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蝶鞍区塑化薄片断层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绍祥  刘正津  何光篪 《解剖学报》1998,29(4):337-341,I001
为了给临床蝶鞍区手术提供详细的解剖学资料,用中年男性标本30例,采用Plastination技术,分别作成蝶区连续横、矢、冠状薄片断层标本,进行解剖学观测,结果显示:董体的左右径大于前后径或上下径,对于垂体病变,宜进行三方位对照观察,以了解垂体的形态变化。展神经与海绵窦外侧壁之间有间隙存在,说明展神经并不走行于外侧壁中,而是位海绵窦内。紧贴视交叉的外侧,颈内动脉由海绵窦段的前升冲突芊  相似文献   

2.
海绵窦内侧壁形态结构特点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海绵窦(CS)内侧壁的形态学特点,为扩大经蝶窦入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显微镜下模拟扩大经蝶窦入路观察20例成人尸头CS内侧壁的结构特点,测量并拍照记录;成人及小儿蝶鞍区标本(各2例)做组织切片行HE及Mason染色进一步观察海绵窦内侧壁;运用MRI技术检查4例蝶鞍区无异常的头颅标本,观察CS内侧壁的表现。结果:垂体与颈内动脉之间未见矢状方向走行的硬膜及骨性结构,两者平均间隔2.2mm,距离两侧明显不等(〉2mm)有6例。中央鞍膈孔由环形排列胶原纤维组成,外侧缘稍高于内侧缘,未见硬膜折叠向下构成CS内侧壁。HE及Mason染色显示CS内侧壁为垂体包膜及疏松纤维组织、脂肪,紧邻蝶骨的骨膜向下延续为CS内侧壁下半部分。头颅标本MRI检查未见有效显示CS内侧壁。结论:CS内侧壁薄弱且缺乏完整性是垂体腺瘤易向CS内侵袭的解剖学基础,掌握此特点有助于扩大经蝶窦入路经CS内侧壁途径处理累及CS病变。  相似文献   

3.
海绵窦的断层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海绵窦的影像学诊断和外科学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利用颅脑连续断层标本,观察海绵窦在各断面上的位置、大小、形态、结构和毗邻。结果:海绵窦平均长21.1±3.2mm,宽87±0.7mm,外侧壁高14.7±3.3mm,内侧壁高16.4±1.3mm。颈内动脉和展神经位于海绵窦内,第Ⅲ~Ⅳ对脑神经位于海绵窦外侧壁内,这些神经与颈内动脉之间有恒定的位置关系。在颈内动脉的内侧、下方及外下方可出现静脉间隙,出现率分别为69%、43%和100%。海绵窦外侧壁硬脑膜可分为浅、深两层;浅层为形成颅中窝内侧壁的硬脑膜,深层构成脑神经Ⅲ、Ⅳ、Ⅴ1和Ⅴ2的鞘及鞘之间的网状膜。结论:海绵窦静脉间隙和外侧壁脑膜结构的了解有助于影像学和显微外科学对海绵窦病变作出评价和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下经鼻蝶人路在垂体腺瘤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在Pubmed、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查阅有关经鼻蝶入路神经内镜下垂体腺瘤切除术研究的文献,汇总分析。结果:经鼻蝶入路神经内镜下垂体腺瘤切除术分为标准入路和扩大入路。通过扩大入路,可以切除侵犯海绵窦、鞍上和斜坡的垂体腺瘤。经鼻蝶入路神经内镜垂体腺瘤切除术的并发症主要有脑脊液鼻漏、尿崩和出血等。结论:经鼻蝶入路神经内镜下垂体腺瘤切除术具有损伤小、暴露充分、肿瘤全切率高及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是垂体腺瘤切除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颅底硬膜外切除海绵窦肿瘤的可能性及实用性。方法:应用最新的海绵窦解剖理论,对12例侵入海绵窦的颅中窝肿瘤进行手术治疗,经硬膜外切除窦内肿瘤。结果:经颅中窝硬膜外可以进入海绵窦,全切肿瘤8例,次全切4例。4例窦内结构保全良好。结论:侵入海绵窦的颅内外沟通性肿瘤可经颅底硬脑膜外入路全切除。  相似文献   

