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观察比较胃癌术后放疗中三维适形和调强两种不同方法产生的计划在靶区的剂量分布,探讨正常组织受量的区别,比较两种计划的优缺点,更好地指导临床应用。方法选取98个胃癌术后放疗患者,分别运用三维适形和调强制作计划,比较靶区适形度、均匀性、正常肝组织和双肾的受量等。结果三维适形计划与调强计划相比,适形度和均匀性较差;对于正常组织剂量,调强放疗计划对肝脏的保护优于三维适形计划或与之相当,二者在肝脏Dmean上和双肾的平均剂量上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调强计划各方面指标均优于三维适形计划或与之相当,可以作为胃癌术后放疗的主要方法,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三维适形放疗、简化调强放疗和适形调强放疗在直肠癌术后放疗中的三维剂量学差异。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3年1月在本院进行直肠癌术后放疗且无放疗禁忌证患者342例,分别使用三维适形放疗、简化调强放疗以及适形调强放疗方案,按照国际标准评价方法比较3种放疗方案的靶区平均剂量、靶区适形指数、剂量不均性指数及子野机器跳数。结果靶区平均剂量院三维适形放疗比简化调强放疗、适形调强放疗剂量要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简化调强放疗与适形调强放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跃0.05)。靶区适形指数院三维适形放疗指数最低(P<0.05),简化调强放疗与适形调强放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跃0.05)。剂量不均性指数院适形调强放疗最高,简化调强放疗最低,3种方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适形调强放疗的子野机器跳数明显高于三维适形放疗、简化调强放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维适形放疗与简化调强放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跃0.05)。结论3种化疗方案中,简化调强技术性价比最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 )、不同射野数目的调强适形放射治疗(IM-RT)和简化调强放射治疗(sIMRT)在宫颈癌根治术后计划靶体积(PTV)剂量分布、危及器官(OAR)保护以及机器跳数方面的差异,探讨宫颈癌术后盆腔外照射的合理方法。方法选择10例宫颈癌术后需行盆腔放疗的患者,分别制定4个野3DCRT ,5野、7野及9野IM RT ,5个野sIM RT 计划,处方剂量50 Gy ,通过分析靶区剂量分布均匀度、适形度,危及器官受照体积及机器跳数,比较5种计划的优缺点。结果5F-IM RT、7F-IM RT、9F-IM RT的PT V剂量分布均匀性好于3DCRT和sIM RT。5种放疗计划中以7F-IM RT 及9F-IM RT 靶区的适形度最优,5F-IM RT 次之,sIM RT 稍逊于 IM RT ,3DCRT最差。IM RT及sIM RT在高剂量区对小肠、膀胱及直肠的保护作用明显优于3DCRT。sIM-RT仅在20 Gy剂量水平对小肠的保护作用逊于7F-IM RT及9F-IM RT ,但对于直肠、膀胱的保护不逊于IM RT。sIM RT的机器跳数大于3DCRT ,但明显低于IM RT放疗计划。结论 sIM RT 是一种性价比较高的放疗技术,在宫颈癌术后盆腔放疗时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4.
张晓华  李勇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4):148-149
目的对比分析直肠癌术后盆腔三维适形、适形调强和简化调强放疗的三维剂量学特点,选择最适合直肠癌术后的辅助放疗照射方案。方法选择9例直肠癌术后盆腔放疗患者,对每名患者分别设计三维适形、适形调强和简化调强放疗三种不同方案。治疗后评价不同放疗方法对正常组织和靶区照射剂量、靶区适形指数(CI)、剂量不均性指数(HI)。结果从靶区剂量分布来看三维适形放疗技术均匀度最高;从靶区适形指数来看,适形调强放疗技术强于其余两者;简化调强放疗技术对重要器官损伤率较低,其机器子野跳数亦显著低于适形调强放疗。结论简化调强放疗技术与其他技术相比有明显剂量学优势,适合直肠癌术后患者进行盆腔放射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胸中段食管癌应用适形调强放疗(IMRT)与三维适形放疗(3DCRT)在剂量学方面的优劣及价值.方法 56例胸中段食管癌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28例.A组患者采用3DCRT,B组患者采用IMRT,对比两组的靶区剂量以及正常器官受量.结果 在PTV-C剂量为50 Gy梯度时,B组靶区剂量D98...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分析乳腺癌根治术后给予患者适形放疗(3D-CRT)、三维调强放疗(IMRT)剂量学分布情况及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5月在本院接受根治术治疗的80例乳腺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术后分别采用IMRT计划、3D-CRT计划,观察两组剂量学分布情况及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B组V105%、V110%、V115%及HI均显著低于A组,CI显著高于A组(P 0.05);B组不良反应显著少于A组(P 0.05)。结论与3D-CRT比较比较,选用IMRT方案的靶区剂量分布均匀性更好,适形性更理想,且不良反应更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三维适形放射治疗与调强放射治疗两种不同照射方法的比较,找到更适合于宫颈癌术后盆腔.