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期增强CT在小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2010年7月至2012年7月期间,我院诊治的35例小肝癌患者,全部进行16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对其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5例小肝癌患者,共检出46个病灶,动脉期、门脉期以及延迟期的检出率分别为97.8%(45/46)、82.6%(38/46),以及87.0%(40/46)。多期增强CT扫描显示,动脉期以高密度灶为主、门脉期以低密度灶为主、延迟期以低密度灶为主,肿瘤病灶的密度形成了"高密度-低密度"或者"低密度-低密度"的变化模式。结论多期增强CT扫描,能够清晰显示肝癌病灶的强化特点,较为准确地评估肝癌的血供特点,指导临床医师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对小肝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5例确诊为小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的病例行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时间分别为动脉期25~35 s,门脉期60~80 s,延迟期4~6 min,经静脉以2.5~3 ml/s的速率高压注射造影剂80~95 ml,观察小肝癌在不同时期的强化情况.结果 共检出84个病灶,动脉期、门脉期以及延迟期的检出率分别是90.48%、71.43%和69.05%,而且动脉期检出的病灶数明显多于门脉期和延迟期(P<0.01).结论 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使小肝癌呈现典型的表现,提高了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及小肝癌的检出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小肝癌(SHCC)在16层螺旋CT( SCT)多期(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增强扫描的表现特征,提高小肝癌的诊断水平及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53例SHCC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行16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扫描时间分别为动脉期34~40s、门脉期65~80s、延迟期4~6 min,用高压注射器经静脉注...  相似文献   

4.
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诊断小肝癌的价值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小肝癌在螺旋CT三期(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增强扫描的表现,比较各期的病灶检出率,提高小肝癌的诊断水平。方法46例小肝癌分别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扫描时间分别为动脉期25s、门脉期70s、延迟期5min,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推注,速率为3ml/s,剂量为1.5ml/kg。结果46个病灶中,35个病灶呈典型增强形式,即动脉期呈高密度(均匀或不均匀),门脉期迅速变为低或等密度,延迟期仍呈低密度。11个病灶呈不典型表现,其中3个病灶动脉期和门脉期均呈高密度,延迟期则均呈等密度;4个病灶在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中均呈低密度;4个病灶在动脉期呈等密度,而其它各期为低密度。结论大多数的SHCC在三期扫描上呈典型表现。SHCC定性诊断主要靠增强的动态变化特点,综合三期扫描的表现可提高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5.
《中国医药科学》2016,(5):189-19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小肝癌诊断价值。方法 23例小肝癌分别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扫描时间分别为动脉期25~30s、门脉期60~75s、延迟期3~5min,观察全部病灶在三期增强扫描中的表现。结果 23例患者共计发现27个病灶,24个病灶呈典型"快进快出"增强形式,即动脉期呈高密度(均匀或不均匀),门脉期为低或等密度,延迟期仍呈低密度。3个病灶呈不典型表现,其中2个病灶在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中均呈低密度,1个病灶在动脉期呈低密度,门脉期期为等密度。结论多层CT三期增强扫描对大多数SHCC能够做出定性诊断,对其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螺旋CT多期扫描对肝脏炎性假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4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肝脏炎性假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实行CT平扫和螺旋CT增强扫描。结果全部研究对象都呈现单发孤立肿块,进行CT平扫时有8例表现出低密度,6例表现为稍高密度;进行动态增强扫描时发现有5例动、门脉期及延迟期病灶呈分隔状强化,4例动、门脉期及延迟期没有得到强化,2例动、门脉期及延迟期病灶呈环形强化,3例动脉期和门脉期没有强化,在延迟期呈中心结节状强化。结论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能够充分反映病灶的供血特点,在IPL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诊断小肝癌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56例确诊为小肝癌患者的多层螺旋CT资料.结果 病灶位于肝右叶36例,肝左叶19例,肝尾叶1例,共发现78个病灶.单发癌结节44例,多发癌结节12例,结节直径0.5~3.0cm.CT平扫检出率为61.5%,增强扫描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检出率分别为87.2%、80.8%和74.4%.结论 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小肝癌有典型特征表现且检出率高,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了更丰富、准确的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肝癌患者诊断中应用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薄层扫描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7例小肝癌患者的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诊断结果,三期增强扫描分别为:动脉期扫描、门静脉期扫描、延迟期扫描。结果36例SHCC中。检出44个病灶,动脉期、门脉期和平衡期的检出率分别为(95.2%,40/42)、(83.3%,35/42)、(85.7%,36/42)。结论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能明确肿瘤的血供特点和门脉受累情况,为明确诊断和指导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9.
洪强  陈宏山  杨奕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23):3210-3211,I0002
目的 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多层螺旋CT表现和诊断特点. 方法 对16例经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并经病理证实为FNH的病例,进行影像学分析. 结果 16例20个病灶13例为单发,3例为多发,CT平扫病灶表现为低密度为17个,等密度为3个,CT强化特点:病灶动脉期快速显著强化而门脉期及延迟扫描为等密度,1例检出疤痕. 结论 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能显示FNH的特征性改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MSCT)对硬化型肝癌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提高对硬化型肝癌的CT影像特征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病理证实的硬化型肝癌患者,均行64层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注射造影剂后行动脉期25—30s、门脉期55—60s、延迟期3-4min扫描,分析其CT影像特征。结果CT平扫均见不均匀低密度无包膜病灶,病灶最大径1.8—6.3cm,平均4.7cm,边界清晰或模糊;增强扫描3例动脉期病灶边缘呈不规则、厚薄不均的环形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呈不规则结节状强化或向心性强化,5例动脉期病灶无明显强化或内部出现不同程度不均匀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病灶边缘呈不规则环形强化和(或)内部不规则的分隔样强化。结论硬化型肝癌诊断困难,CT影像表现特征以无包膜、早期轻度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呈延期强化为主,CT增强扫描结合MRI有助于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张金丽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95+97-95,97
目的:探讨螺旋CT在小肝癌与肝小血管瘤的鉴别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小肝癌患者与肝小血管瘤患者的CT特点进行总结,分析各自的CT特点。结果:小肝癌平扫发现病灶31个,27/34为低密度,4/34为高密度;肝小血管瘤平扫发现病灶27个,24/32为低密度,3/32为高密度;小肝癌增强扫描门脉期以及延迟期的低密度病灶明显多于动脉期(P〈0.05),且多于肝小血管瘤的门脉期和延迟期(P〈0.05)。结论:根据CT平扫和增强扫描的不同特点,对于区别小肝癌和肝小血管瘤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肝癌的螺旋CT双期增强特征及其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丹丹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6):2409-2410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的螺旋CT双期增强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经临床及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癌双期增强表现.结果:56例发现82个病灶.平扫呈低密度或等密度,肝动脉期91%强化,9%无明显强化,门脉期76%呈低密度或稍低密度,病灶密度呈"速升速降"的变化特点.结论:螺旋CT双期扫描可充分反映原发性肝癌的特征,对肝癌的检出和定性准确率的提高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在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的不典型表现,提高HCC的诊断正确率.方法 16例HCC患者平扫后行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造影剂注射速率为3.0 ml/s,然后开始肝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扫描,观察病灶的强化方式.结果 7例肝动脉期边缘有环形或点状强化,门静脉期强化程度和范围较动脉期大,延迟期强化范围进一步扩大,表现出延迟强化.4例肝动脉期边缘部呈不规则环形强化,门静脉期和延迟期此强化环呈等密度,内见壁结节影.2例肝动脉期呈高密度,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呈等密度.3例三期增强扫描始终无明显强化表现,呈低密度.结论 HCC在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不典型强化方式是HCC的病理基础和生长方式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患者应用多层螺旋CT及磁共振成像(MRI)诊断的价值.方法 102例HCC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和MRI检查.将手术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对比多层螺旋CT和MRI对不同病灶直径的检出情况,多层螺旋CT和MRI的阳性检出率.结果 102例患者手术病理检出病灶110个,其中病灶直径≥3 cm...  相似文献   