6.
海绵窦的断层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为海绵窦的影像学诊断和外科学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利用头颅连续断层标本,观察海绵窦在各断面上的位置、大小、形态、内部结构和毗邻。结果:海绵窦平均长21.1±3.2mm,宽8.7±0.7mm,外侧壁高14.7±3.3mm,内侧壁高16.4±1.3mm。颈内动脉和展神经位于海绵窦壁内,脑神经Ⅲ~Ⅴ位于海绵窦外侧壁内,这些神经与颈内动脉之间有恒定的位置关系。在颈内动脉的内侧、下方及外下方可出现静脉间隙,出现率分别为69%、43%和100%。海绵窦外侧壁硬脑膜可分为浅、深两层;浅层为形成颅中窝内侧壁的硬脑膜,深层构成脑神经Ⅲ、Ⅳ、Ⅴ1和Ⅶ2的鞘及鞘之间的网状膜。结论:海绵窦静脉间隙和外侧壁脑膜结构的了解有助于影像学和显微外科学对海绵窦病变的评价和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经鼻入路视角下蝶窦外侧壁和海绵窦内侧壁的显微解剖特征,为相关手术提供形态学依据。 方法 10例防腐尸颅按经鼻路径在显微镜下进行解剖,观测视神经、颈内动脉和蝶窦外侧壁的关系,测量前鼻棘与视神经管眶口、颈内动脉隆凸最凸点之间的距离,以及与鼻底平面的角度。 结果 颈内动脉和视神经在蝶窦外侧壁上形成隆凸,两者之间呈“>”字形,前鼻棘与颈内动脉隆起最凸点之间的距离为(62.18±5.12)mm,与鼻底平面的夹角为(36.8±3.4)°,与视神经管眶口的距离为(69.24±3.95)mm,与鼻底平面的夹角(41.4±3.0)°。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可分为鞍旁部和斜坡旁部,鞍旁部与垂体外侧壁关系最为密切,鞍旁部至中线的距离为(9.06±1.34)mm。海绵窦内侧壁由鞍旁部和蝶窦旁部组成。 结论 熟悉蝶窦外侧壁和海绵窦内侧壁的解剖学特点,对于术中定位,安全处理海绵窦病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经颅海绵窦手术的显微外科解剖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目的:研究额颞眶-颧弓入路中,海绵窦的不同切开方法对其显微结构的显露,为海绵窦病变的直接手术提供安全手术入路。方法:10例成人头颅标本,采用经额颞眶-颧弓开颅,在显微镜下对海绵窦的侧方硬膜外,侧方硬膜下,及上方入路进行解剖学观察。并对16例海绵窦病变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外侧硬膜外入路可用于显露三叉神经第2、3支,三叉神经节,海绵窦内颈内动脉后垂直段,外展神经及岩骨颈内动脉水平段;侧方硬膜下入路可用于显露海绵窦外侧前下,后上静脉间隙,以及所有走行在海绵窦内的颅神经和海绵窦内颈内动脉水平段;上方入路可用于显露海绵窦内侧、外侧及后上间隙,海绵窦内ICA水平段、前膝、前垂直段及床突段的内侧面,以及垂体的外侧面。结论:依据海绵窦内病变的位置不同,在额颞眶--颧弓入路中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切开海绵窦,既可安全地显露病变,又可保护重要的神经和血管。  相似文献   

9.
海绵窦的巨微冠状断层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海绵窦的影像诊断学和神经外科学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采用火棉胶包埋技术制作海绵窦冠状薄层切片并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两侧海绵窦间距为(12.90±1.28)mm;海绵窦外侧壁为两层结构,外层是硬脑膜,内层是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和三叉神经分支的神经鞘膜;海绵窦内侧壁为薄层的结缔组织,与颈内动脉之间有纤维小梁连接;海绵窦的静脉间隙出现率表现各异。结论:冠状断面能清晰显示海绵窦的详细解剖,对该区域的神经外科手术和影像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扩大经鼻蝶入路海绵窦内侧壁的形态结构特征,为术中处理侵及海绵窦内侧壁的病变,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成人福尔马林固定尸头标本15例,模拟扩大经鼻蝶手术入路,由浅入深地解剖观测了海绵窦内侧壁及其毗邻关系。结果:双侧颈内动脉前曲段、床突段和下水平段内侧缘之间的最小间距分别为(21.60±3.83)mm、(11.07±2.05)mm和(11.93±3.469)mm,垂体上下径、左右径分别为(7.57±1.11)mm和(12.43±2.12)mm,垂体与颈内动脉下水平段之间的关系有压迹型、紧邻型和分离型3种,分别占40%、30%和30%。结论:鼻内镜下扩大经鼻蝶入路是处理海绵窦内侧壁病变的良好手术方式,术者需熟悉扩大经鼻蝶入路海绵窦内侧壁在内镜下的解剖特点。  相似文献   

