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分析原发性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患者肾脏病理变化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108例原发性系膜增生性肾炎患者肾活检资料分别按Haas分型标准和Katafuehi半定量积分法判定肾脏病理学变化,并依系膜增生程度与肾小球毛细血管的关系分级,研究临床各指标与不同分型、分级之间的联系。结果108例患者临床分型无症状血尿和(或)蛋白尿42例,血清肌酐值显著低于其它组(P〈0.05)。Haas分型Ⅳ(30例)、Ⅴ型(8例)与Ⅰ(27例)、Ⅱ(17例)、Ⅲ(26例)型肾脏各项病理积分之间差别显著(P〈0、05),而Ⅳ、Ⅴ型之间无显著差别。系膜增生程度与Haas分型之间呈正相关(r=0.662)。结论肾小球和小管间质病变均是影响MsPGN进展的重要因素。Haas分型和Katafuehi半定量积分法可以更加细致地判定系膜增生性肾炎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2.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是原发性肾小球肾炎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 ,组织学改变轻重不一 ,临床表现复杂 ,预后相差甚远。我院1996年7月~2000年3月对181例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儿进行肾活检 ,其中根据临床、实验室和病理检查最后诊断为原发性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42例 ,现将其临床资料及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分析 ,旨在探讨其临床与病理特点。1.1一般资料42例中男性25例 ,女性17例 ,起病年龄2~15岁 ,其中<3岁3例 ,~7岁9例 ,>7岁30例。肾活检前病程15d~6年。发病前有明显呼吸道感染诱因17例 (40.5 % )…  相似文献   

3.
曹颖莉  王天真  孙亚萌  金晓明 《医学综述》2012,18(15):2487-2490
目的对大样本的肾活检组织病理诊断为膜性肾病(MN)和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PGN)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为指导临床医师提高诊治水平,判断患者的预后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MN和MPGN患者的年龄分布、性别比例、就诊症状、多种实验室检测指标和组织的免疫荧光沉积情况,通过统计学方法寻找具有显著差异的各项指标。结果①MN的发生率男性多于女性,MPGN的发生率是女性多于男性(P<0.01),MPGN的发病年龄比膜性肾病年轻(P<0.01)。②MN就诊前症状以水肿为主(86.67%),而MPGN就诊前症状除有水肿外,还常伴有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高血压、腰痛、感冒等一些症状和体征,同时,还有明显的血尿、尿素氮和肌酐增高以及血清HBV阳性等实验室检测的指标(P<0.01)。③MN肾活检组织的免疫荧光检测以IgG和C3沉积为主(P<0.01),MPGN肾活检组织的免疫荧光检测以IgA和C3沉积为主(P<0.05)。结论 MN发病缓慢,进展缓慢,预后相对良好。MPGN进展快,常伴有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而且这些并发症是促进疾病进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判定疾病进展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
潘凯丽  付蓉  陈威  刘彦仿  张静  钮晓清 《医学争鸣》2001,22(13):1244-1244
0 引言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 Ms PGN)是一组多种原因引起、临床表现不一、但病理改变以肾小球系膜组织增生为主的一类疾病 .现对我院近年小儿肾脏病经肾活检光镜、电镜证实为 Ms PGN的病例进行临床与病理关系的初步探讨 .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1993 - 12 /2 0 0 0 - 11我院收治的肾脏病患儿 ,经肾活检确诊为 Ms PGN5 9(男 3 7,女 2 2 )例 ;年龄 2 .75~ 14 (平均9± 5 )岁 ;从发病到肾活检的病程 2 0 d~ 5 a. 5 9例中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4 4例 ,包括单纯性血尿、蛋白尿、肾病综合征、肾小球肾炎 ;继发性肾小球疾病 15例 ,包括…  相似文献   

5.
