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降低儿科住院患者每日明细费用的错误率.方法 成立专项质量管理(Quality Control,QC)小组,对每日明细费用清单的准确性进行调查,对错误收费的原因进行分析,对其相关因素进行干预.结果 QC小组活动实施6个月后,每日费用明细清单的错误率由实施前的18.77%降低至3.08%,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QC小组的运行可降低住院患者每日明细费用错误率,提升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质量管理(QC)小组护理活动对提高渗液瘘液患者满意度的作用。方法对23例渗液瘘液患者(观察组)采用QC小组活动程序进行管理,即现状调查、目标设定、原因分析、制订对策并实施、效果评价及制订巩固措施等;20例患者(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结果对照组用于渗液瘘液护理10d的费用为2000元/例,每周护理工作量为350min/例,患者满意度65.0%;观察组分别为200元/例、82min/例、95.7%。观察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QC小组活动可减少渗液瘘液患者护理费用,提高患者满意率,减少渗液瘘液护理工作量从而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3.
QC小组干预缩短输液患者等候时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质量管理(QC)小组干预对缩短输液患者等候时间的效果。方法采用QC小组干预程序,即选择课题、现状调查、目标设定、要因分析、制定对策并实施、效果评价及制定巩固措施等,对输液中心操作流程进行干预。结果干预后输液患者在忙时、闲时等候时间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患者对输液等候时间的满意度由87.10%提高到93.75%,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开展QC小组干预改进了输液中心操作流程,缩短了输液患者等候时间,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提高护士对神经内科口服药知识水平及对患者口服药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自行设计护士口服药发放健康教育效果不良原因调查表和患者对护士口服药发放教育需求现状调查表,分别向护士和患者发放;根据调查结果在口服药健康教育中采用品质圈(QC)活动,即成立(QC)叮咛小组、分析原因、设定目标、制定对策及方法等,并完成口服药样的设计应用。结果护士在Qc活动前后口服药知识考核成绩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患者对口服药样资料满意度为90.48%。结论QC活动应用于口服药健康教育工作中有效、及时,能促进护理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随着医疗制度的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护患关系中的经济因素明显增加,护患互动的本质近乎变成了商家及消费者。人们因为要自己花钱看病,所以对医疗护理服务的要求也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因为医疗费用的问题引起的护患矛盾和医疗纠纷也相对增加。所以,让患者更好地了解消费明细,做到“明明白白消费”是护理工作的重要任务。我院自2001年实行向患者发放费用明细清单(日清单)制度,为进一步提高护理满意度,我科从2005年6月开始实行护士长不定期参与发放日清单制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临床护理路径在单病种限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CNP)在单病种限价中的作用。方法以CNP为指导,对30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患者以及30例胆囊结石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CNP组)实施限价管理,并与实施限价前的上述病例各30例(对照组)进行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与患者满意度的比较。结果CNP组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显著短于和低于对照组(P〈0.05,P〈0.01),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在实施单病种限价管理中应用合理的CNP,可明显减低医疗费用,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用氟康唑预防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合并真菌感染的效果。方法将1998年7月至2004年6月收治的SAP并存真菌感染易感因素79例患者随机分预防组和对照组。预防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每日静脉点滴氟康唑200mg,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真菌感染的发生率、发生时间、抗真菌治疗后的真菌清除率和因真菌感染的死亡率,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结果预防组的真菌感染率(5.3%:27.5%,P〈0.05)。因真菌感染的死亡率(5.1%:12.5%。P〈0.05),住院时间(38.3:57.4,P〈0.05)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但预防组发生真菌感染后抗真菌治疗的真菌清除率低(33%:72.7%,P〈0.05)。结论氟康唑能有效降低SAP合并真菌易感因素患者的真菌感染发生率和死亡率。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8.
