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肝门部胆管癌是指发生于胆囊管开口以上的肝外胆管癌,包括肝总管、左右肝管。肝门部胆管癌占胆管癌总数的50%以上[1],在各类胆管癌中发病率最高,处理最为困难,预后亦较差。未进行治疗者通常只能生存3个月到1年[2]。1965年klatskin[3]首先描述此类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  相似文献   

2.
胡仁健  李昂  秦红军  张毅 《武警医学》2009,20(9):821-823
近年来,我国胆管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外科根治性切除仍然为其首选的治疗方式.根据Bismuth和Corlette分类法,Ⅰ、Ⅱ、Ⅲ及Ⅳ型胆管癌的切除率分别为100%、100%、47%、15.18%[1].Ⅲ和Ⅳ型肝门部胆管癌的切除率明显偏低,而胆管癌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胆道长期梗阻导致的肝肾功能进行性损害、胆道感染、肝脓肿等并发症.控制肿瘤的生长、维持胆道通畅成了Ⅲ及Ⅳ型肝门部胆管癌姑息性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癌扩大肝切除术前使用经皮经肝钢圈选择性门静脉栓塞术(PVE)的应用和疗效.方法 2007年4月至2009年1月收治肝门部胆管癌28例,分为两组,将预保留肝占全肝体积<50%、接受PVE者设为PVE组12例,其中10例最终接受联合扩大肝切除者设为PVE肝切除组;同期未行PVE而接受扩大肝切除术者为非P...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肝门胆管癌和肝门部良性胆道梗阻的MRI、MRCP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的13例肝门胆管癌和20例肝门部良性胆道梗阻的MRI、MRCP表现,并与临床手术、病理进行对照.结果 13例肝门胆管癌中显示浸润型9例,T2 WI显示管壁增厚;肿块型4例,肝门部显示类圆形结节,T1WI呈稍低信号,T2 WI呈稍高信号.MRCP显示肝门胆管梗阻端的形态特征,截断状5例(肝门区呈空虚状改变),鼠尾状8例.肝内胆管呈树枝状和软藤状扩张.20例肝门部良性胆道狭窄的病例中,胆管结石13例,肝门部胆管炎症2例,术后狭窄5例.左肝管狭窄4例,右肝管狭窄1例,汇合部狭窄5例,肝总管狭窄10例(包括Mirizzi综合征4例),肝门区均未见软组织结节.MRCP显示肝门区胆管不完全性梗阻,呈漏斗状狭窄,边缘光滑.肝内胆管呈枯枝状扩张3例,树枝状扩张17例.结论 常规MRI和MRCP结合有助于肝门部胆道梗阻的定位诊断.肝门胆管癌和肝门部良性胆道梗阻在MRI、MRCP上存在多种不同征象可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中晚期肝门部胆管癌15例手术切除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中晚期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方式。方法对2002年12月—2005年10月收治的15例中晚期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方式和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中期7例(BismuthⅢa型4例,Ⅲb型3例),晚期(Ⅳ型)8例。结果手术切除10例,非手术胆道支架内引流5例(Ⅳ型5例)。随访14例(14/15,93.3%),手术切除组随访10例,中位生存期14.2月(16d~32.3月);非手术胆道支架内引流组随访4例,中位生存期3.8月(1.3~7.2月),两组中位生存期差异显著(t=2.802,P<0.05)。结论对于中晚期肝门部胆管癌,联合肝切除的姑息性肝门部胆管癌切除可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必要时,辅以“架桥式”肝管空肠内引流对提高手术切除率、降低术后胆漏发生率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肝门部胆管癌单双侧引流介入治疗疗效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分析Bismuth-Corlette Ⅱ~Ⅳ型肝门部胆管癌行单侧胆管引流与双侧胆管引流的疗效,为临床选择正确的引流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的临床资料,并随访观察其引流术后近、远期疗效.将全部病例分为单侧胆管引流(52例)和双侧胆管引流(28例)两组,比较其疗效的差异.结果 两组间年龄、性别、临床分型、引流方式、术前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白细胞、总蛋白、白蛋白水平均没有显著性差异.