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早期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7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8分)采用鼻饲管置管早期实施肠内营养支持作为治疗组。另7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8分)采用传统的延迟性胃肠内营养的同类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有关的营养指标、并发症、预后的临床观察及统计学处理,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营养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中晚期并发症均少于对照组,预后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鼻饲管置管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方式肠内营养对颅脑损伤伴意识障碍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颅脑损伤伴意识障碍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正规的肠内营养制剂治疗和家庭自制匀浆治疗。比较各营养指标、预后指标、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各项营养指标均高于对照组;预后好于对照组;感染并发症的发生均少于对照组。结论:给予正规的肠内营养制剂治疗可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降低感染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存率。NRS2002方法和前清蛋白、转铁蛋白两项临床指标,可以及时发现颅脑损伤患者营养风险,为临床医生提供正确、合理的营养支持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对接受肠内营养支持的颅脑损伤患者营养状态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2月-9月行肠内营养支持的颅脑损伤患者108例,将其按照入院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2017年2月-5月)和观察组(2017年6月-9月),每组54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营养状态、营养支持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总蛋白值均高于对照组,预后情况优于对照组,肠内营养支持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重症颅脑损伤肠内营养支持患者的营养状态以及预后情况,降低持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早期高压氧(HBO)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并发症的预防作用.方法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326例,GCS评分≤8分,经专科会诊有HBO治疗指征,并排除禁忌证.其中234例在常规治疗同时给予HBO治疗,入院或颅脑手术2周内首次行HBO者为早期HBO组,共126例.入院或颅脑手术2周后首次行HBO者为晚期HBO组,共108例.另外,因各种原因未行HBO者92例作为对照组;3组病例在性别、年龄、GCS评分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组病例随访时间均为入院或手术始至以后8周.结果 早期HBO组肺部感染发生率与晚期HBO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78,P<0.01),晚期HBO组肺部感染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81,P<0.05).早期HBO组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与晚期HBO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32,P<0.01).早期HBO组肾功能损害发生率与晚期HBO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39,P<0.01).结论 早期HBO治疗对重度颅脑损伤常见的肺部感染、上消化道出血、肾功能损害等并发症的发生有显著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诊外科颅脑损伤患者实施肠内和肠外营养支持的临床疗效比较。方法选择本科住院颅脑损伤患者78例,随机分成肠内营养支持组27例、肠外营养支持组28例及空白对照组23例,观察营养监测指标在肠内外营养组和对照组的变化。结果肠内营养支持组在改善颅脑损伤患者血清总蛋白和血清白蛋白方面,优于肠外营养组(P<0.05,0.01);在血糖改变上,肠内和肠外营养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肠内营养组疗效在改善患者体内蛋白恢复方面优于肠外营养组,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提高营养物质的生物利用度,有助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联合益生菌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开封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研究组患者行早期肠内营养联合益生菌治疗,对照组患者行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14 d时,两组患者血红蛋白(Hb)、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水平均明显升高,且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t=4.787、3.964、3.589,P均<0.001);治疗14 d时,两组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均明显升高,且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t=2.784、3.325、2.676,P=0.007、0.002、0.009);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6.06%,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28.13%(χ2=5.626,P=0.018)。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联合益生菌能够显著增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营养和免疫功能,同时可有效降低腹泻、腹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早期不同营养支持的合理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将重度颅脑损伤术后的患者(GCS〈8分)随机分为A组(早期肠外营养组PN)、B组(早期肠内营养组EN)、C组(肠外肠内序贯营养支持),每组34例。术后36~72h给予相同营养支持,观察各组营养状态的变化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和预后死亡率。结果①营养评价A、C组比B组好,C组、B组差异显著(P〈0.05)。C组并发症少于B组(P〈0.05)。②C组的预后优于其它两组,C组的病死率最低(P〈0.05)。结论重度颅脑损伤术后患者早期全肠道外营养1周后过渡到肠内营养是比较合理的,这对预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重度颅脑损伤后早期给予肠内匀浆膳营养支持的作用及护理。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78例重型颅脑损伤临床资料,其中42例在伤后早期(<72 h)给予肠内匀浆膳营养支持,36例采用肠外营养。比较两组在营养状态、血清蛋白水平、相关并发症及临床预后的差异。结果:结果显示早期肠内匀浆膳营养组,在改善患者营养状态、血清生化指标及临床预后方面优于肠外营养组(P<0.05),两组在相关并发症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后早期采用匀浆膳肠内营养支持是一种既经济又有效的治疗措施,通过加强消化道护理有助于降低并发症、提高患者抗病能力并改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9.
