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 毫秒
1.
目的 由合肥、新Xi两地,分别聚白念球菌分离株32株及36株,展开试验。旨在探索不同地区可能出现的差别。方法 试验包括形态学(芽管、厚膜孢子)、生理学(碳源同化试验、蛋白酶、磷脂酶及生物分型试验)。结果 形态学、生理学试验,两地的菌株均无显著性差异;但 生物分型有区别--两地蓖株除了唯一的型别(37734003)为共有外,其他8个型别均不相同。结论 生物分型可作为流行病学调查工具。  相似文献   

2.
3.
都柏林念珠菌是一种新近分离鉴定的条件致病念珠菌,以往曾被误认为是白念珠菌,但实际上是一个独立的菌种,由于该菌常引起免疫缺陷者的感染,所以近年来颇受关注。本文就近年对该菌在致病性方面的研究及与白念珠菌致病性的比较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前的间接研究,趋向于肯定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在白念珠菌病发病中的作用。本文综述了近几年中此酶在分子特征,基因及其表达、分泌机制和致病机理等方面的文献报道。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阴道白念珠菌致病株与携带株分泌性蛋白酶的活力,以探讨其与外阴阴道念珠菌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牛血清白蛋白培养基对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和无症状携带者阴道白念珠菌分离株的分泌性蛋白酶活力进行测定。结果:致病株组和携带株组分泌性蛋白酶阳性株的检出率无明显差异,但二组间酶的活力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发病可能与白念珠菌分泌性蛋白酶在宿主局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表达水平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6.
7.
目前的间接研究,趋向于肯定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在白念珠菌病发病中的作用。本文综述了近几年中此酶在分子特征、基因及其表达、分泌机制和致病机理等方面的文献报道。  相似文献   

8.
白念珠菌烯醇化酶的分离与纯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卫生部重点项目并得到南京大学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烯醇化酶 (enolase),又称 2-磷酸甘油水解酶,是糖酵解所必需的胞内酶,能催化磷酸甘油酸盐向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转变,同时也在糖异生过程中催化逆向反应。白念珠菌烯醇化酶具有高度的保守性,在白念珠菌系统感染时能激发机体产生特异的免疫反应,白念珠菌烯醇化酶的分离与纯化是研究它的前提和基础。 1:标准分子量 2:白念珠菌全菌蛋白 3:经硫酸铵沉淀后的菌体蛋白 4:经 DEAE- Sephadex A- 50凝胶柱 (pH7.8)层析后的菌体蛋白 5:经 DEAE- Sephadex A- 50…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氟康唑耐药株和敏感株白念珠菌磷脂酶活力的对比研究,初步探讨在耐药和敏感菌株中其活力的不同,为磷脂酶在耐药发生中的作用提供研究基础。1材料与方法1.1材料1.1.1菌株实验用菌株均为临床分离菌株,24株来自系统(呼吸、消化、泌尿)感染者;6株来自口腔感染者。经血清芽管和厚膜孢子试验证实为白念珠菌。1.1.2药敏试验根据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制订的M27-A方案进行药敏试验,氟康唑倍比稀释至浓度范围为128.000~0.125μg/mL,接种菌液密度为(0.5~1.0)×103cfu/mL,35℃培养48h判定结果。与生长对照管相比,透光度值…  相似文献   

