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8 毫秒
1.
目的脊髓损伤使患者丧失站立和行走功能,为此装配新型互动式截瘫行走器(WO),以提高患者站立和步行的能力。方法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康复科收治的脊髓损伤患者6例,男4例,女2例,年龄21~36岁,平均27.6岁。按ASIA的损伤分级标准均为完全性损伤,A级。对患者进行运动功能训练;根据患者肢体情况配制特定的行走器:双下肢取石膏阴型后,制作带关节的髋膝踝足矫形器,再装配互动式铰链装置,再进行康复治疗和步态训练。结果康复治疗后,患者Barthel指数由治疗前的(26±8)提高到治疗后的(47±7)(t=4.62,P<0.01);运动平面积分由治疗前的(32±10)提高到治疗后的(37±6)(t=0.34,P>0.1);感觉平面积分由治疗前的(54±12)提高到治疗后的(61±12)(t=1.05,P>0.1)。WO使患者站立和步行能力提高,达到治疗性步行及家庭性步行作用。结论康复治疗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独立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2.
新型互动式截瘫行走器在截瘫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新型互动式截瘫行走器(walkabout orthosis,WO)对截瘫患者的作用。方法 针对截瘫患者个体差异,制作并装配WO,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及步态训练。结果 患者经过康复治疗及训练后,其Barthel指数明显提高,患者站立及步行能力明显改善,能够达到治疗性步行及家庭性步行。结论 康复治疗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独立生活能力,WO能明显提高截瘫患者的行走能力,是较好的行走器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自行研制的截瘫步行器(RGO),配合综合系统康复治疗,帮助脊髓损伤截瘫患者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自理能力。方法:先后为16例T4-L1节段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安装RGO,并于安装前后对其进行关节活动度、肌肉力量、平衡转移、站立和行走等综合康复训练。结果:16例截瘫患者装配RGO前后改良Barthel指数(MBI)分别为35.26±11.49分和58.69±15.75分;功能独立性测评(FIM)得分分别为57.64±16.37分和82.73±21.69分,其装配前后的MBi和FIM得分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患者装配RGO后的MBI和FIM移动能力得分与安装前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11例患者达到功能性步行,5例可作治疗性步行。结论: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可以应用RGO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RGO可以帮助截瘫患者实现功能性步行.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电针配合减重步行对脊髓损伤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1998-01/2004-12辽东学院医学院脊髓损伤住院及门诊患者30例。于椎体减压及内固定术拆线后转入,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实验组采用电针配合减重步行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减重步行训练。6个月后,下肢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l指数评定,步行功能采用Lindmark指数进行评定。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3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Fugl-Meyer指数评分接近(8.5&;#177;6.3.8.8&;#177;7.2,t=0.12,P&;gt;0.05);Lindmark指数评定无差异。6个月后实验组Fugl-Meyler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23.8&;#177;4.1.17.2&;#177;5.0,t=3.95,P&;lt;0.01)。Lindmark指数评定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140.0&;#177;3.8,112.0&;#177;2.6,t=19.8,P&;lt;0.01)。结论电针配合减重步行可以提高脊髓损伤患者下肢运动能力,明显改善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不完全脊髓损伤常伴有一定程度脊髓功能恢复,对比观察早期康复对脊髓不完全性损伤患者肢体感觉、肌力的影响。方法:将65例脊髓不完全性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31例为药物和手术治疗,康复组34例为药物手术加早期康复,根据脊髓损伤神经功能评分标准,评定脊髓损伤程度和疗效。结果: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感觉、运动改善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3,4周后康复组患者感觉改善率分别为(18.94&;#177;5.08)%,(23.64&;#177;5.95)%,运动改善率分别为(14.25&;#177;4.02)%,(13.79&;#177;4.06)%,两组比较康复组感觉、运动改善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结论:脊髓不完全性损伤早期综合治疗有利于脊髓功能恢复,早期康复介入能缩短恢复周期。