早期肠内营养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在改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营养状况中的作用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80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并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肠内营养组在伤后48h内放置鼻饲管后使用自配营养液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肠外营养组使用氨基酸、脂肪乳及葡萄糖实施肠外营养支持,两组病例均按14~18cal/(kg·d)实施早期营养过渡支持,1周后两组病人均按30cal/(kg·d)提供营养支持。观察指标包括上臂肌围、血清总蛋白及白蛋白,每个指标在营养支持实施前测定1次,以后每周测定1次。结果:两组病人各自在改善上臂肌围、血清总蛋白以及白蛋白方面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整个试验中未发现病人出现误吸及吸入性肺炎、腹泻、败血症等并发症。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在改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营养状况中的作用是肯定的,亦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0.
李文静  郭芝恩 《西南军医》2009,11(5):966-967
目的探讨管饲饮食护理在改善昏迷病人中的作用。方法对42例颅脑伤昏迷患者根据病情及临床营养需求选择不同途径管饲:鼻胃管、鼻肠管及内镜下经皮胃造瘘置管(PEG,PEG—J)行肠内营养。采用专门的肠内营养制剂分次或持续滴注。结果全部患者管饲效果满意,无脱管、堵管及口腔溃疡发生。结论管饲是昏迷患者进行临床营养支持最经济有效而安全的方法,通过临床护理和有效干预及选择合理管饲途径可减少管饲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1.
胃肠道手术早期肠内营养对术后感染影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胃肠道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术后感染的影响。方法对比早期肠内营养组(53例)与对照组(46例)术后感染和肠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胃肠道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排气、排便时间、术后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早期肠内营养能够降低胃肠手术术后感染率和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早期肠内营养联合益生菌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 将3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入研究组(17例)及对照组(18例);两组患者均在入院后24~48 h内即开始经鼻胃管进行肠内营养,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同时联合给予益生菌.于肠内营养支持前及支持后第8,15,21天清晨监测血红蛋白、淋巴细胞计数、血浆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胆碱酯酶、空腹血糖等指标,并测量上臂围(AC)、三头肌皮褶厚度(TSF)、上臂肌围(AMC),观察患者胃肠道反应情况及首次排便时间,比较GCS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血红蛋白、淋巴细胞计数、总蛋白、前白蛋白及GCS评分各时相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在营养支持第8天,空腹血糖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第15天,胆碱酯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第21天,白蛋白水平有高于对照组的趋势(P=0.054),AC及AMC较营养支持前下降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发生反流、便秘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首次排便时间显著提前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 与单纯肠内营养相比,联合益生菌的肠内营养能更好纠正重型颅脑损伤后的代谢紊乱,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early enteral nutrition combined with probiotics on the nutritional status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head injury. Methods Thirty-five patients with severe head injury were randomized into early enteral nutrition group ( control group, n = 18 ) and early enteral nutrition combined with probiotics group (observational group, n = 17). All the patients received enteral nutrition via nasogastric tube within 24-48 hours following admission. Hemoglobin, lymphocyte count,plasma concentrations of total protein, albumin, prealbumin, cholinesterase, and fasting blood glucose were