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介绍计算机在辅助治疗帕金森病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对70例帕金森病患者在局麻下安装Leksell-G型定向仪框架,进行MRI轴位像扫描,将获得的图像传至计算机工作站,使用“立体定向手术计划系统”进行图像三维重组,确定正中矢状面及前后联合,输入核团解剖坐标,计算机计算出相应的框架坐标,选择入颅点,确定适宜的入颅角,结合微电极记录系统和射频电极进行电生理定位,实施立体定向手术。结果:70例患者经计算机靶点计算与手工计算对比,术中电生理验证,证实计算机靶点计算精确度高,能选择最佳的入颅角度,取得满意的手术效果。结论:计算机辅助治疗运动障碍性疾病是的一种安全,有效,精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随着神经影像学、神经电生理、立体定向以及神经调控技术的广泛临床应用,功能神经外科疾病的诊治水平有了较快发展,手术定位从影像学解剖定位发展到神经电生理学的定位,立体定向设备从立体定向仪发展到神经导航设备,手术入路的设计从手工计算手术轨迹到计算机设计的手术计划系统,手术方式从脑深部核团立体定向毁损术到神经电刺激技术,促进了功能神经外科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3.
文章报告立体定向与CT扫描、电生理刺激相结合,在CT扫描图像上确定出脑深部解剖核团-丘脑腹外侧核(VL)的位置,再用电生理刺激靶点验证,然后进行靶点的电热射频毁损治疗帕金森病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运动障碍性疾病立体定向手术中脑出血危险因素,以降低脑出血并发症.方法 对689例运动障碍性疾病进行了立体定向脑深部刺激术(DBS)和毁损术,共有853个靶点进行了手术治疗,其中丘脑底核(STN)刺激术188个,丘脑腹中间核(Vim)刺激术5个,苍白球内侧部DBS 2个,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PVP)478个,Vim毁损术180个.结果 术后无症状性脑出血14例,症状性脑出血10例.有高血压病史患者脑出血发牛率明显高于无高血压病史患者.在微电极记录2-4条针道的手术靶点中,脑出血发生率显著高于微电极记录1条针道的脑出血发生率.DBS、PVP及Vim毁损术靶点脑出血发生率分别为0.5%、3.6%及3.3%,前者发生率明显低于后两者.结论 高血压病史是帕金森病立体定向手术并发脑出血的危险因素,微电极记录针道数与脑出血发生率成明显正相关,脑深部刺激术是较毁损术更安全的外科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丘脑底核脑深部刺激电极植人手术治疗帕金森病.方法局麻下安装CRWFN立体定向头架后,以MRI扫描,获得正中矢状位片、AC-PC平面轴位片及靶点层面冠状位片,测量并计算得到手术二维坐标.安装预先已校准的CRW-FN立体定向三维框架后,行立体定向穿刺,插入微电极,进行丘脑底核细胞放电记录后,更换脑深部刺激电极(Medtronic公司生产),在术中X线透视下插入电极至靶点位置,患者左侧肢体震颤有所改善,接通体外刺激仪进行刺激后,震颤停止,进一步证明了靶点位置无误.撤去外套管,固定电极颅外端.然后,常规消毒头颈部及胸部,于右胸部锁骨下方皮下脂肪层,埋植刺激信号发生器,并自头端经耳后、颈部至右胸部作一皮下隧道,将头端电极及胸部刺激发生器以一根导线相连.结果术后患者右侧肢体震颤消失,肌张力降至正常.结论该手术方式可作为目前毁损术的补充或完全替代毁损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脑内核团毁损术及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方法对长期随访的45例接受立体定向核团毁损术和9例接受脑深部电刺激丘脑底核(STN)治疗的帕金森病患者进行疗效评估和临床分析。结果1例DBS病人术后无效,调整电极后效果满意,射频毁损术及DBS术后短期效果均满意,本组显效47例(87%),有效7例(13%),总有效率100%。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开”状态下提高38%,“关”状态下提高49%。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UPDRS)评分:“开”状态下症状改善率52%,“关”状态下改善率72%。随访结果:射频毁损者复发率为17.8%,DBS者无复发。结论立体定向脑内核团毁损及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疗效满意,精确定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微电极记录可提高手术的准确性。DBS具有非破坏性、可双侧同期手术、术后可调节等优点,但价格昂贵。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微电极记录技术、立体定向核团毁损治疗帕金森病.