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复合式神经移位术治疗臂丛根性撕脱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1988年11月~1994年12月,应用复合式神经移位术治疗臂丛根性撕脱伤89例。损伤原因为:摩托车撞击伤63例,机器牵拉伤21例,直接损伤5例。损伤类型为:上臂丛型47例,下臂丛型13例,全臂丛型29例。伤后至手术时间为3周~6个月。神经移位方式主要根据不同的损伤类型选用相应的移位方式。术后随访时间为1.5~6年。疗效最佳为膈神经移位,有效率达82.9%;其次为副神经,达66.7%;颈丛运动支达55.2%;肋间神经达48.3%;健侧C7神经根移位与患侧尺神经吻合,神经再生率达96.6%。作者认为,复合式神经移位术治疗臂丛根性撕脱伤,尤其是对上臂丛根性撕脱伤,治疗效果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健侧C7神经移位术后对健手感觉,运动的动态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对30例C7移位术后早期出现示,中,拇指及全手感觉异常的面积,握力和捏力的变化,进行动态学分析,结果:示指感觉影响的程度最大,感觉影响的动态变化趋势的可分为扩大期,稳定期,消退期和代偿期,每期均有一定的时限,前3期的变化与创伤后反尖的演变过程相一致,术后早期握力暂时下降,但捏力无明显影响。结论:术前,术中,术后应重视并脂  相似文献   

3.
我们对1例行健侧C7神经根移位术患者,术后健侧肢体的功能,进行追踪观察,报道如下。患者男,31岁。1993年3月6日被汽车迎面相撞后昏迷不醒,经抢救5小时后清醒。查体发现左侧肱骨中段骨折,左上肢感觉、运动功能完全消失,Horner征(+)。肌电图检查:左上肢各肌均呈失神经电位改变,C5-8T1,感觉神经检测SNAP存在,SEP消失,揭示c5-8T1节前损伤。诊断为全臂丛神经根性损伤。保守治疗3个月无效,于1993年6月7日行多组神经移位术,半年后肩部及肘部活动有所恢复。于1993年11月8日再行…  相似文献   

4.
为进一步研究颈7神经根切断后对上肢神经功能的早期影响,近年来我们对18例应用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桥接治疗的臂丛神经损伤患者,于同一个体相同检测条件下测定并观察切断颈7神经根术前、术后2周内,健侧上肢的肌电电生理变化。观察内容及结果1.肌电:背阔肌、肱三头肌、伸指总肌和尺侧屈腕肌,术后均无明显失神经改变。2.周围神经传导:(1)五个手指指神经的腕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术后1 ̄3指SNAP波幅均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健侧颈,神经根移位术后患侧肢体的功能恢复及对健侧颈7神经根所支配区运动、感觉的影响。方法 对25例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患者,均采用健侧颈7神经根(全部10例,后股15例)移位修复,其中修复上千6例,正中神经13例,桡神经3例,肌皮神经3例;并观察手术前、后健侧颈,神经根所支配肌肉功能和感觉的变化及患侧肢体的功能恢复。术后5~28个月随访到24例。结果 对健侧肢体的影响:10例健侧颈,神经根全部切断者,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感觉运动障碍,主要表现为桡侧1~3指感觉减退、肢体酸胀、痛和不同程度的肢体无力,术后1年完全恢复正常。1例出现伸拇、伸指不能,1年半后仍无明显恢复。15例健侧颈,神经后股切断者,其中1例失访。术后2例无明显感觉障碍,但伸腕、伸指无力,3周后恢复正常。12例出现示、中指感觉异常,8例于术后3~4周后逐渐恢复正常,4例于6个月后症状消失。患肢功能恢复:术后随访至12~18个月,受区神经支配的部分肌肉获得不同程度的功能恢复。结论 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术后健侧肢体运动感觉功能不遗留明显的远期损害,但也偶有解剖因素导致其支配区功能的无法恢复。颈7后股移位能为受区神经提供足够的运动纤维,同时也减少了对健侧肢体感觉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测定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后体感诱发电位的变化,为判断神经移位后的再生提供依据。方法;运用Dantec肌电仪,分别在胸锁关节,胸腋部刺激,测定21例健侧颈7移位后N20波潜伏期,波幅的变化,分析其与神经再生时间的关系。结果:健侧颈7移位后,在胸锁关节与腋部测定的SEP潜伏期与神经再生时间呈线性相关,而SEP波幅与神经再生时间之间,是无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健侧颈7移位治疗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手术分第一阶段(健侧颈7移位到移植神经),第二阶段(移植神经另一端移植修复患侧神经),二次手术间隔多少时间才能获得最好的神经再生?选用SD大鼠及健侧颈7移位的实验模型,按二次手术间隔时间的不同(0、1、2、3、4、8、16周)分成7组,在第二次术后12周,进行电生理测定肌张力恢复率及组织切片的形态学观察,结果证实二次手术最佳间隔时间为4~8周.此结果可提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8.
神经束移位治疗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70例临床报告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观察应用神经束移位治疗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效果。方法 对70例患者,于上臂上中部切取正中神经、心神经、胸背神经及健侧C7神经束移位给肱二头肌肌支、三角肌肌支等,重建肩、肘关节的功能。结果 供区部分神经切取后对肢体功能无明显影响。正中神经、尺神经部分束文、胸背神经、健侧C7束支移位比全干移位对肌功能的影响小,且同样有效。结论 肱二头肌肌支、三角肌肌支的神经纤维数量少,用供体神经部分神经束即可提供充足的神经纤维,且能保证移位的神经纤维能良好地长入肱二头肌和三角肌。  相似文献   

