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肝肾间巨大占位性病变的CT定位诊断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本文回顾性分析了经手术及病理、临床证实的肝肾间巨大占位性病变45例,从解剖角度探讨了肝脏、肾脏、肾上腺及后腹膜巨大占位性病变造成CT诊断上相互混淆的原因,指出了CT定位诊断的要点,讨论了CT定位诊断的准确性,并与US做了比较。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肝肾间隙肿瘤的CT特点,提高对该间隙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肝肾间隙肿瘤的CT及临床病理资料,分析肿瘤的形态特征及强化方式. 结果 28例肝肾间隙肿瘤中,外生性肝癌2例,嗜铬细胞瘤3例,肾上腺腺瘤12例,肾上腺皮质癌1例,转移瘤10例.外生性肝癌均较大,呈中等强化,强化方式为"快进快出"型,其内见坏死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及腺瘤分别呈明显强化、中等强化,强化方式均为逐渐强化,前者体积较大,坏死常见,后者体积较小.肾上腺皮质癌体积较大,强化明显,呈"快进慢出"型,边界不清,肿瘤坏死明显.肾上腺转移瘤呈中等程度的逐渐强化. 结论 肝肾间隙肿瘤种类及CT表现多样,CT通过显示肿瘤的形态学改变及强化方式,能对大部分肝肾间隙肿瘤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64排螺旋CT对急性肠梗阻的诊断价值。方法 42例手术病理证实的急性肠梗阻患者均行腹部CT扫描,分析其影像表现并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梗阻部位包括:小肠26例,回盲部4例,结肠10例,直肠4例。与手术结果对照,CT对梗阻的定位诊断准确率为95.2%(40/42),定性诊断正确率为81%(34/42)。结论 CT可以清晰显示梗阻部位,对肠梗阻的定性诊断也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定位诊断胃肠道外间质瘤(extra-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EGIST)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EGIST患者的CT资料,重点观察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病灶内有无气体、溃疡、钙化及坏死,邻近胃肠道黏膜有无破坏,以及病变与胃肠道血管弓及其属支血管的关系,并与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外生性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对比。结果 13例EGIST患者中,发现气体及肠道黏膜破坏各1例,10例病变主体层面上肿瘤与胃肠壁之间显示胃肠壁血管弓及其属支血管,病变边缘未见拉直的血管弓属支血管。23例外生性GIST患者中,发现气体、溃疡和胃肠道黏膜破坏分别为10例、12例和20例,17例病变边缘有拉直的血管弓属支血管,血管弓被推离胃肠壁,病变与胃肠壁之间无血管弓及其属支血管显示(P<0.05)。结论根据肿瘤内有无气体、溃疡,胃肠道黏膜有无破坏及肿瘤与胃肠道血管弓及其属支血管的关系,CT可对EGIST做出定位诊断。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评价各种CT征象在累及皮层的脑内外肿瘤定位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对累及皮层的22例颅内脑外肿瘤和10例脑内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脑肿瘤CT征象的统计学差异。结果:脑外肿瘤与脑内肿瘤之间有鉴别意义的CT征象为瘤内出血、骨质改变(增生或破坏)、白质塌陷征、包膜及硬膜尾征。肿瘤形态、囊变、坏死、强化方式及瘤周水肿等情况对于定位诊断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各种定位征象的综合分析可以提高皮层区脑肿瘤定位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螺旋CT三维重建在颌面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中的表面遮盖法(SSD)、容积成像(VR)和多平面重建(MPR)对颌面部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Picker公司PQ6000型螺旋CT机对40例颌面部骨折患者和12例健康志愿者进行扫描,在VOXELQ工作站上进行SSD、VR和MPR重建,观察骨折细节。结果40例骨折患者经临床确诊共发现85处骨折。40例病人中有11例为上颌骨骨折。在对85处骨折的显示中,MPR的显示率为81.2%(69/85),SSD的显示率为88.2%(75/85),VR的显示率为96.5%(82/85),3种方法联合使用的显示率为98.8%(84/85)。在对11例上颌骨骨折类型的判断中,2D-CT的判断正确率为45.5%(5/11),SSD的判断正确率为100%(11/11),VR的判断正确率为90.9%(10/11)。