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CT在胃原发非霍奇金淋巴瘤与胃癌的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经手术病理诊断且有CT扫描的胃原发非霍奇金淋巴瘤19例,胃低分化腺癌48例,结合病理诊断对比分析二者胃壁病变厚度、密度、范围、轮廓、与周围脏器的关系及腹腔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的情况。结果:胃淋巴瘤壁厚度0.4-6.5cm,平均2.07cm;胃癌胃壁厚度0.5-4.0cm,平均1.74cm(P=0.2932)。胃淋巴瘤淋巴结受侵10例(52.63%),CT显示淋巴结肿大6例(31.57%),真阳性3例(15.8%),其中腹膜后淋巴结肿大1例(5.26%);胃癌淋巴结转移38例(90.48%),CT显示淋巴结肿大20例(47.6%),真阳性19例(39.6%),其中伴腹膜后淋巴结肿大4例(9.52%)。胃淋巴瘤侵犯胃壁近似全周4例(22.2%),≥胃周径50%4例(22.2%),胃癌侵犯近拟全周7例(14.6%),≥胃周径50%6例(12.5%);胃淋巴瘤外侵5例(26.32%),CT阳性3例(15.8%),胃癌外侵42例(87.5%),CT阳性31例(64.58%)。结论:CT扫描可以显示胃壁病变的厚度、密度、范围、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以及腹腔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的情况。胃癌与胃淋巴瘤在密度、厚度上均无显著差异,当病变外侵和/或有腹腔淋巴结肿大时,胃癌可能性较淋巴瘤大;而当病变厚度和侵犯周径较大时,淋巴瘤可能性较胃癌大。是否有腹膜后淋巴结肿大不能提示病变性质,应参考其他阳性征象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2.
中晚期胃癌的X线、CT和B超表现(附186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胃癌的X线、CT和B超特征性表现及意义。方法:186例胃癌均行气钡双重造影,其中63例行CT扫描,37例行B超检查,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分析全部病例的影像学表现。结果:1.X线气钡双重造影检出胃癌;蕈伞型65例,溃疡型82例,浸润型39例。2.CT检出胃癌:胃壁增厚37例,胃内肿块26例,胃周脂肪线消失32例,胃周及远处淋巴结肿大27例。3.B超检出胃癌:胃壁增厚17例,胃内肿块11例,25例显示第3、4、5层回声线消失、不清或中断,13例显示胃周脏器侵润及远处脏器转移,12例显示淋巴结转移。结论:X线气钡双重造影是诊断胃癌的首选检查方法,CT和B超对胃癌治疗方案的制定及预后估计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癌腹膜腔种植转移的多层螺旋CT影像特征。方法:收集经手术探查和腹膜腔穿刺证实为腹膜腔转移的胃癌患者的腹部CT图像。分析CT图像上肠壁增厚部位和增强方式,网膜、系膜有无增厚、结节以及增强方式,有无腹水以及分布部位,肾盂输尿管积水以及有肝脾转移等。对接受2次以上CT复查者,观察CT表现的变化。结果:胃癌腹膜腔转移104例,男67例,女37例。73例显示结肠肠壁增厚,其中71例增厚肠壁有强化,31例呈层状强化。42例显示直肠肠壁增厚,其中41例强化,25例显示层状强化。55例发现腹膜腔积液。3例显示网膜或系膜增厚,14例显示网膜或系膜结节影。肾盂输尿管积水27例,胸腔积液6例,腹腔肿块2例。结论:胃癌腹膜腔种植转移的CT表现为大肠壁增厚和肠壁环形强化、腹膜腔积液与肾盂输尿管积水。腹膜增厚、网膜结节和腹腔肿块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胃淋巴瘤的CT表现及其与胃癌的鉴别诊断,以提高诊断准确率,为临床治疗方案制订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淋巴瘤的CT表现。结果:4例侵及胃体及胃窦,4例侵及胃体及胃底,2例侵及胃体、胃底及胃窦,1例侵及胃体,1例侵及贲门。胃壁普遍性增厚6例,节段性增厚4例,局限性增厚2例。12例平扫呈均匀一致等密度,增强扫描呈均匀轻中度强化,门脉期强化明显。1例胃淋巴瘤侵犯邻近器官及胃周脂肪间隙。12例胃周均出现散在淋巴结肿大,3例肿大的淋巴结出现在肾蒂平面以下。结论 :胃淋巴瘤侵及范围广,胃壁明显增厚,呈均一密度,增强扫描轻中度强化,较少侵犯邻近器官及胃周脂肪,胃周有散在肿大淋巴结。胃淋巴瘤CT表现有一定特点,可作为与胃癌的鉴别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5.