11.
海绵窦三角的显微外科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了解海绵窦(cavernoussinus,CS)有关的三角的显微解剖,为CS病变直接手术提供安全手术入路。方法:20例成人头部标本,在显微镜下对CS颅内三壁有关三角进行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CS上壁内有前内侧三角和内侧三角;外壁内及其附近有旁内侧三角、Parkinson三角、Mulan三角、外侧三角、Glascock三角和Kawase三角;后壁上有下外侧三角和下内侧三角。在总共10个三角中,上壁的内侧三角和外壁的Parkinson三角能暴露的CS结构最多。此二者结合起来几乎能显露CS的所有部位和结构。结论:CS三角为其病变直接手术提供既不损伤重要神经血管又能进入CS内的安全手术入路。其中最常用的是内侧三角和Parkinson三角。临床上最常应用的额颞骨瓣(翼点入路)CS上壁和外壁联合入路就是经该2个三角进入CS的。  相似文献   

12.
后交通动脉池的显微解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后交通动脉池的显微解剖特点及其手术意义。方法 :在手术显微镜下 ,观测 1 5例后交通动脉池的构成及其结构特点。结果 :后交通动脉池出现率为 86.7% ,其长、宽、高均约 1cm ,外侧壁为颞叶内侧面 ;顶壁几乎均为视束及视交叉下面 ;外上壁是脚池底壁 ,多呈网膜样 ;底壁主要是动眼神经和Liliequist膜的间 /中脑膜 ;内下壁是liliequist膜的下丘膜。主要含有后交通动脉及其几乎所有分支。结论 :后交通动脉池是由颈内动脉外侧间隙达到脚间窝的必经之路 ,需沿后交通动脉下面切开liliequist膜的下丘膜。若见后交通动脉外上面有网膜样结构 ,不可轻易打开 ,因为其外上面几乎总有脉络膜前动脉行走  相似文献   

13.
Here we describe an anatomic structure that takes the form of a venous channel (VC) within the two layers of the lateral wall of the cavernous sinus (CS). Colored gelatin was injected in both superficial middle cerebral veins (SMCV) of 29 human specimens. When a SMCV terminated into the CS, the latter was dissected giving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its lateral wall. The termination of the VC and its eventual communications with the CS and adjacent venous structures were studied. A VC in the lateral wall of the CS was found in 14 of 58 lateral walls (24.1 %). It was in continuation with the SMCV in 13 cases, with the uncal vein in one case. The VC drained into the superior petrosal sinus (71.4 %), the pterygoid plexus (21.4 %), or the posterior part of the CS (7.2 %). Two alternate drainage pathways for the SMCV were observed, toward the anterosuperior aspect of the CS (13.8 %) or through a paracavernous sinus located along the floor of the middle cranial fossa (32.8 %). These different pathways were not observed to occur concomittantly. SMCV were absent in 29.3 %. Despite its close topographic relation with the CS, the VC in the lateral wall can be considered as an anatomic entity with potential clinical relevance. We propose to call it the laterocavernous sinus. Anat Rec 254:7–12, 1999. © 1999 Wiley‐Liss, Inc.  相似文献   

