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喻燕 《黑龙江医学》2017,(12):1215-1216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方法将2016-01—2017-06间收治的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各纳入35例。对照组采用0.6~0.8 mg/kg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研究组采用0.9 mg/kg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急性脑梗死治疗总有效率,颅内出血发生率、死亡率,治疗前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研究组急性脑梗死治疗总有效率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颅内出血发生率、死亡率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相近,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优于治疗前,P<0.05。结论 0.6~0.8 mg/kg或0.9 mg/kg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相当,均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且颅内出血发生率低,死亡率低,对患者预后有良好的改善作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联合尤瑞克林拓展时间窗(4.5 ~9 h)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A组)、rt-PA溶栓组(B组)、rt-PA联合尤瑞克林组(C组),各组按静脉干预时间再分为<4.5h及4.5~9 h两亚组(n=15).A组:常规治疗;B组:rt-PA静脉溶栓和常规治疗;C组:rt-PA、尤瑞克林和常规治疗.治疗前行头CT和多模式MRI检查,治疗后24 h复查头CT,分别于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采用NIHSS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记录不良事件.结果 B、C组两亚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A组相应亚组;B、C组两亚组治疗后评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B、C组<4.5h亚组评分显著小于4.5~9h亚组;C组4.5~9h亚组溶栓后7d、21d评分明显低于B组4.5~9 h亚组.结论 多模式MRI指导下rt-PA联合尤瑞克林拓展时间4.5~9 h溶栓治疗安全,疗效肯定,且优于rt-PA单独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方法:选取40例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20例,对照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rt-PA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颅内出血发生率、病死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PA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且颅内出血概率并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动静脉联合溶栓与静脉溶栓对发病12 h内的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方法动静脉联合溶栓组:对1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给予rt-PA 0.60 mg/kg静滴,完成术前准备后,经股动脉行超选择性动脉灌注溶栓,剂量为rt-PA 0.25~0.30 mg/kg;静脉溶栓组:对16列急性脑梗死患者用rt-PA总量(0.85 mg/kg)的1/5静脉注射10 m in,余静滴60 m in。并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0 m in,12 h,1 d,3 d,7 d,30 d行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动静脉联合溶栓优于静脉溶栓。脑卒中发生后在不同时间内开始动静脉溶栓的患者在溶栓后30 m in,12 h,1 d,3 d,7 d,30 d时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得分减少的百分率间差别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再出血率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早期动静脉联合溶栓疗效显著,再出血率与静脉溶栓治疗无差别,且可以放宽脑卒中动脉溶栓治疗的时间窗,避免了动脉溶栓不能及时治疗的弊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联合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治疗溶栓时间窗外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扶沟县人民医院2017年3月至2018年8月102例溶栓时间窗外急性脑梗死患者,依照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1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接受rt-PA静脉溶栓联合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治疗。统计对比治疗前、治疗15 d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意识评分、病区相对脑血容量及脑血流量水平。结果治疗15 d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15 d后观察组病区相对脑血容量及脑血流量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rt-PA静脉溶栓联合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治疗溶栓时间窗外急性脑梗死可促进患者意识及神经功能恢复,提高病变区域血流灌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8年10月在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的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阿司匹林,45例)和观察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联合阿司匹林,45例)。治疗前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测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测定髓鞘碱性蛋白(MBP)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MBP与NSE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NIHSS评分、MBP与NSE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可有效减轻脑神经损伤情况,利于疾病转归。  相似文献   

7.
<正>溶栓是目前治疗脑梗死最为有效的方法。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能诱导纤溶酶原成为纤溶酶,溶解血栓,快速改善脑梗死区域微循环,减少局部缺血程度,限制神经细胞功能损害[1]。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共为3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了rt-PA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急性脑梗死患者32例,男21例,女11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丹奥、纤溶酶联合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96例患者分为治疗组、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静脉滴注丹奥80mg,2次/d;联合治疗组静滴丹奥80mg和纤溶酶100IU,各1次/d;对照组静脉滴注丹参10ml,1次/d,并口服阿斯匹林100mg/d,疗程均为2周。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凝血功能和出血性并发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联合治疗组总疗效8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P<0.05)。治疗组、联合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治疗7d时联合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优于治疗组(P<0.05)。结论:丹奥、纤溶酶联合可用于治疗进展性脑梗死。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联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9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抽签法分组,各47例。对照组采取rt-PA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采取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rt-PA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74%,较对照组的82.98%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较对照组低,ADL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取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联合rt-PA静脉溶栓治疗,具有显著疗效,可明显改善神经功能,还可有效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早期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入选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复方丹参注射液、脑细胞活化剂、钙通道阻滞剂、肠溶阿司匹林及甘露醇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rt-PA0.9mg/kg(最大剂量为90mg),先于2min内静注10%,余量60min内静滴[1]。治疗时间为2周。比较2组溶栓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NIHSS)、评价溶栓治疗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溶栓治疗后NIHSS评分明显改善,总有效率为:97.5%,溶栓后合并非症状性脑出血1例,牙龈出血5例。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5%,牙龈出血3例。结论急性脑梗死发病4.5h时间内给予rt-PA(0.9mg/kg)静脉溶栓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二聚体等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发病后7 h静脉溶栓的急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rt-PA 0.8 mg/kg和0.9 mg/kg静脉溶栓治疗组各40例。分别在溶栓前、溶栓后2 h,溶栓后24 h静脉采血,观察2组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溶解产物、D-二聚体、凝血因子ⅩⅢ、α2-抗纤溶酶、纤溶酶原和血小板水平。