韩志江  龚向阳  陈文辉   《放射学实践》2009,24(7):755-758
目的:探讨CT在胃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与进展期胃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胃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和22例进展期胃癌患者的病例资料,观察病变部位、形态、胃周径浸润范围、病灶最大厚度、坏死形态、病变强化程度及强化方式、浆膜面浸润、其它脏器浸润及腹部淋巴结转移情况等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胃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胃壁厚度1.0~4.3cm(平均2.0cm),增强后动静脉期较平扫CT值分别提高10和20HU;胃壁完整10例,胃壁环周浸润3例,周围淋巴结肿大(直径〉1.0cm)3例,腹腔少量积液2例。进展期胃癌胃壁厚度0.7~3.7cm(平均1.8cm),增强后动静脉期分别较平扫CT值提高20和40HU;胃壁溃疡17例,胃壁环周浸润3例,周围淋巴结肿大8例,其中2例伴钙化,腹腔大量积液3例、少量积液2例,腹腔脏器转移4例。两组病例均可出现胃周、肾门下腹膜后区淋巴结肿大。结论:CT在胃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与进展期胃癌的鉴别诊断中有重要的价值。胃壁僵硬伴明显强化、浆膜外脂肪浸润、淋巴结肿大钙化、大量腹水及脏器转移等常提示胃癌的诊断;而胃壁增厚但柔软,伴轻度~中度均匀强化有助于胃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采用气体对比剂行胃的螺旋CT检查在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4 6例胃癌病例行气体对比螺旋CT扫描 ,男 36例 ,女 1 0例 ,平均年龄 5 7岁。 4 6例胃癌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 ,其中早期胃癌 7例 ,进展期 39例。CT机为SHIMADZU - 6 80 0TX ,检查前 1 0min肌注 6 5 4 - 2 2 0mg ,口服产气剂 3~ 6g作为对比剂 ,均采用仰卧及俯卧两种体位。结果 :检出病变位于胃窦部 2 3例 (5 0 %) ,胃底贲门部 9例 (1 9.5 %) ,体部 6例 (占 1 3.0 %) ,弥漫型 8例 (1 7.5 %) ,病变检出率为 1 0 0 %。CT表现为局限性胃壁增厚 5例 ,广泛性胃壁增厚 (病变最大径 >4cm) 4 1例 ;软组织肿块 1 9例 ;病变向周围直接侵犯 2 6例 ;局部和远处淋巴结转移 1 9例 ;远处转移 2 1例 ;本组CT定性诊断准确率为 96 %。结论 :CT密度分辨率高 ,可清晰显示胃壁及腔内、外病变 ,并直观反映胃癌大体形态及肿瘤的范围。采用气体对比剂的胃单层螺旋CT扫描同样在胃癌的定位、定性和定量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尤其对中小医院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胃癌TNM分期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目的 评价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胃癌TNM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 胃癌 10 1例进行低张水充盈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结果  (1)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胃癌T -分期、N -分期和TNM分期的准确性分别为 81.8%、72 .9%和 80 .2 %。 (2 )动脉期—门脉期胃壁呈多层结构有利于判断胃癌浸润胃壁的深度 (Ρ <0 .0 5 )。 (3 )平衡期肿瘤强化完全有助于判断有无邻近器官受侵。(4 )以淋巴结直径 >5mm为转移标准 ,螺旋CT诊断转移淋巴结的敏感性明显高于以 10mm为转移标准 (Ρ <0 .0 5 )。结论 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能提高胃癌TNM分期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在胃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5例患者均行GE-Lightspeed 16排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在ADW4.2软件的工作站行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后处理。