对其进行χ2检验后,3种方法之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的3种显示方法联合使用较单一方法具有明显优势,可进一步提高对颌面部骨折的诊断、分型价值和手术计划的制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螺旋CT容积再现技术(volume rendering technique,VRT)和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在颌面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90例颌面部骨折病例行螺旋CT薄层扫描,VRT及MPR重建,分析其病变显示率和空间显示效果。结果:90例颌面部外伤病例共有203处骨折,VRT图像显示骨折187处,不能显示骨折16处,漏诊率7.88%;MPR图像显示全部骨折,通过调节窗宽窗位显示副鼻窦腔和软组织病变。结论:螺旋CT薄层扫描及后处理技术在颌面外伤病例中可做为常规检查,VR与MPR相结合能提高诊断准确率,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确定与评价MSCT肛缘的解剖定位与测量方法,从而为中低位直肠癌手术术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从2009年8月始连续选取48例因怀疑其他疾病而行腹盆腔CT检查的成年患者,按性别或年龄进行分组.男性组23例,女性组25例;低年组24例患者28~50岁,平均41岁,高年组24例患者52~81岁,平均64岁.于患者肛缘处用浸有碘对比剂的棉球作标记后行64层螺旋CT扫描,于MPR法得到的矢状面图像上分别测量耻骨联合下缘到肛缘(棉球)的距离(La)、骶5椎体下缘到肛缘的距离(Lb)、小骨盆下口与肛缘的距离(Lc)、肛门外括约肌基底襻的下缘与棉球的距离(Ld).分别计算La、Lb、Lc与Ld的平均值、标准差(s)与95%、80%可信区间.以±1.96 s或±1.28 s的范围<5 mm为满足临床需要的标准.将满足标准的距离分别按照不同性别和年龄2组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 Ld值为(9.8±1.2)mm,其±1.96 s和±1.28 s分别为4.8 mm和3.0 mm,符合要求,且测量方便.男性组和女性组Ld分别为(10.0±1.2)和(9.6±1.2)mm,低年组和高年组Ld分别为(9.6±1.2)和(9.9±1.3)m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肛门外括约肌基底襻下缘在MSCT上可清楚显示,其与肛缘之间的距离恒定,且测量方便,将其作为CT图像上直肠肿瘤与肛缘距离测量的解剖标志,误差可在0.5 cm以内.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螺旋CT之重建间隔对肿瘤靶区体积的影响。方法:在SiemensCT模拟机上以不同扫描层厚(5、8和10mm)相对应之不同重建间隔(2、3、5和8mm)对埋入蜡块中的圆柱体模型进行扫描获取图像,在治疗计划系统上勾画靶区并利用测量软件获得相应模体的体积数据。结果:随着扫描层厚的增加,其体积误差分别为(1.3±0.28)cm3、(1.5±0.26)cm3和(1.6±0.26)cm3;随着重建间隔的增加,其体积误差分别为(1.2±0.1)cm3、(1.3±0.14)cm3、(1.5±0.08)cm3和(1.73±0.03)cm3,且增大的数值均小于利用扫描层厚所测物体体积的误差,同时还发现,相同的扫描层厚与重建层厚相比,重建层厚所测之体积误差要比单纯扫描层厚所测之体积误差略小。结论:在螺旋CT模拟扫描中,采用薄层的重叠重建在肿瘤靶区体积的制定中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11.
12.
多层螺旋CT在腭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在腭部肿瘤诊断的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经病理证实的腭部肿瘤的CT表现,其中良性肿瘤11例,恶性肿瘤14例,均行多平面重组(MPR)技术作冠状面、矢状面重组,多方位、多窗位观察分析病变. 结果 11例腭部良性肿瘤表现为卵圆形或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密度均匀、轻中度均匀强化,边界清楚,4例伴有邻近骨质压迫吸收;14例腭部恶性肿瘤表现为不规则软组织肿块、不均匀强化,边界不清,9例伴有邻近骨质不规则破坏、邻近结构受侵,6例伴有颈淋巴结转移,1例伴有双肺转移. 结论 CT增强结合MPR图像处理技术可对腭部肿瘤作出准确定位诊断,对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以及恶性肿瘤侵犯范围的判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多层螺旋CT对膀胱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膀胱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2例膀胱癌,分析多层螺旋CT对肿瘤大小及数目的显示情况、病灶的强化程度以及判断侵犯范围的准确性.结果:多层螺旋CT能较准确地显示膀胱癌的大小和数目,较好地显示膀胱癌的大体形态、生长方式及强化程度,评价膀胱癌侵犯范围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均处于较高水平;CT定性诊断准确性达到93.90%.结论:多层螺旋CT是诊断膀胱癌最具价值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作为膀胱癌的常规检查项目,检查技术关键在于薄层和增强多期扫描,这对于发现病灶、大体分型、分期和定性诊断均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4.
