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研究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变化及与心肌损伤的关系。方法 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36例稳定性心绞痛(SAP)、32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3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和28例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患者血清HS-CRP含量,并与40例健康人做比较,同时探讨HS-CRP与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关系。结果 SAP、UAP、AMI和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组血清HS-CRP浓度分别为:(2.58±1.12)mg/L、(6.31±3.58)mg/L、(16.42±7.81)ms/L、(5.26±3,47)mg/L,与对照组(1.06±0.64)mg/L比较呈显著性升高(P〈0.01)。SAP、UAP组中CK、CK-MB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AMI组CK、CK—MB呈显著增加(P〈0.01)。结论 HS-CRP不仅与冠心病发生有关,其水平还可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对临床进行心血管疾病危险分类,预测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TNF-α和IL-6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血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32例重症急性胰腺炎及25例对照组血清TNF-α、IL-6的水平变化。结果人院时SAP患者TNF-α水平(48.5±12.1)pg/mL显著高于对照组(13.5±3.8)pg/mL,IL-6水平SAP患者(66.7±19.3)pg/mL较对照组(42.3±14.2)pg/mL无明显升高;SAP患者血清IL-6在入院的第7天升高最明显(180.1±41.4)pg/mL,高于对照组,在入院第14天SAP患者血清TNF-α(29.5±9.5)pg/mL,IL-6(102.8±24.6)pg/mL仍然高于对照组。结论检测血清TNF—α和IL-6的水平变化,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早期诊断、病情判断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标准桃金娘油对慢性阻塞肺疾病(COPD)大鼠模型气道炎症的影响。[方法]2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①对照组:不加任何干预;②COPD组:吸烟14支/次×2次/d×6d/周×12周;③标准桃金娘油组:吸烟情况同COPD组,每日吸烟前给予标准桃金娘油灌胃治疗至第12周末。12周后测定肺功能;行支气管肺泡灌洗计数白细胞;用ELISA法测定肺部TNF—α、IL-6的含量;用HE染色评估肺部病理改变;用免疫组化法测定气道上皮ICAM-1的表达。[结果]①COPD组和标准桃金娘油组大鼠出现明显肺气肿病理改变和气流阻塞。②BALF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数结果:正常对照组分别为(1.30±0.10)×10^7/L与(0.09±0.04)×10^7/L,COPD模型组分别为(1.99±0.94)×10^7/L与(0.27±0.13)×10^7/L,P均〈0.05;标准桃金娘油组为(1.71±0.97)×10^7/L与(0.15±0.05)×10^7/L,较COPD模型组减少(P均〈0.05)。③支气管上皮ICAM—1表达及肺组织内TNF—α、IL-6表达:COPD模型组分别为6.99±0.81,(860.82±53.62)pg/mL,(689.01±49.05)pg/mL,较对照组[分别为4.22±0.74,(159.08±46.65)pg/mL,(411.5±26.60)pg/mL]增高(P均〈0.05);标准桃金娘油组表达分别为5.04±0.88,(668.36±31.07)pg/mL,(589.64-4-19.03)ps/mL,较COPD组降低(P均〈0.05)。④COPD组BALF中性粒细胞数与支气管上皮ICAM-1表达强度呈正相关(r=0.571,P〈0.05),也与肺组织中TNF-α、IL-6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623、0.691,P均〈0.05)。[结论]吸烟可增加大鼠气道炎症反应,标准桃金娘油能改善由吸烟导致的气道炎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正常供者与恶性血液病患者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后,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通过形态学观察PBSC中淋巴细胞比例及单个核细胞活力。方法分别对15例正常供者和14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使用rhG—CSF动员剂,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中单核细胞(MNC),观察有核细胞数、有核细胞分类、MNC计数及细胞活力。结果(1)正常供者组采集的PBSC有核细胞总数为(4.31±1.41)×10^8/kg,恶性血液病患者组有核细胞总数MNC数为(6.21±4.37)×10^8/kg。(2)恶性血液病组采集的PBSC有核细胞数高于供者组(P〈0.01)。(3)用淋巴细胞比值乘以有核细胞总数计算单个核细胞,正常供者组(2.82±1.03)×10^8/kg、恶性血液病患者组(2.58±1.79)×10^8/kg,正常供者组与恶性血液病组单个核细胞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正常供者组MNC计数为(96.7±5.1)%,其中淋巴细胞占(65.9±9.4)%、粒细胞占(16.3±8.7)%、单核细胞占(16.5±4.0)%;恶性血液病组MNC计数为(92.7±15.6)%,其中淋巴细胞占(55.3±16.7)%、粒细胞占(24.3±16.5)%、单核细胞占(14.9±9.1)%。(5)正常供者组冻存前后细胞活力分别为(91.5±4.3)%、(67.4±9.1)%,恶性血液病组冻存前后细胞活力分别为(82.9±11.1)%、(56.5±20.1)%;两组冻存前后细胞活力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6)rhG—CSF动员前后正常供者组及恶性血液病组T细胞在CD3单克隆抗体+rhIL-2刺激下,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增生能力在应用rhG—CSF后下降[(68.5±15.1)%vs(52.3±12.5)%(P〈0.05)。