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总结婴幼儿单纯多发性室间隔缺损(Multiple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MVSD)外科治疗的经验教训,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治水平。方法2001年4月至2008年12月共手术治疗22例MVSD的患儿,其中膜周部合并干下VSD1例,单纯小梁部多发VSD5例,膜周部合并小梁部VSD16例;分别经右心房、右心房联合肺动脉、右心房联合右心室、右心房联合左心室4种手术人路行Ⅰ期根治术。结果术前心脏彩超漏诊3例;全组无围术期死亡,4例发生残余漏,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结论MVSD多为膜周部缺损合并小梁部缺损,婴幼儿期行Ⅰ期根治手术疗效满意;术前心脏彩超易漏诊,术中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相应手术入路,充分显露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分流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1-至2011年12月1862例室间隔缺损修补的病例资料,分析76例室间隔残余分流的原因、预防措施及预后。结果:室间隔残余分流的发生率4.08%,4例再次手术治疗,68例于1年后自然愈合,另4例漏口缩小,不需再次手术。结论:成熟的外科技术、良好的术野暴露及丰富的手术经验是预防VSD术后残余分流的主要因素,残余分流大多可自然愈合,再次手术应严格把握指征。  相似文献   

3.
国产和进口封堵器的应用,促进了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在国内的推广,治疗病例数迅速增加,成功率明显提高。VSD的介入治疗已成为可部分替代外科手术的治疗方法。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以不同类型传导阻滞多见。我院收治的1例室间隔膜部缺损合并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行经皮VSD封堵术后并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较房室传导阻滞更具危险性,应引起高度警惕,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探讨 2 6(7.0 1 % )例室间隔缺损 (VSD)修补术后残余漏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 回顾 374例室间隔缺损 (VSD)修补术后出现 2 6例残余漏进行分析。结果 分析认为造成残余漏除技术原因外 ,还与修补的方法有关 ,随访 2 1例至今 ,Echo示自行闭合 4例 ,缩小 6例 ,二次手术修补VSD 1例 ,无死亡。结论 提高修补技术及选择适当的修补方法 ,是避免残余漏的发生及防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率约为1%,是我国主要的新生儿出生缺陷。其中先天性室间隔缺损(VSD)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单纯先天性VSD约占先天性心脏病总数的20%~30%,是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治疗的主要疾病。大型VSD血液在心室水平左向右分流量大,肺循环充血严重,几乎都多合并有明显的肺动脉高压,影响心脏和肺脏功能。患儿在出生早期就会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反复的呼吸道感染,生长发育落后而处于危重状态,内科治疗效果差,病死率较高,是常见的危重先天性心脏病之一,需要及时有效的手术干预。外科手术治疗在危重先天性VSD的救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的外科治疗(附25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回顾分析矫治的25例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探讨不同手术方式矫治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的效果。结果表明,全组无手术死亡,人工双孔二尖瓣和保留先天双孔二尖瓣的病人,二尖瓣无返流及狭窄。1例发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二尖瓣成形及避免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是矫治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手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室间隔缺损外科手术治疗经验,探讨室间隔缺损的诊断、手术适应证和围术期处理方法,提高手术疗效,减少手术并发症。方法采用中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246例;同期矫治其他合并畸形50例。结果全组死亡2例,发生主要并发症5例。结论室间隔缺损外科手术治疗成功率高,并发症少,一经明确诊断,如无手术禁忌证,均应早期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9.
