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中药材》2010,(8)
目的:对黄秋葵石油醚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重结晶等方法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黄秋葵石油醚部位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为:9,19-23(Z)-环阿尔廷烯-3,β25-二醇(1)、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2)、5,α6α-环氧麦角甾-8(14),22-二烯-3,β7α-二醇(3)、5α,8α-过氧麦甾-22-烯-3β-醇(4)、豆甾-5-烯-3,β7α-二醇(5)、豆甾-5,22-二烯-3,β7α-二醇(6)、豆甾-4-烯-3,β6β-二醇(7)、豆甾-4,22-二烯-3,β6β-二醇(8)、豆甾-4-烯-3,6-二酮(9)、豆甾-4-烯-3-酮(10)、β-谷甾醇(11)、β-胡萝卜苷(12)。结论:化合物1~10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也为首次从秋葵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黄秋葵石油醚部位化学成分的研究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黄秋葵石油醚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重结晶等方法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黄秋葵石油醚部位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为6-羟基豆甾-4-烯-3-酮(1),6β-羟基豆甾-4,22-二烯-3-酮(2),3β-羟基豆甾-烯-7-酮(3),3β-羟基豆甾-5,22-二烯-7-酮(4),豆甾-5-烯-3β,7β-二醇(5),豆甾-5,22-二烯-3β,7β-二醇(6),豆甾-4,22-二烯-3,6-二酮(7),豆甾-4,22-二烯-3-酮(8),麦角甾-7,22-二烯-3β-醇(9),环阿尔廷-25-烯-3,24-二醇(10),羽扇豆醇(11),橙酰胺乙酸酯(12),豆甾醇(13),棕搁酸(14).结论:化合物1~12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也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苟亮  卯锦  刘博超  雷丹  孙河  刘蓉  肖朝江  姜北 《中草药》2024,55(5):1451-1459
目的 研究高寒植物长鞭红景天Rhodiola fastigiata干燥全株的脂肪族类化学成分和抗疟活性。方法 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以及RP-18、MCI、Sephadex LH-20等多种色谱手段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通过SYBR Green I法,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抗疟活性筛选。结果 从长鞭红景天干燥全株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15个脂肪族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0α-葫芦-7,24二烯醇(1)、β-香树脂醇乙酸酯(2)、豆甾烷-3-酮(3)、豆甾-4-烯-3-酮(4)、β-谷甾醇(5)、schleicheol 1(6)、豆甾-4,6,8(14),22-四烯-3-酮(7)、(22E,24R)-5α,8α-epidioxyergosta-6,22-dien-3β-ol(8)、豆甾-4-烯-6β-醇-3-酮(9)、3β-羟基豆甾-5-烯-7-酮(10)、6α-羟基豆甾-4-烯-3-酮(11)、豆甾烷-3,6-二醇(12)、正二十二烷醇(13)、二十四烷醇(14)、去氢木香内酯(15)。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表葫芦二烯醇;化合物2、13和14为...  相似文献   

4.
《中草药》2019,(7)
目的研究巴西甘菊花Achyrocline satureioides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多种色谱技术对巴西甘菊花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光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巴西甘菊花醋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得到2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香树脂醇(1)、豆甾-4,6,8,22-四烯-3-酮(2)、豆甾-4-烯-3,6-二酮(3)、clovandiol(4)、caryolane-1,9β-diol(5)、lepidissipyrone(6)、5,7-二羟基-3,6-二甲氧基黄酮(7)、槲皮素-7-O-β-D-葡萄糖苷(8)、5,7-二羟基二氢黄酮(9)、二氢槲皮素(10)、槲皮素-4′-O-β-D-葡萄吡喃糖苷(11)、helichrysetin(12)、3-[5,7-dihydroxy-2,2-dimethyl-8-(2-(S)-methyl-butanoyl)-2H-chromen-6-yl-methyl]-6-ethyl-4-hydroxy-5-methyl-pyran-2-one(13)、槲皮素(14)、原儿茶酸(15)、(+)-(3R)-3-hydroxyl-4,4-dimethyl-4-butyrolactone(16)、(4S,5R)-5-(4′-methyl-3′-pentenyl)-4-hydroxy-5-methyldihydrofuran-2-one(17)、芫花素(18)、槲皮素-3-甲醚(19)、高良姜素(20)、新野樱苷(21)。结论化合物1、4、5、16、17、21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12、16~18、2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雷公藤根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f.根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各种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谱学数据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研究。结果:从雷公藤根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5α-豆甾烷-3,6-二酮(5α-stigmast-3,6-dione,1),6β-羟基-豆甾-4-烯-3-酮(6β-hydroxystigmast-4-en-3-one,2),邻苯二甲酸二丁酯(phthalic acid dibutyl ester,3),秦皮素(fraxetin,4),β-谷甾醇(β-sitosterol,5),胡萝卜苷(daucosterol,6)。结论:化合物1、3、4为首次从卫矛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人参药性菌质乙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按照优选的生物转化技术对人参进行生物转化,得到全新产物人参药性菌质,并对其乙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阐明其药效物质基础。方法:利用薄层色谱、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色谱、半制备液相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为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1),邻苯二甲酸二丁酯(2),豆甾烷-5,22-二烯-3β-醇(3),β-谷甾醇(4),豆甾烷-22-烯-3,6-二酮(5),豆甾烷-3,6-二酮(6)。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人参药性菌质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壮药龙骨风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卢汝梅  曹敏  廖彭莹  韦建华 《中草药》2013,44(16):2195-2199