10.
白念珠菌的毒力研究——分泌性酸性蛋白酶活力的测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研究白念珠菌的毒力与分泌性酸性蛋白酶活力间的关系。方法:将分离自血液、鹅口疮、念珠菌性阴道炎及健康带菌者的白念珠菌接种于牛血清白蛋白培养基(BSA)上,经氨基黑染色,测量蛋白分解区。结果:来源于患者的白念珠菌分泌性酸性蛋白酶活力明显高于健康带菌者。结论:白念珠菌的毒力与其分泌性酸性蛋白酶活力呈正相关,且此方法可能应用于临床来鉴别白念珠菌的致病菌株及正常寄生于人体的菌株。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结缔组织病患者咽部定植的白念珠菌芽管生成长度和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活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方法对病例组30株和健康组4株白念珠菌芽管生成长度和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活性进行测定。结果病例组菌株芽管长度为(8.425±1.513)μm,显著高于健康组的(6.495±0.375)μm(P<0.05);病例组分泌型酸性蛋白酶活性Pa值为0.490±0.053,低于健康组的0.610±0.056(P<0.01)。白念珠菌生成的芽管长度与其分泌的酸性蛋白酶活性Pa值呈负性相关(r=-0.874,P<0.01)。结论与健康人相比,结缔组织病患者咽部定植的白念珠菌毒力较强,有更强的潜在致病力。  相似文献   

12.
白含珠菌体外粘附条件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正交设计法,采用了正交表L8(41×24)研究了念珠菌对上皮细胞体外吸附的诸条件,包括4因素及2~4水平,分别比较各因素在不同水平下的吸附率。结果提示,促进吸附的最佳组合因素是:念珠菌菌相(E=34.26),孵育12小时(D=33.70),念珠菌与细胞间比率为1:200(C=34.88)以及孵育温度在37℃时(B=33.86)。以4种物质孵育后均可抑制菌对细胞的抑制率,其中尤以甘草甜素的作用为最强。由此也提示了器官表面(如口腔,肠道)常驻的真菌的数量对念珠菌病的发病极为重要,如能服用一些中药,如甘草甜素将是可能控制发生念珠菌病的一种措施。  相似文献   

13.
白念珠菌二相性与毒力关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白念珠菌二相性与毒力的关系。方法 分别将孢子相、菌丝相白念珠菌与人口腔颊黏膜细胞 (BEC)进行黏附试验 ,比较二相性白念珠菌对BEC的黏附率 ;分别用牛血清白蛋白培养基及卵黄培养基测定二相性白念珠菌的分泌性酸性蛋白酶与细胞外磷脂酶的活力 ;分别将二相性白念珠菌进行小鼠毒力实验。结果 菌丝相白念珠菌对BEC的黏附率显著高于孢子相 (P <0 .0 0 1) ;菌丝相白念珠菌分泌性酸性蛋白酶与细胞外磷脂酶的活力均显著高于孢子相 (P分别 <0 .0 0 1和 <0 .0 0 2 ) ;注射菌丝相白念珠菌的小鼠死亡率高于注射孢子相的小鼠 (P <0 .0 2 5 ) ,且平均存活期低于注射孢子相的小鼠 (P <0 .0 0 1)。结论 菌丝相白念珠菌的毒力强于孢子相。  相似文献   

14.
利用自动微生物诊断鉴别系统对相同碳源量、相同接种量、相同终值判别标准下 ,18株白念珠菌的 2 6项碳源在 14h、2 4 h和 4 8h的同化反应的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 ,16种 ( 61.6% )碳源同化反应至少在 14h便可以产生稳定的结果 ,2种 ( 7.7% )产生基本稳定的结果 ;而只有 3种 ( 11.5% )结果存在菌株间变异。这对于酵母菌快速生化鉴定系统的完善及白念珠菌生物学分型的研究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不同免疫状态下的白念珠菌对小鼠肠粘膜的粘附及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不同剂量白念珠菌(白念)经日攻击健康小鼠,其对肠粘膜的粘附量与菌量成正比;地塞米松、氨甲蝶呤、四环素等均可促进粘附并向内脏播散甚或致死,提示肠道携带白念是免疫低下宿主并系统感染的重要储存灶。几丁质可降低粘附,可考虑作为预防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从分子水平探讨白念珠菌 (简称白念 )与宿主细胞的粘附机制。方法和结果 用非离子去垢剂辛基吡喃葡萄糖苷提取白念孢子壁蛋白质 ,然后制备纤连蛋白Sepharose 4B亲和柱 ,运用亲和层析技术从上述提取液中分离纯化纤连蛋白粘附素 ,在非还原状态进行十二烷基磺酸钠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SDS PAGE) ,得到表观分子量 6 0 0 0 0和 10 5 0 0 0的二条蛋白带。为了弄清此蛋白在白念与宿主细胞粘附中的作用 ,把人颊粘膜上皮细胞与白念孢子共同振荡孵育 2小时 ,显微镜下测定上皮细胞表面粘附白念的数目 ,白念与上皮细胞的粘附百分率为 44 7± 6 2 8,上皮细胞经纤连蛋白粘附素预处理后 ,粘附百分率为 2 8 3± 6 18,P <0 0 1。结论 纤连蛋白粘附素介导了人颊粘膜上皮细胞与白念的粘附。  相似文献   