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自2011年12月至2013年2月,我院收治的进行过手术的宫颈癌患者102例,将102例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51例,A组患者对其盆腔进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方法,B组对其盆腔进行调强放疗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调强放疗计划的靶区剂量均匀性没有三维适形的好,但是其适形度相较于后者明显更好。而且,调强放疗计划还降低了小肠、骨髓、膀胱、直肠的受照剂量,以及它们在几乎所有剂量范围内的受照射体积。结论对宫颈癌患者在手术后所进行的放射治疗,调强放疗计划相较于三维适形放疗计划降低了急性骨髓抑制的发生概率,并且更好的做到了对危及器官的保护,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更好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宫颈癌术后容积旋转调强治疗与三维适形调强放疗的临床效果。方法100例宫颈癌术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维适形调强放疗治疗组和容积旋转调强治疗组,各50例。三维适形调强放疗治疗组采用三维适形调强放疗治疗,容积旋转调强治疗组采用容积旋转调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治疗前后卡氏评分、宫颈癌生存质量评分。结果治疗前,三维适形调强放疗治疗组卡氏评分、宫颈癌生存质量评分分别为(65.14±2.58)、(56.11±3.13)分,容积旋转调强治疗组卡氏评分、宫颈癌生存质量评分分别为(65.13±2.96)、(56.25±3.74)分;治疗后,三维适形调强放疗治疗组的卡氏评分、宫颈癌生存质量评分分别为(78.72±4.52)、(82.12±3.21)分,容积旋转调强治疗组的卡氏评分、宫颈癌生存质量分别为(78.56±3.21)、(82.19±3.56)分。治疗前及治疗后,两组卡氏评分、宫颈癌生存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容积旋转调强治疗组生存期为(16.55±2.45)个月,三维适形调强放疗治疗组生存期为(16.11±2.41)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维适形调强放疗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8%(19/50),容积旋转调强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9/50);容积旋转调强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三维适形调强放疗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60,P<0.05)。结论容积旋转调强治疗宫颈癌术后的效果理想,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鞠芳  杨晓慧  陈洁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0):489-490
目的比较胃癌术后多野照射、三维适形放疗(3DCRT)和调强适形放疗(IMRT)的早期、长期疗效及对周围组织的损伤情况。方法 106例胃癌术后病人随机分为多野照射组、3DCRT组和IMRT组,放疗结束后比较三组患者症状缓解情况、钡餐造影改善情况、血常规、肝功能、胰淀粉酶,以及三年内的生存率和复发率。结果三种放疗方法对胃癌术后的疗效均可排序为IMRT组>3DCRT组>多野照射组,对周围组织脏器的影响程度IMRT组<3DCRT组<多野照射组,且除钡餐结果外,其余指标3DCRT组、IMRT组与多野照射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3DCRT和IMRT较普通多野照射能更好提高胃癌疗效,且IMRT优于3DCRT。  相似文献   

10.
李娜 《中国实用医药》2011,6(7):118-120
目的 对比常规放疗、三维立体适形放疗(3DCRT)、sliding window调强(SMLC-IMRT)和MIMiC调强放疗(MIMiC-IMRT)在食管癌放疗的临床靶体积(clinical targer volume,CTV)剂量和心、肺、脊髓保护的差别,探讨其理想的模式.方法对12例食管癌患者分别做常规、3DCRT、SMLC及MIMiC-IMRT 4组放疗计划,按计划靶区体积(planning targer volume,PTV)至少达到95%处方剂量的要求,比较各计划的靶区及心、肺、脊髓受照剂量.结果 (1)常规放疗95%等剂量线仅覆盖62%CTV 和54%PTV,如要PTV受照95%的处方剂量,需扩大照射野,将导致心、肺受照剂量增加;(2)3DCRT与SMLC-IMRT比较,心、肺、脊髓的各剂量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肺V5、V10、平均剂量在MIMiC-IMRT组最高,SMLC-IMRT组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常规放疗靶区覆盖差,3DCRT与SMLC-IMRT心、肺、脊髓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LC-IMRT较MIMiC-IMRT利于肺组织保护.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锥形束CT(CBCT)扫描在宫颈癌病人调强放疗摆位中的意义.方法 选取宫颈癌调强放射治疗病人20例,利用俯卧体架和热塑体膜进行体位固定,初次治疗前对病人行锥形束CT扫描,治疗过程当中每周行1次CBCT扫描,获取病人左右、头脚、腹背3个方向上的误差数值,对这些数值进行分析并在线校正.结果 20例病人总共进行了120次CBCT扫描验证,校正前病人在左右X方向,头脚Y方向,腹背Z方向上的摆位误差分别为(0.295±0.074)、(0.373±0.090)、(0.302±0.078) cm;校正后三个方向的误差分别为(0.014±0.012)、(0.034±0.022)、(0.020±0.017) cm;每例病人治疗过程中摆位的误差逐渐降低,体位重复率高,20例病人的放疗按计划顺利完成,肿瘤1年局部控制率100%,不良反应明显减少.结论 CBCT扫描有利于对摆位误差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误差,以保证实施准确的处方剂量,减少辐射损伤周围的正常组织器官,为临床放射治疗提供质量保证.  相似文献   

12.
