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查明EHF 自然贮存宿主,于1983年10月下旬我们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了疫区小型啮齿类动物,结果从1只黑线仓鼠肺切片检出EHF 病毒抗原。鉴于新发现的疫区地处哈尔滨市郊区,检出的鼠种很少报告,现将我们的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1983年9、10月间,哈尔滨市太平区民主公社松花江21号肇(航标)附近,从事捕鱼的农民中间爆发一起流行性出血热。为查明疫区的动物贮存宿主,以间接免疫荧光技术(IFAT)检查了疫区鼠的肺、肝、脾、肾,结果在一只黑线仓鼠(编号T—17)的四种脏器内均检查到EHF 病毒抗原。为肯定黑线仓鼠可否作为动物贮存宿主并为探讨病毒从鼠体的排出途径提供更确切的依据,我们用A549和Vero  相似文献   

3.
自1978年Lee HW 等用间接免疫荧光法从朝鲜黑线姬鼠肺组织中检出KHF 相关抗原后,国内外学者在EHF 宿主动物方面做了大量研究。据文献报道,国内已证明,在黑线姬鼠、大林姬鼠、褐系鼠、黄胸鼠、罗赛鼠、大足鼠、大仓鼠、棕背(鼠平)、巢鼠、普通田鼠、东方田鼠和黑线仓鼠等13种鼠类体内携带EHF 病毒抗原,而社鼠携带EHF 病毒抗原尚未见报道。1984年5~9月份于陕西省长安县喂子坪地区捕获99只各种鼠类,其中有17只社鼠。我  相似文献   

4.
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查从哈尔滨郊区新发现疫区捕获五种啮齿类动物肺切片标本。结果一只黑线仓鼠肺切片与典型EHF恢复期病人血清,EHF病毒免疫血清呈  相似文献   

5.
1981~1987年6月,用IFA法检测河北省各地形区鼠等小兽17114只,流行性出血热(EHF)抗原阳性率:褐家鼠5.12%,黑线姬鼠2.47%,大仓鼠0.66%,小家鼠0.58%,背纹仓鼠0.05%;河北平原区3.91%,燕山山区2.05%,太行山区0.68%。居民宅区和田野鼠间都有EHF抗原阳性者,以宅区的褐家鼠最普遍,小家鼠次之,黑线姬鼠较局限。这三种鼠EHF抗原阳性率,成鼠7.44%,显著高于亚成鼠的4.67%;雄性鼠7.7%雌性鼠6.17%。1980~86年全省报告EHF 3266例,发病率和鼠间EHF抗原阳性率呈平行关系。  相似文献   

6.
应用间接荧光抗体技术用不同流行性出血热(EHF)疫区的三种鼠肺抗原对安徽EHF患者血清抗体进行检验,其结果如下: 1、用江西省EHF疫区的黑线姬鼠鼠肺抗原检查了25例安徽EHF病人的双清,急性期(1~7天)血清的阴性率为20%(滴度≥1:80);恢复期(19~4天)血清的阳性率为88%(滴度≥1:80),并且两期的抗体滴度有明显的动态化。一般为4倍增高。其中15例达16倍以上。可见两者具有特异的血清学关系。 2、用四川省EHF疫区褐家鼠鼠肺抗原重复检查上述双份血清,得到非常致的结果。 3、通过对另外11份恢复期血清的检查,还确定了辽宁EHF疫区棕背鼠平鼠肺抗顾与上述黑线姬鼠鼠肺抗原的血清学关系。从而证实了辽宁、四川,江西和徽四省EHF的病毒病原的抗原性相同。  相似文献   

7.
一九六○年,四川省南充地区经临床和病理学证实有流行性出血热(EHF)流行,二十余年来,疫区不断扩大,故对 EHF 病毒株的分离工作已刻不容缓。国内外学者先后用黑线姬鼠、大自鼠和细胞培养方法分离和适应传代病毒获得成功,为我省EHF 防治工作提供了经验。我们采用间接荧光抗体法(IFAT)检查了疫区黑线姬鼠  相似文献   