结论单用rhG—CSF或化疗联合rhG—CSF动员均可采集到足够数量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应用淋巴细胞乘以有核细胞数作为外周血造血于细胞移植时计算输入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数量的指标时简便、快捷,不失为一良好的临床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脂联素和hs—CRP在冠心病患者病情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根据症状体征将冠心病患者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SAP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组)和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选择正常健康人为对照(CON组),比较四组研究对象血清脂联素、hs—CRP和Gensini积分的差异,分析脂联素、hs—CRP与Gensini积分相关性。结果SAP组、UAP组和AMI组冠心病患者脂联素显著低于CON组(P〈0.01),hs—CRP和Gensini积分显著高于CON组(P〈0.01)。SAP组、UAP组和AMI组脂联素依次降低,hs—CRP和Gensini积分依次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SAP组、UAP组和AMI组冠心病患者脂联素与Gensini积分呈负相关(P〈0.05),hs—CRP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脂联素和hs—CRP在冠心病患者病情评估中具有重要意义.脂联素水平越低、hs—CRP水平越高,表明冠心病病情越重。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浆TXB2、6-Keto-PGF1a含量变化的影响。方法将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予常规基础治疗。治疗组60例在常规基础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丹红注射液治疗。2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临床疗效及血浆TXB2、6Keto—PGF1a含量的变化。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前NIHSS分别为(8.02±2.13)分与(8.56±1.27)分(P〉0.05),而治疗后两组N1HSS分别为(6.42±1.55)分与(4.36±1.07)分(P〈0.05);对照组和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77.5%与91.7%(P〈0.05);对照组和治疗组在治疗前血浆TXB2含量分别为(426.33±224.21)pg/mL与(451.52±249.71)pg/mL(P〉0.05),而治疗后分别为(312.46±176.96)pg/mL与(258.59±158.55)pg/mL(P〈0.05),两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组在治疗后TXB2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和治疗组在治疗前血浆6-keto—PGF1a含量分别为(247.73±106.19)pg/mL与(233.90±85.72)pg/mL(P〉0.05),而治疗后分别为(327.34±134.67)pg/mL与(400.94±111.26)pg/mL(P〈0.05),两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组在治疗后6-keto—PGF1a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期脑梗死能明显减轻神经功能缺失,其机理可能与调节TXB2/6-Keto-PGF1a平衡、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脑血流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和评价TURP加经尿道膀胱颈切开(TUIBN)与TURP加经尿道膀胱颈电切术(TURBN)治疗小体积前列腺增生的疗效。方法总结经尿道手术治疗小体积前列腺增生27例的临床资料,12例行TURP加经尿道膀胱颈切开。15例行TURP加经尿道膀胱颈电切术,比较研究两组病例术前、术后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最大尿流率(Qmax)、残余尿量(PVR),以评估疗效。结果TURP+TUIBN组:术前、术后IPSS评分分别为:(24.3±3.8)分、(7.2±3.6)分;Qmax:(8.5±3.6)mL/s、(17.4±4.2)mL/s;PVK:(102.0±20.0)mL、(19.0±4.0)mL。TURP+T1瓜BN组:术前、术后IPSS评分分别为:(23.6±5.7)分、(6.9±3.0)分;Qmax:(8.2±3.1)mL/s、(23.1±3.1)mL/s;PvR:(96.0±37.0)mL、(9.0±5.0)mL。术前IPSS、Qmax、PVt(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两组间IPS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Qmax、PvR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TURP+TURBN治疗小体积前列腺增生的临床疗效比TURP+TUIBN更理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在冠心病不同病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受试者共50例,分3组。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组1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19例,正常对照组23例。CRP含量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结果冠心病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AMI组CRP(29.9±4.63mg/L)高于UA组(8.75±1.34mg/L),P〈0.001。结论血清CRP与冠心病关系密切,其变化可早期预测AMI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分型及功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外周循环中树突状细胞(DCs)数量和功能的变化,探讨DCs与冠脉粥样硬化斑块从稳定到“易损”的关系.方法:80入选者被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SAP)(17例)、肌钙蛋白阴性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CTNI-),15例]、肌钙蛋白阳性不稳定心绞痛组[UAP(CTNI+),15例]、急性心肌梗死组(AMI)(15例),冠状动脉造影阴性对照组(CTL)(18例).流式细胞4色分析法检测DCs及亚型的比例;流式细胞仪及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查DCs功能.结果:与CTL组相比,SAP患者外周血DCs占外周血白细胞的比例和数量无显著变化;UAP(CTNI-)患者DCs比例和数量显著增高;AMI患者DCs比例和数量均减少;UAP(CTNI+)患者DCs比例降低.培养第7日,UAP(CTNI-),UAP(CTNI+),AMI组CD83表达高于CTL,SAP组,UAP(CTNI+)、AMI组显著高于UAP(CTNI-)组(P〈0.01).