术后两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下降值平均分别为:单侧组82.73 μmol/L和31.71 μmol/L,双侧组80.28 μmol/L和57.89 μmol/L.两样本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4、6、8、12、16、20个月生存率分别为:单侧组为97.4%、87.2%、64.1%、49.0%、41.6%、33.8%、14.5%、7.2%;双侧组为83.3%、72.2%、55.0%、48.1%、33.0%、24.8%、16.5%、16.5%,中位生存期均为约6个月.结论 Bismuth-Corlette Ⅱ~Ⅳ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可以行单侧引流,既可有效减黄,且不影响中位生存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胆管内金属支架置入联合伽玛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05年10月—2007年1月对不愿意手术或不能手术治疗的21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给予经皮肝穿胆管内金属支架置入联合伽玛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肿瘤边缘剂量4~8Gy/次,隔日1次,总剂量为40~60 Gy,10~20 d完成。结果患者行经皮肝穿胆管内支架置入术后,血总胆红素及直接胆红素水平均有显著下降。治疗后1~3月复查,1例出现再梗阻,其余血胆红素水平基本上接近正常。肿瘤病灶CR 2例,PR 14例,PD 1例,SD 3例,总有效率(CR+PR)为80%。胆道支架植入术中及术后,出现血压下降4例,放疗不良反应以消化道反应多见,均为I~II度。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4.5月,1、2年生存率分别为47.6%、14.2%。结论经皮肝穿胆管内支架置入术联合伽玛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是肝门部胆管癌的一种有效方法,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8.
肝门部胆管癌 (Klatskin瘤 )是各类胆管癌中手术治疗最困难的。我院于 1998- 0 4~ 2 0 0 0 - 0 8采用肝外胆管切除 ,门静脉骨骼化联合肝叶切除治疗肝门部胆管癌 7例 ,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男性 5例 ,女性 2例 ;年龄 34~ 70岁。 3例首发症状为上腹疼痛 ,3例为黄疸 ,1例为上腹部包块 ;病程 10d至 1年 ;入院时出现黄疸 5例 ,肝肿大 3例 ,上腹部包块 1例。B超检查 :肝占位并胰头占位 1例 ,右肝脓肿并右肝胆管结石 1例 ,左右肝胆管扩张 3例 ,左肝管扩张 2例。CT检查共 5例 :“胰头癌并肝转移” 1…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CT在诊断Bismuth-Corlette Ⅳ型肝门部胆管癌及术前可切除性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02至2021-05经病理证实的57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CT资料,评价CT诊断Bismuth-Corlette Ⅳ型肝门部胆管癌的准确率。分析其中31例Ⅳ型肝门部胆管癌的胆管受累范围、肝叶萎缩、血管侵犯、淋巴结转移情况,探讨CT诊断与手术及病理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CT诊断Bismuth-Corlette Ⅳ型肝门部胆管癌的准确率为89.5%;CT评估胆管受累范围、肝叶萎缩、肝动脉侵犯、门静脉侵犯及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分别为70.0%、100.0%、75.0%、83.3% 和69.2%,特异度为90.5%、100.0%、91.3%、94.7% 和83.3%,准确率为83.9%、100.0%、87.1%、90.3% 和77.4%,与手术一致性分析的Kappa值分别为0.62、1、0.66、0.79和0.53。CT评估Ⅳ型肝门部胆管癌可切除性的Kappa值为0.68,敏感度为85.7%,特异度为82.3%,准确率为83.9%。结论 CT是诊断Bismuth-Corlette Ⅳ型肝门部胆管癌和评估其可切除性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肝门部胆管癌治疗方法演变与预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治疗方法的变化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990年1月─2009年8月收治的198例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特点、诊断、分期、治疗方式及随访结果。