结果:15例患者均获得清晰的多平面系列(可图像,其中2例患者未发现病灶,13例患者发现明显肿块,其中8例有胃壁外侵犯,5例胰腺侵犯、1例肝左叶外侧段受侵,2例肝脏多发转移,4例胃周、腹膜后及脾门淋巴结转移。11例患者的CT表现得到手术和病理的证实,2例肝脏多发转移患者未手术,但得到胃镜和病理证实;其中胃腺癌10例、恶性淋巴瘤1例、息肉2例。结论:16排螺旋CT扫描MPR技术不仅能对胃部肿瘤病变治疗前进行较准确诊断,而且有助于对肿瘤进行TNM分期、治疗方案的确定、术中难易程度及预后情况的评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容积扫描对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16例进展期胃癌MDCT资料,分别对各病例进行诊断和术前分期,并与相应病理结果 进行对比.结果 16例胃癌发生于胃窦部9例,胃体部5例,广泛浸润2例.MDCT表现为胃壁增厚,胃腔内肿块,溃疡,环堤,胃腔狭窄,黏膜皱壁改变及胃壁异常强化;6例发现腹膜后淋巴结肿大,7例发现邻近器官受侵,MDCT所见与手术及病理结果 完全符合.结论 MDCT容积扫描能够清楚显示胃癌部位、范围,可进行肿瘤分期,是一种最具潜力的胃癌影像检查方法 .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膜转移性肿瘤的CT表现、资料与方法,对9例腹膜转移瘤患者进行CT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结果:腹膜转移性肿瘤表现为:①腹水。②壁层腹膜增厚。③肠系膜及网膜污垢状、结节状、饼状及肿块状改变。④腹腔内囊性占位改变。⑤小肠壁增厚及小肠位移。结论:CT可为腹膜转移性肿瘤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胃周淋巴结大小与是否转移及N分期的关系。方法76例胃癌患者均行螺旋CT检查,并进行N分期。对胃周淋巴结标本行病理检查,全部用光镜确定有无癌组织转移,然后分析淋巴结大小与有无转移间的关系及其对N分期的影响。结果76例患者中对N分期评价总的准确性为71.05%。术后标本淋巴结中直径≤1 cm和>1 cm的两类淋巴结发生转移的阳性率分别为22.20%和50.74%。结论多排螺旋CT术前N分期的准确性很高,但N分期中关于有无淋巴结转移的判定,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胃癌CT表现及其对手术切除可行性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胃癌CT表现、诊断价值及CT扫描对胃癌手术切除可行性评估。材料与方法;60例常规CT扫描的胃癌病例,并行手术病理对照,评价手术切除可行性。结果:除3例原胃癌,5例早期胃癌外均有明显胃癌CT征象,胃壁增厚42例,软组织肿块24例,胃周脂肪线改变35例,胃周及远处淋巴结肿大13例,邻近器官及远处器官转移5例,胃壁明显强化28例。结论:胃癌CT扫描能显示内脏及胃壁病变、胃周及邻近器官浸润,远处脏器及淋巴结转移等特征,是胃癌定性诊断、术前分期及术后随访的有效手段,是术前评估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在进行肝胆超声检查的同时对胃区进行常规扫查的意义。方法:本文总结了1993年以来在做肝胆超声检查时首诊发现胃壁增厚的病例94例,所有病人均做了胃内窥镜检查及病理组织学诊断。结果:共发现胃癌73例,占总病例数78%;胃溃疡及胃炎各8例,各占总病例数的8.5%;胃肠间质瘤3例,占3.1%;恶性胃肠间质瘤及胃恶性淋巴瘤各占1.08%。结论:在临床医生未明确诊断的情况下,作为超声科医生能在检查肝胆疾患的同时对胃区进行扫查,可以发现一些较明显的胃壁增厚性病变,提醒临床医生做进一步的检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CT引导下经皮穿刺酒精消融疗法对腹膜后或腹腔转移性淋巴结的治疗价值。材料与方法 腹膜后淋巴结转移127例,腹腔淋巴结转移51例,其中单发肿块136例,2个或2个以上肿块42例。男125例,女53例,年龄32~76岁,平均51岁。均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38例在治疗前经化疗、放疗,但转移淋巴结仍继续增大,疗效不佳。仅接受1次CT引导下经皮穿刺淋巴结酒精消融治疗153例,接受2次治疗17例,接受3次治疗8例。结果 治疗后1、3、6、12、16个月,经CT和/或MRI随访评价,转移性肿大淋巴结完全坏死并缩小者97例,绝大部分坏死者18例,完全消失者63例。在首次酒精消融治疗后10~17个月,12例由于原发癌恶化而死亡。