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半肝血流阻断在肝切除术中的应用--附2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常温下第一肝门入肝血流半肝阻断的手术方法及合理性。方法:总结1997-2000年27例在半肝血流阻断下行各类肝切除的经验,与同期应用Pringle法行肝切除31例进行比较,结果:半肝血流阻断法保留了健侧肝脏的血供,术后肝功能损害轻,并发症少,恢复快,缩短了住院时间,结论:肝血流阻断技术可以有效控制肝切除术中的出血,介同时又不可避免带来肝缺血后的损伤,半肝血流阻断技术既可达到肝切除术中控制出血的目的,同时又减少了健侧肝脏的肝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3.
4.
手术治疗原发性肝癌(附87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HCC)手术切除的安全性、手术方式和相关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在我科施行手术治疗的原发性肝癌病例资料.结果有乙型肝炎病史31例,合并肝硬化41例.肝功能A级45例,B级23例,C级19例.施行左外叶切除19例,左半肝切除25例,右半肝切除17例,肝段切除26例.45例采用Pringle术,肝血流阻断时间为(15±5)min,最长25 min;33例采用半肝血流阻断术,阻断时间为(25±8)rmin,最长47 min;12例采用全肝血流阻断术,阻断时间为(12±4)min,最长者为17min.术中出血量为(1 245±775)ml,输血量为(800±400)ml,手术时间为(215±85)min.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7%,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5%,死亡2例,住院时间为(20±8)d.术后1,3,5年存活率分别为73%,50%,37%.结论严格的术前评估、合理的手术方式和熟练的止血、切肝技术是确保手术安全、减少术后并发症、改善临床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6.
摘要 目的 比较肝癌伴肝硬化患者在肝切除术中应用不同的肝血流阻断方法的应用效果。方法 以2013年8月-2015年8月在我院行肝切除术的80例肝癌伴肝硬化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肝血流阻断方法分为半肝入肝血流阻断组38例和全肝入肝血流阻断组42例。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记录术后患者的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等肝功指标以及术后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半肝入肝血流组VS 全肝入肝血流组)手术时间(148±42 VS 142±34)、术中出血量(563±53 VS 547±23)、术后住院时间(12.7±5.1 VS 11.3±4.3)差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天,肝功指标(半肝入肝血流组VS 全肝入肝血流组)血清谷草转氨酶AST(77.81±9.08 VS 213.82±61.37)、血清谷丙转氨酶ALT(65.72±12.11 VS 197.40±56.28),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半肝入肝血流组7.9% 全肝入肝血流组28.6%,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肝癌伴肝硬化患者的肝切除术中,半肝入肝血流阻断法与全肝入肝血流阻断法相比,有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肝脏功能恢复较快等优势,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7.
闫威  张嘉越 《医学综述》2014,(22):4131-4133
目前肝切除术仍是治疗肝肿瘤的主要方法,肝脏中血管分布复杂,血供丰富,在手术中如何有效地控制出血是影响手术结果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术后并发症及病死率的重要因素。为了减少肝切除术中出血和避免手术风险,目前仍在不断研究各种肝切除术的血流阻断方法。Pringle法是最早应用于肝切除术中,也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但是时间不宜过长;全肝血流阻断可以很好地控制失血量,但易引发缺血/再灌注损伤;半肝脏血流阻断方法减轻了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但只能应用于半肝患者;实施肝门血流阻断是肝脏手术中一项重要技术。合理、正确地选用一种既有较好止血效果又能减少因阻断引发的肝脏损伤的肝血流阻断方法,仍需深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中央区肝癌肝切除的手术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中央区原发性肝癌手术治疗的经验,以提高中央区肝癌手术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07年我院行手术切除的中央区肝癌和非中央区(周边区)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术后生化指标和手术时间、血流阻断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术后并发症等,及肝切除手术中Pringle s法、半肝阻断法和改良Pringle s法3种不同入肝血流阻断方法的效果。