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间叶来源胃肿瘤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袁立新  杨军 《放射学实践》2006,21(6):573-576
目的:通过分析间叶来源的胃肿瘤影像表现,加深理解该肿瘤的CT诊断价值。方法: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间叶来源的胃肿瘤均行钡餐造影检查,其中16例行螺旋CT平扫加增强检查,对其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结果:18例间叶来源的胃肿瘤,包括胃间质瘤12例、胃平滑肌类肿瘤4例、胃血管球瘤1例、胃脂肪瘤1例。钡餐造影表现为充盈缺损16例,黏膜皱襞变平或消失15例,出现龛影6例;CT表现为腔内肿块16例,腔外2例,肿块最大10cm×7cm,最小直径1.5cm,肿块分叶10例、肿块内钙化5例,肿块中央见溃疡5例,液化坏死4例;CT值为负值的1例,增强后明显强化12例;2例肝脏转移,1例后腹腔淋巴结转移。结论:间叶来源胃肿瘤在钡餐造影中以共性表现为主,CT不仅显示率高,且有某些特征性表现,可提供定性及分期方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的CT表现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食管癌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表现。结果:40例中肿瘤复发或转移的有33例,占82.5%。胃位于左侧胸腔26例,右侧胸腔12例,后纵隔2例。食管胃吻合口肿瘤复发15例;淋巴结转移26例,共有31个淋巴结;肺转移8例;胸椎和肝转移各4例。结论:食管癌术后CT复查是十分必要的;胸内胃是食管癌术后特有的CT表现;肿瘤复发表现为食管胃吻合口壁增厚;远处转移主要为纵隔淋巴结转移,多发生于气管旁及隆突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T在胃底静脉曲张的常规造影检查中作为辅助方法的重要性。材料与方法:报道了17例胃底静脉曲张的钡餐造影表现及其中2例的CT表现,患者年龄30~81岁,平均5O岁,男性15例,女性2例。全部病人经受低张双对比钡餐造影检查,其中2例加做CT检查。结果:钡餐造影表现:胃底粘膜皱襞粗大、迂曲、相互重叠,形成不规则充盈缺损,呈现所谓“假肿瘤样”表现,以贲门为中心延伸至胃底全部,有时胃空泡内可见软组织结节影。CT表现:食管与胃底后壁间簇集有圆形或结节状软组织密度影,造成胃底内腔壁不规则。结论:当静脉曲张病人出现了胸腔纵膈、脾、肾及后腹膜等部位的异常团块时,应通过CT扫描作出确诊。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混合性神经内分泌-非神经内分泌肿瘤(MiNEN)的CT特征及临床病理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病理证实的胃MiNEN患者的影像学及临床病理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17例胃MiNEN患者的中位年龄为62岁,男女比例2.4:1;病灶位于贲门胃底12例,胃体2例,胃窦3例;13例病灶表现为胃壁增厚,其中10例胃壁呈节段性不规则增厚,3例呈局限性胃壁增厚,4例病灶表现为溃疡性肿物,12例病灶表面有溃疡形成;病灶最大范围34.6~91.8 mm,平均66.7 mm; CT平扫病灶密度均匀,增强扫描4例呈轻中度强化,13例呈明显强化;12例强化不均匀,5例强化均匀;10例呈持续性强化,7例呈渐进性强化。11例胃周脂肪间隙模糊,9例浆膜面不规则呈结节状,15例胃周有肿大淋巴结,2例肝内见环形强化的转移灶。17例胃MiNEN均由腺癌及神经内分泌癌组成,两种成分均占比30%以上,免疫组化检查显示CK、Syn、CD56均为阳性,CgA14阳性率82.4%。结论:胃MiNEN常发生于中老年男性,贲门胃底最为多见,典型CT表现为节段性或局灶性胃壁增厚,表面多伴溃疡形成,...  相似文献   

