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血管影像学检查的合理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影像学已经由过去单一的X线成像技术发展成为与计算机、电子学和医学生物工程技术等相结合的综合诊断体系。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心脏超声、CT(包括多排螺旋和电子束CT)、磁共振成像(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X线平片数字化包括计算机X线摄影(CR)和数字化X线摄影(DR)、  相似文献   

2.
医学影像学是一门通过对人体内部结构和器官显像,进一步了解人体解剖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而达到诊断目的的学科。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影像设备与高性能计算机的有机结合,各种新型的医学影像设备日新月异地不断涌现,如磁共振成像(MRI)、多排螺旋CT、PET—CT、计算机X线成像(CR)、数字X线成像(DR)、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三维超声成像等。医学影像技术也处在一个快速发展阶段,由普通X线检查逐步转变为DR、CT、MRI成像,从模拟成像技术发展为数字成像技术,并向无胶片化发展。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来,多排螺旋CT(multislicespiral,MSCT)的临床应用以及血管成像软件的发展,已使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multislicespiral CT angrography,MSCTA)更加直观、准确,迎合了大范围的血管成像需求,并节省对比剂的用量,有望部分取代有创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椎动脉疾病应用螺旋CT成像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椎动脉疾病患者30例,分别采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螺旋CT进行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敏感度和特异性,以及患者的满意度情况。结果螺旋CT检查敏感度和特异性与DS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螺旋CT患者满意度93.3%,显著高于DSA的8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旋CT成像对于椎动脉疾病的诊断准确性与其金标准无明显差异,具有一定的可靠性,且无创、简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李扬彬  谭理连 《广东医学》2006,27(5):611-612
CT的临床应用较MR早了10年左右,但由于以往常规CT扫描速度较慢及计算机技术相对落后,使CT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受到限制。直至螺旋CT产生,由于其快速的容积扫描,先进的计算机软件技术,结合采用高压注射器的造影剂团注技术等使CT血管成像在临床中逐步推广与应用。20世纪末发展起来的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以其优异的性能使螺旋CT血管成像(spiral CT angiography,SCTA)技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在某些血管疾病的诊断方面甚至可优于常规血管造影或DSA,有可能成为观察血管病变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我科64排螺旋CT在脑动脉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4排螺旋CT脑血管造影的影像表现44例,由诊断医师 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比,进行图像综合评价.结果 64例患者中,60例图像显示成功,脑动脉狭窄38例(伴脑梗死12例),脑动脉瘤14例(脑动脉 狭窄伴动脉瘤8例),动静脉畸形8例.与DSA相比,CT血管造影(CTA)诊断脑血管疾病的敏感性为93.75%,特异性为100%.结论 CTA与DSA的敏感性与特 异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临床普查、筛查上可以选用CTA成像技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16排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CTA)技术在肾动脉评估中的价值。并比较CTA各种成像方法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6例泌尿系患者行CTA成像,其中10例与手术对照,所有横断面图像均采用三维重建技术进行重建。结果 16排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CTA)的影像立体感强,很好地反映了肾血管的解剖结构和解剖走行。结论 16排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CTA)技术是有效的无创伤性血管戍像方法,能反应真实的肾血管的解剖。在一定程度上可替代数字化减影血管造影术(DSA)。  相似文献   

8.
目的 为进一步提高临床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和治疗效果,分析和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按照随机双盲的原则,抽取36例考虑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常规给予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及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检查,其中CT血管成像均应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技术(VR),通过和DSA结果对比分析,发现CT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病因诊断中有显著的价值和意义.结果 以DSA诊断结果作为评价标准,CTA的诊断结果准确率和DSA相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CTA在诊断血管瘤大小方面与DSA诊断结果准确率相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临床上在诊断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过程中应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不仅简单、快捷和方便,且有利于发现病因和提高诊断准确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张志强  杨鸿翔 《中外医疗》2016,(22):189-190
目的:探究64排螺旋CT(CTA)血管成像技术在临床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D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4年6月—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38例疑似PDA的患者,行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检查,后于1~2周内行DSA(数字血管减影)检查,将两种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以数字血管减影为金标准,370段血管中CTA检查得出相同结论的有350段血管,其检查准确率为94.6%(350/370),且诊断下肢静脉狭窄(狭窄程度≥50%)的特异度为98.6%(136/138),灵敏度为92.2%(214/232)。结论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可对下肢动脉及其病变进行清晰的显示,评估结果较为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心脏和冠状动脉成像在技术上一直是一种挑战。关键是心脏的快速连续运动给成像带来极大的困难。心脏冠状动脉CT成像应归功于电子束CT(Electron—beam。简称EBCT)和多层螺旋CT(Mulddetector—row CT,简称MD—CT)的发明以及心电门控同步扫描和重建技术的发展。这些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容积覆盖面积成像、实时成像和空间分辨力的速度。目前使用的64层MDCT在心脏冠状动脉成像上已经获得了非常满意的图像,几乎与DSA血管成像相媲美,其优点主要表现为一次簿层(亚毫米簿层)快速大容量采集,这样就使病人在一次屏气下能获得高质量的连续的CT血管造影图像,再经过工作站快速后处理,就会形成一幅幅高质量的心脏冠状动脉图像。  相似文献   