风险管理在临床危重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降低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提高危重患者护理质量。方法对临床危重患者的护理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制定、完善危重患者护理风险防范制度,落实危重患者护理风险防范措施。结果实施风险管理后住院患者的满意度从93.0%上升到97.0%.常见护理缺陷的发生率由0.072%下降至0.018%,与实施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结论加强对临床危重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对预防缺陷的发生+减少护理纠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品质圈活动在降低输液查询频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星  龙德蓉  陈静 《护理学杂志》2009,24(14):74-75
目的 探讨品质圈(QC)活动在降低输液查询频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成立QC小组,确立"降低输液查询频次"为活动课题,对妇科病房进行了现状调查,设定目标.然后进行原因分析,制定相应的对策并组织实施.结果 QC活动实施前后患者及陪护输液查询频次显著下降(P<0.01),满意度显著提高(P<0.05);护士满意率显著提高(P<0.01).结论 应用QC活动可降低输液查询频次,提高患者及护士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医院自办数字频道直接并入有线电视网络,患者利用病房电视机可在数字频道中用遥控器输入住院号和查询密码,按日期查询自己每天的费用明细。此种一日清单查询方法节约了护理成本,操作方便,项目及数字清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品管圈活动降低唇腭裂患儿术后错误喂养率的效果。方法:成立"MR圈"品管圈小组,依据品管圈的十大步骤,通过现状调查、目标设定、原因分析、真因验证、拟定对策及实施,分析影响唇腭裂患儿术后喂养错误的主要原因,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并不断完善和改进,比较实施品管圈前后患儿术后的错误喂养率。结果:实施品管圈后唇腭裂患儿术后喂养错误率从改善前的51.72%降至为改善后的17.65%。结论:品管圈活动有效降低了唇腭裂患儿术后喂养错误率,对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提升科室形象、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患者满意度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临床路径在腹腔镜辅助阴式全子宫切除术(LAVH)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4例子宫肌瘤实施LAVH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路径组64例采用制订的临床路径模式,即成立临床路径管理小组和执行小组,制订医疗用临床路径和患者用临床路径,实施临床路径,收集临床资料,作出效果评价;对照组60例采用常规的医疗护理模式。结果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住院日、住院费用、满意度等主要观察指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子宫肌瘤患者行LAVH应用临床路径模式可缩短住院时间,控制医疗费用,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满意度,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6S管理理论在科室成本核算中的运用效果。方法组织科室成员学习6S理论,制订配套的工作流程,以6S管理理论指导科室成本核算管理。结果实施6s管理后,住院患者人均耗材成本降低10.65%,科室收入增加38.14%。结论6s管理理论在临床的合理运用,可有效减少科室成本支出,提高科室的效益;同时可降低住院患者的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4.
单纯性肾囊肿两种去顶术式对比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比较和评价单纯性肾囊肿腹腔镜去顶术和开放性去顶术的治疗效果。方法:180例单纯性肾囊肿者采用腹腔镜去顶术122例,开放性去顶术58你,对两种术式的临床疗效。术后恢复及费用等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腹腔镜组腰痛消失者70.6%(72/122),腰好转者27.4%(28/122);开放手术组腰痛消失者75.9%(41/58),腰痛好转者18.5%(10/58);两组比较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手两组均无复发。腹腔镜组术后均未注射止痛剂,平均发热4.1d,住院8.1d,伤口疼痛麻木持续2个月,开放手术组术后31.0%(18/58)注射止痛剂,平均发热5.4d,住院11.8d。伤口疼痛麻木持续9个月,两组间比较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腹腔镜组成5.75(7/122),主要为肾周血肿、手术区积液及感染等;开放手术组为8.5%(5/58),主要为伤口感染,应激性溃疡,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腹腔镜组平均住院费用和手术费用均高于开放手术组(P<0.05),但1999年与1995年比较,腹镜组两项费用均无显著变化,而开放的术组分别上涨了38.9%和92.9%。结论: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民开放性肾囊肿去顶术相比,疗效相似,但是前者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并发症少,尽管目前腹腔镜手术的直接费用较高,但能节约患者的住院时间,使间接费用降低。  相似文献   

15.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卫生行为的调查及其健康教育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阶段性护理干预对复发性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服药依从性及复发的影响。方法 将96例复发性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两组均予以氟西汀系统治疗,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黍组在此基础上分阶段实施护理干预,时间为8周,随后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采用生活质量量表(QOL-100)分别于治疗前及随访结束时进行评估,并于随访6个月、1年、2年时了解两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复发率及再住院情况。结果 随访结束时,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均有所改善(P〈0.05,P〈0.01),但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总评、心理领域、独立性领域及社会关系领域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P〈0.01)。观察组复发率及再住院率分别为10.42%和6.25%,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3.3%和27.1%(P〈0.05,P〈0.01);而服药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分阶段实施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复发性抑郁症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服药依从性,降低复发及再住院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提高呼吸科痰标本检测阳性率.方法病区成立专项质量控制(QC)小组,在优质护理服务活动过程中对痰标本质量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及目标设定,指导并协助患者正确留取痰标本,规范抗生素应用标识等.实施9个月后评价效果.结果 痰标本检测阳性率由实施前同期的24.%提高到3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实施专项QC小组管理有助于提高痰标本检测阳性率.  相似文献   

17.