结论 CT引导下经皮穿刺酒精消融疗法对后腹膜或腹腔淋巴结转移具有良好的疗效,且操作简便,并发症少,费用低,并可进行重复治疗,可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胃癌根治术后淋巴道转移86例,着重研究其播散途径和分布情况,其中以肝胃韧带和肝十二脂肠韧带区的淋巴结增大发生率最高,达33.7%和54.6%,其次为胃脾韧带区,小肠系膜,胃横肠韧带,腹膜后和盆腔淋巴结,作者认为,胃癌术后定期做CT检查,以及早发现淋巴道转移灶,这对制定治疗计划和预后的判断,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胃癌的CT诊断及临床价值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 :探讨胃癌的 CT诊断征象及在临床诊治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 30例经胃镜、活检病理证实的胃癌病例 CT扫描 ,其中 2 7例手术。胃对比剂用 1.5 %泛影葡胺或水。 2 1例于检查前 10 min肌注 6 5 4- 2 10~ 2 0 mg。 30例 CT平扫 ,其中 12例经肘静脉团注法注入 6 0 %泛影葡胺 80 ml增强。结果 :胃癌 CT表现为病变区胃壁增厚、软组织块影 ,合并溃疡时表现为增厚胃壁及肿块内的腔内龛影。CT可以同时发现胃癌的邻近侵犯及远处转移。结论 :CT可作为胃癌诊断方法之一 ,并有其独特的优势。胃癌 CT检查现阶段的目的应为疗前评估 ,指导临床制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材料与方法 经胃镜检查已报告为胃癌,拟手术治疗而做腹部CT检查病人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35—65岁,平均52岁。检查前,多数常规口服1.5%泛影葡胺造影剂,少数口服清水,量多为800-1000ml。主要采取仰卧位,平扫加增强扫描。结果本组,20例病例中有4例为贲门部占位,13例为胃窦部占位,3位为胃体部占位。其中5例伴有腹腔淋巴结转移,并有2例出现肝转移。  相似文献   

18.
MRI在胃癌术后复发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MRI在胃癌术后复发诊断中的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组胃癌术后患者,胃癌术后复发组33例,未复发对照组10例,均经胃镜活检、病理检查证实.2组病例均应用1.5 T MRI行TSE DRIVE/T2WI、T1-FFE T1WI等序列及动态增强扫描检查,测量残胃壁及吻合口胃壁厚度,观察吻合口胃壁MRI常规序列及动态增强信号变化.结果:未复发对照组残胃壁厚度(4.5±0.3)mm,吻合口胃壁厚度(6.3±1.4)mm;术后复发组残胃吻合口胃壁增厚>8 mm 30例,吻合口邻近胃壁厚度>5 mm 19例,吻合口软组织肿块并邻近胃壁增厚11例,肝脾胰腺等周围脏器转移5例,肝胃之间、腹腔、腹膜后淋巴结转移9例.病灶在动脉期不均匀强化9例,静脉期及平衡期病灶呈渐进性、延迟强化30例.结论:MRI能够较好地显示残胃壁及吻合口胃壁的厚度,准确判断肿瘤浸润深度及与周围组织毗邻关系、是否有淋巴结和腹腔内脏器转移等,可指导临床选择手术方案或综合治疗,对提高胃癌术后生存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高场强MRI在胃癌术后复发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胃癌术后患者43例。其中,胃癌术后复发组33例,均经过消化道钡餐、CT、手术或胃镜活检和病理检查确诊;对照组10例,均经胃镜活检及病理检查证实无复发。MRI检查前使用低张剂,服用水做为阴性对比剂,应用1.5TMR快速扰相梯度回波序列、快速恢复自旋回波序列、扩散加权成像、真稳态进动快速序列等及动态增强扫描检查方法。结果 MRI诊出胃癌术后复发患者30例。对照组残胃壁厚度(4.5±0.3) mm,吻合口胃壁厚度(6.3±1.4) mm;复发组残胃吻合口胃壁增厚>8mm者30例,吻合口邻近胃壁厚度>5 mm者19例,吻合口软组织肿块并邻近胃壁增厚者11例,肝脾胰腺等周围脏器转移者5例,肝胃之间、腹腔、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者9例,病灶在动脉期不均匀强化者9例,静脉期及平衡期病灶呈渐进性、延迟强化者30例。结论 MRI较好地显示了残胃壁及吻合口胃壁的厚度,能够准确判断肿瘤浸润深度、是否与周围组织有毗邻关系以及是否有淋巴结和腹腔内脏器转移等,可以用来指导临床手术方案的选择或综合治疗,对提高胃癌术后生存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胃癌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经胃镜下活检和病理证实的胃癌患者的CT资料。结果主要CT征象为胃壁增厚、僵硬、肿块。CT清楚地显示了胃癌病变的全貌、病变与周围脏器的关系,但显示腹部淋巴结转移及胃癌的定性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结论CT可显示胃癌的大小、形态、范围,判定有无周围浸润及其他脏器转移,如结合胃肠钡餐造影、纤维胃镜,能为临床诊断及手术切除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