15.
黄峥峥  郑穗生  王龙胜  相丽  赵红 《安徽医药》2015,36(12):1478-1481
目的 探讨原发性透明细胞型肝癌(PCCCL)三期增强CT表现与病理分化程度间的相关性.方法 分析9个经病理证实病灶三期增强CT表现,并与其病理分化程度进行对照.结果 1个病灶动脉期呈高密度,门静脉呈稍高密度,延迟期为低密度,病理为低分化;另3个平扫及三期增强较邻近正常肝实质为低密度,病理示1个为中分化,2个为高-中分化;余5个"快进快出"病灶均为低分化.结论 PCCCL三期增强CT相对肝实质呈低密度者多见于中高分化小肝癌.  相似文献   

16.
曹赛  唐毅  聂唯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9):10-12
目的探讨小肝癌(SHCC)螺旋CT血供分型与癌细胞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的相关性。方法分析4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SHCC的螺旋CT征象及病理表现。将SHCC血供分为4型,分析SHCC血供类型与癌细胞分化程度和组织学类型的相关性。结果 42例SHCC中,肝动脉供血型共29例,占69%;肝动脉和门静脉双重供血型及少血供型,各5例,占11.9%;门静脉供血型3例,占7.2%。SHCC血供类型与癌细胞分化程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分化程度较差组主要有肝动脉供血,而分化程度较好组除肝动脉供血外,门静脉亦参与供血。SHCC血供类型与病理组织学类型有显著性差异(P<0.05),大部分梁状型及实体型由肝动脉供血,纤维硬化型为乏血供。结论螺旋CT双期扫描能够反映SHCC血供分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癌细胞分化程度和组织学类型,有利于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应用价值及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或/和穿刺活检的肝内胆管细胞癌28例,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所有病例均做甲胎蛋白(AFP)检查。结果 15例动脉期病灶边缘呈花环样或不规则状强化,门脉期、静脉期及延时期逐渐向病灶中心强化,病灶周边随时间推移逐渐降低;12例动脉期边缘轻度强化,门脉期、静脉期及延时期向心性强化;2例表现为轻度不均匀强化,随时间延长病灶中央呈网格状强化;5例合并肝内胆管轻度扩张;6例合并胆管结石或小斑片状钙化灶;23例AFP检查为阴性,5例AFP检查为阳性。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性,对肝内胆管细胞癌确诊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薄层扫描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临床及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癌平扫及增强三期的影像表现。结果 77.8%的癌灶在肝动脉期呈现高密度强化表现,充分说明螺旋CT扫描可反映肝癌的血供特点,门脉期有41.7%的病灶呈现等密度,63.9%病灶呈现低密度影像,也反映了肝细胞癌"速升速降"的增强变化特点,可作为诊断原发性肝癌最有价值的征象。结论螺旋薄层扫描可充分反映原发性肝癌的特征,对肝癌的检出和定性准确率的提高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62例原发性肝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原发性肝癌的螺旋CT双期增强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62例经临床及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痛双期增强表现。结果:62例中发现104个病灶。平扫76个病灶呈低密度,28个病灶呈等密度;肝动脉期91个病灶有强化,13个病灶无明显强化;门脉期83个病灶呈低密度或稍低密度,增强呈“快进快出”的变化特点。结论:通过螺旋CT双期扫描能充分反映原发性肝癌的特征,提高对肝痛的检出率和定性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