凌燕  熊员焕  罗蒲英 《江西医药》2013,(11):943-945
目的探讨调强放疗代替传统放疗,辅以紫杉醇和顺铂治疗高危宫颈癌术后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Ib—IIa期宫颈癌术后患者60例,随机均分成2组,研究组辅以调强放疗,对照组辅以传统放疗,两组均加同期紫杉醇和顺铂化疗。观察对比两组的疗效和毒副反应。结果(1)研究组2年肿瘤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年生存率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2)研究组胃肠道、泌尿和造血系统急性毒副反应减少。慢性肠道毒性反应减少(P〈0.05)。结论调强放射治疗的剂量分布与靶区和重要器官的外形或边界在三维空间上更为接近,与传统放疗相比.降低了肿瘤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及毒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三维适形放疗治疗子宫颈癌术后盆腔复发或转移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3月~2010年3月40例宫颈癌术后盆腔复发或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三维适行放疗治疗,随访3年,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进行评价。结果随访1年,均存活,随访3年,存活38例,生存率为95.0%,随访期间不良反应以放射性直肠炎和放射性膀胱炎最为多见,其次为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和骨髓抑制。结论三维适行放疗治疗子宫颈癌术后盆腔复发或转移,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提高了生存率,降低了放疗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宫颈癌调强放疗中膀胱状态对靶区及危及器官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俨  孔令玲 《安徽医药》2015,36(6):656-659
目的 研究宫颈癌调强放疗中膀胱不同状态对靶区及危及器官(OAR)的影响, 根据靶区位移的大小初步推断内靶区的大致范围。方法 选择7例无严重合并症的局部晚期初治宫颈癌患者, CT定位时分别在膀胱充盈和排空状态下行2次全盆腔CT扫描, 将获得的CT图像传输至治疗计划系统后, 为每位患者勾画临床靶区(CTV)及OAR, 在规定CTV至少达到95%处方剂量的前提下, 由物理师设计治疗计划。测量2个计划的靶区及OAR剂量学参数和选定径线长度, 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膀胱不同状态的2个计划中, CTV最大剂量、平均剂量和适形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膀胱本身的体积和剂量学参数差异颇大, 直肠部分剂量学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膀胱充盈状态下剂量学参数更优。膀胱状态不同可使靶区产生明显位移, 宫底位移在头脚、前后和左右方向上分别为 1.33、0.67和0.60 cm, 在宫颈为1.18、0.63和0.49 cm, 在靶区质心为0.61、0.46和0.28 cm。膀胱体积变化和靶区质心前后位移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r=0.843, P<0.05)。结论 宫颈癌患者调强放疗时采用膀胱充盈状态对OAR的保护性更好, 应尽量保持分次外照射过程中膀胱状态的一致性。CTV的外放采用头脚方向稍大、宫底范围大于宫颈的锥形外放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宫颈癌术后应用调强放疗同期化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1月~2011年11月本院收治的宫颈癌患者93例,将其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40例)与治疗组(5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放疗+TP化疗方案,治疗组实施调强放疗+TP化疗方案。比较两组1、3年内的肿瘤局部控制情况、生存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术后1、3年局部控制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1、3年生存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骨髓抑制、放射性直肠炎及膀胱炎)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癌术后应用调强放疗同期化疗可有效提高肿瘤局部控制率,减少不良反应,对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有明显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调强放疗联合腔内后装放疗治疗晚期宫颈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晚期宫颈癌患者48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行常规放疗联合腔内后装放疗治疗,实验组行调强放疗(IMRT)联合腔内后装放疗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放疗疗效及骨髓抑制、放射性膀胱炎、放射性直肠炎、放射性皮炎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放疗总缓解率为91.7%(22/2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7%(16/24)(P〈0.05)。