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RAPD技术对利什曼原虫kDNA、nDNA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用RAPD技术分析利什曼原虫的kDNA及nDNA。方法 :用 7种随机引物扩增L .infantum和L .donovaniGS2的kDNA和nDNA ,分析扩增结果并计算两虫种间kDNA和nDNA共享度F值。结果 :7种随机引物对两虫种的kDNA、nDNA均扩增出各自特有带型。L .infantum和L .donovaniGS2两虫种间kD NA、nDNA扩增片段的F值分别为 0 2 2 7和 0 2。结论 :kDNA和nDNA均可作为利什曼原虫的RAPD扩增模板 ,这 7种引物均可用于对L .infantum和L .donovaniGS2进行RAPD分析。该两虫种kDNA、nDNA的共享度较低 ,说明二者遗传距离较远。在进行RAPD分析时 ,提取全DNA (包括kDNA和nDNA)进行扩增即可  相似文献   

2.
目的:用RAPD技术分析利什曼原虫的kDNA及nDNA.方法:用7种随机引物扩增L.infantum和L.donovani GS2的kDNA和nDNA,分析扩增结果并计算两虫种间kDNA和nDNA共享度F值.结果:7种随机引物对两虫种的kDNA、nDNA均扩增出各自特有带型.L.infantum和L.donovani GS2两虫种间kDNA、nDNA扩增片段的F值分别为0.227和0.2.结论:kDNA和nDNA均可作为利什曼原虫的RAPD扩增模板,这7种引物均可用于对L.infantum和L.donovani GS2进行RAPD分析.该两虫种kDNA、nDNA的共享度较低,说明二者遗传距离较远.在进行RAPD分析时,提取全DNA(包括kDNA和nDNA)进行扩增即可.  相似文献   

3.
4.
本文报道了用PCR扩增L.donovanl种特异性kDNA片段来检测不同时间采集的感染金地鼠组织样品,结果表明在腹腔接种感染后第4天就可以从金地鼠外周血和脾组织内检测到病原体kDNA的存在,感染后第48天,5只金地鼠的外周血和脾组织样品PCR检测结果都为阳性,扩增产物经与地高辛标记的重组质粒pLK2探针斑点杂交得到进一步证实。由此可见,用PCR技术检测外周血或肝、脾组织进行内脏利什曼病的早期诊断是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了用PCR扩增L.donovanl种特异性kDNA片段来检测不同时间采集的感染金地鼠组织样品,结果表明在腹腔接种感染后第4天就可以从金地鼠外周血和脾组织内检测到病原体kDNA的存在,感染后第48天,5只金地鼠的外周血和脾组织样品PCR检测结果都为阳性,扩增产物经与地高辛标记的重组质粒pLK2探针斑点杂交得到进一步证实。由此可见,用PCR技术检测外周血或肝、脾组织进行内胜利什曼病的早期诊断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2型糖尿病和非糖尿病群体间的遗传多态性差异,寻找2型糖尿病的致病相关基因。本文应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从14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了25个扩增满意的引物,进行PCR扩增,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和非糖尿病者各10例。结果:1)5个RAPD图谱表现多态性改变;2)仅K-17的RAPD普的多态性在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表明K-17扩增的RAPD片段与糖尿病的遗传背景有关,可能是与2型糖尿病相关的RAPD标记。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雄性激素对鼠巨噬细胞株 (ana 1)细胞杜氏利什曼原虫感染率及感染水平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巨噬细胞 ,实验组用雄激素 (0 4μmol L)处理 2 4h ,按巨噬细胞和前鞭毛体 1∶10的比例感染杜氏利什曼原虫。Giemsa染色法观察不同时限 (感染初期 ,3h ,6h ,12h ,2 4h ,36h ,48h)的感染率及感染水平。结果 :雄性激素处理的巨噬细胞对杜氏利什曼原虫感染率及感染水平明显高于未加雄性激素的对照组 ,并且随着时间的延长这种差别愈趋明显 (感染后 12h ,2 4h ,P <0 0 5 ;36h ,48h ,P <0 0 1)。结论 :雄性激素增强杜氏利什曼原虫对巨噬细胞株细胞感染率及感染水平。  相似文献   

8.
应用RAPD技术检测肺巨细胞癌转移细胞株的遗传学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用RAPD技术检测人肺巨细胞癌高低转移细胞株的遗传改变。方法:人肺巨细胞癌细胞系高转移细胞株PLA-801D和低转移株PLA-801C,用100条各10个碱基的随机引物经PCR扩增,扩增产物在含溴化乙锭的1.5%琼脂糖凝胶中电泳,紫餐透射仪上观察照相。结果:100条引物绝大多数能扩增出明显的条带,多数引物产生的条带在高低转移株之间无差异,表现为单态性;其中17条引物产生多态性,表现为带的有无  相似文献   