14.
大脑外侧窝池蝶部的显微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大脑外侧窝池蝶部的显微解剖及其手术意义。方法 :在手术显微镜下观测 2 8侧标本大脑外侧窝池蝶部的解剖结构。结果 :大脑外侧窝池蝶部位于蝶骨嵴后下方及额、颞叶之间 ,顶壁为后眶回下面的软膜 ,底壁为颞叶上面 ,后极为上下壁软膜的反折线。池内侧端最宽大 ,57.%同颈动脉池间存在象片性的隔膜。池内静脉变异较大 ,大脑中浅静脉多行走于池的前上部 ,大脑中深静脉行于M1段后下面或穿行于池中。池内纤维小梁少者仅 1 0余条 ,多者纵横交错达 30~ 50条。 35 .7%池的上、下壁在M1段中 1 /3前方 ,通过短而密的纤维片膜相粘合。结论 :经翼点入路手术中 ,切开大脑外侧窝池前壁时 ,不易伤及M1段主干。大脑外侧窝池蝶部的列脉约 1 /4有蛛网膜鞘包裹 ,勿当作蛛网膜切断 ,可以其饱满的管状鞘膜索样鉴别。分开大脑外侧窝池蝶部上、下壁时 ,小区域粘合处宜沿切线方向锐性切开。大脑外侧窝池与颈动脉池间的隔膜不是池内侧端的可靠标志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颞下间隙疾病的影像诊断提供断层解剖学资料。方法:选用成尸头颈部制成横、矢、冠状连续断面,观察颞下间隙及邻近结构的解剖学关系,利用游标卡尺及求积仪分别测量其径线和面积。结果:颞下间隙的断面呈不规则形,两侧颞下间隙及邻近结构呈对称性,长径、横径和面积均无显著性差异。横断面上自茎突至翼突内侧板后缘或翼突外侧板前缘的连线,冠状面上自翼内肌上缘至卵圆孔内侧壁的连线均可区分颞下间隙与咽旁间隙。结论:颞下间隙的三维断层解剖对疾病的影像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翼外肌、茎突、翼突及其内、外侧板是CT等影像诊断的重要解剖学标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口腔肿瘤向下颌骨浸润蔓延的传播扩散途径(模式)以及在微创术中保留下颌骨的可行性。方法:将60例成人下颌骨以染料浸泡后,在10~20倍的体视显微镜下进行观察。结果:在经染料浸泡的标本上,渗入着色剂的副孔清晰可见。下颌骨内侧面着色副孔的出现率比外侧面的多;在外侧面,下区上部的着色副孔数最多;在内侧面,下区中部的着色副孔数最多。结论:口腔肿瘤向下颌骨的浸润蔓延可能有3种传播扩散途径:(1)口腔肿瘤经下颌骨外侧面的副孔向下颌骨浸润扩散;(2)口腔肿瘤经下颌骨内侧面的副孔向下颌骨浸润扩散;(3)口腔肿瘤一旦侵及骨髓腔,便可在下颌骨内经下颌管迅速传播扩散至其它部位。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海绵窦外侧壁冠状断层观察,了解海绵窦外侧壁的毗邻关系。方法选择30个成人尸颅,采用火棉胶包埋技术制作海绵窦冠状薄层切片,利用数码相机获取数字资料,观察其内部结构和毗邻结构。结果①海绵窦外侧壁为两层结构,外层是硬脑膜,内层是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和三叉神经分支的神经鞘膜;②56%海绵窦外侧壁的内层不完整,发生在Parkinson三角后部或Mullan三角前部。结论冠状断面能清晰显示海绵窦外侧壁的毗邻结构,对该区域的神经外科手术和影像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眶尖结构的临床应用解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眶尖部病变的诊断与治疗提供解剖参数。方法:应用18例无肉眼可见病变的成人头颅湿性标本,先行CT扫描,后制成0.5mm厚的切片,在放大16倍的手术显微镜下,对眶尖部进行显微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比较分别用CT和体视学法测量视神经管和视神经的体积,以及视神经管内侧壁的厚度,结果无统计学差异;体视学法测得的眶上裂面积和穿经神经的面积之比;穿经神经与眶上裂上壁,内侧壁的距离以及各神经间的距离;穿经眶上裂中央区的神经与视神经管的最短距离。结论:体视学法对眶尖部不规则形结构的测量有其独到之处;熟悉该部位的显微解剖,有助于临床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19.
张宝冬  向宇燕  吕运成 《解剖学研究》2012,34(6):452-454,457
目的 通过对视神经管及其毗邻结构的研究,为临床视神经管减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结构完整的成人头颈部标本12例,经红色乳胶灌注、10%的福尔马林固定,观察和测量如下指标:①观察视神经管的形态;②视神经管隆突的类型;③视神经管颅口、眶口及管中部的横径、纵径及横截面;④测量视神经管上、下、内、外侧壁的厚度;⑤视神经管内侧壁毗邻关系;⑥视神经管内眼动脉与视神经的位置关系.结果 视神经管由两口(颅口、眶口)和四壁(上壁、下壁、内侧壁、外侧壁)组成,其横截面积在眶口最大,管中部最窄;视神经管的内侧壁最薄,内侧壁的毗邻结构主要有3种类型:①前为同侧后筛窦、后为同侧蝶窦;②全为同侧蝶窦;③全为同侧后筛窦,眼动脉在视神经管的颅口、眶口分别以视神经的内下方和外上方多见.结论 本研究结果为经鼻内镜视神经管减压术提供了解剖学参数;当打开视神经管骨壁,鞘膜的切开选择内侧壁稍上方.  相似文献   

20.
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的解剖学基础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为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提供解剖学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经皮植入椎弓根螺钉较常规开放植入椎弓根螺钉临床应用的优点。方法:选用10具经防腐固定,在解剖显微镜下对胸腰段脊柱后部结构进行逐层解剖,重点观测脊神经后支及其分支、脊柱节段动静脉的后支的来源、走行以及分布规律。结果:脊神经后支的内侧支经骨纤维管下行沿途支配横突棘肌,支配下方小关节突、筋膜和韧带。外侧支向外下行走,沿途支配背部深层肌肉。节段动脉的后支在椎间孔的上外方绕向后下方,走行于脊神经的下方和下位脊椎上关节突的外方,分为内外两支穿行于腰部深层肌肉。节段静脉后支与同名动脉伴行,并与对侧、相邻节段同名静脉在棘突和横突部位构成静脉丛。结论:避免损伤脊神经后支和节段动静脉的后支并运用可视化操作系统的经皮椎弓根螺钉植入技术,是微创脊柱外科一种新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