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原代培养雪旺细胞(Schwann cells,SCs)和冷冻保存的SCs移植对损伤后坐骨神经再生的作用。方法:原代培养和液氮保存的SCs分别移植到桥接缺损坐骨神经的硅胶管内。在移植后不同时间,硅胶管远端神经干内注射HRP,逆行追踪背根神经节和脊髓前角的标记神经元数量;测量再生神经纤维的复合动作电位传导速度;电镜观察再生神经纤维的髓鞘形成。结果:原代培养和冷冻保存SCs在移植后不同时间其背根神经节(术后6周:3967.41&;#177;305.91与3890.55&;#177;315.63,t=0.55,P&;gt;0.05;术后8周:4029.33&;#177;313.80与4184.90&;#177;305.75,t=1.11。P&;gt;0.05)和脊髓前角神经元HRP标记细胞数量(术后6周:404.87&;#177;40.05与429.77&;#177;43.40,t=1.33,P&;gt;0.05;术后8周:474.49&;#177;42.74与470.99&;#177;38.82,t=0.19。P&;gt;0.05)、再生神经纤维的复合动作电位传导速度(m/s)基本一致(术后6周:32.28&;#177;1.96与32.05&;#177;2.31,t=0.24,P&;gt;0.05;术后8周:43.60&;#177;1.88与43.84&;#177;2.19。t=0.26。P&;gt;0.05;术后12周:43.78&;#177;1.71与43.83&;#177;1.75,I=0.06,P&;gt;0.05),再生神经纤维髓鞘的形成未见明显差别。结论:冷冻保存的SCs仍具有促进损伤后周围神经再生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以神经促通技术为主的综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03-09/2004-12辽宁省友谊医院康复科收治的脑卒中患者60例,排除有明显意识障碍和严重认知障碍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常规药物组,每组30例。常规药物组仅给临床常规药物治疗,康复组在临床常规治疗的同时,采用神经肌肉促通技术,同时辅以功能性电刺激、经络导平针灸等综合方法进行康复治疗。疗程4个月。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法评价其运动功能。结果两组患者均完成4个月的治疗,全部纳入结果分析。治疗前康复组和常规药物组运动功能评价法上肢评分相似(16.8&;#177;14.1,19.1&;#177;15.4。t=0.93~1.71,P&;gt;0.05);下肢评分相似(14.3&;#177;6.9,14.1&;#177;7.1,t=0.93~1.71,P&;gt;0.05)。治疗后常规药物组上肢评分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变(23.5&;#177;16.8,19.1&;#177;15.4。t=0.54~1.28。P&;gt;0.05),下肢评分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变(17.4&;#177;6.1,14.1&;#177;7.1,t=0.54~1.28,P&;gt;0.05);治疗后康复组上肢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39.8&;#177;17.2,16.8&;#177;14.1,t=6.49~19.27,P&;lt;0.05),下肢评分明显提高(23.8&;#177;6.2,14.3&;#177;6.9,t=6.49~19.27,P&;lt;0.05)。治疗后康复治疗组上肢评分均值较常规药物组明显提高(39.8&;#177;17.2,23.5&;#177;16.8,t=12.66~23.24。P&;lt;0.05),下肢评分均值也明显提高(23.8&;#177;6.2,17.4&;#177;6.1,t=12.66~23.24,P&;lt;0.05)。结论以神经促通技术为主的综合康复有助于促进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装配不同下肢矫形器在脊髓损伤中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02-02/2004-12在十堰市中医院假肢矫形康复中心治疗的脊髓损伤患者17例.在装配下肢矫形器前进行康复强化训练与治疗,包括肌力、心肺功能、转移、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根据损伤平面,损伤程度类型及双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状况不同,装配不同下肢矫形器.装配后进行站立及行走能力强化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心理治疗.患者训练2次/d,50~60 min/次,训练4~8周,训练前后用改良Barthel指数和功能独立性测评.结果:17例脊髓损伤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装配下肢矫形器后改良Barthel指数和功能独立性评分均高于装配前[(84.852&;#177;16.124),(61.122&;#177;21.615)分;(109.316&;#177;16.156),(87.982&;#177;17.148)分,P<0.01],装配矫形器后改良Barthel指数中的床椅转移和平地行走能力评分均高于装配前[(15.457&;#177;1.59),(8.857&;#177;3.126)分;(14.832&;#177;2.427),(6.121&;#177;3.052)分,P<0.05~0.01].