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筛查沙县中小学生肥胖现状并进行比较。[方法]利用2006年学生体检资料,分别用“身高别体重”和BMI标准统计中小学生肥胖、超重率并进行比较。[结果]用身高别体重和BMI标准筛查出的肥胖率分别为6.1%和3.2%,超重率为7.7%和8.3%,差异有显著性;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学生用2种标准筛查出的肥胖和超重率不一致,有2.7%(368/13580)学生用身高别体重标准不能进行评价;2种标准查出的肥胖率均为小学组高于初中组,初中组高于高中组,男生高于女生。[结论]沙县中小学生肥胖检出率处于较低水平,2种标准筛查的超重与肥胖率有差异,BMI标准能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超重和肥胖筛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上海市金山区中小学生2007-2011年超重肥胖流行病学特点, 比较3种标准筛查结果差异, 为标准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上海市金山区2007-2011年监测点学生体检资料51 429份, 利用3种标准对超重和肥胖进行筛检。结果5年间超重率、肥胖率上升, 1985年、2000年身高别体重标准和年龄别体质指数(BMI)标准筛查男生超重率分别为12.89%、6.29%、15.02%, 男生肥胖率分别为16.73%、17.54%、9.47%, 女生超重率分别为10.75%、6.42%、9.29%, 女生肥胖率分别为8.77%、12.02%、4.74%;2个年份身高别体重标准筛检男女肥胖Kappa值分别为0.86、0.77, 1985年标准与BMI标准筛检男女肥胖Kappa值分别为0.63、0.66, 2000年标准与BMI标准筛检男女肥胖Kappa值分别为0.65、0.51。结论上海金山区中小学生超重和肥胖较严重, 3种标准筛查结果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1985年“身高标准体重”和2003年国际生命科学会中国肥胖工作组(WGOC)制定的“中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BMI分类标准建议”比较静安区中小学生的肥胖状况。方法2002~2004年,静安区营养监测点7~18岁的学生,分别用1985年“身高标准体重”法和WGOC标准筛选肥胖、超重,比较2种标准筛选出的肥胖学生特征。结果(1)用身高标准体重、WGOC标准筛选出的肥胖率分别为16.44%和10.51%,超重率分别为12.90%和15.31%;(2)不同年份、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学生中,用2种标准筛选出的肥胖率和超重率存在明显不一致性;有4.41%(734/16 640)的学生用身高标准体重不能进行筛选,其中男生13~17岁组占91.69%(673/734);(3)2种标准筛选的肥胖学生均表现为小学生高于中学生,男生高于女生。结论随着我国青少年发育的快速变化,1985年身高标准体重已不能客观反映儿童青少年中的肥胖、超重水平,而WGOC标准能很好地区分正常体重、超重、肥胖学生。  相似文献   

4.
目前,中小学生肥胖日趋严重,关于儿童、青少年肥胖的报道也越来越多。我国学者在研究中发现,2000年我国发达城市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呈全面流行趋势^[1]。为了解杨浦区中小学生的肥胖流行现况及其影响因素,以便采取科学的应对措施,我们于2008年对杨浦区中小学生肥胖现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体重指数方法(BMI法)和身高标准体重法诊断儿童单纯性肥胖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一致性及差异。方法调查岳阳5所小学二年级和六年级的4133例儿童进行调查和体检,按照不同诊断标准计算超重和肥胖率。结果BMI法诊断的7—9岁儿童的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为9.5%和5.4%,身高标准体重法分别为11.0%和6.3%,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appa指数分别为0.91和0.90,两种方法在7—9岁儿童中具有较好的诊断一致性。BMI法诊断的10—12岁儿童的超重和肥胖率为11.4%和5.0%,而身高标准体重法的则分别为12.7%和1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appa指数分别为0.66和0.44),两种方法在10-12岁儿童中诊断的一致性一般。结论BMI法和身高标准体重法均可适用于7—9岁儿童,而对于10—12岁儿童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此此年龄阶段儿童单纯性肥胖的诊断标准有待进一步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6.
利用 1991年和 2 0 0 0年“中国居民健康与营养调查”中的体格测量资料 ,选取 7~ 18岁儿童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不同超重评价标准描述 1991年~ 2 0 0 0年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及肥胖患病率的现状及变化趋势 ,进一步探讨不同评价标准在我国儿童青少年中的应用价值和可能存在的局限性。结果表明 ,不同标准均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已达到不容忽视的程度。但上述标准在评价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超重和肥胖情况时均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建议制定适宜我国儿童青少年的年龄 -性别 -BMI参考值  相似文献   