17.
白念珠菌菌丝相与酵母相ERG11基因部分序列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通过对白念珠菌菌丝相与酵母相ERG11基因部分序列的比较,探讨两相在DNA水平的差异。方法 对5株分离自同一HIV阳性患者的白念珠菌分别进行菌丝相与酵母相培养后,抽提基因组DNA,PCR扩增ERG11基因(包括部分上游和下游非编码区),用下游引物对部分ERG11基因进行测序。结果CA-7菌丝相与酵母相ERG11基因序列存在差异,分别位于第1547,1587和1617位点。结论 白念球菌菌丝相与酵母相在DNA水平存在差异,在进行白念珠菌的病原真菌学研究中菌丝相为适宜的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8.
阴道乳酸杆菌对白念珠菌生长抑制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与健康妇女阴道乳酸杆菌检出阳性率、菌种分布及产H2O2能力的异同,初步探讨阴道内不同乳酸杆菌对白念珠菌生长抑制能力的差异。方法采用生物化学的方法对乳酸杆菌进行鉴定,并将鉴定到种的乳酸杆菌接种在H2O2鉴定培养基,观察是否产H2O2;挑选健康组嗜酸乳酸杆菌、干酪乳酸杆菌、唾液乳酸杆菌、詹氏乳酸杆菌,用纸片法测其对白念珠菌抑菌圈直径。结果两组在乳酸杆菌阳性率及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乳酸杆菌产H2O2阳性率明显低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种乳酸杆菌分别对白念珠菌生长抑制作用强弱不同,其中嗜酸乳酸杆菌抑制白念珠菌生长作用最明显。结论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阴道内乳酸杆菌阳性率及分布与健康者阴道内相似,但产H2O2乳酸杆菌减少;不同乳酸杆菌对念珠菌的生长抑制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氟康唑、特比萘芬及伊曲康唑对白念珠菌的体外敏感性。方法采用NCCLS公布的M27-A方案微量稀释法测定氟康唑、特比萘芬及伊曲康唑对22株临床分离的白念珠菌的体外敏感性。结果22株白念珠菌对氟康唑耐药9株,敏感12株;对伊曲康唑耐药7株,敏感8株;对特比萘芬耐药12株,敏感3株。结论3种药物中氟康唑的敏感性相对较高,但仍有耐药现象,氟康唑与伊曲康唑存在交叉耐药。  相似文献   

20.
白念珠菌菌丝相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以白念珠菌菌丝相为研究对象 ,比较对氟康唑敏感程度不同的白念珠菌之间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图谱的差异。方法 用随机引物 5′ TCACCACGGT 3′对同一亲本来源的 16株白念珠菌菌丝相基因组DNA进行扩增 ,扩增产物进行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并拍照。结果 菌株CA 1~CA 13的电泳带型一致 ,均有 6条电泳带 ;CA 14~CA 17的电泳带型一致 ,均有 7条电泳带 ;CA 14~CA 17比CA 1~CA 13多 1条约 45 0bp的电泳带。 结论 氟康唑耐药株白念珠菌菌丝相基因组DNA的RAPD图谱与氟康唑敏感菌株的有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