培养第7日,在DCs数量为2×10^8/L时,UAP(CTNI-),UAP(CTNI+),AMI组DCs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显著高于CTL,SAP组(P〈0.01);UAP(CTNI+),AMI组显著高于UAP(CTNI-)组(P〈0.01).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上清液中IL-12,IL-10,IFN—α.浓度:UAP(CTNI-),UAP(CTNI+),AMI显著高于CTL,SAP组;UAP(CTNI+)、AMI组显著高于UAP(CTNI-)组(P〈0.01),AMI组较UAP(CTNI+)组有升高趋势.结论:检测冠心病外周血DCs数量、比例及功能可以一定程度反应冠心病的进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并探讨硬脂酸纳米吗啡(SLN—M)单次注入大鼠硬膜外腔后的镇痛效应及用药后的药代动力学特点。【方法】SD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A组(对照组):经硬膜外腔给予SLN:B组:给予0.5mg普通吗啡:C1组与C2组:分别给予含0.5及2mg吗啡的SLN—M,上述药品均用生理盐水溶解至50止。用药后测定热痛阈值评价镇痛效果(以最大镇痛效应MPE表示),并在不同时点测量脑脊液(CSF)和血浆内的吗啡浓度以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同时观察药物副作用。【结果】C1及C2组单次使用SLN—M后最大镇痛强度(MPE)与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7.5±28.4、99.9±20.5VS98.2±30.5;P〉0.05),但达到最大镇痛强度的时间比B组显著延长[(1.24±0.29)h,(0.93±0.26)hVS(0.54±0.21)h;P〈0.05)],镇痛持续时间也显著延长[(68.6±9.7)h、(83.3±11.6)hVS(9.3±2.3)h;P〈0.05]。C.与C2组动物CSF吗啡浓度达峰时间明显长于B组[(6.0±1.2)h、(3.0±0.4)hVS(5.0±0.9)min;P〈0.05],其峰值浓度也显著低于B组[(2768±1005)ng/mL、(3274±1095)ng/mLVS(8612±3129)ng/mL:P〈0.05],B组动物CSF内药物储留时间明显缩短[(3.84±0.55)hVS(88±10)h、(101±15)h;P〈0.05]。B组动物呼吸抑制和僵直症及角膜反射消失的发生率要高于C1与C2组(P〈0.05)。【结论】药物动力学证据表明:硬膜外腔单次给予SLN—M后通过持续缓慢释放吗啡发挥长时效镇痛作用,而且副作用比普通吗啡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脂联素(APN)及E-选择素(Es)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选择冠状动脉造影明确诊断的冠心病患者70例,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SAP)2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28例,心肌梗死组(AMI)18例和冠状动脉造影基本正常的患者18例(对照组)。测定各组之间年龄、性别构成,吸烟史、高血压病史及家族史比例,总胆固醇(TC)以及甘油三酯(TG)。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各组血清APN、ES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冠心病组血清APN水平明显降低,且SAP、UAP、AMI 3组血清APN水平依次降低,各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冠心病组血清ES水平明显升高,且SAP、UAP、AMI 3组血清ES水平依次升高,各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冠心病组血清APN和ES水平呈负相关(r=-0.585,P<0.01)。结论冠心病组血清APN水平降低,ES水平升高,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可能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g)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左心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92例冠心病CH患者,其中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8例,不稳定心绞痛(UA)患者34例,急性心肌梗死(AMI)30例,并设30例正常对照组。分别测以上各组DD及Fbg含量,并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将冠心病组分为单支病变组36例、两支病变组29例、三支病变组27例,根据血分数(LVEF)分为左心功能正常和左心功能不全组,分别进行DD及Fbg的比较。结果 AMI、UA组DD、Fbg含量明显高对照组(P〈0.01);AMI组DD明显高于UA组(P〈0.05);AMI组和UA组的FG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冠脉两、三支变组FG和DD含量高于对照组和一支病变组,差异显著(P〈0.01),三支病变组高于两支病变组(P〈0.05),对照组和一支病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左心功能不全组Fbg浓度高于左心功能正常组,但左心功能不全组DD浓度与左心功能正常组显著差别。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的升高是冠心病事件的表现和依据,并可能与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脂联素、高敏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82例,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2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30例,稳定型心绞痛组30例,正常对照组30例,测定血浆脂联素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冠心病组患者血浆脂联素水平明显降低,且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死组3组血浆脂联素依次降低,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冠心病组患者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升高,且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死组3组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依次升高,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冠心病组患者血浆脂联素水平与高敏C-反应蛋白呈负相关(r=0.46,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代表抗炎因素的血浆脂联素显著降低,代表炎症活跃的高敏C-反应蛋白显著升高,两者结合应用可以为早期抗炎治疗及对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白细胞介素-6(IL-6)及B型利钠肽(BNP)水平对冠心病病变程度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7年1—12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行冠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的老年患者274例,作为观察组,根据临床诊断将不同类型的观察组冠心病患者分为A组(稳定型心绞痛组)75例,B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110例,C组(急性心肌梗死组)89例,另外选取冠脉造影正常的101例老年患者为对照组。