目的 研究壮药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茎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聚酰胺、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龙骨风95%乙醇和5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东北贯众醇-30-O-β-D-吡喃木糖苷(1)、海松酸(2)、9α-羟基-1β甲氧基石竹烷醇(3)、6β-羟基-24-乙基-胆甾-4-烯-3-酮(4)、十六烷酸甘油酯(5)、丁香烷二醇(6)、decumbic acid (7)、正二十四烷(8)、对香豆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9)、反式咖啡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10)、桫椤诺生A (11)、原儿茶醛(12)、原儿茶酸(13)、豆甾烷-3,6-二酮(14)、β-谷甾醇(15)和胡萝卜苷(16).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龙骨风新苷A,化合物2~11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大果榕茎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目的 研究大果榕Ficus auriculata茎的化学成分.方法 运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以及制备薄层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数据和理化性质鉴定结构.结果 从大果榕茎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6β-羟基豆甾-4-烯-3-酮(1)、6α-羟基豆甾-4-烯-3-酮(2)、豆甾-4-烯-3-酮(3)、3β-羟基豆甾-5-烯-7-酮(4)、豆甾-4-烯-3,6-二酮(5)、麦角甾醇过氧化物(6)、(20S)-3-oxo-20-hydroxytaraxastane (7)、伞形香青酰胺(8)、金色胡椒酰胺乙酸酯(9)、palmarumycin BG1 (10)、7-羰基-脱氢枞酸(11)、松柏醛(12)、S-(+)-dehydrovomifoliol (13)、4-羟基-3-甲氧基苯甲酸(14).结论 化合物2、5、7~13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柽柳抗肿瘤甾体和黄酮类化合物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柽柳(Tamarix chinensis Lour.)抗肿瘤活性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方法使用硅胶、SephadexLH-20、ODS和HPLC分离、纯化,利用NMR技术确定结构。采用MTT法和SRB法测定了所得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结果分离鉴定了6个甾体类化合物和7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β-sitosterol,1)、豆甾-4-烯-3,6-二酮(stigmast-4-ene-3,6-dione,2)、麦角甾-4,24(28)-二烯-3-酮[ergosta-4,24(28)-diene-3-one,3]、豆甾烷-3,6-二酮(stigmast-4-ene-3,6-dione,4)、豆甾-4-烯-3-酮(sitosterone,5)、胆甾醇(cholesterol,6)、5-羟基-7,4′-二甲氧基黄酮(5-hydroxy-7,4′-dimethoxyflavone,7)、山柰酚(kaempferol,8)、山柰酚-4′-甲醚(4′-methylkaempfero,9)、山柰酚-7-甲醚(7-methylkaempfero,10)、山柰酚-4′,7-二甲醚(4′,7-dimethylkaempfero,11)、槲皮素(quercetin,12)、槲皮素-3′,4′-二甲醚(3′,4′-dimethylquercetin,13)。结论化合物2,3,4,5和7首次从柽柳属中分离得到。体外抗肿瘤活性实验显示,在50mg·L-1下,化合物2,3,4和5对人肺癌细胞A-549显示有较强的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猴头菌-青蒿生物转化物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及重结晶等方法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波谱数据鉴定化学结构。结果:从猴头菌-青蒿生物转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麦角甾-7,22-二烯-3-酮(1)、豆甾-4-烯-6α-醇-3-酮(2)、(24R)-5α-豆甾-3,6-二酮(3)、fortisterol(4)、β-谷甾醇(5)、莨菪亭(6)、异茴芹内酯(7)、比克白芷素(8)、旱前胡乙素(9)、白花前胡丁素(10)。结论:其中,化合物2、4、8~10为在猴头菌丝体和青蒿的化学成分报道中首次发现,为生物转化后产物,此研究为进一步探讨猴头菌-青蒿经生物转化后成分组成的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Phytochemical studies on the rhizomes of Etlingera elatior have resulted in the isolation of 1,7-bis(4-hydroxyphenyl)-2,4,6-heptatrienone (1), demethoxycurcumin (2), 1,7-bis(4-hydroxyphenyl)-1,4,6-heptatrien-3-one (3), 16-hydroxylabda-8(17),11,13-trien-15,16-olide (4), stigmast-4-en-3-one, stigmast-4-ene-3,6-dione, stigmast-4-en-6beta-ol-3-one, and 5alpha,8alpha-epidioxyergosta-6,22-dien-3beta-ol. Compounds 1 and 4 are new, and their structures were elucidated by analysis of spectroscopic data. Diarylheptanoids 1-3 were found to inhibit lipid peroxidation in a more potent manner than alpha-tocopherol.  相似文献   

12.