结果中央区肝癌和周边区肝癌两组病变大小、Child-Pugh评分、吲哚青绿15 min潴留率、术后1周内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谷氨酰转肽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白蛋白、前白蛋白、胆碱脂酶、血流阻断时间、输血量和肝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中出血量差异均无显著性。中央区组肝癌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显著长于周边区组(P<0.05)。保留半肝动脉血流的改良Pringle s法入肝血流阻断操作简单,且可有效控制术中出血,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结论对中央区肝癌,只要术前做好充分评估和准备,熟悉解剖,选择合适的血流阻断方法,手术切除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董勤 《医学综述》2012,18(23):3980-3983
目前治疗肝脏肿瘤的主要方法仍然是肝切除术,肝切除术中各种肝血流阻断技术一直是肝胆外科领域研究的热点。肝血流阻断方法种类较多,常用的和研究最多的是半肝血流阻断法和间歇性入肝血流阻断法。肝切除时根据病情选用合适的肝血流阻断法,可减少肝切除术中出血和保证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硬化的肝肿瘤病人行肝切除术时肝血供阻断方法的选择。方法:观察分析23例肝硬化的肝肿瘤病人行肝切除术时选用不同入肝血流阻断对手术的影响及病人术后恢复的情况。结果:23例病人中行常规肝门阻断12例,选择性半肝血流阻断8例,切除肝叶肝动脉断扎及门静脉主干阻断3例,全组病人肿瘤均获完整切除,术后恢复良好。结论:对肝硬化的肝肿瘤病人,根据肝硬化的程度、术前肝功能等级及术中探查结果等综合判断,选择一种合适的肝血流阻断法是保证手术成功,术后病人顺利恢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青年原发性肝癌(PLC)的临床诊疗特点。方法: 选择PLC患者80例,随机分为青年肝癌组(年龄<40岁)24例,非青年肝癌组(年龄≥ 40岁)56例,比较分析2组的临床症状、肝脏功能、病理类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 青年组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的比例较非青年组高(P<0.05~P<0.01),青年组胆管细胞癌比例较非青年组少(P<0.05)。青年组肝脏功能较老年组好(P<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非青年组低(P<0.05)。结论: 青年人肝癌起病隐匿,早期诊断率低,手术耐受性高,治疗应尽量采用以根治性肝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肝脏肿瘤肝切除术后并发肺栓塞的临床特点,总结临床诊治经验及防治策略。方法 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接受肝切除的肝脏肿瘤患者13 054人次,其中术后出现肺栓塞患者4例。回顾性分析该4例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式。结果 肝切除术后并发肺栓塞例数占同期我院肝切除例数的0.03%;出现肺栓塞时间为术后2~6 d,患者表现为呼吸困难、紫绀、胸闷、心慌、猝死及血氧分压(PaO2)、氧饱和度(SaO2)下降等肺栓塞症状。1例(25%)患者死亡。结论 肺栓塞是肝切除术后的严重并发症,急诊胸部X片和D-Dimer检测可早期明确诊断,一旦确诊必须立即处理。  相似文献   

13.
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附7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原位肝移植的临床资料。结果7例肝移植病人,无1例围手术期死亡。术后发生并发症共19例次。腹腔出血3例,肺部感染5例,腹腔感染3例,胆道感染1例,肠道感染1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1例,胆漏1例,胆道狭窄3例,急性左心衰竭1例。术后随访4~13个月,存活6例,其中最长1例存活期已超过1a。后期死亡1例,死因为胆道梗阻。结论积极预防,及时确诊,正确处理是减少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原因。方法:回顾分析3例原位肝移植术后发生胆道并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例术后发生胆道并发症的时间为1~3个月,供肝冷缺血时间平均为8.5h,热缺血时间为3min;其中1例术后发生巨细胞病毒感染,1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结论: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是多种因素的结果,其中肝动脉供血不足、灌注损伤、缺血再灌注、术后病毒感染及排斥反应是其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提高肝脏海绵状血管溜的手术切除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切除的长径>10cm肝海绵状血管瘤22例的手术资料,其中行右三叶切除1例,右半肝切除5例,Ⅵ段、Ⅶ段部分切除3例,Ⅴ、Ⅵ段及Ⅶ段部分切除1例,Ⅳ部分及Ⅴ段切除3例,近左半肝切除4例,Ⅱ、Ⅲ段切除5例。对巨大肝血管溜采用全肝血流阻断或项置第一肝门阻断带及患侧肝动脉结扎法,注意第三肝门的处理。结果:全组3例术后出现右侧胸腔积液。术后12—21天均痊愈出院,随访6个月—5年,共18例,患者情况良好。