结果:rt-PA 0.8 mg/kg组和0.9 mg/kg组患者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溶解产物、D-二聚体、凝血因子ⅩⅢ、α2-抗纤溶酶、纤溶酶原和血小板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PA 0.8 mg/kg组和0.9 mg/kg组患者溶栓后凝血指标均无明显不同;脑梗死患者可考虑推荐使用rt-PA0.8 mg/kg为药物使用的单位计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局部亚低温联合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hemorrhage after recombinant human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氧化应激、神经功能损伤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79例,根据治疗方...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在急性脑梗死(ACI)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6年8月收入的ACI患者68例,随机分为超早期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组A组与常规治疗组B组。共治疗两周。随访90天后,观察NFDS评分,脑部血管再通情况,死亡率,复发率。结果 A组的血管再通率(包括完全再通和部分再通)为94.1%(32/34),B组的血管再通率为67.6%(23/34),A组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B组(P0.05)。A组的的死亡率与复发率均低于B组;两组治疗前后NFDS得分均有降低,A组NFDS评分降低程度更大(P0.05)。结论 ACI超早期采用rt-PA溶栓治疗疗效肯定,且优于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患者血管再通率增高、死亡率与复发率降低。  相似文献   

14.
井亚萍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5):2794-2795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就诊于商丘市第三人民医院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将40例接受阿司匹林治疗的患者纳入对照组,将40例接受rt-PA溶栓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的患者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血管再通、死亡等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观察组血管再通率较高,NIHSS评分、死亡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rt-PA溶栓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有助于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血管再通率,降低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龄脑梗死患者经静脉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年龄≥75岁的老年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溶栓治疗组30例和常规治疗组30例,溶栓组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0.9 mg/kg,1/10静脉推注,余9/10加入生理盐水100 mL中1 h内静脉滴注,溶栓24 h后应用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钙。常规对照组只应用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钙。结果溶栓组总有效率为83.3%,常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46.7%,两组患者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溶栓组不良反应率高于常规治疗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8)。结论早期静脉应用rt-PA治疗急性高龄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安全有效,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依达拉奉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ACI)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舞钢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4例ACI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47例)和观察组(47例)。两组均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取rt-PA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采取依达拉奉联合rt-PA静脉溶栓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与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I)。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1.49%)较对照组(74.47%)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分值较对照组低,BI分值较对照组高(均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4.89%)与对照组(10.6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应用依达拉奉与rt-PA静脉溶栓治疗ACI患者能增强疗效,缓解神经功能损伤,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低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对发病6h内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发病6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61例,其中联合溶栓组(A组)44例、单用rt-PA组(B组)37例、单用尿激酶组(C组)32例、对照组(D组)48例。评价4组治疗后28d的疗效,包括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及日常生活能力指数(Barthel),同时观察再梗死率、脑出血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 3个溶栓组与D组在28d有效率及疗效满意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个溶栓组之间28d有效率及疗效满意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再发脑梗死率、病死率及非症状性脑出血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脑出血(症状性脑出血+非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分别为9.0%、27.0%、28.1%、4.2%,A与D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与B、A与C、B与D、C与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远期疗效和单用rt-PA组、单用尿激酶相当,但脑出血发生率低于两组,因此该治疗方法是安全有效的,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 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与常规抗血小板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对比.方法 2012年1月至2015年2月期间,天津市西青医院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抗血小板治疗)和观察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每组各60例,比较2组治疗的临床疗效,根据NIHSS评分标准及Barthel指数(BI),评估治疗前后2组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增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BI评分显著提高,P<0.05.结论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明显提高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缺损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4.5h)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4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超早期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溶栓组和对照组,各32例。溶栓组给予rt-PA静脉滴注,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活血化瘀药物治疗。对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4h、7d、14d、28d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神经功能评分及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前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 4h、7d、14d、28d后两组N1HSS分值与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P<0.01),不同时间溶栓组NIHSS分值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NIHSS分值差异具有高度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均无致死性的颅内血肿出现,溶栓组发生颅内出血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PA静脉溶栓治疗可使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早期恢复,但有增加颅内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后的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数据,观察rt-PA溶栓后的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比率。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3月我院急诊科和神经内科的rt-PA溶栓后的脑梗死患者186例,对其2周后的康复数据进行SPSS数据分析,得到患者康复阶段的数据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rt-PA溶栓后的脑梗死患者康复治疗综合有效率81.1%~83.0%,患者平均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分可恢复到6分以下,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一般可达到75分以上。结论脑梗死患者在rt-PA溶栓后的康复治疗效果可以满足康复治疗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