determined before enteral nutrition and at days 8, 15, 21 after enteral nutrition. Arm circumference (AC), triceps skinfold thickness (TSF) and ann muscle circumference ( AMC ) were measured at the same time points. Gastrointestinal reactions as well as the time to first defecation were recorded. Glasgow coma scale (GCS) was assessed. Results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terms of hemoglobin, lymphocyte count, plasma concentrations of total protein, prealbumin, and GCS score at each time poi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 P > 0. 05 ). At day 8 after enteral nutrition, 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al group exhibited significantly lower level of fasting blood glucose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 At day 15,the concentration of plasma cholinesterase in the observation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 P < 0. 05 ). At day 21, the observational group showed a tendency in increase of plasma albumin level in comparison with the control group( P = 0. 054), and the decrease of AC and AMC was obvious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 P <0. 05 ) compared with pre-enteral nutrition. The observational group showed less gastro-oesophageal reflux and constipation as well as earlier time to first defecation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 P < 0. 05,0. 01 ). 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the ordinary enteral nutrition, the enteral nutrition combined with probiotics can attenuate metabolic disorders and improve the nutritional status of the patients with severe head injury.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提高老年人非静脉曲张破裂上消化道出血(non-varicealupper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NVUGB)的早期识别水平。方法 利用电子病历管理系统检索某医学中心2015-01至2017-01所有以“上胃肠道出血”为出院诊断的病历资料,对符合条件的病例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患者的诊断线索、病因及共存病特征。年龄≥60岁为老年组,18~59 岁患者为非老年组,比较分析两组临床资料。结果 呕血、黑便、呕血+黑便及低血容量状态为诊断上胃肠道出血的主要线索,其中老年组呕血比率15.2%(23例)显著低于非老年组23.4%(26例)(P<0.01),而低血容量状态比率10.6%(16例)显著高于非老年组6.0%(7例)(P<0.05)。老年组前三位病因依次是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和上消化道肿瘤,非老年组依次为上消化道肿瘤、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老年组(134/151)共存病显著多于非老年组(78/112)(P<0.01)。结论 老年人NVUGB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共存病多和抗血小板治疗,主要病因是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和上消化道肿瘤,早期胃镜检查是明确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对ICU创伤患者术后感染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7年12月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10例创伤患者临床资料,男性93例,女性17例;年龄17~88岁,平均50.0岁。根据是否术后48h内开展EN分为早期EN组(68例)和延迟EN组(42例)。对两组患者ISS评分、致伤机制、EN、术后感染并发症(伤口感染、吻合口裂开、肺部感染、菌血症、尿路感染)、病死率等进行分析。结果早期EN组无死亡病例,延迟EN组5例死亡。早期EN组在减少伤口感染、降低病死率、缩短住院时间上较延迟E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N达标时间超过术后1周,往往存在腹腔感染、肠漏、感染性休克等问题,腹腔感染为菌血症的危险因素。两组患者从入院至血培养阳性时间为15d左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较少的伤口感染、低病死率、住院时间较短与早期EN相关。手术后的创伤患者延迟EN需除外腹腔感染、肠漏、感染性休克并发症的存在。  相似文献   

15.