7.
沈蕙  徐勇 《上海预防医学》2014,26(3):141-143
2004年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公布了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BMI筛查标准[1],评价中国学生超重、肥胖有了统一依据,但是我国长期缺乏统一的学龄儿童青少年营养不良筛查标准。季成叶主编的第七版《儿童少年卫生学》中《中国6~19岁学龄儿童青少年分年龄身高筛查生长迟缓界值范围》以及《中国6~19岁学龄儿童青少年分年龄BMI筛查消瘦界值范围》,为基层学校卫生工作者提供了评价学生营养不良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不同视力状况中小学生伤害发生情况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视是学生常见病之_,且发病率正在逐年上升,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都将产生较大影响。伤害是目前世界各国居民特别是青少年的主要死因之一,是令人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中小学生由于其自身的特点,成为伤害的高发人群。为研究伤害发生与患近视之间的关系,笔者对浙江省2001年4个县区51所中小学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了解虹口区小学生学习日户外活动和间歇用眼现状,为学校防治近视等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整群抽取虹口区6所小学的三、四年级学生共1609名,调查学习日课间、午间、体育活动课及放学后户外活动和间歇用眼现状.结果 周一至周五课间、午间、体育活动课,周一至周四及周五放学后学生户外活动报告率分别为35.6%,9.8%,82.5%,38.6%和52.5%,课间10 min休息男生户外活动报告率明显高于女生,重点学校学生高于普通学校学生(P值均<0.05);教师课间拖堂、不允许学生到走廊玩和到教学楼外玩的报告率分别为59.8%,24.8%,75.0%,教师午间上课或让学生补做作业的报告率为48.9%,79.7%,体育活动课教师补课和上课的报告率为71.0%.在放学后的交通方式中,家长开车或自行车接的比例最高,为49.9%,走路回家的占36.8%,自己骑自行车回家占2.5%.结论 虹口区小学生户外活动率较低,教师利用休息时间补课、拖堂现象严重.需加强对学校的管理及对教师和家长的健康教育宣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上海市松江区中小学生乙肝病毒(HBV)感染现状,为中小学生乙型肝炎的预防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于2015年3-5月,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上海市松江区抽取2 280名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采集血样进行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HBsAb)、乙肝病毒核心抗体(HBcAb)、乙肝病毒e抗原(HBeAg)和乙肝病毒e抗体(HBeAb)检测。结果 上海市松江区2 280名中小学生乙肝疫苗接种率为99.87%,HBsAg、HBsAb、HBcAb、HBeAg和HBeAb阳性率分别为0.57%、26.67%、9.39%、0.22%和0.18%。不同特征中小学生比较,男生HBcAb阳性率(7.53%)低于女生(11.34%);年龄6~10岁中小学生HBsAg阳性率(34.55%)均高于11~15岁学生(26.04%)和16~20岁学生(21.86%);小学生HBsAb阳性率(31.45%)均高于初中生(23.26%)和高中生(22.01%);高中生HBcAb阳性率(11.54%)均高于小学生(9.23%)和初中生(6.34%);本地户籍中小学生HBsAg、HBsAb和HBeAg阳性率(0.33%、19.89%和0)均低于外地户籍学生(1.03%、39.77%和0.64%),HBcAb阳性率(10.38%)高于外地户籍学生(7.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上海市松江区中小学生乙肝接种率较高,HBsAg阳性率已降至<1%。  相似文献   

11.
了解上海市部分小学生群体不同肥胖类型的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和手段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从上海市2个区整群随机抽取的2所小学的651名学生进行体格检查和问卷调查,分析小学生不同肥胖类型的影响因素.结果 小学生总肥胖率为22.1%,其中中心性肥胖率(20.0%)高于一般性肥胖(14.4%),复合型肥胖检出率为12.3%.不考虑肥胖类型重叠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与所有的肥胖类型有关,一般性肥胖还与动物性食物的摄入频率有关,母亲教育程度影响子女中心性肥胖发生率,睡眠时间与复合型肥胖的发生有关(P值均<0.05).不同肥胖类型单独效应的分析结果表明,女性是单纯一般性肥胖和复合型肥胖的保护因素,每天活动时间与单纯一般性肥胖的发生相关,母亲文化程度是学生中心性肥胖发生的影响因素,每天睡眠时间影响学生复合型肥胖的发生率(P值均<0.05).结论 上海市区部分小学生群体肥胖流行率较高.肥胖与母亲文化程度和静态生活方式有关,不同肥胖类型的影响因素之间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2.
了解上海市小学生静态行为现状,为探讨静态行为与儿童超重肥胖的关系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上海市中心城区和郊区各1个行政区共6所小学,对入选学校的1 511名一、二年级在校小学生进行身高、体重的测量并计算体质量指数(BMI)和超重肥胖率,通过学生家长自填问卷采集学生静态行为时间.结果 上海市小学生上学日总静态行为时间为(7.30±3.02) h/d.不论是上学日或周末,小学生课余花费时间最多的静态行为是写作业/看书、看电视.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在校正了性别、年龄、饭量、身体活动时间、睡眠时间的影响后,上学日写作业/看书时间每增加1h,小学生超重肥胖的危险增加13%(OR=1.13,95%CI=1.01~1.26).以BMI为因变量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在校正了性别、年龄、饭量、身体活动时间、睡眠时间的影响后发现,上学日写作业/看书时间越长,上学日玩计算机时间越长,上学日弹钢琴时间越长,BMI越大(偏回归系数分别为0.18,1.03,3.01,P值均<0.01).结论 上学日写作业/看书和玩计算机可能与上海市小学生超重肥胖相关.  相似文献   