实验组患者骨髓抑制、放射性膀胱炎、放射性直肠炎等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9.2%,33.3%,0.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实验组患者放射性皮炎发生率为O.0%,对照组为16.7%,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强放疗联合腔内后装放疗治疗晚期宫颈癌临床疗效确切,能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广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旋转容积调强技术(VMAT)、固定7野(7-IMRT)及9野动态调强技术(9-IMRT)在宫颈癌根治性放疗中的剂量学参数。方法 选取12例接受根治性放疗的宫颈癌患者,对同一CT图像分别进行二弧VMAT、7野IMRT及9野IMRT计划设计,比较3种放疗计划的靶区剂量和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差异、靶区剂量适形度、均匀性以及加速器跳数。结果 VMAT、7-IMRT和9-IMRT计划的靶区剂量均能够满足剂量学要求,在靶区均匀性和适形度上,VMAT计划更优,7野计划最差。危及器官保护方面,VMAT计划中膀胱V30、直肠V30、V50和股骨头V20的体积均低于7野和9野计划(P<0.05)。相较于9野计划,7野计划的膀胱V30和股骨头V20均略低(P<0.05)。VMAT计划的加速器跳数MU(757.69±137.04)低于7野计划(802.65±183.85)和9野计划(1102.31±190.07)。结论 宫颈癌根治性放疗患者,采用VMAT、7-IMRT及9-IMRT技术均可达到临床靶区剂量要求和危及器官的保护。VMAT计划在靶区的均匀性和适形度上优于7-IMRT和9-IMRT,9-IMRT优于7-IMRT计划;同时VMAT具有降低危及器官剂量的优势,机器跳数明显降低,提高了宫颈癌放射治疗的效率。  相似文献   

18.
陈冉  权循凤  陈香存 《安徽医药》2017,38(6):713-716
目的 探讨同步加量调强放疗(SIB-IMRT)与序贯加量调强放疗(sIMRT)在盆腔淋巴结阳性宫颈癌放射治疗中的剂量学差异。方法 选取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9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10例腹盆腔淋巴结阳性宫颈癌初治患者,分别设计SIB-IMRT和sIMRT计划,观察SIB-IMRT和sIMRT的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差异。结果 SIB-IMRT和sIMRT的靶区剂量均能满足处方剂量要求,SIB-IMRT的pGTVnd和PTV的适形性指数均高于sIMRT(P<0.05)。与sIMRT比较,SIB-IMRT对股骨头、小肠和直肠的V50、Dmax均较低(P<0.05)。SIB-IMRT对膀胱的V30为(68.91±8.62)%,高于sIMR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SIB-IMRT与sIMRT对膀胱的Dmax、Dmean、V40、V5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IB-IMRT计划可用于盆腔淋巴结阳性宫颈癌的治疗,其具有更好的适形性,且对危及器官股骨头、小肠、直肠的保护更好,但其临床疗效尚需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分析超声图像与锥体束CT(CBCT)图像引导宫颈癌的放疗摆位误差,验证超声图像引导在宫颈癌放疗中的实用性和可行性。方法 选择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中科院合肥肿瘤医院收治的10例宫颈癌初治的患者,实施图像引导放疗(IGRT),每次放疗前分别行B超与CBCT验证,并分别记录每次前后、左右和头脚方向上移位的偏差。结果 B超验证后移位在左右方向、前后方向、头脚方向分别为(2.49±3.65)、(3.05±4.47)、(2.86±4.30)mm。CBCT验证后移位在左右方向、前后方向、头脚方向分别为(2.55±3.09)、(2.68±3.80)、(3.57±4.61)mm,比较2种方法在不同方向的摆位误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图像引导宫颈癌的放疗亦可应用于临床,其操作简便,无电离辐射、系统误差小、可实时纠正。  相似文献   

20.
赵起 《河北医药》2016,(14):2134-2136
目的:分析比较宫颈癌采取调强适形放射治疗(IMRT)与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技术对气管的保护。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Ⅱb~Ⅲb宫颈癌患者14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行常规体外和腔内放射治疗,放疗前行CT扫描,并勾画靶区,CTV(临床靶区)包括宫颈、子宫、阴道等原发肿瘤区域以及髂前、髂外、髂内淋巴结等区域及其周围组织,计划靶区( PTV)以临床靶区为基础,向外放5 mm形成PTV,经HVH图分析,比较2组治疗方法对气管受照体积与剂量的变化。结果经DVH图分析,膀胱、小肠、直肠接受45、54、63 Gy不同剂量时的受照体积IMRT均小于3DCR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哪.05);且随着处方剂量的增加,膀胱、小肠、直肠受照体积与剂量也随之增加( P <0.05)。结论对Ⅱb~Ⅲb宫颈癌患者采用IMRT治疗对危险器官的保护均优于3DCRT治疗,该方法的优点在于危险器官受照容积随着计划靶区的扩大而减少,且定位准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