毛叶巴豆中甾醇类化合物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媛  邹忠梅 《中国药学杂志》2008,43(12):897-899
 目的研究大戟科(Euphorbiaceae)植物毛叶巴豆(Croton caudatus Geisel.var.tomentosus Hook.)茎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和凝胶色谱分离纯化化合物,根据现代波谱学技术(MS、1H-NMR、13C-NMR)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毛叶巴豆茎的体积分数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甾醇,分别为(24R)-5α-豆甾-3,6-二酮(1)、豆甾烷-22-烯-3,6-二酮(2)、β-豆甾烷(3)、(24S)-3β,5α,6β-三羟基-豆甾烷(4)、胡萝卜苷(5)、β-谷甾醇醋酸酯(6)、3β-羟基-豆甾-5-烯-7-酮(7)、7-氧基豆甾醇(8)、7α-羟基谷甾醇(9)、7α-羟基豆甾醇(10)、7β-羟基谷甾醇(11)、7β-羟基豆甾醇(12)。结论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2,4,6~12共9个化合物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石蒜科植物花朱顶红中非生物碱类成分。方法采用大孔树脂、硅胶、ODS柱色谱分离纯化,经理化常数、光谱学方法鉴定结构。结果分离得到了5个葡糖鞘脂类成分,其结构分别鉴定为(2S,3R,4E,8Z)-2-[(2R-2-羟基十六酰)氨基]-4,8-十八二烯-1,3-二醇1-O-β-D-吡喃葡萄糖苷()、(2S,3R,4E,8E)-2-[(2R-2-羟基十六酰)氨基]-4,8-十八二烯-1,3-二醇1-O-β-D-吡喃葡萄糖苷()、(2S,3R,4E,8Z)-2-[(2R-2-羟基十八酰)氨基]-4,8-十八二烯-1,3-二醇1-O-β-D-吡喃葡萄糖苷()、(2S,3R,4E,8E)-2-[(2R-2-羟基十八酰)氨基]-4,8-十八二烯-1,3-二醇1-O-β-D-吡喃葡萄糖苷()、(2S,3R,4E,8Z)-2-[(2R-2-羟基二十酰)氨基]-4,8-十八二烯-1,3-二醇1-O-β-D-吡喃葡萄糖苷()。结论它们均为首次从花朱顶红中分得。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毛鱼藤根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方法:通过多种层析方法分离纯化化合物,用波谱解析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毛鱼藤根中分离到4个脂质化合物,包含3个神经酰胺:(2S,3S,4R,8E)-2N-[(2′R,3′)-2′,3′-dihydroxy-hexacosanoyl]-1,3,4-trihydroxy-8-octadecene(1),(2S,3S,4R,8E)-2N-[(2′R)-2′-hydroxyhexacosanoyl]-1,3,4-trihydroxy-8-octadecene(2),1-O-β-D-glucopyranosyl-(2S,3S,4R,8E)-2N-[(2′R)-2′-hydroxytetracosanoyl]-3,4-dihydroxy-8-octadecene(3),和1个多羟基十八烷酸:12,13,15-trihydroxy-9-octadecenoicacid(4)。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也是首个C-3′有羟基取代的新神经酰胺。化合物2-4为鱼藤属植物中首次发现的化合物。  相似文献   

15.