装配矫形器后功能独立性评定中的床椅转移、平地行走、上下楼梯能力评分均高于装配前[(6.958&;#177;0.237),(3.829&;#177;1.452)分;(6.214&;#177;0.566),(2.482&;#177;1.014)分;(4.161&;#177;1.674),(1.263&;#177;0.561)分,P<0.05~0.01].②17例中4例达到治疗性步态(借助双腋拐可以在室内行走),6例达到了家庭功能性步态(在室内独立行走,一次连续行走距离为400~800m),7例达到了社区性步态(一次连续性行走>900m,可以上下楼梯2层以上). 结论:在脊髓损伤的康复治疗中,装配不同下肢矫形器结合站立及行走能力训练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可以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及行走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2种步行矫形器对胸腰段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和步行能力的影响。 方法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胸腰段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21例,根据装配矫形器类型,将21例患者分为互助式步行矫形器(WO)组(11例)和膝踝足矫形器(KAFO)组(10例)。2组患者矫形器装配前均进行8周规范的综合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矫形器装配后进行站立和步行训练6周。分别于矫形器装配时(装配前)和装配后训练6周结束时(装配后),对2组患者的行走能力、ADL能力及其功能独立性进行评定。行走能力评定由治疗师进行限时的步行功能检查,包括6min步行距离和10m步行时间,分别测试2组患者独立单次连续行走的距离及行走时间;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2组患者ADL能力;采用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评定患者步行功能及独立生活能力。 结果装配矫形器经6周的综合康复治疗后,2组患者均可利用助行器实现独立站立和平地上步行,2组患者装配后的6min步行距离和10m步行时间均较组内装配前有明显提高(P<0.01);装配后,WO组和KAFO组的6min步行距离分别为(75.21±9.23)m和(65.48±8.62)m;10m步行时间分别为(53.13±5.61)s和(60.20±6.60)s,组间比较WO组明显优于KAFO组(P<0.05)。矫形器装配后经过6周的综合康复治疗,2组患者的MBI和FIM评分均较组内装配前有明显提高(P<0.05);装配后,WO组和KAFO组的MBI评分分别为(75.21±18.23)和(71.48±16.62)分,FIM评分分别为(82.13±12.61)和(80.20±10.60)分,矫形器装配前、后2组间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2种步行矫形器均能改善胸腰段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ADL能力和步行能力,且装配WO对提高患者步行能力方面优于KAFO。  相似文献   

10.
运动再学习技术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运动再学习技术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恢复的促进作用。方法 选择2003-03/2004-01在中山大学附属一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94例,随机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生命体征平稳72h后即应用运动再学习技术进行治疗。两组患者人院时及治疗2个月后采用国际通用的运动功能量表评定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结果 纳入患者94例,全部进入分析,无脱落者。①入院时第1次评估: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运动功能量表平衡功能(坐位平衡,坐位一站立)和步行能力评分接近(2.62&;#177;0.45,2.60&;#177;0.45;1.78&;#177;1.00,1.75&;#177;1.12;1.64&;#177;0.05,1.60&;#177;0.05,P&;gt;0.05)。②治疗2个月后第2次评估:实验组平衡功能(坐位平衡,坐位一站立)和步行能力与第1次评估差异显著(4.33&;#177;0.67,2.62&;#177;0.45;4.28&;#177;0.81,1.78&;#177;1.00;3.56&;#177;0.67,1.64&;#177;0.05,P&;lt;0.05),而对照组差异不显著(2.95&;#177;1.11,2.60&;#177;0.45;2.10&;#177;0.85,1.75&;#177;1.12;1.75&;#177;0.51,1.60&;#177;0.05,p&;gt;0.05)。结论 运动再学习技术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健髋八法对臀肌挛缩症术后患者进行康复,验证其康复效果。方法:将条件相同的78例臀肌挛缩症术后患者,随机分成“八法”组39例,常规功能锻炼组39例,“八法”组采用自创的健髋八法进行康复治疗,常规组,术后双下肢并膝伸直,术后一两周下地进行髋关节锻炼。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术后4周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丢失的度数八法组明显低于常规组,分别为(0.410&;#177;2.935)&;#176;,(2.308&;#177;3.213)&;#176;.