结果梗阻性黄疸仍为肝门部胆管癌的首发临床表现,肝门部CT及核磁胆道成像(MRCP)均为诊断的有效方法 ,阳性率高。肿瘤分期:2000年以前(A组)和2000年以后(B组)病例进行比较,BismuthⅠ期病例数较前增加不明显;BismuthⅡ、Ⅲ期为主要病例,且病例数有明显增加;BismuthⅣ期则相反,病例数有所减少,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中,49例患者采取非手术内外引流;手术的149例中,单纯引流24例,手术探查+胆肠吻合51例,姑息性局部切除42例,胆管癌切除+肝部分切除30例,肝移植2例。按照时间节点分析,A组61例手术中手术切除率为34.4%(21/61),且以姑息性切除为主(16例);B组88例手术中手术切除率为60.2%(53/88),其中姑息性切除与根治性切除分别为26例和27例,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仅8例行局部放疗,B组中89例行局部聚焦放疗。从治疗效果分析,非手术内外引流及手术内外引流效果均不好,5年生存为个案。手术切除患者中,BismuthⅠ、Ⅱ期生存率最高,5年生存率83.3%(10/12);BismuthⅢ期手术切除效果好于非手术治疗;BismuthⅣ期手术切除与否效果均不好,两组手术切除后的预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结合术后放疗(γ刀)可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为肿瘤复发转移,其中局部淋巴结转移与肝内广泛转移最为多见。结论肝门部胆管癌Ⅰ期的诊断并未因为CT和MRI应用而提高,中期BismuthⅡ、Ⅲ期较前例数有所增多,晚期患者相对下降。手术切除率较前有所提高,根治性与姑息性切除均有利于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手术切除结合局部放疗可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患者生命。影响患者长期存活的主要原因仍旧是肿瘤的局部与肝内广泛转移,更加有效的治疗手段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胆管癌按其发生部位分为上、中、下段胆管癌,一般将发生于左右肝管,汇合部及肝总管的癌肿称为上段胆管癌,亦称为肝门部胆管癌,我院1989年至2001年收治肝门部胆管癌20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分型术前诊断、手术方法、术后管理。方法:回顾分析2004-05~2008-03我院31例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资料。结果:规范化的诊断方法,完善的围手术期管理可以提高肝门部胆管癌的生存率。结论:虽然肝门部胆管癌具有解剖位置、临床表现、病理、侵犯等特点,但随着检查手段、手术技巧、临床经验的不断提高,可以在很多基层医院开展该项手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肝门部胆管癌的低场MRI影像表现,以提高对肝门部胆管癌的认识。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门部胆管癌21例,均有完整的MRI影像资料。结果:MRCP对肝门部胆管梗阻水平定位准确率达100%。21例肝门部胆管癌均表现为肝内胆管不同程度"软藤样扩张",肝门部胆管狭窄、管壁增厚或软组织肿块;6例MRI肝门部可见稍长T1、稍长T2的肿块影,15例未发现明确肿块;增强扫描5例可见肿块延迟期缓慢持续强化,14例表现为管壁增厚强化、管腔狭窄。结论:低场MRI是检查肝门部胆管癌的有效方法,联合应用MRCP可显示肝门部胆管癌的特征性改变。  相似文献   

14.
肝门部胆管癌的磁共振诊断与手术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在肝门部胆管癌诊断中的价值及对手术可切除性估价的指导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肝门部胆管癌的MRI及MRCP影像特点,并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MRI18例在肝门区可见软组织肿块, 2例未见到肿块,仅表现肝内胆管扩张及管壁增厚。根据MRI与MRCP影像特点,对肝门部胆管癌的分型结果为:Ⅰ型3例,Ⅱ型4例,Ⅲ型6例,Ⅳ型7例,与术中所见对比符合率80%;对肿瘤可切除性进行术前评估,敏感度75%,特异度75%,诊断符合率80%。结论 MRI和MRCP联合应用有助于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分型及手术可切除性的评估。  相似文献   

15.