9.
健侧颈7移位术后的远期功能随访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 随访全臂丛根性撕脱伤患者行健侧颈,移位术后远期功能恢复的情况,及该术式对健侧肢体的影响。方法 对28例行健侧颈,移位术的全臂丛损伤患者进行远期随访。其中健侧颈7移位于正中神经20例(一期手术2例,二期手术18例),桡神经3例,肌皮神经2例,同时移位于正中神经和桡神经2例,同时移位于正中神经和肌皮神经1例。随访内容:了解患肢受体神经所支配肌肉的肌力及其支配区域皮肤感觉恢复、电生理表现、双侧肢体协同活动和颈,神经根切断后对健侧肢体功能影响等情况。结果 术后28例患者远期随访发现,健侧肢体功能均无障碍。1.健侧颈7移位于正中神经:屈腕、指肌群电生理呈单纯相或单纯混合相10例(10/20),屈腕肌肌力达M3或以上者12例(12/20),屈指肌肌力达M1或以上者9例(9/20);感觉恢复达S3或以上者10例(10/20)。2.健侧颈7移位于肌皮神经:屈肘肌群电生理呈单纯相或单纯混合相2例(2/2),屈肘肌肌力均达M3以上;前臂外侧皮肤感觉达S3或以上者l例(1/2)。3.健侧颈7移位于桡神经:伸腕、指肌群电生理呈单纯相或单纯混合相1例(1/3),伸腕肌力达M3或以上者2例(2/3),伸指肌力达M3或以上者1例(1/3);感觉恢复达S3或以上者2例(2/3)。4.同时移位于正中神经和桡神经:屈腕肌肌力达M3或以上者2例(2/2),屈指肌肌力达M3或以上者1例(1/2);正中神经支配区感觉均为S2。而桡神经支配区伸腕、指肌力仅为M2和‰,感觉均为S1。5.同时移位于正中神经和肌皮神经1例,其电生理均呈单纯相,屈腕肌和肱二头肌肌力均已达M3。28例中能自主活动患肢者仅为6例(6/28),22例需靠健侧肢体带动以活动患肢。结论 健侧颈,移位术是治疗全臂丛根性撕脱伤的理想术式,分期手术效果更好。如需同时修复2根神经,则应选择相互无拮抗作用的受体神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健侧C7神经联合多组神经移位治疗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正中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方法自2005-06—2010-06诊治40例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首先行臂丛神经探查和健侧C7移位术一期。间隔4~8个月后完成健侧C7移位术二期及附加其他神经移位,按附加手术的不同分为3组,其中第1组10例健侧C7神经根移位于正中神经附加膈神经移位肌皮神经;第2组15例健侧C7神经根移位于正中神经附加肋间神经移位肌皮神经;第3组15例健侧C7神经根分2股分别移位于正中神经和肌皮神经附加副神经移位肩胛上神经。结果 40例获得随访3年余,1、2、3组有效率分别达50%、60%、73.3%。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侧C7神经根联合多组神经移位治疗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可获得较好的疗效,但不同附加术式未见明显疗效差异。  相似文献   

