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栀子豉汤是《伤寒论》名方之一,主治证候如心中懊侬、烦热、胸中窒、心中结痛、饥不能食等等。其服法颇耐寻味,原文是“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后世医家对其服法一直存有疑问,  相似文献   

2.
尹太阳 《河南中医》2010,30(10):941-942
栀子豉汤是由栀子、淡豆豉二药组成的名方,二药性味皆为苦寒,栀子清热除烦,淡豆豉宣泄条达,二药一升一降,共奏清上焦烦热之功。其服法为"得吐者,止后服",除证治所示外,现代可应用于多种病症。  相似文献   

3.
栀子豉汤方后注云:“得吐者,止后服”。据此,后世医家认为栀子豉汤当属涌吐剂,但亦有认为不属涌吐剂而属清解剂者。一、认为属于涌吐之剂者,以《医宗金鉴》为代表,曰:“栀子豉汤顺其势以涌其热”,方中:“栀子苦能涌泄,寒能胜热,豆豉轻腐上行,佐栀子使邪热上越于口,庶一吐而胸中舒烦热解矣。”二、认为属于清解之剂者,以王旭高为代表,云:“栀子豉汤是阳明清泄之法,不是涌吐之剂”。高院教材《伤寒论选读》亦持此论。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栀子豉汤类方(栀子豉汤、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栀子厚朴汤、栀子干姜汤),方后均注有“得吐者,止后服”。历代医家对其吐与不吐,认识颇不一致。笔者着眼于《伤寒论》的整体内容,探讨其得吐机理,旨在澄清疑惑,得出符合原书本意的结论。一、历代医家对栀子豉汤类方得吐的认识,归纳起来,约有四端:  相似文献   

5.
清浆水见于<伤寒论>393条枳实栀子豉汤方下,系枳实栀子豉汤方所用的煎料.原文说:"大病差后,劳复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枳实三枚(炙),栀子十四个(擘),豉一升(绵裹).上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内枳实、栀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覆令微似汗.  相似文献   

6.
栀子豉汤出于《伤寒论》第 78条 ,是治太阳病“发汗吐下后 ,虚烦不得眠 ,若剧者 ,必反复颠倒 ,心中懊”的主方 ,方后注有“得吐者 ,止后服”的说明。而临床所见 ,服该方少有致吐者 ,因而历代医家对其吐与不吐各执一端 ,争论不休。这种争论对现今的影响 ,则是病家畏吐而不敢服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栀子豉汤类方后皆有“得吐者止后服”一语,历代注家对此认识观点并不一致,本文拟对这一问题析疑如下。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七十六条“……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忄农),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栀豉汤由栀子、香豉二味组成,一升一降,具有除烦泄热,宣达解郁的作用。方中栀子苦寒清心除烦,豆豉具有升散之性,能泄胸中郁热。两药合用,具有清热除烦之功。《伤寒论》对本方的加减运用,多以汗、吐、下后或“大病瘥后”出现不眠、懊(忄农)为特征。“条文”,中所称“虚烦”,其病理机制是伤寒化热后,胸膈间游溢无形之郁热影响气机升降,上焦气分失和,扰乱心神所致。方中二药俱轻,能使气机流畅,烦热得平。此方药虽两味,但颇多妙义,使用范围甚广,不仅用于伤寒汗吐下后的心中懊侬,而且对温邪初起,心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究竟何时传入日本,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笔者在日本钅兼仓时代的僧医木尾原性全(1265~1337)所著《万安方》中,发现了引自《伤寒论》的片断文字,现作一简介,以飨同好。1 《万安方》所引《伤寒论》原文《万安方》直接引自《伤寒论》的条文有5处,均载于《万安方》卷八,题为“伤寒坏病证”。所引5处条文为:“伤寒后劳复,枳实栀子汤,治大病差后劳复者。枳实三枚炙,栀子十四个擘,豉一升,绵裹。右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内枳实、栀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覆令微似汗。若有宿食者,入大黄如博棋子五六枚,服之…  相似文献   

10.
《伤寒杂病论》栀子豉汤证,其方后服法均有“得吐后、止后服”六字。因这个“吐”字,古今无人作注解析,长期争论不休。有主涌吐剂者,有调和解剂者,有取折衷论者,至今莫衷一是。 笔者认为,此“吐”字,应训为“舒”字。理由如下: 其一,《说文》曰:“吐,写也。”写、泻是古今字。引伸为抒发、消除义。故《增韵》直释吐字为“出也,舒也。”舒乃舒展、舒畅的意思。此训诂有据者。  相似文献   

11.
仲景用浆水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浆水,又名酸浆水,米浆水,是粟米经加工发酵而成的白色浆液,味甘酸,性凉.其应用在仲景著作中涉及枳实栀子豉汤、赤豆当归散、半夏干姜散、白术散四方,用法有以浆水煎药、冲服、药后饮用三种,功用有调中和胃、益阴生津、清凉解毒之异,现归述如下.一、调中和胃,行气止呕仲景在《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中用浆水一升半,煮取七合,冲服半夏干姜散,治干吐、吐逆、吐涎沫;并于《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妊娠养胎之白术散中,以浆水服之,止呕安胎.以上两方,  相似文献   