8.
从湖北流行性出血热疫区捕获5种鼠共779只,食虫目动物鼩鼱2只,经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查发现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原阳性者158只(20.3%),其中黑线姬鼠、褐家鼠和黄胸鼠阳性率分别为21.4%、20.9和15.4%,小家鼠、黑线仓鼠和鼩鼱均为阴性。黑线姬鼠阳性率有随体重增加而上升的趋势;鼠体全年均带毒,尤以9、10、11月较高。褐家鼠未见体重和季节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我国流行性出血热(EHF)疫区宿主动物调查结果确定,黑线姬鼠是农业区野外感染的主要传染源,经多年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我县黑线姬鼠与EHF的流行有密切关系,但无病原学资料佐证。为进一步查明黑线姬鼠是否为我县野栖鼠中的主要传染  相似文献   

10.
三、流行性出血热(EHF) 主要流行于欧、亚洲。我国为流行区之一,且疫区有逐渐扩大的趋势,值得注意。病原学自1978年南朝鲜李镐汪从黑线姬鼠分离到EHF病毒以后,不少国家均分离成功。1981年以来,我国学者也从疫区黑线姬鼠肺组织分离到几株能稳定传代的EHF病毒,并在A_(549)人肺癌传代细胞和Vero、E_6非洲绿猴肾传代细胞中适应成功。以后又有人用A_(549)、Vero、E_6细胞从病人血清分离到EHF病毒。国内并有人用免疫电镜技术首次观察到病毒形态,并提出此病毒可能属布尼亚病毒科的一个新属。本病毒为RNA病毒,约100~200nm,不耐酸和乙醚,不耐热,甲醛、戊二醛及紫外线均可将其灭活。流行病学本病的宿主动物属于总鼠科的鼠科和仓鼠科中的一些种类。鼠科中主要是姬线属、家鼠  相似文献   

11.
<正> 1984年我省不但在家猫中查到EHF抗体而且分离出病毒,从而把宿主动物的范围扩大到食肉目的猫科。为查清疫源地的类型及本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必须扩大宿主动物的调查范围,本文报道从我省沿淮疫区多种宿主动物—黑线姬鼠、褐家鼠、黑线仓鼠、黄鼬(Mustela sibirica)肺组织中分离出EHF病毒。  相似文献   

12.
<正> 我国在流行性出血热(简称EHF)传染源调查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现经血清学证实31种小型动物携带EHF病毒(EHFV)抗原。我省证实有9种,其中啮齿动物占7种。本文试从鼠密度、带毒检测、病毒分离及结合流行病学特征,对我省所查出的带毒动物进行综合分析,为控制EHF的发生和流行提供预防对策。一、黑线姬鼠密度与EHF发病关系黑线姬鼠是我省EHF流行区野外主要优势种,在沿江疫区占鼠类构成比的94.2%,沿淮疫区占86.8%。根据其区系分布及季节消长与本病流行基本符合这一规律,通过1970~1974年的验证,证实用9月份黑线姬鼠密度预测本地区当年EHF疫情具有一定程度准确性(表1)。吴系科等[流行病学杂志1981;2(1):  相似文献   

13.
1982年列入省级科研计划的项目有36项、110个研究课题,现将部分项目的进展情况概述如下:(一)流行性出血热(EHF)研究1.安徽省医学研究所用A-549细胞从疫区黑线姬鼠肺单层细胞培养物中成功地进行了EHF病毒分离在流行季节中,从疫区捕获121只黑线姬鼠,制备肺单层细胞,进行免疫荧光检查,检出EHF抗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HFRS疫区鼠密度、种群构成和鼠间疫情动态变化情况。方法:查阅自1994年以来的监测资料;用夹夜法监测鼠情。结果:疫区捕获的鼠种主要为黑线姬鼠、褐家鼠、小家鼠、大仓鼠和黑线仓鼠,其密度和带毒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但2001年以后黑线姬鼠、褐家鼠和小家鼠所占比重加大,带毒率增高。结论:青岛市HFRS疫区目前处于鼠密度回升、带毒率增高,家鼠型和野鼠型HFRS压力同时加大的局面,防治形势严峻。  相似文献   