11.
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同时修复两条神经的初步临床疗效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目的探讨用健侧颈,神经根移位同时修复2条上肢神经的临床效果。方法设计2种移位修复的方法。(1)合干法:健侧颈,前后股→尺神经→尺神经近端分2股分别和正中神经、桡神经(或肌皮神经)缝合,共5例。(2)分干法:健侧颈前后股→尺神经、腓肠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或肌皮神经),共3例。结果合干法4例术后随访12~19个月,1例尚在随访中。正中神经运动:2例已恢复屈腕、屈指,肌力M3。2例屈腕肌力为M1。正中神经感觉:3例为S2,1例为S0。桡神经运动:2例伸腕、伸指肌力为M2。1例伸肘肌力为M2,1例伸腕肌力为M1。桡神经感觉:1例为S2,1例为S1,2例为S0。分干法1例术后随访15个月,已恢复屈腕、屈指,肌力为M3。正中神经感觉为是。肌皮神经:屈肘肌力为M3。另2例术后时间短尚在随访中。结论健侧颈,神经根移位同时修复上肢2条主要神经的新术式,初步应用结果证实是可行的、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健侧C7神经移位二例报道樊源冯光宙宋涛神经移位治疗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现有的膈神经、副神经、肋间神经和颈丛等动力神经,作为供源尚显不足,不能满足修复患肢神经的需要。我们根据顾玉东(臂丛神经损伤与疾病的诊断.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2.44~52....  相似文献   

13.
39例臂丛神经血管受压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分析1986年7月~1990年8月手术治疗的39例臂丛神经血管受压征,女32例,男7例,平均年龄31.54岁(12~56岁),20~40岁有30例。平均随访时间28.64个月。体检示前臂内侧感觉改变的有33例,是确诊的重要依据。手内在肌萎缩和环、小指感觉改变占80%,说明C_8T_1是常见受压神经。颈椎X线片示颈肋或C_7横突过长者28例。术中见神经血管受到前、后方异常结构的钳夹是卡压的主要原因。尽管四种血管试验阳性率都在50%以下,但阳性Adson试验与术中见锁骨下动脉抬高的关系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意义(P<0.05)。8例出现桡侧三指麻痛,是C_7受压的表现,提示中、下于受压型。本组以斜角肌、束带切断和颈肋或横突切除为主要术式,优良率79.49%。  相似文献   

14.
经胸膈神经移位治疗臂丛神经损伤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观察经胸膈神经移位到上臂中下段正中神经后组神经束的手术效果。方法 选择10例经术前的体征、肌电检查,并经术中肌电及探查,明确诊断为早期全臂丛根性撕脱伤的患者。在对其行经胸膈神经移位到上臂中下段正中神经后组神经束(含前骨间神经、掌长肌支、指深屈肌近侧支)的同时也行其它神经移位;包括健侧C7后股、健侧胸前神经等移位术,以恢复病人肩、肘、腕、手的功能。结果 10例患者术后随访6-28个月,其中最早手术的3例于术后2年已比较满意地恢复了有关功能,其余7例由于术后时间较短尚在恢复之中。结论 经胸膈神经移位术能恢复手的部分功能。术中同时修复膈神经远断端已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5.
健侧C7神经经椎体前食管后移位治疗臂丛神经损伤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健侧C7神经移位经椎体前食管后通路修复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可行性和优点。方法施行健侧C7神经移位经椎体前食管后通路修复臂丛神经上干或下干。将健侧C7神经前后股在进入外、后侧束之前切断,向上游离至近椎间孔处,尽量延长其长度。切断患侧锁骨,充分游离下干,必要时切断下干后股。健侧C7神经翻转后可达患侧胸锁乳突肌内侧间隙。在此间隙内7例健侧C7神经断端距患侧臂丛上千或C5,6神经距离为4.0~7.5cm,平均6.0cm,移植一段神经桥接予以修复。11例健侧C7神经与臂丛下干或C8、T1神经直接缝合。结果临床治疗18例,8例患者术后随访时间短未统计在内。10例患者术后随访12~33个月,4例修复上干者,其中3例肩外展肌肌力M3,肩外展45°,屈肘肌力M3,肘关节屈曲30°。6例修复下干者,尚无屈指动作恢复。结论健侧C7神经移位经椎体前食管后通路修复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是可行的,其优点是缩短了健侧C7神经到靶器官的距离,减少一个神经缝合口,提高了神经功能恢复的质量。  相似文献   