11.
芦杰  谢扎根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5):193-193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在肋骨外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2例胸部外伤病人,均经过普通X线和螺旋CT检查,并采用三维成像技术进行观察,对比、分析;结果:16例X线、螺旋CT、及三维成像图像表现一致,均发现骨折;4例X线、SCT正常,三维成像出现骨折假象(假象原因系层间距、层厚较大,且层间距〉10mm);2例X线正常,SCT发现肋软骨骨折、错位;三维成像正常(原因系阈值选择不同);结论:SCT三维成像技术在观察肋骨时,更立体直观;但由于扫描采用不同层厚和层间距以及三维成像时采用不同阂值,会造成假象。因此,应结合X线、SCT及临床表现综合分析判断,避免漏诊及误诊。  相似文献   

12.
刘迎军  胡跃峰 《北京医学》2009,31(5):314-315
16层螺旋CT动脉成像可以近于无创性的方法显示下肢动脉。选择2007年3月至2008年3月我院疑诊下肢动脉病变的住院患者,探讨16层螺旋CT下肢动脉成像相对最佳扫描方法与数字血管减影(DSA)相比较的优越性及准确性,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急性动脉瘤性SAH患者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手术资料。MSCTA图像采用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建、仿真内窥镜技术进行处理。结果 MSCTA共发现动脉瘤41个,DSA共发现动脉瘤43个,与DSA比较,MSCTA正确诊断动脉瘤41个,漏诊2个,其中1个破裂后明显萎陷,MSCTA诊断敏感性为95.3%.结论 MSCTA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检出动脉瘤的诊断敏感性高、快速、无创,可作为SAH首选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MDCTA)对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珐:比较25例临床疑有下肢动脉硬化性阻塞性病变患者的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表现。以DSA表现作为金标准,来评估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的临床价值。其中,CTA技术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两种后处理方法。结朵:25例病例共263支动脉纳入本研究。其中,DSA发现193支狭窄或闭塞的血管(47支轻度狭窄,12支中度狭窄,20支重度狭窄,114支闭塞);16层螺旋CTA发现192支狭窄或闭塞的血管(55支轻度狭窄,12支中度狭窄,24支重度狭窄,101支闭塞)。对于腹主动脉至足背动脉间中度及其以上狭窄(50%~100%)的血管,CTA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87.7%、92.3%、89.7%;对于腹主动脉至胭动脉间中度及其以上狭窄(50%-100%)的血管,CTA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2%、91.8%、91.9%。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是评估下肢动脉狭窄及闭塞程度的一种可靠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前临床上常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fion angiography,DSA)、CT血管成像(CTA)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等影像学技术评估颅内动脉瘤,DSA为颅内动脉瘤传统的检查学方法,但具有创伤性、费时、价格高和并发症多等缺点,CTA和MRA为无创伤的血管检查方法,已广泛应用到临床。本研究通过相关数据总结分析CTA和MRA的技术特点及其对颅内动脉瘤的评估效果。  相似文献   

16.
发展中的现代医学影像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希高 《医学动物防制》2005,21(12):926-928
目的: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概况,主要阐述了一些新的医学成像技术系统和设备 在我国的开发研究和应用,如计算机X线摄影CR、计算机断层x线摄影CT、磁共振成像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图像存贮与通讯系统PACS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法MSCT(CTA)与选择性肾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法(DSA)对诊断肾癌的应用价值. 方法 对26例病理证实的肾癌患者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2T(CTA)与选择性肾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影像特征进行对照分析. 结果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法MSCT(CTA)对肾癌的肿瘤血供类型、肿瘤供血动脉来源的诊断符合率和肾动脉解剖显示正确率达到96.15%.选择性肾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法(DSA)对肾癌的肿瘤血供类型、肿瘤供血动脉来源的诊断合率和肾动脉解剖显示正确率达到92.31%. 结论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法MSCT(CTA)与选择性肾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法(DSA)对诊断肾癌都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两组正确率的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法MS(3T(CTA)比选择性肾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法(DSA)对指导肾癌的介入与外科手术治疗具有较大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是由静脉注入造影剂对病变部位进行连续薄层扫描,并通过后处理技术重建扫描区内血管结构以显示病变的方法。广泛应用于头、肝、肺、肾等脏器血管病变的诊断,它免除了病人做血管数字造影(DSA)检查时插管的痛苦,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检查费用及检查所需时间,减少了造影剂的用量,病人容易接受。我院自2008年12月行头部CTA检查100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法MSCT(CTA)与选择性肾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法(DSA)对诊断肾癌的应用价值. 方法 对26例病理证实的肾癌患者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CTA)与选择性肾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影像特征进行对照分析. 结果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法MSCT(CTA)对肾癌的肿瘤血供类型,肿瘤供血动脉来源的诊断符合率和肾动脉解剖显示正确率达到96.15%.选择性肾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法(DSA)对肾癌的肿瘤血供类型,肿瘤供血动脉来源的诊断合率和肾动脉解剖显示正确率达到92.31%. 结论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法MSCT(GTA)与选择性肾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法(DSA)对诊断肾癌都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两组正确率的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法MSCT(CTA)比选择性肾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法(DSA)对指导肾癌的介入与外科手术治疗具有较大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法MSCT(CTA)与选择性肾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法(DSA)对诊断肾癌的应用价值. 方法 对26例病理证实的肾癌患者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CTA)与选择性肾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影像特征进行对照分析. 结果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法MSCT(CTA)对肾癌的肿瘤血供类型,肿瘤供血动脉来源的诊断符合率和肾动脉解剖显示正确率达到96.15%.选择性肾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法(DSA)对肾癌的肿瘤血供类型,肿瘤供血动脉来源的诊断合率和肾动脉解剖显示正确率达到92.31%. 结论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法MSCT(GTA)与选择性肾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法(DSA)对诊断肾癌都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两组正确率的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法MSCT(CTA)比选择性肾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法(DSA)对指导肾癌的介入与外科手术治疗具有较大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