彭冉 《现代保健》2011,(29):33-34
目的总结98例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治疗严重发育不良低龄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患儿的经验。方法2006年1月~2010年9月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治疗严重发育不良低龄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患儿98例,男56例,女42例。年龄87~156(120.1±9.70)d。体重4.35~8.00(6.5±0.68)kg。婴儿易感冒,喂养困难,其中83例反复发生肺炎,内科常规治疗效果不佳;21例肺炎、心衰,术前三次气管插管辅助呼吸,心衰难以控制。结果术后死亡3例(死亡,卒3.06%),因术后肺部感染,呼吸循环衰竭死亡2例,因低心排死亡1例。发生并发症者19例,发生牢19.38%。结论尽早手术治疗和术中精细、温柔操作,术后严密呼吸道管理和严格调整出入量,合理应用强心及血管活性药物,可明显降低低龄、低体重室间隔缺损患儿的手术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曾德斌 《实用预防医学》2011,18(10):1946-1947
目的分析60例婴儿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手术结果,探讨影响婴幼儿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外科治疗疗效的因素。方法 2009年2月-2010年3月湖南省儿童医院对60例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采用在中度低温、中低流量体外循环下行VSD修补术,VSD采取补片修补55例,直接缝合5例;ASD和PDA予以直接缝闭,行手术治疗。结果全组患儿治愈59例,1例患儿死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死亡率为1.7%。随访6个月~2年,无其他并发症和死亡病例。结论婴儿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经内科治疗无效时应及时手术治疗,术前积极予以支持疗法,术中精细操作可有效地降低手术患儿死亡率和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37例室间隔缺损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手术治疗经验。方法:37例经手术治疗的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患者应用包括休息、吸氧、口服卡托普利及静滴前列腺素E1等在内的降肺动脉压综合治疗,治疗后若杂音增强,血氧饱和度升高,心脏彩超示左向右分流增加则手术,若变化不明显,重复用药。全组病例均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修补缺损。分别观察术前术后全组病例的血氧饱和度、肺动脉压以及心功能情况,随访心功能的改善情况及。新技术:术后2例死于心排,1例死于呼吸衰竭,其他病例恢复顺利。经随访,1例患者于术后8月死亡,其他患者心功能均有明显改善。结论:合理的围手术期治疗及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是降低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死亡率的关键因素,血氧饱和度可作为判断是否手术的简单易行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室间隔缺损是常见的先天心脏病之一,目前已证明经导管封堵术安全、有效,但干下型室间隔缺损因缺损断端距肺动脉问无距离,以往的介入治疗难以安全实施且治疗效果不理想,通常需通过开胸手术达到治愈目的。我科于2006年6月至20007年2月成功封堵6例干下型室缺患者,均获得满意临床效果。现将有关护理工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14.
本文就97例小儿低血钾引起房室传导阻滞进行分析。并就低血钾引起传导阻滞的机理、钾的细胞内外分布、治疗时注意事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每年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逐年增加,同时,临床上发现与介入相关的并发症时有发生,其中以术后出现残余分流及浓血较常见,且处理困难,因此,如何对待及处理术后残余分流及溶血成为临床医生棘手问题,需积累此方面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16.
李静 《中国保健》2010,(1):59-60
心脏的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结间束(前、中、后来),房室结,房室束,左右束支以及蒲肯野纤维。心脏的传导阻滞可发生在传导系统的任何部位,当阻滞发生于窦房结与房室结之间,便称为房室传导阻滞,Ⅲ°房室传导阻滞又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心房与心室各自独立活动,  相似文献   

17.
周红  张华怡 《职业与健康》2000,16(12):21-21
本文叙述了对随机抽取的3个交通中队共387名交通警察的心电图检测,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指出造成心电图异常的可能原因,为保护交通警察的健康、采取综合防护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杨发海  游开科 《现代保健》2010,(23):187-187
1 病例介绍患者,男,71岁,高血压病史6年(以检查确诊时起计算)。患者晚餐时饮酒约150ml(酒精度不详),半小时后,家人发现患者跌倒于地、不省人事,遂送院治疗。临床以“脑血管意外”收住院治疗,并申请急诊床边心电图检查(一次)。2h后,患者死亡。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我院2004—2006年收治的55例病毒性心肌炎并发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密切观察,并附有典型病例介绍,归纳了几点防治措施。①严密观察病情对病毒性心肌炎并发房室传导阻滞的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的重要性;②根据阻滞程度不同而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的必要性;③针对病毒性心肌炎并发房室传导阻滞的诱因加强护理,能够有效地预防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结果通过上述几种防治方法,无1例病员死亡,随访半年,均没有特殊不适。现就防治过程中的措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体位性房室传导阻滞(AVB)是一种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有关的、且随着体位改变而消失的一种正常变异,多见于健康青年男性.近年来,我们在临床上遇到青年人体位性房室传导阻滞18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