郭华鑫 《武警医学》2016,27(6):597-600
 目的 探讨肠内营养干预对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炎性反应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04至2016-02我院普外科住院行胃肠道肿瘤根治术切除手术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肠内营养干预组和肠外营养组,每组45例,分别进行肠内营养干预和肠外营养治疗,并于术前1 d,术后 1、 3、9 d分别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检测CRP、IL-6、TNF-α,观察预后情况。结果 肠内营养干预组和肠外营养组两组患者CRP、IL-6、TNF-α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26.381、17.574、23.546,均P<0.05);CRP、IL-6、TNF-α术后1 d均升高(均P<0.05),CRP、IL-6术后3 d均降低(均P<0.05),其中仅IL-6术后9 d恢复至术前1 d水平,TNF-α术后9 d显著降低,但仍高于术前1 d水平;肠内营养干预组CRP、IL-6、TNF-α降低幅度均大于肠外营养组(F交互=9.542、6.876、7.958,均P<0.05)。肠内营养干预组的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肛门排便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均明显低于肠外营养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肠内营养干预组切口感染、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均低于肠外营养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 肠内营养干预可以减轻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的炎性反应,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全膀胱切除术围术期应用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取行机器人辅助全膀胱切除术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患者32例,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组,15例)与肠外营养组(PN组,17例)。观察术后排气时间、总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EN组术后排气时间为(51.8±21.3)h,短于PN组的(72.1±17.2)h;EN组总住院时间为(13.2±2.9)d,短于PN组的(17.9±4.1)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N组手术并发症尿瘘、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率分别为0、6.7%(1/15),低于PN组的23.5%(4/17)、29.4%(5/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N组术后胃肠道相关并发症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腹泻的发生率分别为20.0%(3/15)、40.0%(6/15)、20.0%(3/15),高于PN组的11.8%(2/17)、23.5%(4/17)、5.9%(1/1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如严重肠梗阻、回肠吻合口瘘)发生,均不需二次手术。结论机器人辅助全膀胱切除术围术期应用早期肠内营养安全有效,不会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早期高压氧治疗对急性颅脑外伤患者失语症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早期高压氧(HBO)治疗对急性颅脑外伤患者失语症的疗效.方法 将2004年1月至2007年8月在我院住院的62例急性颅脑外伤患者分为HBO治疔组和常规治疗组,常规治疗组采用临床常规治疗,HBO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24~48次HBO治疗,并且在治疗结束后1年内每3个月进行1次随访.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西方失语成套测试法(western aphasia,WAB)检测并进行CT检查,对他们的语言功能和恢复情况进行评价和比较.结果 HBO治疗组显效率(83.8%)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54.8%),经x2检验P<0.05;CT检查证实患者病变部位阻塞的血管已经恢复冉通或已获得重建.结论 早期HBO治疗有利于促进或恢复患者的语言功能.  相似文献   

18.
急性脑梗死早期高压氧治疗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早期应用高压氧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90例确诊为首次发病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分为2组,每组45例.高压氧组在发病后12 h内开始进行高压氧治疗,对照组不进行高压氧治疗.结果 治疗后第14、28、90天,2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有改善,高压氧组较对照组提高明显(P<0.05),2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结论 0.22MPa高压氧治疗首次发病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后12 h以内,能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同时,高压氧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高压氧(HBO)治疗对外伤性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和动态脑电图(AEEG)的影响及其治疗效果。方法 142例外伤性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71例)和HBO+常规治疗组(71例),常规治疗组采用必要的神经外科处理及常规药物治疗;HBO组+常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病情稳定后加用HBO治疗3个疗程。另选3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0天、第30天行经颅多普勒(TCD)检查,治疗前、治疗后第30天行动态脑电图(ambulatory electroencephalogram,AEEG)检查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伤后6个月随访,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 治疗前常规治疗组与HBO+常规治疗组收缩期峰血流速度(Vs)、舒张期末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脑血管阻力指数(RI)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AEEG异常率分别为94.4%、95.8%。治疗后第10天,常规治疗组Vs、Vm、PI、RI较治疗前下降(P<0.05),较正常对照组仍升高(P<0.05);HBO+常规治疗组Vs、Vm、PI、RI与常规治疗组比较下降更为明显(P<0.05),Vs、Vm、PI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疗后第30天,常规治疗组Vs、Vm降至低于正常组(P<0.05),PI、RI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HBO+常规治疗组Vs、Vm、Vd、PI、RI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30天2组AEEG异常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GCS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HBO+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两者改善更为明显(P<0.05);伤后6个月GOS评分显示,HBO+常规治疗组预后良好患者较常规治疗组明显增多,死亡率明显下降(P<0.05)。结论 HBO治疗能缓解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脑血管痉挛,调节脑血流,并改善神经元细胞的电生理活动和功能,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高压氧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08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42例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高压氧组(21例)在常规治疗脑血管痉挛基础上辅以高压氧治疗,对照组(21例)采用常规方法治疗脑血管痉挛,对2组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高压氧组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为14.3%,脑梗死发生率为4.8%;对照组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为47.6%,脑梗死发生率为23.8%.高压氧组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和脑梗死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压氧治疗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