9.
龙江血居吸虫和日本血吸虫的RAPD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龙江血居吸虫 ( Sangunicola lungensis)和日本血吸虫 ( Schistosoma japonicum)依次为冷血动物和温血动物血吸虫的重要代表种类。分别对日本血吸虫与龙江血居吸虫成虫和尾蚴全基因组进行 RAPD标记研究 ,筛选出 1 4种随机引物对 4种材料扩增得到 1 50条多态片段 ,其中日本血吸虫成虫和尾蚴之间的同源性为0 .60 9;龙江血居吸虫成虫和尾蚴之间的同源性为 0 .61 7,两种血吸虫成虫之间的同源性为 0 .1 4 8,尾蚴之间为 0 .1 4 5。说明了冷血和温血动物血吸虫 ,它们具有相近的遗传背景 ,同时揭示了同一种血吸虫 ,其成虫和尾蚴阶段存在一定的多态性 ,反映出在虫体发育过程中 ,基因组的结构可能发生变化。根据 2 8S r RNA特定基因片段的 RAPD分析 ,筛选出对两种血吸虫不同发育阶段具有特异性的扩增引物 ,进一步说明同一种血吸虫在不同发育阶段 2 8S r RNA基因片段存在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为测定我国荒漠、山丘、平原疫区杜氏利什曼原虫分离株ITS序列并分析其序列差异,首先提取杜氏利什曼原虫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然后将扩增出ITS片段克隆入PMD18-Tvector上,再用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测序。结果用PCR成功扩增出约1000bp的ITS片段,测序结果表明:本文报道的荒漠、山丘、平原疫区的3株杜氏利什曼原虫(L.dXJ771,L.dSC10,L.dSD2)的ITS序列大小分别为:1086、1027、1028bp。序列分析表明:我国杜氏利什曼原虫荒漠分离株(L.dXJ771)的ITS序列与平原分离株(L.dSD2)及山丘分离株(L.dSC10)的ITS序列有明显差异,平原分离株(L.dSD2)与山丘分离株(L.dSC10)的ITS序列也存在较明显差异,荒漠分离株(L.dXJ771)与山丘分离株(L.dSC10)的ITS序列差异略小于与平原分离株(L.dSD2)的ITS序列差异。  相似文献   

11.
根据杜氏利什曼原虫(L.donovani)与婴儿利什曼原虫(L.infantum)基因组核苷酸序列之间具有高度的同源性的特点,设计合成了酸性核糖体蛋白-1(ARP-1)基因序列特异性的引物,应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以杜氏利什曼原虫的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获得了杜氏利什曼原虫的ARP-1基因克隆。序列分析表明,杜氏利什曼原虫与婴儿型利什曼原虫ARP-1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之间的同源性为93%,编码的氨基酸残基序列的同源性为98.0%。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北京市再发黑热病病例的病原分子遗传背景。方法 使用PCR方法分别扩增其亲水性酰化表面蛋白B(K26)和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Ⅰ(ITS-1),然后克隆测序,分析其多态性,构建系统发育树以确定患者感染原虫的虫种类型及其遗传关系。结果 K26基因扩增出626 bp大小片段,其长度与国内流行株差异明显,其氨基酸序列由14个氨基酸的基序重复排列组成,但个别位置发生氨基酸替代。K26序列的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北京病例虫株与法国和西班牙的婴儿利什曼原虫相近,但与国内新疆、四川、河北等地的婴儿利什曼原虫虫株距离较远;ITS-1序列扩增出314 bp大小的片段,其系统发育分析显示与婴儿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infantum属于同一分支。结论 该病例感染的为婴儿利什曼原虫L.infantum,且与国内其他流行区的虫株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3.
通过基因打靶构建基因缺失株是利什曼原虫分子水平研究的有效方法,而筛选特定的转化体是研究成功的第1步。筛选转化体常用抗生素筛选法。本文通过观察潮霉素和嘌呤霉素不同质量浓度对杜氏利什曼原虫四川分离株的生长抑制情况,确定了在抗性基因转化的阳性克隆筛选中,潮霉素及嘌呤霉素的适宜筛选浓度分别为32和10μg/mL。本实验的结果为下一步筛选杜氏利什曼原虫基因缺失株提供了可靠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构建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蛋白(alllastin)编码基因的真核表达重组质粒pcDNA3.1-amastin,并研究其在NIH3T3细胞中的表达。方法:提取杜氏利什曼原虫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将扩增的无鞭毛体蛋白基因片段导入质粒pcDNA3.1(+)中,构建真核表达重组质粒pcDNA3.1-amastin。以pcDNA3.1-amastin转染NIH3T3细胞,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和RT-PCR分别鉴定pcDNA3.1-amastin的瞬时表达和稳定表达。结果:在细胞膜和细胞内均观察到较强的绿色荧光,表明pcDNA3.1-amastin成功地转入NIH3T3细胞,并在细胞膜和细胞内获得短暂表达。稳定转染的NIH3T3细胞的总RNA经反转录后,用PCR扩增出无鞭毛体蛋白基因,表明获得了稳定表达。结论:成功地构建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蛋白基因的真核表达重组质粒,并且该基因在NIH3T3细胞中获得了稳定表达。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对约氏疟原虫不易感的大劣按蚊和易感的斯氏按蚊基因组RAPD谱带并测序,探讨媒介按蚊基因型与疟原虫基因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用已筛选的一条随机引物,随机扩增大劣按蚊和斯氏按蚊成蚊的基因组DNA,扩增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后,对相同迁移率的DNA条带克隆、测序,并采用相关在线程序及软件进行序列比较分析。结果大劣按蚊和斯氏按蚊RAPD谱带具有明显的种间差异,但有4对相同迁移率的条带。序列分析显示4对DNA条带在序列长度和组成上呈现多态性,序列的GC含量和简单重复序列存在差异,序列相似性介于48%~52%之间。结论大劣按蚊和斯氏按蚊之间存在不同的遗传背景,其基因多态性可能与产生对约氏疟原虫的易感性不同有关,为进一步研究按蚊与疟原虫之间的相互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和T细胞受体(TCR)γ基因重排情况,应用PCR技术对3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初诊时及其中10例复发后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5例B-ALL中13例具有IgH基因重排,其中3例存在2条重排带,8例合并TCRγ基因重排;8例T-ALL中6例具有TCRγ基因重排;3例T.B-ALL具有IgH和TCRγ基因双重排;4例Nul-ALL中2例具有TCRγ基因重排。10例复发后,7例具有相应的IgH或TCRγ基因重排,2例丢失IgH基因重排,1例获得TCRγ基因重排。以上事实表明在ALL病程中存在白血病细胞克隆演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加味玉屏风散及拆方组分对感染机体内CD4+CD25+Treg细胞(Treg)潜在的调节作用.方法:选用加味玉屏风散及其拆方单味药组分(黄芪、防风、白术、党参)对利什曼原虫感染模型进行干预.流式细胞仪分析脾细胞内Treg水平;RT-PCR法检测Treg功能相关转录因子Foxp3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鼠相比较,利什曼原虫感染BALB/c小鼠脾脏内Treg水平和Foxp3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复方及其部分单味药可以下调感染动物脾细胞内Treg和Foxp3表达水平(P<0.05),显著抑制感染部位的肿胀程度(P<0.05),减轻病变.结论:利什曼原虫感染BALB/c小鼠存在Treg水平的增加,中药复方加味玉屏风散和部分单味药组分可以显著抑制感染机体内Treg水平,促进感染清除.  相似文献   