结论:肝海绵状血管溜行现代肝切除术是一种安全彻底的方法,疗效好,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半肝血流阻断在肝癌手术切除中应用的价值。方法:对60例肝癌患者行半肝血流阻断(A组),30例肝癌患者行全肝血流阻断(B组),分析两种血流阻断方式在肝癌治疗中的临床效果。结果:A组的阻断时间及出血量高于B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清醒时间、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肝功能恢复时间明显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发生肝衰2例,A组术后未发生肝衰者。结论:半肝血流阻断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健侧肝脏组织的血液供应,减少再灌注损伤,防止术后肝衰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肝癌的外科治疗及临床病理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综合分析以外科手术为中心的肝癌治疗的有关问题。方法 :以外科手术为中心 ,自 1988至1996年综合治疗原发性肝癌 2 2 3例。其中男 198例 ,女 2 5例 ,平均年龄 (49 6± 10 6 )岁 ,HBsAg( ) 16 3例 ,肝硬变 189例。TNM分期Ⅰ、Ⅱ、Ⅲ、ⅣA、ⅣB分别为 6、5 2、12 5、2 7、13例。病理类型为肝细胞癌 2 0 7例 ,胆管细胞癌 12例和混合癌 4例。结果 :全组手术死亡率为 1 8% (4 2 2 3) ,5年生存率为 4 3 3% ,其中瘤径≤ 5cm者为5 4 3% ,按根治情况则获病理根治 (81例 )为 6 1 7% ,临床根治 (75例 )为 2 2 0 % ,姑息切除 (2 6例 )为 0 %。获两种根治切除的 15 6例术后 1、3和 5年复发率为 19 8%、 4 8 2 %和 74 6 %。 5 0例肝癌术前行 1~ 5次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后二期切除 ,5年生存率为 4 0 5 % ,无瘤生存率仅为 2 8 9%。结论 :早期发现小肝癌和大肝癌的缩小后二期切除明显提高了肝癌切除率和远期生存率 ,但术后复发或转移率还很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提高原发性肝癌自发性破裂的诊治水平.方法:对36例原发性肝癌自发性破裂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方法的近期和远期疗效.结果:行保守治疗的6例均在3周内死亡.手术治疗30例,死亡7例,病死率23.3%.在几种手术方法中,以急诊肝叶切除疗效最好,生存1年以上的6例中,肝叶切除占5例,最长1例存活3年8个月.肝动脉置化疗泵的疗效次之,5例中有1例生存1年以上.结论: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应争取做急诊肝叶切除术,对不能切除者要用肝动脉置化疗泵的方法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良性肠梗阻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以及防治措施。方法收集2007年5月—2013年8月接受结直肠癌根治术治疗的360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4例发生良性肠梗阻,分析良性肠梗阻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包括生活质量)、治疗方法及防治措施。结果良性肠梗阻占接受结直肠癌根治术治疗患者的6.7%(24/360)。其中机械性肠梗阻83.3%(20/24),动力性肠梗阻16.7%(4/24)。机械性肠梗阻病因包括:肠粘连35%(7/20),急性胃肠炎45%(9/20),放疗10%(2/20),造瘘口挛缩5%(1/20),疝5%(1/20);动力性肠梗阻病因包括:化疗75%(3/4),手术25%(1/4)。良性肠梗阻的发生与性别无关(chi2=0.1169, pr=1.732)。良性肠梗阻在结肠癌与直肠癌患者之间无明显差异(chi2=0.3280, pr=0.567)。良性肠梗阻临床表现有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气排便,患者均有中度以上疼痛,生活质量卡氏评分均不超过60分。本组7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17例患者接受保守治疗,所有患者治疗后肠梗阻均解除。结论良性肠梗阻为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因素之一,临床医生应及早进行诊断,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20.
结直肠癌并发肠梗阻56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并发肠梗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结直肠癌并发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一期肿瘤切除吻合术16例.一期切除肿瘤双腔造口术13例.Hartmann手术9例.捷径手术或造瘘术18例:术前诊断率为53,5%,术后主要并发症为切口感染、切口裂开、肺部感染和多器官功能衰竭.围手术期病死率为1.8%。结论 良好的术前准备和术后处理,合理的手术方式是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病情允许时.一期切除肿瘤行肠吻合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