背景为围手术期患者提供安全的环境非常重要。基于这一点,我们在围手术期实施了“患者安全第一”的政策。方法在干预性研究的第一阶段(2001—2002年),我们首先制定并实施干预性研究中组织和教育方面的内容。2003至2005年为研究的实施阶段。根据我们的零忍受原则,在手术等候区内一旦发现患者的麻醉或手术准备工作中有重大差错,该患者就被送回病房(失败),并等到差错得到纠正后再进行手术。结果共有15856例患者参加了研究。在研究实施阶段的3年中,有112例患者被送回病房(0.71%)。与2003年的数据相比,2004年和2005年发生的重大错误明显减少,且有统计学意义(2003、2004和2005年的数据分别为1.04%、0.59%和0.49%)。而且,逐步逻辑回归方法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前准备不充分所致重大错误的发生率逐年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比值比=1.48,95%CI:1.16~1.87)。此外,在2003、2004和2005年中,各年的失败发生平均间隔时间分别为6.6、11.2和14.7天(P〈0.03)。最后,不仅患者手术前准备工作在研究期间有显著改善(P〈0.0001);而且,使患者手术前准备工作评分为100%的可能性也有明显增加(P〈0.001)。结论教育和提高认识能减少围手术期的错误发生率。但是,即使有详细规划的制度,也无法达到无差错的环境。因此,检查和全面分析应该持续不断地进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笔者单位烧伤病房药品的使用情况,探讨控制药品费用比例及合理使用抗菌药的方法。方法随意抽取2005年笔者单位烧伤病房住院时间≥5d的290例患者,统计其药品(尤其是抗菌药)使用情况、费用及其占医疗总费用的比例,计算人均治疗总费用;统计患者的治愈率。结果本组患者局部应用的抗菌药以磺胺类为主,全身应用的抗菌药以头孢菌素类为主。药品总费用占医疗总费用的(11±5)%;其中抗菌药费用占医疗总费用的(5.8±1.7)%,占药品总费用的(51±17)%。患者人均治疗总费用为22026.09元,治愈率达96.90%。结论通过采取合理的综合治疗措施,可使烧伤患者药品(尤其是抗菌药)费用比例以及医疗总费用处于较低水平,且治愈率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住院T2DM患者不同血糖监测频次对住院天数、医疗花费及血糖控制情况方面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在我院住院治疗的T2DM患者1000例,根据住院期间血糖监测频数,分为5点血糖监测组和7点血糖监测组。所有患者在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血糖<10.0mmol/L,血糖平稳2d后出院。比较两组患者住院天数、医疗花费及血糖控制情况方面的不同。结果7点血糖监测组患者较5点血糖监测组住院天数明显缩短、总住院费用、药品费用、治疗费用明显降低(P<0.05),但两组患者检查化验费用及日治疗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糖控制方面,7点血糖监测组较5点血糖监测组可以更有效地控制血糖平稳达标,减少血糖波动。结论住院T2DM患者每日7点血糖监测明显缩短住院天数、降低住院花费,有效控制血糖,减少血糖波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临床路径应用于高血压鼻出血患者护理的实施效果。方法将2005年1~12月38例患者设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治疗与护理;2006年1~6月22例患者设为观察组,采用临床路径的方法,包括组建临床路径发展小组、设计并制订表格、实施临床路径、资料收集等。结果观察组住院天数显著缩短(P〈0.05);平均住院费用显著减少(P〈0.05);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由97.50%上升至100.00%。结论临床路径应用于高血压鼻出血患者护理中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且可操作性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