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CT影像学特点,为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37例临床确诊的出血性脑梗死患者CT影像学资料,进行图像分析,总结出血性脑梗死CT影像学特点。结果:37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梗死范围均达到或超过两个脑叶,病变特征多为低密度病灶内点片状高密度影,低密度灶内团块样高密度影少见,多具有明显占位效应,出血范围多与动脉分布一致。结论:CT影像学出血性脑梗死具有特征性的影像变化,平扫CT能够为出血性脑梗死提供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2.
闫鸣 《首都医药》2013,(24):30-30
目的阐述16排螺旋cT在出血性脑梗死的影像表现及应用。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4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入院时均行头部cT平扫并定期复查并行回顾性分析。cT设备为美国GEBrightSpeed16排螺旋cT。结果单侧额叶出血性脑梗死12例,单侧颞顶叶脑梗死9例,一侧大面积脑梗死3例。病灶为低密度区域内可见斑片状不规则高密度影,呈“胡椒和盐”征,且部分病例具有一定的占位效应。结论16排螺旋cT可见在原低密度影出现不规则高密度影,对于临床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对出血性脑梗死的头CT、MRI的临床分析。方法对娄底市中心医院25例经CT、MRI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总结。结果出血性脑梗死CT表现为在原有低密度灶内出现点状、斑片状或条索状混杂密度,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占位效应,病灶周围可能有水肿,发病24h内可为阴性或仅为早期改变。MRI见大片脑梗死内散在斑片状混杂信号,T1常可见小片状高信号灶,T2多表现为等或高信号灶。结论 MRI对斑点状出血的高显率和对亚急性出血的显示,使MRI对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率更优于CT、MRI均为诊断出血性脑梗死的可靠手段。现将娄底市中心医院收集经头颅CT、MRI证实的25例的影像学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单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HMCAC)在超急性期脑梗死CT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0年2月~2011年2月收治的16例单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的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发病1~6h内行CT扫描及发病后24h后复查CT进行双侧大脑密度及脑沟、脑裂对比,发现脑内更多、更早病灶。结果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超急性期脑梗死16例中表现为HMCAS者,均为单侧,且HMCAS诊断脑梗死的特异性高于敏感性,其预后差,死亡率高,16例患者均发现有单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24h后复查CT,该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均出现大片状低密度灶,其中7例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消失。结论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的动态变化有助于供血区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提高对单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hyerdense middle cerebralartery sign,HMCAS)的认识,探讨其在超急性期脑梗死CT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16例单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的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发病1~6h内行CT扫描及发病后24h后复查CT。结果16例患者均发现有单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24h后复查CT,该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均出现大片状低密度灶,其中7例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消失。结论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HMCAS),是CT诊断超级性脑梗死的重要征象。  相似文献   

6.
朱永霞  刘浩 《淮海医药》2010,28(3):197-199