(P&;lt;0.01,t=2.650);(0.436&;#177;2.426)&;#176;,(2.385&;#177;2.358)&;#176;,(P&;lt;0.001.t=3.457);(1.923&;#177;2.728)&;#176;,(3.923&;#177;3.505)&;#176;(P&;lt;0.0l,t=2.721)。随访1~3年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丢失的度数八法组明显低于常规组,分别为(-0.205&;#177;2.567)&;#176;,(1.538&;#177;3.553)&;#176;.(P&;lt;0.05,t=2.031);(0.077&;#177;1.692)&;#176;,(1.256&;#177;2.692)&;#176;,(P&;lt;0.05,t=1.998);(0.359&;#177;2.996)&;#176;,(1.026&;#177;3.399)&;#176;,(P&;lt;0.00l,t=3.418),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皮下积液发生率八法组17.95%(7/39).常规组17.95%(7/39)&;#176;(x^2=0,P&;gt;0.5),切口瘢痕增生发生率八法组56.4l%(22/39),常规组58.97%(23/39),(x^2=0.052,P&;gt;0.5)。均无切口不愈合及切口感染。结论:臀肌挛缩症术后患者采用健髋八法康复锻炼,可以减少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度数的丢失,不增加皮下积液、切口瘢痕增生等并发症的发生,提高臀肌挛缩症术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使用低分子肝素(LMWH)的开始时间、梗死灶部位/大小与疗效的关系和安全性。方法:选取发病24h内自愿人组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7例,腹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商品名速碧林)0.4mL,2次/d,连用10d。治疗前与治疗后3d做欧洲卒中量表(ESS)评估神经功能缺损,Bathel指数评分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复查脑CT/MRI和有关的实验室检查。同时按发病后不同的治疗开始时间、不同梗死部分/大小的梗死灶分组对比ESS和ADL记分。结果:94例患者中91例ESS分明显改善。冶疗开始时间&;lt;12h,12~24h,&;gt;24h,≤48h3组ESS改善分比较(12&;#177;11,18&;#177;13,14&;#177;8,t=0.78,P&;gt;0.05),ADL改善分比较(21&;#177;15,24&;#177;22,23&;#177;14,t=1.99,P&;gt;0.05),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脑叶、深部梗死ESS改善分比较(18&;#177;11vs14&;#177;11,t=1.12,P&;gt;0.05),ADL改善分比较(27&;#177;11比24&;#177;20,t=1.80,P&;gt;0.05),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梗死灶&;lt;1.5cm和&;gt;2cm组ESS改善分比较(15&;#177;11,20&;#177;51,t=0.98,P&;gt;0.05),ADL改善分比较(22&;#177;15比29&;#177;25,t=1.49,P&;gt;0.05),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未发现转化为出血性梗死患者,未见不良药物反应患者。结论:缺血性卒中在发病48h内使用LMWH是有效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13.
钱开林  王彤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5):5210-5211
目的:观察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治疗1,3,6个月后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unctional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FCA)评分的变化。方法:4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19例)。治疗组给予综合康复治疗,包括:①偏瘫医疗体操。②神经肌肉促进技术。③肌电反馈治疗。④日常生活活动(ADL)训练。⑤康复护理。⑥针灸治疗。对照组只给予常规康复指导。治疗前、治疗1,3,6个月后分别进行FCA评定。并将评定数据加以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FCA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67.53&;#177;16.81)分,优于对照组(59.96&;#177;20.97)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6648,P&;lt;0.05);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85.50&;#177;16.52)分,高于对照组(77.84&;#177;16.74)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7048,P&;lt;0.05);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94.73&;#177;13.54)分,对照组(85.34&;#177;12.81)分,差异有显著性义(t=2.3195,P&;lt;0.05)结论: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短期及长期功能恢复均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4.