方法患者20例.男11例,女9例.采用CRW立体定向架、螺旋CT扫描,层厚1mm,连续扫描.在计算机工作站上重建三维图像,找出标准AC-PC平面,以AC-PC中点为大脑原点,求出Vim或Gpi核团X、Y、Z坐标值,然后导人微电极,根据微电极提供的靶点的预毁损和永久性毁损.术前及术后评估采用UPDRS积分和Hoeh和Yahr分期.结果患者术前震颤、僵直和运动减少症状均得到改善.UPDRS积分下降.患者术后有2例发生轻微精神障碍,1例口唇麻木,1例肢体轻度无力,无永久性并发症.结论微电极电生理记录技术,通过对帕金森患者脑内核团细胞特异性放电的识别,克服了个体在解剖和功能上的变异,从而提高了手术效果,减少了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脑深部电刺激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的出现是帕金森病及其他运动障碍性疾病治疗的一个里程碑。它采用立体定向的方法进行精确定位,在脑内特定的靶点植入刺激电极进行高频电刺激,从而改变相应核团的兴奋性以达到改善症状、控制癫痫发作、缓解疼痛,是一种微侵袭神经外科手术方法。自1987年法国的Benabid等应用脑深部电刺激术刺激丘脑腹外侧核治疗帕金森病震颤和特发性震颤获得成功后,至今全世界已有500余家医疗中心实施脑深部电刺激手术治疗运动障碍性疾病,植入电极超过35000例次。[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立体定向术核磁共振靶点定位最佳扫描方式。方法  72例帕金森病患者行磁共振导向结合微电极记录定位 ,丘脑腹中间核 (Vim)毁损术。分为两组 ,采用中反转恢复序列 (IR)扫描直视定位和常规自旋回波 (SE)扫描解剖间接定位。以术中微电极记录和射频刺激验证确定的毁损靶点为标准 ,观察毁损靶点与影像定位靶点坐标的一致性 ,统计两种MRI定位方式下预定靶点与毁损靶点坐标符合率 ,结合疗效分析评价两种定位法。结果  34例行IR扫描直视定位术中靶点符合率为 88.2 % ,38例行SE扫描间接定位术中靶点符合率为 31.6 %。两种定位法存在显著差异 (P <0 .0 5 )。MRI直视定位较解剖间接定位电生理靶点符合率高。结论 IR序列是MRI帕金森病立体定向靶点影像定位的优选扫描方式。其个体化直视定位靶点对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使用直径1.1mm和1.8mm的射频毁损电极进行立体定向内侧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或丘脑Vim核毁损术的疗效与并发症,分析探讨射频毁损电极直径是否影响手术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方法:通过比较28例接受1.8mm直径毁损电极与32例接受1.1mm直径毁损电极,进行立体定向内侧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及丘脑vim核毁损术的帕金森病患者,术后近期情况的综合评估,进行方差分析,判断不同直径毁损电极的疗效与并发症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接受1.8mm直径毁损电极进行立体定向射频治疗的治疗组与1.1mm微电极治疗组比较,术后肢体僵硬、震颤、运动迟缓症状的缓解无显著差异;而1.8mm治疗组患者术后发生语言障碍,膈肌痉挛,吞咽困难、饮水呛咳、轻度偏竣,面瘫等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且发生的程度较重,二者有显著差异。结论;精电极(1.8mm)作为毁电极,由于其本身直径较粗,输出功率较大,热传导效应范围较广,毁损时热效应容易影响到靶点周围的脑深部重要结构。如下丘脑、内囊,视束等,造成短暂或永久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微电极引导立体定向颅内核团毁损和脑深部电刺激手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我院116例应用微电极引导立体定向核团毁损术和85例应用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的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获得术前、术后和DBS开启后6个月、1年、3年及5年的不同服药状态下帕金森病联合评分量表(UPDRS)的评分,比较手术前后UPDRS运动评分的差异。结果核团毁损术和DBS在术后6个月、1年和3年的随访中均能显著改善患者术前UPDRS运动评分,在第5年仅DBS组UPDRS运动评分较术前有改善,同时DBS组患者术后抗帕金森病药物用量较术前减少。结论核团毁损和脑深部电刺激手术均能显著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UPDRS运动评分,DBS疗效更为长久。  相似文献   

12.