目的探讨超急性期脑梗死的CT表现特点,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经临床诊断的超急性期脑梗死的CT平扫表现(发病6h内)。结果43例中24例CT表现为阴性,19例有阳性表现,4例出现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8例岛带消失征,9例豆状核轮廓模糊或密度减低,脑回肿胀、脑沟变浅或消失12例。结论基层医院常规CT平扫对超急性期脑梗死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T及MRI诊断出血性脑梗死的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本院收治的36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CT及MRI表现及诊断价值。结果出血性脑梗死患者CT主要表现为原有低密度灶内出现点状、条索状、斑片状混杂密度影像,MRI主要表现为T1WI小片状高信号灶,T2WI可见等或高信号灶。MRI对亚急性期、慢性期患者的敏感性显著高于CT(P<0.05),而对急性期患者的敏感性显著低于CT(P<0.05)。两组诊断的准确性无显著差异。结论 CT及MRI是诊断出血性脑梗死的重要手段,是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的CT及MRI表现。方法:对11例CNSL患者进行CT、MRI及增强检查,并追踪复查。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9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2例,均经临床脑脊液细胞学检查找到白血病细胞。结果:CT表现为脑池、脑沟消失,脑皮层区低密度.增强扫描呈斑片状及脑回样强化3例。脑实质内呈结节状及肿块状高密度影,桥脑区略高密度影,周围伴水肿8例.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强化。MRI发现为T1WI为略低信号影,T2WI为略高信号影;增强扫描T1WI为明显强化;脑脊液和血涂片检查均可见幼稚细胞。本组有1例表现为脑白质病,在T2WI上表现为双侧大脑半球皮层和皮层下白质内斑片状高信号。结论:影像学检查(CT,Mm)对诊断CNSI_~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讨论多层螺旋CT、3.0T MRI对外伤性脾损伤的诊断价值意义。方法收集外伤性脾损伤患者32例,男22例,女10例,平均年龄42岁。18例为车祸撞击致伤,6例为打击伤,8例为高处坠落伤,29例病例经CT诊断确诊,27例患者手术证实,其中3例CT检查可疑性挫裂伤,最后经MRI和临床确诊。结果脾实质内斑片状高密度影或稍高密度影,脾周新月形等低密度混杂影,是外伤性脾破裂的主要CT表现,MRI检查主要表现脾实质内斑片状长T1长T2异常信号影,边界不清。脾包膜下血肿,CT表现沿脾侧边缘向外新月形低密度影,增强脾实质明显强化,而血肿不强化。脾内血肿呈类圆形或斑片状高密度影。脾撕裂伤在脾实质内见低密度带,MRI表现为脾周外缘长T1长T2的新月形包膜下血肿,脾脏内部斑片状T2WI高信号影或高低混杂信号影。结论多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能显示绝大多数外伤性脾破裂的典型CT表现,并能明确分型,对于轻微的脾实质内挫裂伤,MRI独特的异常信号特征是诊断脾挫裂伤最好的检查方法,明显优越CT及超声检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讨论外伤性脾破裂的CT诊断表现。方法对我院2007年10月至2009年6月对27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进行了CT诊断,并经手术证实。结果脾周新月形等低密度混杂影,是外伤性脾破裂的主要CT表现。脾包膜下血肿,表现沿脾侧边缘向外新月形低密度影,增强脾实质明显强化,而血肿不强化。脾内血肿呈类圆形或斑片状高密度影,脾撕裂伤在脾实质内见低密度带。结论 CT平扫及增强扫描能明确诊断外伤性脾破裂。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病例回顾总结肺硬化性血管瘤的CT影像特征性表现。方法采用PHILIPHS64层螺旋CT,对已行X线平片检查,发现肺内有孤立类圆形高密度影的17例患者进行CT平扫及多期增强的影像资料进行评价分析,总结肺硬化性血管瘤特征性CT表现。结果 17例均为单发病灶,在肺的中外带。形状呈类圆形,无明显分叶,边缘光滑。CT平扫病灶为均匀高密度,部分病灶内可见钙化及空泡征象,多期增强扫描病灶呈逐渐强化且强化明显,薄层重建瘤体呈高密度与低密度混杂影像。其中边缘钙化5例,空气半月征7例,贴边血管征8例,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1例。结论肺硬化性血管瘤的CT平扫及多期增强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可与其他肺内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CT及MR对产褥期合并上矢状窦血栓或者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7例产褥期合并上矢状窦血栓或者脑梗死患者的DSA、CT以及MRI图像表现。结果 2例为上矢状窦血栓,CT表现为双侧大脑半球合并多发性片状低密度灶,经MRI平扫显示双侧大脑半球存在多发性脑回样低T1WI、高T2WI以及高T2FLAIR信号病灶,经增强扫描未见明显增强;经DSA检查显示左侧上矢状窦的充盈度较差,且大脑皮层静脉明显减少;5例为脑梗死,经CT平扫显示双侧大脑半球存在多发性片状的低密度灶;经MRI检查显示双侧大脑半球存在多发性脑回样低T1WI、高T2WI以及高DWI信号灶,经增强扫描显示局部存在轻度斑片状的增强;经MRS检查显示病灶区域内的乳酸峰值显著升高。结论产褥期合并上矢状窦血栓或者脑梗死的MRI以及CT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结合临床表现可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T磁共振检查脑静脉及静脉窦血栓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误诊漏诊现象。方法 17例脑静脉及静脉窦血栓患者,均行CT磁共振检查,探讨其临床表现与误诊漏诊原因。结果 CT主要表现为静脉窦区出现条状高密度影、受累脑静脉出现斑点样或条状高密度影、脑实质内低密度影表现以及Delta征;MR表现主要为窦静脉内短T1长T2信号;误诊率为23.5%,漏诊率为5.9%。结论脑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影像学表现复杂,一定要正确认识静脉窦脑梗死病变、早期征象以及束带征,以减少误诊漏诊现象。