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复发性多软骨炎是一种病因不清且少见的系统性疾病,主要累及耳、鼻、喉气管支气管等富含软骨部位和内耳、眼等器官。以反复发作和软骨结构及其相连组织的进行性炎性改变为特点,部分患因气管塌陷窒息或感染致死亡。现将我院收治的复发性多软骨炎致气道严重狭窄2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3.
4.
复发性多软骨炎(RP)是一种原因不明、少见的、累及全身多系统的疾病,表现为反复发作和缓解及进展性炎性破坏性病变等特点,常累及软骨和其他全身结缔组织。本病好发于耳、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和关节等软组织,进而可累及多系统。 相似文献
5.
复发性多软骨炎是一种罕见病。1923年由Jarsch首次描述本病的临床表现,并命名为多发性软骨病。1960年Pearson命名为复发性多软骨炎(Relapsing Polyehondfitis,RP)。Irani等1992年献复习认为世界献正式报道的RP约211例,其中引起内耳损害的病例则更少,Kimura1996年报道过4例,国内罕见报道,我们遇1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7.
8.
目的探讨复发性多软骨炎的临床特点和诊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复发性多软骨炎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7例患者中侵犯呼吸道5例,耳4例,鼻3例,关节2例,眼1例,耳蜗和前庭1例。平均漏诊或误诊时间为2.1年。均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其中3例因气道狭窄行气管支架置入术,患者症状明显缓解。结论复发性多软骨炎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极易误诊、漏诊,临床需提高对该病的认识。糖皮质激素治疗疗效明显,合并气道狭窄的可行纤支镜引导下气管支架置入术。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13.
复发性多软骨炎(附3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复发性多软骨炎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以及治疗与预后。方法:总结3例诊断为复发性多软骨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例1先出现鼻染塌陷,后出现声嘶、呼吸困难。气管切开后带管出院,未确诊。4个月后又因双耳胀痛,胸骨帝隐痛、发热,再次住院,诊断为复发性多软骨炎。例2首发症状亦是鼻梁塌陷,2年后出现右眼突,诊断为此病。例3首发症状为耳郭红、肿、热、痛,诊断不耳郭软骨膜炎。3个月后出现声嘶,按喉 相似文献
14.
15.
16.
1 病例患者女 ,4 6岁。因发热、咳嗽 4个月 ,两耳廓红肿 2个月 ,门诊以“肺感染”收治入院。患者 4月前开始声音嘶哑 ,1周后骤起发热 ,体温 39℃左右 ,无畏寒及关节酸痛 ,但伴有咳嗽、咳痰等症状 ,痰量不多 ,呈白色泡沫状。门诊曾使用头孢菌素治疗 ,症状未减轻 ,逐渐出现呼吸困难 ,夜间不能平卧 ,体温在 38.5℃左右 ,两肺可闻及少量干、湿性口罗音 ,X线胸片示两肺纹理增粗。痰抗酸杆菌均阴性 ,培养无致病菌生长。支气管镜检查发现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 ,分泌物细菌及霉菌培养均阴性 ,癌细胞阴性。骨髓涂片示感染性骨髓象。 1个月后出现两… 相似文献
17.
18.
患者,男,58岁,主因左耳红肿疼痛2个月,右耳红肿疼痛15d于2007年12月25日入院。患者2007年10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耳红肿,伴触痛、肿胀,严重时耳廓明显增厚及外耳道狭窄,当地医院以外耳炎治疗,症状无改善,且开始出现右耳红肿疼痛,为进一步诊治来我院。入院查体:双耳耳廓红肿、增厚,以外上为主,局部皮温增高,耳甲腔、耳甲艇、自由舟状窝皮肤慢性增厚改变,触痛及牵拉痛阳性,双侧外耳道口稍窄,双耳鼓膜完整,右耳鼓膜稍浊、内陷,未见明显穿孔,右耳外耳道后壁肿胀充血,触痛阳性。查体:心肺腹无异常。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的复发性多软骨炎(relapsing polychondritis, RP)患者临床表现、影像学、纤支镜、肺功能等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07年5月至2017年5月住院患者中明确诊断为RP患者33例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CT检查)、纤支镜及肺功能等检查资料。根据是否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将患者分为呼吸组(21例)和非呼吸组(12例),并对两组患者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3例患者中,呼吸系统受累最常见,占63.6%,其余依次为耳部(48.5%)、关节(30.3%)、皮肤(15.2%)、鼻部(12.1%)、眼部(12.1%)受累。呼吸组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气促、发热,非呼吸组主要以耳、鼻、关节受累为主,表现为受累部位肿胀、疼痛。CT显示,呼吸组中有13例患者(61.9%)气管及主支气管壁增厚、钙化,管腔变窄,非呼吸组患者中仅3例患者(25.0%)有支气管管壁增厚,但无气道狭窄;纤支镜结果显示,呼吸组患者86.7%(13/15)有异常发现(包括气管软骨环结构消失、黏膜肿胀、肥厚、气管管腔狭窄、塌陷),非呼吸组患者中5例检查者均无气道管腔异常。肺功能检查结果中,呼吸组患者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用力肺活量(FVC) 〕%和峰值呼气流速(PEF) 低于非呼吸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的RP缺乏特异性的确诊手段,但结合CT、纤支镜、肺功能等检查手段可提供呼吸系统早期受累的证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