条形试件,浸入人工脑脊液直接送实验室,进行单向拉伸实验和拉伸蠕变实验,观察硬脑膜弹性模量和在相同载荷条件下应变值变化。结果:30只山羊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不同时期两个方向硬脑膜组织弹性模量变化:不同时期两个方向硬脑膜组织弹性模量:沿牵张方向硬脑膜弹性模量在牵张期逐渐增加,至固定期第2周最大,以后逐渐下降,至固定期第8周接近正常;在垂直牵张方向上,硬脑膜弹性模量值无明显变化。②不同时间硬脑膜在相同载荷条件下的应变值变化:当突然加载荷时有一初始变形,随后在该载荷作用下标本的变形随时间变形缓慢增加,但幅度很小。正常对照组初始应变值ε约为0.03,牵张中、末应变值变化与正常对照组一致,固定第2,4周ε增加,至第8周趋于正常。结论:硬脑膜组织在牵张过程中出现适应性改建,牵张成骨修复颅骨缺损对硬脑膜组织力学性能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细节护理在上颌牵张成骨治疗Crouzon综合征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9月该院收治的Crouzon综合征患儿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例。对照组应用上颌牵张成骨,研究组联合应用细节护理。比较两组患儿的干预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平均住院时长及满意度、SDS及SAS评分、生活质量水平。结果研究组面部侧貌、突眼度及睡眠打鼾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并发症、平均住院时长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儿及家属的SDS及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生活质量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中应用上颌牵张成骨术治疗Crouzon综合征患儿的过程中联合细节护理能显著降低其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发生,缩短患儿的住院时长,改善患儿及家属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6.
上颌骨畸形的治疗通常采用正畸、正颌外科及骨组织移植技术,但对于某些类型患者常规方法并不能完成其治疗。例如,唇腭裂术后继发上颌发育不足,重度上颌后缩畸形,外伤致上颌骨获得性严重畸形等。我院颌面外科对此类患者采用自行研制的个体化三维颌骨牵张器进行矫治,  相似文献   

17.
回顾性总结20例牵引成骨术矫正颧骨畸形患者的护理经验,重点是加强患者术前心理护理,术后做好呼吸道、伤口、口腔、牵引和疼痛的护理,20例患者均无护理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背景:正畸医生常常通过扩大腭中缝矫正上颌骨横向发育不足。骨形成蛋白2可以诱导骨和软骨的形成,促进牵张成骨过程中的骨重建。然而关于骨形成蛋白2在腭中缝牵张成骨中的时间空间表达规律尚不清楚。目的:观察骨形成蛋白2在大鼠腭中缝牵张成骨过程中的表达规律。方法:实验选用80只5周龄雄性Wistar大鼠,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包括阴性对照和空白对照)。将初始力值为50g的腭中缝扩大簧黏接到大鼠两侧上颌牙列上建立大鼠腭中缝牵张模型,牵张1,4,7,14d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实时定量荧光PCR方法分析骨形成蛋白2蛋白和mRNA在各加力时间点的表达。结果与结论:腭中缝扩张后骨形成蛋白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加,且存在时空表达差异,主要定位于腭中缝纤维组织、软骨细胞层、骨细胞和成骨细胞胞浆及其细胞外基质。同时,骨形成蛋白2 mRNA表达也明显上调。提示腭中缝牵张力可刺激骨缝中骨形成蛋白2蛋白和mRNA的合成,在骨缝塑建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山羊下颌骨牵张成骨中下颌骨牵张延长后髁突软骨表面的应力分布规律。 方法:实验于2005—01/12在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动物手术中心和四川大学生物力学工程实验室完成。对1只山羊右下颌骨行骨皮质切开术后进行牵张,每日加力4次,牵张频率为每6小时0.2mm,每天共延长下颌骨0.8mm,牵张速率为0.8mm/d,连续加力12d后固定牵张器进入牵张固定期,牵张完成后第4周处死动物,采用SIMENS SOMATOM16型螺旋CT对其颅面骨行CT扫描后,将CT影像导入专用三维图像重建软件mimics进行三维模型的重建,并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Patran对所建下颌骨模型的颞下颌关节髁状突软骨表面的应力分布进行分析计算。 结果:①术侧髁突软骨表面各部位的应力值远高于对侧[术侧范氏力(MPa)/对侧范氏力(MPa):髁突前内斜面为14.6/0.92,髁突前中斜面为2.3/0.17,髁突前外斜面为4.5/0.9,髁突横嵴内1/3为5.7/0.6,髁突横嵴中1/3为2.6/0.8,髁突横嵴外1/3为1.8/0.11,髁突后内斜面为1.7/1.1,髁突后中斜面为0.9/0.2,髁突后外斜面为1.4/0.3]。②术侧髁突前斜面为主要受压区域.髁突横嵴区和髁突后斜面为主要受拉区域。③术侧髁突前后向观察,髁突前斜面的范氏力平均值最大,髁突横嵴区域其次,髁突后斜面区域应力平均值最低;从髁突内外向观察,髁突内侧的平均范氏力大于髁突中份和外侧。 结论:下颌骨牵张成骨中由于牵张力的作用会导致术侧髁突软骨表面产生一定的应力.应力的产生可能导致关节结构改变。  相似文献   

20.
背景:正畸医生常常通过扩大腭中缝矫正上颌骨横向发育不足.骨形成蛋白2 可以诱导骨和软骨的形成,促进牵张成骨过程中的骨重建.然而关于骨形成蛋白2 在腭中缝牵张成骨中的时间空间表达规律尚不清楚.目的:观察骨形成蛋白2 在大鼠腭中缝牵张成骨过程中的表达规律.方法:实验选用80 只5 周龄雄性Wistar 大鼠,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包括阴性对照和空白对照).将初始力值为50 g 的腭中缝扩大簧黏接到大鼠两侧上颌牙列上建立大鼠腭中缝牵张模型,牵张1,4,7,14 d 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实时定量荧光PCR 方法分析骨形成蛋白2 蛋白和mRNA 在各加力时间点的表达.结果与结论:腭中缝扩张后骨形成蛋白2 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加,且存在时空表达差异,主要定位于腭中缝纤维组织、软骨细胞层、骨细胞和成骨细胞胞浆及其细胞外基质.同时,骨形成蛋白2 mRNA 表达也明显上调.提示腭中缝牵张力可刺激骨缝中骨形成蛋白2 蛋白和mRNA 的合成,在骨缝塑建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