5.
CT游离气体征在早期胃肠穿孔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CT扫描在胃肠穿孔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成人胃肠穿孔的CT表现。结果:14例中,胃十二指溃疡穿孔5例,外伤性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及乙状结肠穿孔5例,肠缺血坏死致回肠、结肠穿孔3例,直肠肿瘤梗阻致乙状结肠穿孔1例。CT表现剑突下隐窝积气12例,肝下肝圆韧带间隙积气6例,腹膜后间隙积气4例及腹腔积液3例。结论:CT较立位腹平片能更早更准确地判断腹腔游离气体的有无、多少,并能为胃肠穿孔部位的初步诊断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息肉的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26枚)经病理证实的胃息肉CT表现。结果16例肿瘤单发,5例多发,胃窦部14枚,胃体部9枚,胃底部3枚,有蒂12枚,无蒂14枚,肿瘤大小8.6~27.0mm,呈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界清晰,均为腔内生长,CT平扫肿瘤呈均匀性等密度,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均进一步强化,病理证实均为良性胃息肉。结论胃息肉常见于胃窦、胃体部,体积偏小,有蒂息肉均发生在胃窦部。所有GP呈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清晰,增强后动脉期肿瘤中度强化,静脉期进一步强化。  相似文献   

7.
胃间质瘤:螺旋CT表现与手术病理对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胃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评价螺旋CT鉴别胃间质瘤良恶性价值。方法:对29例胃间质瘤患者行螺旋CT扫描,对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增强特点、肿瘤与邻近器官的关系及有无转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良性6例,交界性5例,恶性18例。CT表现:肿物多具有壁在性、外生性特点(23例),腔内型6例。除5例良性肿物密度均匀外,其余均表现密度不均匀。6例高度恶性肿物表现边缘强化,中心大片低密度。病理所见:肿瘤实性部分为由梭形细胞和(或)上皮样细胞组成,变性、出血、囊变及坏死在CT均表现为低密度。肿物内伴斑点样钙化1例。胰腺、脾受侵各1例,胃壁受侵7例。多平面重建图像(MPR)排除横断面诊断胰岛细胞瘤和肝癌各1例。合并肝转移2例,淋巴结转移1例。结论:胃间质瘤的CT表现与其病理组织学相关。螺旋CT特别是MPR图像,在肿瘤的检出、判断肿瘤与周围器官的关系及有无转移上发挥重要作用,在判断肿瘤的良恶性上仍有困难。  相似文献   

8.
盛二燕  彭卫军   《放射学实践》2011,26(10):1072-1074
目的:探讨胃神经鞘瘤(GS)的CT表现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S临床资料及术前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相对照.结果:6例GS中3例(3/6)发生在胃体小弯侧,2例(2/6)位于胃底,1例(1/6)位于胃窦部;肿瘤最大径2.0~7.8 cm不等,且一半的肿瘤>5 cm;6例中有5例肿瘤...  相似文献   

9.
妇科盆腔肿瘤的CT诊断(附63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讨论CT扫描在妇科盆腔肿瘤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63例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妇科盆腔肿瘤患者(年龄24岁~68岁,平均43岁)于临床症状出现后3d-5a内均经CT平扫与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了所有患者的CT表现。结果 本组63例盆腔肿瘤患者中,子宫肌瘤21例,卵巢囊腺瘤7例,卵巢畸胎瘤4例,宫颈癌13例,子宫内膜癌7例,卵巢癌6例,卵巢囊腺癌5例。各种肿瘤随其性质(良性与恶性)及部位不同具有特征性CT表现,与手术或病理对照,准确地定性诊断55例(87.3%),误诊8例(12.7%),准确定位57例,错误定位6例。结论 依据盆腔肿瘤的CT表现,能对绝大多数患者做出正确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腔外型胃间质瘤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腔外型胃间质瘤的CT表现。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和双期(肝动脉期,门静脉期)增强扫描。结果:15例腔外型胃间质瘤均分布在胃的周围,其中与胃之间有密切关系者9例,与胃之间关系不明确者6例。表现为囊性病灶5例、囊实性病灶7例和实性病灶3例,双期增强扫描示肿瘤实质部分均呈明显强化。结论:腔外型胃间质瘤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熟悉其表现将能提高对其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