肝门部胆管癌206例影像诊断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4种不同影像检查方法对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6例肝门部胆管癌超声、CT、ERCP、PTC诊断结果及并发症,并与手术及病理结果对照.结果梗阻部位确诊率超声为91.1%,CT为89.6%,二者联合为97.3%.梗阻性质确诊率超声为78.7%,CT为72.8%,二者联合为94.7%.肿瘤显示率超声为60.9%,CT为30.4%,二者联合检查提高到80.5%.并发症发生率ERCP和PTC分别为11.6%及17.9%.结论超声与CT联合检查可相互弥补不足,明显提高梗阻部位及梗阻性质确诊率,满足绝大多数肝门部胆管癌诊断要求,而侵入性检查应尽可能避免使用.  相似文献   

16.
肝门部胆管癌是肝门部常见恶性肿瘤,随着肿瘤的生长和对周围组织的侵犯,患者会发生梗阻性黄疸,早期、准确的诊断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肿瘤正确的分期及术前可靠的可切除性评估有利于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1,2]。本文通过分析30例肝门部胆管癌肝细胞癌患者的MSCT及MRI图像及临床资料,探讨MSCT及MRI对肝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癌治疗方式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6月至2010年5月北京航天中心医院收治的49例肝门部胆管癌手术病例资料.分为单纯切除组、小范围切肝组与大范围切肝组,对比各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对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检验对生存率的影响.结果 单纯切除组17例,小范围切肝组10例,大范围切肝组22例,各组并发症发生率依次为23.5%(4/17),30.0%(3/10)和72.7%(16/22),后者明显高于前两组(P<0.05).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3.2%,41.4%和21.3%,中位生存期30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方式、切缘癌残留、淋巴结转移、T分期对生存率有影响(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RR=3.787,95% CI 0.069~25.912)和切缘癌残留(RR=2.447,95% CI 1.508~3.971)是影响肝门部胆管癌手术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根据肿瘤T分期、淋巴结转移等因素选择适宜的手术方式,有望获得更大的近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和比较CT和MRI在肝门部胆管癌的分型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肝门部胆管癌的MRI平扫、增强及MRCP表现,其中13例同时作CT检查,比较两者对肝门部胆管癌的显示能力,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肝门部胆管癌CT与MRI均表现为肝内胆管不同程度的扩张,肝门部见软组织肿块,MRI 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MRCP表现为肝门部胆管梗阻。对肿块型肝门部胆管癌MRI和CT显示均较好,对浸润型肝门部胆管癌MRI较CT显示好。结论:MRI和CT是检查肝门部胆管癌的有效手段。MRI及MRCP在显示浸润型肝门部胆管癌较CT优越。  相似文献   

19.
肝门部胆管癌起源于肝内胆管,发生左右肝管汇合区,在肝脏恶性肿瘤中位居第二,在胆管肿瘤中位居第一,占胆管癌的58%-75%。由于肿瘤生长缓慢和隐蔽,早期影像学诊断困难;但由于肝门区有许多重要的血管,手术时多数癌肿已侵犯周围组织,手术切除难度大,预后很差。笔者搜集术前行MR检查、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肝门部胆管癌28例,旨在探讨MR在肝门部胆管癌中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肝门部胆管癌CT与MRI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探讨CT与MRI对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门部胆管癌的CT与MRI表现,评价两种检查方法对病灶的显示情况及定位诊断的准确率。结果 CT与MRI对肝门部胆管癌的定位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8.89%、100%;18例肝门部胆管癌CT与MRI均表现为肝内胆管不同程度扩张;MBI示肝门部软组织肿块16例,胆管壁浸润2例,门静脉受侵10例,淋巴结肿大8例;而相应的CT显示为11、0、5和6例。结论 CT与MRI是检查肝门部胆管癌的有效方法,MRI在显示肝门部肿块大小、范围,沿胆管壁浸润,门静脉侵犯及淋巴结肿大方面比CT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