检测各组患者血浆Hcy、IL-6、BNP水平,分析其对冠心病病变程度的影响。 结果 老年冠心病观察组患者血浆中Hcy、IL-6、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在观察组中稳定型心绞痛组患者血浆Hcy、IL-6、BNP水平明显低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均P<0.01),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明显低于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均P<0.01)。 结论 老年冠心病患者的Hcy、IL-6、BNP水平明显比正常老年人高,并且冠心病患者病变程度越重,患者Hcy、IL-6、BNP水平越高。因此在临床诊断上可结合Hcy、IL-6、BNP的水平预测冠心病及其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微粉通心络与阿司匹林联用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对30例冠心病患者应用超微粉通心络加阿司匹林治疗.另30例病人单用阿司匹林治疗观察临床症状的缓解效果。结果:超微粉通心络与阿司匹林联用,患者症状改善更优于单用阿司匹林组(P〈0.05)。结论:超微粉通心络与阿司匹林联用对于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症状疗效显著,适于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阐明老年冠心病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将9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30例及急性心肌梗死(AMI)组30例。同时选择60岁以上体检健康的老年人30例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空腹采血后分离血浆,检测血浆Hcy和CRP。结果:老年冠心病各组TC和TG均高于对照组(P<0.05),TG升高呈AMI组>UAP组>SAP组趋势。老年冠心病各组血浆Hcy和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老年冠心病各组之间血浆Hcy和CRP水平比较差异仍有显著性(P<0.05),呈AMI组>UAP组>SAP组趋势。结论:老年冠心病与Hcy和CRP水平升高有关,高同型半胱氨基(HHcy)血症和CRP水平升高可能是老年冠心病发病的一个危险因素。同时,血脂异常与HHcy血症和CRP水平升高有关联。随着老年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增加,血浆Hcy和CRP水平也增高,可以通过监测血浆Hcy和CRP水平增高程度来预测老年冠心病病变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7.
克心痛滴鼻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5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克心痛滴鼻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 8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 ,克心痛滴鼻剂治疗 5 0例与速效救心丸对照组 30例做对照观察。观察中医症状、心绞痛缓解情况、心电图、血脂及血液流变学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在心绞痛缓解、症状改善、心电图改善、降低血脂、改善血液流变学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 .0 5 ,P<0 .0 1)。克心痛滴鼻剂临床应用未见不良反应。结论 :克心痛滴鼻剂为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快速、高效、方便的良药  相似文献   

18.
冠心病心肌缺血发作时心率变异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冠心病心肌缺血发作时心率变异性的变化特征。方法 按WHO诊断标准确诊冠心病心绞痛 32例 ,其中稳定型心绞痛 17例、不稳定性心绞痛 13例 ,梗死后心绞痛 2例为研究组 ,另选健康人 30例为对照组。将 2组患者 2 4h动态心电图记录所获得心率变异性资料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心肌缺血发作时心率变异性显著低于无缺血发作时心率变异性。结论 冠心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迷走神经损害 ,心肌缺血发作与交感神经张力增加 ,迷走神经张力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通痹合剂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0例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口服中药通痹合剂,对照组30例给予口服西药。结果:通过心绞痛疗效比较、心电图疗效比较、中医证候疗效比较、硝酸甘油停减率比较,治疗组分别都优于对照组。结论:通痹合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有效可靠安全,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冠心病患者炎症标志物浓度,并探讨其在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As)中的作用。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冠心病患者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浓度,用散射免疫比浊法检测冠心病患者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的浓度,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冠心病患者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和急性心肌梗死组TNF-αI、L-6和CRP浓度比正常对照组和冠心病患者稳定性心绞痛组显著升高(P<0.05或P<0.01);稳定性心绞痛组TNF-αI、L-6和CRP浓度比正常对照组高,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炎症标志物TNF-αI、L-6和CRP间相互作用,可能共同参与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监测其浓度变化对冠心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