18.
利用大鼠颅骨开窗观察脑软膜微循环的方法研究了内皮素(ET-1)从10-7~10-10M对脑软膜微循环的影响以及失血性休克时脑软膜对ET-1的反应性。并用10-7M造成失血性休克后脑血管痉挛的模型,观察尼莫地平、川芎嗪、654-2内对皮素引起血管痉挛的治疗作用。结果显示:10-9、10-8、10-7M三种浓度ET-1可使脑软膜小动脉、细动脉强烈收缩,收缩率分别为27.7%、16.8%、78.5%,其收缩强度与ET-1的浓度有关。对静脉的作用不明显。10-10MET-1可使细动脉轻度扩张。出血性休克时,脑软膜血流明显减慢,小动脉、细动脉管径对ET-1的收缩作用更敏感,脑组织血流明显减少。尼莫地平具有较好的拮抗EL-1引起脑软膜动脉的收缩和改善局部微循环的作用。川芎嗪也能拮抗ET-1引起脑软膜动脉的收缩,但作用较尼莫地平弱。654-2不能缓解ET-1对脑软膜动脉的收缩作用。  相似文献   

19.
金黄色葡萄球菌L型对猴肾细胞致病变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细菌L型在体外培养的单层细胞中的致病作用。方法 用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萄)、金葡萄稳定L型及经0.45μm滤过的L型原生小体感染猴肾细胞。结果 发现金葡萄L型及滤过的原生小体对细胞致病性降低,细胞不出现明显病变,部分细胞出现空泡样变,免疫组化及金葡萄PCR显示感染细胞内出现金葡萄抗原及DNA。结论 细菌L型在感染细胞中可出现类似病毒的致病特点,L型可在细胞内长期存在而不出现明显的细胞病变  相似文献   

20.
对30例吸烟者、30例有吸烟史现戒烟者以及30例无吸烟史者行甲襞微循环观测。结果表明,吸烟组甲襞微循环有明显改变,总积分值高于戒烟组和无吸烟的对照组(P<001)。其主要改变为:管袢输入枝、输出枝管径增宽,管袢扭曲、分叉,血流速度减慢,红细胞聚集度增加。戒烟组各项指标均明显改善,但与吸烟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与对照组比较,其形态改变尚未完全恢复(P<001)。以上结果提示,吸烟可引起机体的慢性微循环障碍,戒烟可对其造成的损害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