15.
经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查证实能与EHF病人恢复期血清起特异反应的黑线姬鼠肺标本,直接经脑内接种2~5日龄乳小鼠,结果分离到一株能在乳鼠体内增殖传代的EHF相关因子(HA_(1018)株)。经EHF单克隆抗体检查及排除呼肠孤病毒存在的可能性,证明HA_(1018)株是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应用乳小白鼠直接从疫区黑线姬鼠分离EHF病毒是一个经济简便的途径,受染的小白鼠可作为模型动物。  相似文献   

16.
<正> 我区驻地自1962年发现首例流行性出血热(EHF)以来,疫区不断扩大,近年已成为危害军民健康较严重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之一。流行病学和病原学证实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为EHF的主要传染源。多年来,我们针对驻地EHF疫区的特点,采取以灭鼠为重点的措施,坚持营区4、10月份突击灭鼠,随后巩固灭效,监测鼠情,有效地控制EHF在部队中发生,自1986年以来,整个部队EHF的发病率始终在0.016‰以下,保障了部队指战员的身体健康。我们的主要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17.
黑线仓鼠白化突变系是我们在驯育野生黑线仓鼠时,对发现的6只该鼠白化突变体,通过6年半人工繁育建成的、目前国内外唯一的黑线仓鼠白化品系。培育过程中我们对其遗传、解剖、生理及生长发育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观察,并作了医学生物学的试验应用。遗传研究表明,黑线仓鼠的白化性状属单一隐性遗传,是由位于染色体上一个隐性基因控制的,测定试验结果符合孟德尔分离法则。白化型黑线仓鼠染色体G带核型与正常型黑线仓鼠类相同(2n=22)。  相似文献   

18.
<正> 黑线姬鼠是1982年首次在我市捕获,并且其构成逐年上升的野栖鼠种,近几年来有取代黑线仓鼠成为我市野外优势种的趋势,这将给我市流行性出血热(EHF)的防治带来很大困难,为此,为了摸清发生、发展以及流行性出血热的关系,我们对历年来鼠情调查资料进行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19.
<正> 目前,诊断流行性出血热(EHF)的方法仍然仪凭临床资料。如能同时检测特异性抗体,无疑对EHE的确诊更为有利。国内外均报告可用感染出血热病毒的A_(549)细胞涂片检测特异性抗体。宋氏报告过用非疫区黑线姬鼠感染EHF病毒的传代鼠肺抗原检测特异性抗体的方法。但是将疫区野生鼠肺进行组织切片,用作血清学诊断尚未见报道。本文报道用此法检测30例经临床确诊的EHF病人血清结果,初步证明该方法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我县人间疫情及鼠间疫情动态,为EHF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个案调查表,恢复期病人血清抗体检测,获得发病率、病死率、人群及年龄分布、季节分布、血清学检测结果;选择有代表性的行政自然村,对其野外和室内进行鼠密度监测、鼠种及鼠带毒调查。结果1982-2008年,全县共发生EHF病例5973例,以20-40岁年龄段较高,男性占68.21%,女性占31.79%,男女之比2.15∶1,职业以农民为主,占96.6%。本病形成春冬两个高峰,春峰高于冬峰。恢复期病人血清抗体检测,阳性率95.2%。室内以褐家鼠为主,其次是小家鼠,野外以大仓鼠为主,其次为黑线姬鼠。野外大仓鼠带毒率最高(11.59%),室内褐家鼠带毒率最高(11.18%),经统计学检验,野外和室内鼠带毒率无统计学意义(x2=0.0026;P>0.05)。结论通过鼠种及鼠带毒调查及该病两个发病高峰,春峰高于冬峰,提示我县流行性出血热是以家鼠型为主的混合型疫区,大仓鼠为野外优势鼠种,褐家鼠为室内优势鼠种,且带毒率高,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