16.
为进一步研究颈7神经根切断后对上肢神经功能的早期影响.近年来我们对18例应用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桥接治疗的臂丛神经损伤患者,于同一个体相同检测条件下测定并观察切断颈7神经根术前、术后2周内,健侧上肢的肌电电生理变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治疗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二期手术方法及其效果。方法 2001年8月~2003年4月8例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患者,年龄18~38岁。平均伤后6个月内,均应用以下术式治疗。手术步骤:一期手术,膈神经移位至臂丛上干前股,副神经移位至肩胛上神经;健侧C7神经移位至患侧尺神经;二期手术,第4、5、6、7肋间神经移位至桡神经和胸背神经,健侧C7神经经尺神经移位至正中神经。结果 术后8例均获随访,时间为二期术后l3~25个月,平均21个月。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相应靶肌肉肌力恢复大于或等于M3为有效恢复,肌皮神经有效恢复6例,恢复率为75.0%;肩胛上神经有效恢复3例,恢复率为37.5%;桡神经有效恢复3例,恢复率为37.5%;胸背神经有效恢复6例,恢复率为75.0%;正中神经有效恢复5例,恢复率为62.5%。感觉恢复情况:正中神经感觉4例为S3,3例为S2,1例为S1。结论 二期多组神经移位安全有效,对部分早期臂丛神经损伤并要求缩短手术次数的患者,是一种可选择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臂丛神经根支配功能的电生理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15例患者行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术时,对其正常臂丛神经根进行了肌电生理检测(刺激各神经根,在上肢12组肌肉内记录最大波幅值)。结果证实臂丛神经根的肌肉机能支配如下:颈5主要组成腋神经支配三角肌。颈6主要组成肌皮神经支配肱二头肌。两者共同支配肩肘的功能。支配的肌群有密切的相关性,只是支配肌群的次序有所不同。颈7主要组成桡神经支配肱三头肌。参与肩、肘、腕及手部功能的支配。颈8主要组成正中神经支配屈指肌群。胸1主要组成尺神经支配手内部肌。两者以共同支配手部的肌群为主。支配的肌群有密切的相关性,只是支配肌群的次序不同而已。作者认为颈7神经根的支配特殊性,为临床上行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提供了解剖学依据。也为今后开展其他颈神经根的移位,提供了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经椎体前通路行健侧C7神经根移位修复臂丛神经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健侧C7神经根在干股交界处切断,近端游离至椎间孔处,经前斜角肌的深面翻转至椎体前食管后间隙,经4-6股皮神经桥接,修复患侧上干或上干后股。2002年3月-2003年8月,共完成21例手术,其中14例术后随访1年以上。14例中男12例,女2例;年龄17-41岁,平均31岁。手术时间:伤后2~6个月,平均4个月。全臂丛神经撕脱伤5例,上中干撕脱伴下干不全损伤8例,上中干锐器伤1例。结果:14例患者术后随访12~19个月,平均16个月。健侧C7神经根修复患侧上干或C5、C6神经根或上干前后股的10例,9例肩外展及屈肘肌肌力≥3级,1例无效;健侧C7神经根修复患侧上干后股或C5神经根的3例,肩外展肌肌力均≥3级;健侧C7神经根修复C6神经根1例,肱二头肌肌力为0级。结论:健侧C7神经根经椎体前通路移位修复臂丛神经上干的同时重建肩外展及屈肘功能或修复上干后股重建肩外展功能,可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以大鼠健侧颈,神经根移位术为动物模型,比较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术后神经轴突一次和二次损伤对中枢神经元及周围神经的影响差异。方法清洁级雌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成3组。A组为健侧颈,神经根移位术二次完成组;B组为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术一次完成组;C组为正常对照组。术后通过脊髓神经元计数、肌电图检查、神经肌肉组织学检查、肌张力测定和运动终板形态学检查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健侧颈,神经根移位术后36周,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和背根神经节感觉元的数目A组较B组减少。但A组的再生神经纤维数目增加,而肌电图检查潜伏期延长。2组间肌张力、肌湿重、肌纤维截面积等无明显差异。结论神经轴突二次损伤,可减少中枢神经元数目,但再生神经纤维增加,最终对肌肉形态与肌张力的恢复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