12.
栀子豉汤为治疗发汗吐下后所引起的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恼之证.对于具体的症状,我们就从伤寒论的原文里来探讨.伤寒论曰: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恼,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条文76)又曰: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条文77)又曰: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解,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原文78条)又曰: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原文79条)又日: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  相似文献   

13.
栀子豉汤,《伤寒论》用于治疗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反复颠倒,心中懊憹”为主的热扰胸膈证(原本78、79、80、231、374条)。《金匮》用于治疗“下利后虚烦,按之心下濡者(《金匮,呕吐哕下利病篇》)。据仲景原文及后世验证,该方对无形邪热郁于胸膈的“虚烦”、“心中懊憹”之证疗效确实,其清热除烦、宣郁宁心的功效非他方可比。但该方“方后注”中,有“温进一服,得吐  相似文献   

14.
<正> 栀子豉汤出自《伤寒论》,主治“发汗吐下后,身热虚烦不眠,剧者则心中懊(?),反复颠倒,或胸中烦热窒塞,按之心下濡,嘈杂似饥,舌苔微黄”等证。历代众多医家多崇“涌吐剂”之说,认为淡豆豉催吐,热扰胸膈之虚烦可以涌而越之,一吐则舒。清·张锡驹则否认涌吐剂说,认为“本草并不言栀子能吐,奚仲景用为吐药,此皆不能思维经旨,以讹传讹者也,此因瓜蒂散内,用香豉二合,而误传之也”。张氏认为淡豆豉的作用是发表退热。据此,可见争论的焦点在淡豆豉的功用上。近年出版的中医院校的教材中,淡豆豉大都被列在发汗解表药中。1979年,李孔定医师在《试论栀子豉汤的功效》一文中,提出淡豆豉既不能催吐,也不能宣泄,功能“滋肾宁心,开胃消食”。他指出栀子豉汤的功效仅次于黄连阿胶汤,具有清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振子鼓场方后有“得吐者,止后服”之句,《伤寒贯珠集》释之曰:“得吐则邪气散而当愈,不可更吐以伤其气,故止后服。”其“得吐”及“更吐”之云,显然说明桅子鼓场为吐剂。的确,历代有很多医家也均认为本方为吐剂,如成无已《注解伤寒论》曰“振子鼓场以吐胸中之邪”,许宏《金镜内台方议》曰“柜子为君,其性苦寒,以浦宣其上配之虚烦也。淡豆效性平,能吐能汗者,用之为臣任,以吐胸中之邪也”;陶华、方有执、程知、吴谦等也皆持此看法。而柯琴则反对桅子为吐药,只认为豆鼓为吐药,他于《伤寒来苏集》中说:“夫板子之性…  相似文献   

16.
应用发汗药、催吐药、泻下药时 ,如药力较强 ,服药应适可而止 ,一般以得汗、得吐、得下为度 ,不必尽剂 ,以免汗、吐、下太过损伤正气。仲景之桃花汤 ,功能温中涩肠止痢 ,并非属于汗、吐、下三法之方 ,然而 ,《伤寒论》原文及 1 994年版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方剂学》均着重提出“一服愈 ,余勿服”之“不必尽剂”的用法要求。其道理何在呢 ?试析如下。桃花汤为《伤寒论》中治疗少阴下利便脓血的主方。原文如下 :“赤石脂一斤 (一半全用 ,一半筛末 ) ,干姜一两 ,粳米一升。上三味 ,以水七升 ,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 ,内赤石脂末方…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阐明栀子豉汤的方义,探讨"得吐者,止后服"的含义,并从该方探讨仲景护胃气、就近逐邪的用药心法,以及同温病学三焦、卫气营血辨证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马大正 《河南中医》2006,26(4):14-16
经方药简力宏,用治于妇科杂病,功效卓然。兹举验案5则,供同仁参考。1栀子豉汤合白虎汤栀子豉汤是《伤寒论》治疗“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的方剂,白虎汤是《伤寒论》治疗“伤寒,脉浮滑,此表里俱热”的方剂。胡某,35岁,2005年9月2日就诊。月经7月28日  相似文献   

19.
栀子豉汤是一剂临床中较为常用的经方,其组成仅有栀子、淡豆豉两味,看似简单,但在《伤寒论》中却出现多次,可见其功用之重要。本文通过栀子豉汤证见表现及归纳释义、中医胸府生理结构、病机分析、治法方药和证治余议、吐与不吐等几个方面系统分析宗气角度下栀子豉汤证治的思辨,以期有利于临床。  相似文献   

20.
栀子豉汤出自《伤寒论》第76条:"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呕下不止.发汗呕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覆颠倒,心中懊侬,栀子豉汤主之."原方主治热郁胸膈证见心烦不得眠,心中懊侬,反复颠倒或胸中窒或胸中结痛.近代本方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呃逆、胃炎、食管炎、胆囊炎、痤疮、失眠、神经衰弱、抑郁症等方面[1].现介绍本方治疗热扰心神之心悸1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