<正>运动障碍性疾病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异动症的疗效观察…李军(1):1脑深部刺激在神经外科的应用…(2):122原发性震颤的研究及治疗进展…乔梁李勇杰(2):125磁共振成像在帕金森病诊断中的研究进展…李旺牛朝诗(3):180帕金森病深部脑刺激的全身麻醉和无术中微电极记录的效果评价…曹纹平赵春生曹胜武等(4):197立体定向脑内核团毁损术与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准确定位灵长类动物恒河猴大脑深部核团的方法,并以伏隔核作为靶点建立脑深部电刺激恒河猴模型。方法4只恒河猴头颅通过自制适配器固定于CRW-FN立体定位头架,行1.0T磁共振薄层扫描,参考恒河猴脑磁共振和病理对照图谱确定双侧伏隔核位置并计算其坐标,植入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电极,利用耳脑胶及内固定钛网固定电极于骨窗处,余部分置于项背部皮下;术后1周,行1.0T磁共振薄层扫描,观察电极位置,由放射科医师测量8个DBS电极末端与同侧伏隔核预定靶点的距离。结果设计出准确的可调节恒河猴脑深部核团定位方法,使4只恒河猴均成功植入双侧电极,术后磁共振复查示电极颅内部分无弯曲、移位,电极末端与伏隔核中心前后方向差距为0.64±0.28 mm,左右方向差距为0.34±0.17 mm。结论通过自制适配器,可以将临床MRI引导有框架立体定向手术系统用于恒河猴,实现个性化、准确的脑深部核团定位和DBS植入。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脑内核团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本组男29例,女23例;年龄41~77岁,病程3~15年,其中震颤型40例,肌强直型8例,混合型4例。在局麻下对这些患者行立体定向脑内核团射频毁损术,术后观察治疗的效果。结果本组44例行Vim核毁损术,8例行Gpi毁损术,手术有效率100%,术后出现毁损部位少量出血1例,出现术侧肢体偏瘫1例,经治疗1个月后症状均缓解。结论立体定向脑内核团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疗效显著,且靶点选择、毁损范围及程度与手术疗效及并发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Framelink手术计划系统结合微电极电生理监测技术在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DBS)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接受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STN-DBS)治疗的帕金森病人的临床资料。术前应用Framelink手术计划系统行STN靶点定位,术中采用Lead-Point微电极记录细胞外放电进行STN验证和电刺激,观察病人症状改善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影像解剖STN与功能STN核团长度。结果 Framelink手术计划系统的应用,使术中STN核清晰可见。共植入电极9根(左侧3根,右侧6根),其中8根(88.9%)微电极一次成功定位。共用MER针道10道,每植入1根电极平均需要1.1针道,针道更换率为11%。术后颅脑CT证实,电极位置满意100%,无颅内血肿发生。影像解剖STN核与功能STN核长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Framelink手术计划系统结合微电极电生理监测技术可提高脑深部电极植入靶点的准确性,减少穿刺次数,降低手术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磁共振(MRI)扫描定位结合术中微电极记录技术及靶点选择在帕金森病立体定向手术治疗中的作用。方法:MRI扫描定位结合微电极记录,脑立体定向毁损法治疗帕金森病89例,其中Vim毁损6例,Gpi毁损71例,Gpi Vim毁损12例,结果:根据MRI扫描确定的靶点坐标与通过微电极记录确定的最终毁损靶点坐标不符的9例,变更范围1-3mm,患者震颤、僵直及运动减少等症状改善显著,术前及术后UPDRS评分经t检验统计有显著差异。结论:选择合适的靶点,MRI扫描结合术中微电记记录技术,提高了帕金森病手术疗效,减少了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脑深部电刺激(DBS)术最佳刺激靶点的位置。方法 40例PD患者接受立体定向双侧丘脑底核(STN)脑深部电刺激术。术中通过微电极记录采集神经元电活动,埋置脑深部电刺激器,术后复查电极位置,通过影像资料和电生理数据,确定电极尖端坐标,并计算电极各触点坐标,以及电极针道中STN上下边界和中心点的坐标。结果最佳刺激触点中心坐标的平均位置与STN上边界坐标的平均位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TN上边界区域为DBS治疗PD的最佳刺激位置。  相似文献   

18.
帕金森病核团毁损术疗效与并发症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进一步总结帕金森病的微电极导向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和丘脑腹中间核毁损术疗效。方法: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核团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患者300例。对近期进行的100例患者在手术靶点选择、手术方法、手术疗效和并发症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与早期进行的100例手术患者比较。结果:近期进行的100例患者手术效果较好,并发症发生率低。结论:根据患者症状选择合适的毁损术能提高手术疗效;对靶点采用磁共振成像(MRI)图像和座标相结合的定位方法,可减少个体差异引起的误差;适当减少微电极记录针道数,降低毁损温度,能减轻电极与脑组织粘连,减少脑出血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分次双侧脑立体定向射频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57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介绍分次双侧脑立体定向射频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PD)57例及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方法采用CT定位立体定向微电极导向射频毁损术。结果手术效果优良,原有症状术后改善率96.49%。结论分次双侧脑立体定向射频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计算机辅助立体定向脑内靶点定位治疗帕金森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计算机辅助立体定向脑内靶点定位与术中电生理刺激结合确定丘脑腹外侧核(VL)、苍白球腹后外侧部(VPLP)在治疗帕金森病(PD)中的作用。方法对58例PD病人共进行76次手术,先进行立体定向CT扫描,将扫描资料在专用的计算机中确定解剖学靶点后,术中进行电生理刺激的方法验证和纠偏,根据调整后的结果进行射频毁损。结果立体定向CT扫描计算机定位准确率达92.1%,电生理纠偏率为7.9%。结论立体定向CT扫描计算机定位准确性很高,但术中电生理刺激验证和纠偏仍有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