油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海涛  刘潋  屠鹏飞 《中草药》2000,31(10):725-727
从油丹Alseodaphne hainanensis Merr,树皮中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根据HR-SIMS、^1HNMR、^13CNMR及二维核磁共振技术鉴定其结构分别为:一个木脂素eusiderin A「7R,8R)-3,4,5,3’-四甲氧基-△^8’,9’-8-O-4‘,7-O-5’木脂素」(Ⅰ);两个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6,7-二甲氧基异喹啉基)-(4’-甲氧基苯基)甲酮(Ⅱ)、(6,7  相似文献   

16.
海南黄檀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研究海南黄檀叶Dalbergiahainanensis的化学成分。 方法 :用硅胶和聚酰胺柱层析进行分离纯化 ,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得到 13个化合物 ,分别为 8-C-葡萄糖基-7-甲氧基-4′,5-二羟基异黄酮 (1) ,8-C-葡萄糖基-7,4′ ,5-三羟基异黄酮 (2 ) ,2-hydroxy-5-methoxybiochaninA (3) ,formononetin (4) ,3,5 二甲氧基 4 羟基苯甲醛 (5 ) ,1-O-β-D-吡喃葡萄糖基 (2S,3S,4R ,8Z) 2 [(2R)-2-羟基二十二碳酰胺基 ]-8-十八烯-1,3,4-三醇 (6 ) ,木栓酮 (7) ,taraxerol (8) ,3β-hydroxy glutin-5-ene (9) ,熊果酸 (10 ) ,β-谷甾醇 (11) ,胡萝卜苷 (12 ) ,羽扇豆醇 (13)。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首次从该植物中获得。  相似文献   

17.
汪琼  罗士德  徐永艳 《中草药》2012,43(1):27-31
目的对绣球防风Leucas ciliata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利用正相硅胶、RP-18柱色谱、葡聚糖凝胶SephadexLH-20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绣球防风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通过光谱数据分析,分别鉴定为苜蓿素(1)、crisilineol(2)、胡萝卜苷(3)、stigmast-5-ene-11-ol-3-O-β-glucoside(4)、5,7-dimethoxy-2-methyl-4-chromanone(5)、3′,5′,5,7-tetramethoxy-4′-O-β-glucoside flavone(6)、5-hydroxy-3′,4′-dimethoxy-7-O-β-glucoside flavone(7)、acteoside(8)、3,4-dihydroxy-β-phenylethoxy-O-α-L-arabinopyranosyl-(1′′′′→2″)-α-L-rhamnopyranosyl-(1′′′→3″)-4″-O-caffeoyl-β-D-glucopyranoside(9)、3-hydroxy-4-methoxy-β-phenylethoxy-O-α-L-arabino-pyranosyl-(1′′′′→6″)-α-L-rhamnopyranosyl-(1′″→3″)-4″-O-caffeoyl-β-D-glucopyranoside(10)、leucasin A(11A)和leucasin B(11B)。结论化合物11A和11B为一对差向异构体,并且为新化合物,其余10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宽叶羌活种子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宽叶羌活种子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正、反相柱色谱及薄层制备色谱等方法对宽叶羌活种子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MS,NMR等波谱解析技术鉴定其结构。结果:从宽叶羌活种子的乙醇提取物中共分离鉴定了29个化合物,分别为异欧前胡素(1)、β-谷甾醇(2)、珊瑚菜内酯(3)、佛手柑内酯(4)、N-二十四、二十六、二十八烷酰基邻氨基苯甲酸(5~7)、胡萝卜苷(8)、水和氧化前胡素(9)、伞形花内酯(10)、去甲呋喃羽叶芸香素(11)、(2S,3S,4R,8E)-2-[(2’R)-2’-羟基-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碳酰胺]-8-十八碳烯-1,3,4-三醇(12~16)、左旋氧化前胡素(17)、香叶木素(18)、佛手酚-O-β-D-葡萄糖苷(19)、紫花前胡苷(20)、1’-O-β-D-葡萄糖基-(2R,3S)-3-羟基紫花前胡苷元(21)、尿嘧啶(22)、前胡苷V(23)、8-O-β-D-葡萄糖基-5-羟基-补骨脂素(24)、8-O-β-D-葡萄基-5-甲氧基补骨脂素(25)、香叶木苷(26)、阿拉善苷C(27)、犬尿喹酸(28)、甘露醇(29)。结论: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种子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8,22,26,29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