多排螺旋CT3D血管成像(CTA)临床应用 总被引:38,自引:8,他引:38
目的 探索多排螺旋CT 3D血管成像 (3D -CTA)的技术和临床应用。方法 本组收集CTA血管成像 71例 ,其中颅内血管CTA成像 12例、胸部血管CTA成像 9例、腹部血管CTA成像 2 3例、下肢血管CTA成像 7例、颈动脉血管CTA成像 8例、肾动脉CTA成像 12例。造影剂用量一般为 1.5~ 2ml kg ,造影剂注射速率为 2 .5~ 3ml s。扫描延迟时间可按 3种方法进行 :第一种是用Bolustrack ing即造影剂跟踪软件进行造影剂峰值的跟踪扫描 ;第二种是用testBolus即首先注射 2 0~ 2 5ml造影剂 ,测试造影剂到达峰值的时间 ,然后按测试值进行时间延迟 ;第三种是通过计算确定延迟时间。数据重建为三维工作站用RealTime 3D及Fly 3D ,有的亦用多平面重建法MPR。结果 12例脑血管CTA ,正常者为 5例 ,6例为脑动脉瘤 ,大脑中动脉末稍的AVM 1例。胸部CTA成像 9例 ,其中肺动静脉瘘 3例 ,肺动脉栓塞 1例 ,胸主动脉夹层 3例 ,2例未发现明显异常。腹主动脉CTA成像 2 3例 ,其中腹主动脉瘤 5例 ,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15例 ,正常 3例。肾动脉造影CTA 12例 ,左肾动脉狭窄 3例 ,右肾动脉狭窄 2例 ,双侧肾动脉正常 7例。下肢血管CTA 7例 ,显示人造血管 1例 ,双侧股动脉多发钙化 1例 ,双侧股动脉下方动脉瘤 1例 ,其余 4例正常。颈动脉CTA 8例 ,颈总动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超高速CT三维重建在颌面部髁状突骨折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高速CT三维重建在颌面部髁状突骨折中应用价值。方法:对21例外伤病人进行常规X线检查及电子束CT扫描和三维重建检查.研究骨折的类型、骨折移位程度,提供合适的治疗方案。结果:超高速CT具有扫描速度快,层次薄,图像清晰的特点,其三维影像可任意旋转和切割,从不同角度观察(骨折)病变情况,准确显示骨折类型。结论:超高速CT平扫及三维重建在颌面部髁状突骨折中,能客观地提供骨折的所有特征,将二维和三维重建方法互相弥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骨折线碎骨的移位,提示颌面部髁状突骨折诊断的正确率、显示率、降低漏诊和误诊率,为临床提供准确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对无典型临床表现阑尾炎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临床首次诊断未考虑为阑尾炎,手术和病理证实为阑尾炎者19例,回顾性分析比较螺旋CT轴扫和多平面重建(MPR)两种方法的诊断符合率.结果:8例表现为阑尾增粗、壁增厚并有明显强化,其中4例阑尾内见结石;盲肠和(或)周围炎10例;右下腹局限性脓肿5例,其中2例伴斑点钙化.采用螺旋CT轴扫法误诊为回盲部及升结肠肿瘤2例,盆腔炎1例,误诊率15.8%,诊断符合率84.2%.采用螺旋CT多平面重建法误诊为回盲部及升结肠肿瘤1例,误诊率5.3%,诊断符合率94.7%.结论:症状和体征不典型的阑尾炎临床诊断困难,易误诊,螺旋CT MPR方法简单,可从不同角度观察病变部位及其周围情况,有利于鉴别诊断,提高诊断符合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螺旋CT在机械性肠梗阻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2005年经CT诊断并经手术证实的48例肠梗阻病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全身螺旋CT机做CT平扫,其中6例另行增强CT扫描.结果:所有48例肠梗阻病例的CT诊断结果与临床手术结果相符.①在本组病例中,CT扫描显示肠梗阻部位(小肠梗阻29例,结肠梗阻19例);肠梗阻原因(腹壁疝13例,肿瘤19例,肠粘连14例,肠套叠3例,胆石性肠梗阻2例);肠梗阻性质(单纯性肠梗阻41例,绞窄性肠梗阻7例).②CT扫描不仅显示肠梗阻时肠道的扩张及肠腔内的气液平面,而且清晰地显示肠梗阻时肠壁、肠系膜的情况、闭襻的形成以及肠梗阻是否伴有出血及腹水等征象.结论:CT检查可以判定有无肠梗阻,确定肠梗阻的部位及肠梗阻的原因,以及是否为绞窄性肠梗阻,CT是机械性肠梗阻诊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