大鼠中度脑损伤后行为和认知功能障碍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大鼠中度脑损伤后不同行为功能和记忆功能测定方法的效能。方法:将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20只,单纯随机分成两组,手术准备后致伤,测定中度液压脑损伤后大鼠不同时期的行走、平衡、爬坡和记忆功能评分。结果:实验组大鼠伤后第1天行走试验时间明显延长,为(20.95&;#177;3.36)s,至伤后第7天仍未恢复正常,为(5.12&;#177;0.71)s,与对照组(3.54&;#177;0.82)s比较,t=4.6064,P&;lt;0.01。平衡试验:实验组伤后第1天评分为4.20&;#177;1.00,至伤后第6天恢复正常,评分为1.13&;#177;0.35,与对照组1.00&;#177;0.00比较,t=1.1746,P&;gt;0.05。用记忆功能测定箱测试时,实验组大鼠至第13天记忆功能仍未恢复,评分为5.3&;#177;1.8,与同一天对照组7.1&;#177;1.2比较,t=2.4437,P&;lt;0.05。实验组大鼠伤后爬坡能力至第4天即恢复至(51.7&;#177;3.5)&;#176;,与对照组(53.6&;#177;3.8)&;#176;比较,差异并无显著性意义(t=1.1630,P&;gt;0.05)。结论:伤后大鼠行走、平衡和记忆功能障碍明显,且持续到伤后较长时间,而爬坡能力障碍较轻。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观察个体化截瘫行走支具对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步行能力的影响。 方法: 将44例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支具组22例和对照组22例。对照组进行综合性的系统康复治疗, 支具组在综合性的系统康复治疗基础上根据康复治疗效果评估后装配不同的截瘫行走支具并进行功能训练。 结果: 经过3个月的康复训练后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感觉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分均得到有效提高, 且支具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支具组22例患者装配截瘫行走支具训练后平均行走距离达470m(四分位数间距为:162.50m—900m),其中达到治疗性步行6例,家庭性步行10例,社区性步行6例。而对照组无一例有步行能力。 结论: 早期规范康复介入可明显提高脊髓损伤患者的运动功能、感觉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针对患者的具体状况装配个体化截瘫支具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步行能力的改善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西医结合改善急性脑卒中患者预后:92例随机对照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中药针刺结合对脑卒中患者的预后影响。方法:将急性脑卒中患者9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6例,治疗组在内科常规治疗上加用中药针刺治疗,对照组只用内科常规治疗,两组进行对照研究,疗程3个月。结果:①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减少,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分别为5.01,4.95.P均&;lt;0.01)。②治疗组总有效率91%,对照组总有效率7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5.46,P&;lt;0.05)。③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Barthel指数评定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有明显改善(46.5&;#177;7.5比68.8&;#177;6.9)(t=3.2,P&;lt;0.05),对照组无明显改善(46.1&;#177;7.2比50.7&;#177;7.3)(t=2.9,P&;gt;0.05)。结论:中药针刺结合治疗急性脑卒中疗效优于内科常规治疗,能减轻患者病残程度,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及其防御机制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对照组行常规抗精神病药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健康教育。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住院精神病患者康复疗效评定量表(IPROS)及防御方式问卷(DSQ)对所有患者分别于健康教育前及健康教育8周末进行效果评估。结果:同健康教育前比较,健康教育8周末研究组患者的SDSS评分由6.48&;#177;2.79降为4.18&;#177;2.26(t=4.96,P&;lt;O.01),IPROS评分由49.46&;#177;10.19降为41.92&;#177;12.58(t=3.61,P&;lt;O.01);不成熟防御机制评分由4.79&;#177;O.93降为4.12&;#177;1.07(t=3.66,P&;lt;O.01),成熟防御机制平分由4.85&;#177;1.17升为5.37&;#177;O.96(t=2.66,P&;lt;O.05);而对照组上述改变均不明显(P&;gt;O.05)。