中医药治疗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 sPGN)是一组以弥漫性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及不同程度系膜基质增多为主要特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1]。根据其免疫病理可将其分为IgA肾病及非IgA肾病两型,其中非IgA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是我国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占成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肾活检病例的24.7%~30.3%[2]。对于该病现代医学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临床仍以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对症治疗为主,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及毒性和不良反应,而中医药对于M sPGN的治疗则具有一定的疗效且毒性和不良反应小。现将近年来有关文献综述如下。1中医治法研究楼季华等…  相似文献   

6.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是指以肾小球系膜细胞(GMC)增生和细胞外基质(ECM)增生为主要病理改变的一类肾小球疾病的总称[1]。1961年Jnennings首次提出系膜增生的问题[2]。1970年,Churg等在小儿肾病综合征中报道了系膜增生性肾小球病变[3]。四十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MsPGN病因多样,临床涉及范围广,是肾小球疾患中常见的病理类型之一[4]。在儿科,系膜增生是肾小球疾病最多见的病理改变[5]。近10年来,中医对MsPGN也有了系统的认识,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MsPGN显示出较好的疗效。本文就…  相似文献   

7.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认为病因有风邪袭表、疮毒内犯、外感水湿、饮食不节,及禀赋不足、久病劳倦.基本病理变化为肺失通调,脾失转榆,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其病位在肺、脾、肾,而关键在肾.病理因素为风邪、水湿、疮毒、瘀血.由于致病因素及体质的差异,水肿的病理性质有阴水、阳水之分,并可相互转换或夹杂.多数专家认为MsPGN多为本虚标实之病,本虚以脾、肾亏虚为多见,标实多为湿热、热毒、水湿、瘀血、湿浊等实邪.中医药要从整体调节出发,整体与局部相结合,辨证与辨痛相结合,利用中药多途径、多层次、多方位的作用特点,在控制肾脏的免疫炎症反应、减少肾小球病理损害、延缓肾衰竭等方面发挥其特有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讨论IL-6、IL-10、IL-13在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与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对比分析我院三年来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与健康患者的血清IL-6、IL-10、IL-13水平,并比较治疗前后患者血清IL-6、IL-10、IL-13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IL-6、IL-10、IL-13水平都明显增高,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经过治疗后,IL-6、IL-10、IL-13水平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IL-6、IL-10、IL-13与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生及病情的严重程度存在一定的关系,在临床工作中,可以将其作为一个常规检测指标,评价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是以弥漫性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及系膜基质增多为主要病理特征。临床表现有:无症状性血尿或(和)蛋白尿、肾炎综合征、肾病综合征等。可由于长期蛋白尿,致低蛋白、低营养而并发血性坏死性肠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维吾尔族和汉族的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临床特点的差异。方法:选取行肾活检确诊为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的患者222例,维吾尔族51例,汉族171例。对维、汉族患者的血压、蛋白尿、血尿、肾功能、血浆蛋白、血脂、免疫球蛋白等进行测定和分析比较。结果:维吾尔族MsPGN患者的平均年龄为(28.76±11.85)岁,汉族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5.25±10.14)岁,有明显差异(P<0.05)。维吾尔族MsPGN患者出现血尿的比例(74.51%)较汉族患者(58.48%)高(P<0.05)。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的维吾尔族MsPGN患者Lp(a)水平较汉族患者的低(P<0.05)。结论:维、汉族MsPGN患者在年龄、血尿和Lp(a)水平方面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快速建立系膜增殖性肾炎大鼠模型的方法。方法  30只SD大鼠随机分 3组。正常对照组 ;葡萄球菌内毒素 (SEB)静脉注射 ,牛血清白蛋白 (BSA)隔日口服及免疫佐剂皮下注射组 ;在第二组基础上加作肝左叶切除组。 14周后分别作尿蛋白 ,IGA免疫荧光及病理组织检查。结果 肝左叶切除组蛋白尿出现的时间早于非肝切除组 ,但两组在 14周后蛋白尿定量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P >0 0 5 ) ,对照组尿蛋白定性始终均为阴性。光镜检测轻至中度系膜扩张 ,伴系膜细胞少量增生 但两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肝左叶切除组IgA免疫荧光强于非肝切除组。结论 葡萄球菌肠内毒素静脉注射、BSA隔日口服、免疫增强剂或在上述基础上加肝左叶切除的方法都能诱发SD大鼠系膜增殖性肾炎模型。肝左叶切除组蛋白尿出现时间早 ;但于 14周后尿蛋白量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来分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在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中表达的变化规律,揭示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是否可做为病理条件下系膜细胞增生程度评判的一项指标。方法应用链霉素抗卵白素-过氧化酶连接法(S-P法)检测正常肾组织、42例轻至重度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肾组织标本肾小球区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表达的相对面积的变化。利用HPIAS-1000采集的图像对肾小球区的阳性表达区域所占相对面积进行测算。结果在正常肾组织切片中,仅部分肾小球内系膜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及灶性炎细胞浸润区域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阳性表达,绝大多数没有表达,染色阴性。不同程度增生肾小球区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表达的相对面积不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阳性表达的相对面积随系膜增生病变程度加重而增加,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在肾小球区的表达随系膜增生病变程度加重而增加。在不同病变程度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肾小管、间质存在强、弱不等的表达。正常肾组织中,仅有少量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表达。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板层蛋白(laminin,LN)在儿童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肾活检肾组织中表达的质或量的改变及其意义。方法:以板层蛋白α_1、α_2、β_1、β_2、γ_1结构链为观察对象,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观察它们在18例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肾活检组织和6例正常成熟肾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结果:①LNα_1;、LNγ_1在肾小球系膜增殖节段蛋白表达增强;LNα_2、LNβ_1在部分增殖的肾小球系膜区出现节段性异常表达;LNβ_2链在增生的系膜区和肾小球基膜(GBM)表达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②LNα_1、α_2、β_1、和γ_1的mRNA在系膜增生的肾小球内表达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轻度、中度和重度系膜增生的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①在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中板层蛋白的表达既有量的改变也有质的变化,增生的系膜细胞是肾小球内板层蛋白量的积聚和异常合成的重要细胞来源。②板层蛋白各分子链分布的改变可能是肾小球功能异常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14.