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的高密度征在CT诊断急性脑梗死时的临床应用价值,提高对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的认识。方法分析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期间入院治疗的86例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高密度征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CT扫描及CT复查,分析相关资料。结果在86例患者中,有66(76.7%)例患者发现存在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61例确诊为急性脑梗死,行溶栓治疗,其中50(82%)例未出现明显后遗症,血管再通;另5例未确诊,未在24h内行溶栓治疗,结果 CT影像中5(100%)例均出现急性脑梗死后特征,即大面积低密度灶。溶栓治疗后,多数患者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减轻,35例患者高密度征消失。结论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高密度征对于CT诊断急性脑梗死具有重要价值,可列为首选临床诊断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邓海 《中国医药指南》2012,(32):190-191
目的寻求超早期大面积脑梗死患者CT共同影像特征,较早的发现和及时治疗病症。方法搜集36例曾入我院治疗,经两次以上的CT或经MRI确诊为超早期大面积脑梗死的病例的临床资料,统计整理,对各病例在CT影像学上所表现出的的共同特征加以记录比较。其中于CT影像学上所要观测的特征性变化所包含的内容有:相比正常组织,不规则的较低密度影的出现、细胞肿胀所致的基底部显像不清、脑沟脑回的深度及大脑外侧裂的变窄或变浅、动脉致密症、大脑的对称性及分界的改变情况。结果超早期大面积脑梗的患者在CT的影像学表现上的主要特征有大脑实质的不规则低密度影,大脑受压,脑沟脑回变浅且分界模糊,大脑中动脉等重要大脑血供动脉出现明显低密度影区;随着时间的延长,大面积脑梗在超早期内所表现出的特征愈加明显。结论超早期大面积脑梗死的患者在CT影像学分析上具备其特征性,能帮助临床上的早期诊断赢得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讨论外伤性脾破裂的CT与临床表现。方法收集外伤性脾破裂患者90例,男73例,女17例,年龄17~65(41±3)岁。68例为车祸伤,8例为打击伤,8例为刀伤,8例为高处坠落伤,全部病例经手术证实。结果脾内血肿呈类圆形或斑片状高密度影,脾撕裂伤在脾实质内见低密度带,脾周新月形高等低密度混杂影。脾包膜下血肿,表现沿脾侧边缘向外新月形低密度影,增强脾实质明显强化,而血肿不强化。结论CT平扫及增强扫描能显示外伤性脾破裂的典型CT表现,并能明确分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I)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72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头颅CT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大面积脑梗死及心源性栓塞为HI的危险因素。据头颅CT表现分为血肿型和非血肿型。结论:头颅CT是诊断HI的可靠手段,对于脑梗死特别是大面积脑梗死及心源性栓塞,不论临床症状有无加重,均应在治疗中定期复查头颅CT,及时发现本病合理治疗。  相似文献   

18.
腹膜后脂肪瘤的CT诊断(附7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CT扫描对腹膜后脂肪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病理确诊的腹膜后脂肪瘤的CT平扫及增强表现,分析其影像及临床特点。结果7例中,5例定位明确,2例定位困难;6例明确定性。平扫病灶表现为类圆形或分叶状肿块影,边缘清楚,其内绝大部分呈均匀低密度影,CT值-40~- 120Hu,并央杂纤细条索状、条片状稍高密度影,1例病灶内见小斑片状钙化影。4例增强扫描,1例增强后病灶内见轻度片状强化,3例病灶内增强后可见点状、条状血管影。结论腹膜后脂肪瘤大多具有典型的CT表现,大部分情况下CT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创伤性湿肺的CT表现,并评价其对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6例经临床证实为创伤性湿肺患者的胸部CT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多数患者的创伤性湿肺发生于单侧或双侧的中下肺野。本组患者的胸部CT表现可归纳为下述4种类型:①节段实变型(10例)表现为呈节段分布的高密度大片状影;②肺间质型(11例)表现为肺纹理增重或模糊的肺血管增粗影;③弥漫实变型(17例)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肺实质内散在斑点状或小片状稍高密度影;④云雾型(14例)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肺野呈磨玻璃样改变的稍高密度的云雾状影("面纱征")。部分患者有两种或以上征象的并存,有的还伴有肋骨骨折、气胸、血胸、皮下积气、脑损伤、以及肝脾挫伤等。结论 CT能准确显示创伤性湿肺的部位、类型、范围及并发症,对诊断、鉴别诊断及疗效随访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3例结节硬化症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例1,女,45 d,突发左侧肢体抽动10 d余.左侧上下肢肌张力偏高,左侧巴氏征(+).头颅CT检查:双侧大脑实质内、基底节区、侧脑室室管膜下可见多发片状、斑片状及结节状高密度影,以右侧额叶最大,边缘清楚,可见钙化.诊断:结节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