与对照组比较,健康教育前社会功能缺陷程度及防御机制的应用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gt;0.05);但健康教育8周末,研究组患者的SDSS及IPROS评分分别为4.18&;#177;2.26,41.91&;#177;12.58,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86&;#177;2.63,48.56&;#177;11.47(前者t=3.75,3.02;P均&;lt;0.01),不成熟防御机制评分为4.12&;#177;1.0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61&;#177;1.19(t=2.37,P&;lt;0.05),而成熟防御机制评分为5.37&;#177;0.9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91&;#177;1.24(t=2.25,P&;lt;0.05)。结论:健康教育可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社会功能,降低残疾程度。改善患者的防御机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生长因子和脑衍生神经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的嗅神经鞘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后细胞凋亡及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09/2004—04在广东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完成,SD大鼠48只,雌雄不限,体质量240~260g。随机分为3组:基因修饰组,嗅鞘细胞移植组,脊髓损伤组,每组16只。均首先行大鼠脊髓损伤造模。基因修饰组和嗅鞘细胞移植组分别移植神经生长因子、脑衍生神经生长因子修饰的嗅鞘细胞和单纯嗅鞘细胞,脊髓损伤组不做治疗。移植后12周,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原位末端标记法对损伤区的脊髓组织切片进行细胞凋亡的检测,主要观察bcl-2(细胞凋亡抑制基因),bax和fas(细胞凋亡诱导基因)阳性表达的情况评估经基因修饰和未经基因修饰的单纯嗅鞘细胞对脊髓神经凋亡的抑制及诱导作用。结果:48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结果:基因修饰组细胞凋亡数低于嗅鞘细胞移植组,脊髓损伤组最高。②免疫组织化学结果:Bcl-2蛋白表达的顺序为基因修饰组&;gt;嗅鞘细胞移植组&;gt;脊髓损伤组(20.79&;#177;6.40,13.54&;#177;3.66,9.34&;#177;2.12,P&;lt;0.05);Fas,Bax蛋白表达的顺序均为脊髓损伤组&;gt;嗅鞘细胞移植组&;gt;基因修饰组【(24.98&;#177;4.32,40.48&;#177;2.05),(18.92&;#177;4.74,25.54&;#177;3.82),(11.78&;#177;3.81,16.87&;#177;3.30),(P&;lt;0.05)】。结论:单纯移植嗅鞘细胞其存活时间与分泌有限。神经生长因子和脑衍生神经生长因子是神经营养因子的主要成员,用神经生长因子和脑衍生神经生长因子基因修饰嗅鞘细胞后可提高嗅鞘细胞的生存时间和提高分泌神经营养因子功能,移植后具有抑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提高手部骨关节损伤患者的手功能及日常生活质量,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手部骨关节损伤所致功能障碍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2004-01/09深圳市龙岗区中心医院康复科收治的手部骨关节损伤患者25例,均经X射线影像学技术明确诊断。所有患者平均在伤后或术后(5.5&;#177;4.7)d开始系统的康复治疗。手的运动功能采用拇指与其他各指的运动功能评分、握力、指尖捏力测评,手的日常生活能力采用功能独立性评测中自我料理的6个项目进行评定。结果:患者治疗后拇指功能评分、其他各指功能评分和功能独立性评测自我料理评分分别为(8.29&;#177;0.78),(7.92&;#177;0.88),(36.23&;#177;4.17)分,较治疗前(4.2l&;#177;1.49),(4.02&;#177;1.12),(25.98&;#177;2.47)分有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423,2.234,2.472,P&;lt;0.05)。握力与指尖捏力治疗后为(14.72&;#177;4.20),(3.24&;#177;1.72)k,较治疗前(2.04&;#177;3.78),(0.57&;#177;0.89)k有明显提高,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3.782,3.642,P&;lt;0.01)。结论:早期康复干预对减轻手部骨关节损伤功能障碍程度,促进手功能恢复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截瘫患者装配行走器后的训练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 观察截瘫患者装配互动式行走器 (Walkabout)后行走训练的意义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变。方法 为 6例脊髓完全性损伤后截瘫患者配戴行走器后 ,逐步进行站立平衡训练、行走训练、助行架及拐杖训练 ;训练前、后应用Barthel指数评定日常生活活动 (ADL)能力 ,并进行分析。结果  6例患者基本达到功能性步态 ,训练后ADL能力明显提高 ,训练前、后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截瘫患者装配行走器后的训练十分必要 ,它可使患者恢复较有实际意义的行走功能 ,并可提高患者的ADL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