大鼠系膜增殖型肾小球肾炎模型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深入探讨胃肠道粘膜免疫与系膜增殖型肾小球肾炎的关系,作者采用葡萄球菌肠毒素B(SEB)分次静脉注射,牛血清白蛋白(BSA)隔日灌胃及弗氏佐剂分次皮下注射,建立SD大鼠系膜增殖型肾小球肾炎模型,观察肾小球的病理变化。结果显示:自实验的第6周末大鼠肾小球出现系膜细胞及系膜基质增生,至第8周末呈现明显的系膜细胞及系膜基质增生。本模型制作时间较短(6~8周),病变稳定,模型的建立进一步证实胃肠粘膜免疫在系膜增殖型肾小球肾炎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左肾静脉受压综合征( LRVES)合并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MsPGN)的临床特点,并探讨二者间的关系。方法:对24例LRVES 合并MsPGN 患儿(病例组))及同期28例单纯LRVES患儿(对照组)的临床资料、辅助检查、肾活检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尿红细胞形态、24h尿蛋白定量、尿IgG及血IgA、IgM、IgG、C3水平、左肾静脉扩张段( D)与在其前方狭窄段( N)的比值( D/N)的差异。结果:两组年龄、性别、病程、血IgA、IgM、IgG、C3水平、D/N值,无统计学差异( P>0.05),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尿红细胞形态以多形性为主,24h尿蛋白定量及尿IgG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病例组肾活检均为MsPGN,对照组肾活检为肾小球轻微病变。结论:LRVES患儿出现多形红细胞尿、蛋白尿尤尿蛋白含量高、且提示非选择性蛋白尿者,应考虑LRVES合并肾小球疾病特别是MsPGN可能,应及早行肾穿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α)在人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中的表达及其在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HE,PAS,PASM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13例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进行染色观察。结果 TNF-α阳性反应见于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和肾小球内,且阳性反应强度与HE,PAS等显示的病变程度一致。结论 TNF-α在肾小球系膜组织增生及肾小球间质纤维化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温肾健脾活血固精方治疗脾肾阳虚夹血瘀型系膜增殖性肾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脾肾阳虚夹血瘀型系膜增殖性肾炎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以温肾健脾活血固精方为基本方加西药治疗;对照组30例,单纯予以西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细胞免疫、体液免疫、血β_微球蛋白(β microglobulin,β_MG)、24 h尿蛋白定量变化情况,判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和免疫功能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 P<0.05),且患者血β_MG、24 h尿蛋白定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P<0.05);治疗组有效率为8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温肾健脾活血固精方对脾肾阳虚夹血瘀型系膜增殖性肾炎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论述细胞凋亡与系膜增生性肾病的关系,并对近年来关于中医药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及进展作一综述,为临床和科研工作提供较为全面的参考依据。方法: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及EndNote查询国内外最新相关报道,并针对性收集及处理。结果:近年来关于细胞凋亡与系膜增生性肾病关系的研究报道较多,而中医药在该领域的研究颇有成效,并已成为了新的关注点。结论:细胞凋亡与系膜增生性肾病的发病及预后密切相关,中医药通过促进细胞凋亡治疗系膜增生性肾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增生硬化性IgA肾病(IgAN)伴贫血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6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肾脏穿刺活检诊断为增生硬化性IgAN的患者261例为研究对象。按照贫血的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贫血组(100例)和非贫血组(161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肾组织病理检查指标,以肾活检日期为起点,随访至2017-06-01。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进行Log-rank检验;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贫血对增生硬化性IgAN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贫血组患者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清蛋白、血钙低于非贫血组,尿素、血肌酐、血磷、24 h尿蛋白定量、肾小球总硬化比例、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25%发生率高于非贫血组(P<0.05)。中位随访时间为11(6,21)个月,两组患者生存曲线比较,贫血组患者肾脏累积生存率低于非贫血组(χ2=30.307,P<0.001)。CKD3期不同贫血程度患者肾脏累积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066,P<0.001)。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贫血〔HR=2.864,95%CI(1.611,5.093)〕、24 h尿蛋白定量〔HR=1.164,95%CI(1.065,1.272)〕、肾小球总硬化比例〔HR=3.858,95%CI(1.120,13.290)〕、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HR=1.902,95%CI(1.070,3.383)〕是增生硬化性IgAN进展至终末期肾脏病(ESRD)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增生硬化性IgAN伴贫血患者的临床病理表现相对较严重,肾脏累积生存率较低,且贫血是增生硬化性IgAN病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