13.
伤害已成为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2005年上海伤害死亡率达45.38/10万,排死因顺位第4位。为了解虹口区伤害流行特征,我们对虹口区2007年1-12月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因伤害就诊的病人资料进行分析,希望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了解中小学生遭受校园欺侮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提出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取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调查上海市虹口区中小学生共计6 507名,从个体因素、学校因素和家庭因素三大类对校园欺侮行为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遭受语言欺侮行为的危险因素有沉迷网络游戏(OR=1.248)、有饮酒史(OR=1.216)、有打架斗殴(OR=2.0161)、父母严厉程度高(OR=1.041)、父母间有家庭暴力(OR=1.760);保护因素有大年龄组(OR=0.519)、周围有好朋友或好同学(OR=0.853)、喜欢学校生活的程度高(OR=0.925)、老师喜欢自己的程度高(OR=0.934)(P值均<0.05).遭受躯体欺侮行为的危险因素有沉迷网络游戏(OR=1.237)、打架斗殴(OR=2.445)、父母间有家庭暴力(OR=1.631);保护因素有:女性(OR=0.729)、高年龄组(OR=0.401)、喜欢学校生活的程度高(OR=0.914)、父亲文化程度高(OR=0.805)(P值均<0.05).结论 校园欺侮行为与家庭、学校和个体三方面的因素有关,对于校园欺侮行为的干预应当从这三方面着手综合干预.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上海市闵行区中小学生膳食与营养状况,为学生营养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上海市闵行区8 302 名中小学生开展身高、体重测量,使用体质指数(BMI)进行营养状况评价;采用3 d 24 h回顾法和称重法对1 154 名中小学生进行膳食调查。结果中小学生膳食结构存在不合理现象,表现为蔬菜类、水果类和奶类及奶制品摄入量明显不足,肉禽水产类和蛋类摄入量偏高;三大营养素供能比不合理,蛋白质和脂肪供能比偏高,碳水化合物偏低;早中晩三餐能量分布不合理,存在早餐能量摄入偏低,午餐、晚餐能量摄入偏高现象;小学生膳食钙、锌摄入量不足,分别占推荐量的71.6%和73.5%,中学生膳食钙、锌、能量、维生素B1和维生素B2摄入不足,分别占推荐量的50.8%、64.4%、72.5%、71.4%和70.1%;中小学生超重率为14.6%,肥胖率为9.9%,高于2002年全国营养调查大城市儿童超重肥胖水平。结论中小学生膳食食物结构不合理,超重、肥胖发生率较高,应调整膳食结构,按照膳食指南要求去调配学生一日三餐,达到营养均衡。  相似文献   

16.
上海市虹口区学生肥胖流行趋势分析及干预措施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 了解学生肥胖变化规律、预测发展趋势、探索干预措施。  [方法 ] 收集上海市虹口区 1994~2 0 0 4年 7~ 18岁学生健康监测数据 ,应用身高标准体重法筛选出肥胖学生 ,计算肥胖率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 1994~ 2 0 0 4年 10年间虹口区 7~ 18岁学生肥胖率上升了 79.48% ,平均肥胖率为 13 .5 7% ,平均年增长率为 6.82 %。男生肥胖率明显高于女生 ,平均为女生的 2 .12倍。男、女生的肥胖率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  [结论 ] 城市学生肥胖流行趋势不容乐观 ,应及时开展科学、有效、全面的综合干预措施以遏制学生肥胖的攀升势头。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重庆市中小学生矮身材患病现状,为实施相关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2年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重庆市好、中、差3片区共9个区县的54743名学生进行身高检测。结果 重庆市中小学生矮身材检出率为6.10%,城市学生检出率为4.20%,乡村为7.90%,乡村学生检出率高于城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4.726,P=0.000);男生检出率为5.98%,女生为6.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好片学生检出率为3.10%,中片为7.60%,差片为7.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1.620,P=0.000);6~18岁男女学生矮身材检出率总体上随着年龄增大而增高,12岁增长明显;采用全国学生矮身材检出标准,重庆市中小学生矮身材检出率较高。结论 制定重庆市中小学生矮身材筛查标准及开展干预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